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重視每一堂課的起始階段
廣州市電子信息學校 陳黎靖
我一直希望能夠使自己的語文課內(nèi)容充實而又生動有趣、意味深長,這是我孜孜以求的一種教學境界。多年來,我一直在嘗試運用情境教學模式,把學生引入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知美、理解美、追求美,“以情動人”、“以情化人”、“動情曉理”。然而,我就教的是職中生。職中生普遍不重視文化課的學習,對語文尤其如此。
在實際教學中,我致力于在有限的課堂45分鐘上下工夫,充分合理地利用媒體本身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達到優(yōu)化教學、有效教學的目的,從而激發(fā)學生愿學、樂學,實現(xiàn)由“教”到“不教”、由讓學生“學會”到讓學生自覺地表示“我要學”,并“會學”。為此,我發(fā)現(xiàn)正因為學生不愿學,所以能否在上課伊始創(chuàng)設磁力效應就相當重要。也就是開課要講究導入藝術,開講激趣。
【教學片段一】(《清塘荷韻》的導入)
上課伊始,施教者通過屏幕展示了一朵嬌艷欲滴的荷花(不是白色而是紅色),同時設疑引起思考:同學們已經(jīng)學過《愛蓮說》、《荷塘月色》,對荷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同學們答:“出淤泥而不染”。
師問: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同樣是寫荷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呢?同時板書——荷花知多少?然后施教者以提問的形式,讓學生談談自己對荷花的認識,然后綜合學生的這些或膚淺或片面的看法,設下疑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這個時候,學生對已知的知識產(chǎn)生了不滿足(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人所共知的,荷花高潔,是白色的;那么,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又想告訴我們什么呢?荷花除了長在水里,還有什么特點呢?)
【教學片段二】(《藥》的導入)
授課伊始,施教者拿出一個蘸著“鮮血”的饅頭,提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紛紛答“饅頭”,教師提示:這上面有血呢!這是(板書)——人血饅頭;施教者再問:這是什么?當學生再答“這是人血饅頭”時,教師搖頭,這是藥(同時板書)!教師提問,這蘸了人血的饅頭是藥?藥是做什么的?板書:藥=人血饅頭?
【教學片段三】(《再別康橋》的導入)
上課伊始,先播放一首流行歌《輕輕的,我走了》,讓略帶憂傷的歌聲在課室里蔓延,然后教師輕聲誦吟:“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走……”教師告訴學生,這首歌其實是來自一首詩——《再別康橋》(板書)。
【教學片段四】(《沁園春·長沙》的導入)
上課伊始,教師播放了配樂的朗讀,請同學們認真聽,看看是誰讀的并作出點評??犊ぐ旱恼Z調(diào),激越的音樂節(jié)奏,將學生的情緒調(diào)動了起來,更關鍵的是,學生急于要證實這到底是哪個同學讀的。
從以上四個教學導入我體會到:在每一堂課的起始階段,教師或通過語言,或通過畫面,或通過實物,或通過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安定學生的情緒,誘發(fā)學生產(chǎn)生與課文學習相應的感情,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進入學習的情境中。這就是情境教學模式五個程序中的最關鍵一環(huán)——引趣。
引趣猶如下棋,第一著的出動,直接關系到全局的輸贏,因而它是情境教學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需要煞費苦心設計,走活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棋。其目的就是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本堂課的教學中去。
其理論依據(jù)如下:
(一)直觀教學原理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明確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觀開始的。”由此可見,直觀可以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感知、理解和記憶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而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需要以感性知識或經(jīng)驗為基礎,這是認識的基本規(guī)律;另外,學生思維的發(fā)展,也是由具體到抽象的。
直觀性原理是指教學中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經(jīng)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和感性知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比較深刻地掌握知識,并使認識能力得到較好的發(fā)展。情境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理解,運用所學知識,以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領悟,縮短了認識的時間,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二)情知對稱原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認知因素(即智力因素),如感知、理解、想象、思維、記憶等;另一類是情感因素(即非智力因素),如動機、態(tài)度、興趣、情感、意志等,這兩類因素分別構成了認識過程(感知——思維——知識智慧)和情感過程(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因此,教學過程就是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情意過程和認識過程的統(tǒng)一,這就是情知對稱原理。
情境教學體現(xiàn)了情知對稱原理,讓學生學習的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識,而是使認識和情感在教學中同步進行,相互滲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既體現(xiàn)了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互補,又實現(xiàn)了理性與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和學的雙邊合作,又是教書育人的統(tǒng)一。
(三)寓教于樂原理
“樂學”一詞最早見于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教育學專著《學記》,它指出了只有在學習中注意了勞和逸,做到游息相輔,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此后,不少教育家都相繼提出了關于“樂學”的主張,這表明寓教于樂是教學中應當遵循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而情境教學的宗旨,正是調(diào)動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味,使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因而,它能夠促進學生“樂學”。
課堂導入非常重要,設計得好,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功效。今后,我仍需要繼續(xù)在這方面繼續(xù)努力和探索。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