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概念 嚴重脊柱外傷(如脊柱骨折或脫位)造成椎管、神經(jīng)根管、椎間孔等任何形式的狹窄,并引起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經(jīng)根或椎動脈受壓或刺激,出現(xiàn)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稱為創(chuàng)傷性椎管狹窄。
2.原因 凡是導致脊柱骨折或脫位的各種創(chuàng)傷性原因均可導致椎管狹窄。
3.分類 按照脊柱不同部位分為:頸椎管狹窄、胸椎管狹窄和腰椎管狹窄。按照椎管狹窄的部位分類:中央型和側方型椎管狹窄。
【診斷要點】
1.外傷史 有嚴重的脊柱骨折或脫位病史。
2.臨床表現(xiàn)
(1)頸椎管狹窄:表現(xiàn)為頸后、肩背部疼痛,上肢無力及放射痛。
(2)胸椎管狹窄:早期有下肢麻木、無力,病情加重可出現(xiàn)脊髓半切或橫斷性損傷。
(3)腰椎管狹窄:可出現(xiàn)間歇性跛行、運動障礙,當站立或行走時間長時癥狀常加重,休息后可好轉(zhuǎn)。部分患者還可有持續(xù)性坐骨神經(jīng)痛,肌肉疲勞感和下肢乏力。
【輔助檢查】
椎管的徑線特別是矢狀徑的測量對確定其是否狹窄具有重要的意義。
1.X線檢查 可見脊柱生理曲度不正常,椎間隙變窄,椎體及小關節(jié)突增生肥大,椎體滑脫、韌帶增厚、鈣化等改變。
2.CT檢查 測量頸椎管前后徑<10mm、腰椎管前后徑<12mm,可確定為狹窄,同時還應注意硬膜囊與骨性椎管大小的關系。除此之外,CT檢查還可顯示引起椎管狹窄的原因,如脊柱是否發(fā)生爆裂性骨折,是否向椎管內(nèi)移位,椎管內(nèi)有無碎骨塊(圖9-15、9-16)。
3.MRI檢查 首先觀察椎管的形態(tài)。多切面顯示椎管外形,尤其是矢狀位或冠狀位上觀察較佳。由于T2WI上具有硬脊膜下椎管內(nèi)腦脊液的高信號、T1WI上腦脊液低信號和硬膜外脂肪高信號的襯托,故更易顯示椎管狹窄的部位、范圍。其次,可判斷狹窄的程度,T2WI軸位或矢狀位上很易測量椎管狹窄部前后徑、椎管面積等。第三,通過MRI還可判定有無脊髓、神經(jīng)根和椎動脈受壓影像(圖9-17、9-18)。
圖9-15 椎體爆裂性骨折致椎管狹窄的CT表現(xiàn)
圖9-16 腰椎間盤突出致椎管狹窄的CT表現(xiàn)
圖9-17 椎體爆裂性骨折致椎管狹窄的MRI表現(xiàn)
圖9-18 頸椎間盤突出致椎管狹窄的MRI表現(xiàn)
【鑒定原則】
1.損傷的認定 外傷史明確,而且有嚴重的脊柱骨折或脫位。
2.鑒別診斷 排除先天性或生理退變引起的椎管狹窄。
3.傷殘等級評定 可根據(jù)脊髓、神經(jīng)根受壓的程度參照相關條款進行傷殘等級評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