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
(一)徐小圃治縮陽癥醫(yī)案
【醫(yī)案】劉某,男,50歲。患縮陽癥,睪丸冰冷,身寒,時出冷汗,脈沉細。急用炮附子15克,肉桂3克,水煎服。連進2劑,縮陽止。改服金匱腎氣丸,盡1000克而愈。
【現(xiàn)代淺析】患者50歲,其生理功能已經(jīng)減退;睪丸冰冷,身寒,出冷汗,脈沉細,均提示為陰證。宜用辛熱藥,以增強機體之生理功能。
附子、肉桂辛、甘、熱。本方辛熱。
附子抗寒,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附子、肉桂擴張周圍血管,改善周圍血液循環(huán)。
(二)林上卿治癃閉醫(yī)案
【醫(yī)案】蔡某,女,87歲。1987年9月15日診。因慢性膽囊炎、膽石癥急性發(fā)作而收住醫(yī)院內(nèi)。癥見惡寒發(fā)熱,口苦咽干,右上腹疼痛并放射至右肩部,給予阿托品解痙鎮(zhèn)痛,抗生素消炎等常規(guī)治療,次日惡寒發(fā)熱及腰痛皆明顯緩解,唯小便兩日未通,且小腹脹滿漸甚,哀聲長吟。察老嫗神倦聲低,時時呻吟,喜熱飲但不多,脈沉細弱,此屬年邁體衰,臟腑氣血虧虛,氣化無權(quán)所致,法當(dāng)滋益脾腎,使臟腑氣化復(fù)原而水行有序。
處方:附子15克,白術(shù)15克,五味子5克,麥冬15克,牛膝15克,西洋參10克(另燉),熟地黃20克。水煎服。
藥服1劑后,于18日來告:昨晚7時許小便已通,今晨大便解而頓覺舒坦。藥已對癥,囑原方再服3劑而告安出院。
【現(xiàn)代淺析】患者87歲,其生理功能已明顯減退;其尿潴留,筆者以為,系年邁之人應(yīng)用阿托品之副作用(年邁之人在應(yīng)用阿托品后,在臨床中,會常有癃閉一癥出現(xiàn));神倦聲低、喜熱飲、脈沉細系陰證,自當(dāng)用附子扶陽;舌紅絳光剝,提示陰虛,當(dāng)用麥冬、五味子、西洋參、熟地黃補液生津;尿潴留系局部之濕證,用白術(shù)以利水。
附子辛、甘、熱,白術(shù)甘、苦、溫,五味子酸、甘、溫,熟地黃甘、溫,牛膝苦、酸、平,麥冬甘、微苦、微寒,西洋參甘、微苦、涼。本方溫?zé)?,可增強人體生理功能。
附子、牛膝活血,改善微循環(huán);附子、熟地黃、西洋參、五味子、麥冬強心;白術(shù)利水;熟地黃、西洋參、五味子、麥冬補體液。
(三)賀鼎言治夢遺醫(yī)案
【醫(yī)案】張某,男,36歲,干部。1957年7月12日初診。遺精3年,初為夢遺,半年來滑精頻繁。近3日白天精液時時不知不覺滑出,經(jīng)中西醫(yī)診治,腰骶封閉,均未奏效。自述身感飄浮,時虛熱汗出,頭暈嗜睡,畏光喜暗,心悸氣短,食欲減退,小便頻數(shù)。面色蒼白,舌質(zhì)紅絳,脈數(shù)而浮大,但搏指無根。證屬陰陽俱虛,陰虧而致陽損。治當(dāng)滋腎扶陽,佐以收澀固腎。
處方:附子、黃芪、蓮子、牡蠣、山茱萸各15克,菟絲子、覆盆子、熟地黃各18克,懷山藥、制何首烏各24克,潞黨參、芡實、蓮須各31克,五味子6克。
服上方6劑后精止,余癥好轉(zhuǎn)。去附子,加酸棗仁18克,煅龍骨15克。做蜜丸服1個月,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見反復(fù)。
【現(xiàn)代淺析】患遺精3年,提示其生理功能已減退;汗出,小便頻數(shù),面色蒼白,脈搏指無根,提示其為陰證。
附子辛、甘、熱,何首烏苦、甘、澀、微溫,黃芪微溫,山茱萸酸、微溫,熟地黃甘、溫,覆盆子甘、酸、溫,菟絲子辛、甘、溫,山藥、黨參甘、平,五味子酸、甘、溫,蓮子、蓮須、芡實甘、澀、平。本方溫?zé)帷?/p>
附子、覆盆子、菟絲子增強性功能;五味子、芡實、蓮須、蓮子止遺精;熟地黃、何首烏、山藥、黨參、山茱萸、黃芪滋補。
(四)李培生治陽痿醫(yī)案
【醫(yī)案】劉某,男,32歲。1937年10月初診。結(jié)婚數(shù)年,開始性生活尚可,近年來性欲減退,逐漸形成陽痿。經(jīng)檢查精子活動能力減少,西醫(yī)治療及服中成藥無效。審視患者精神萎靡不振,因陽事不舉,入夜不能安寐,極露苦惱之狀,小便多而清利,腰酸腿軟,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象細而無力。此病若是身體虛弱或病后或入房太過所致,經(jīng)藥物對癥治療多能痊愈。在治法上,不僅要溫補陽氣,而且要照顧陰液。若徒知壯陽,則陽事雖興而不能持之。故治療須從陰陽雙補著手。
處方:黨參、附子、茯神、白術(shù)、白芍、桑螵蛸、鹿角膠、龜甲膠、枸杞子、杜仲、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熬膏頻服。
半年后,性生活恢復(fù)正常。
【現(xiàn)代淺析】患陽痿,中西醫(yī)治療無效,提示其生理功能減退;精神萎靡,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細而無力,提示其為陰證。
附子辛、甘、熱,鹿角膠、肉蓯蓉甘、咸、溫,杜仲甘、溫,淫羊藿辛、甘、溫,白術(shù)、甘、苦、溫,桑螵蛸甘、咸、平,菟絲子辛、咸、平,枸杞子、黨參甘、平,茯苓甘、淡、平,白芍苦、酸、微寒,龜甲膠咸、甘、寒。本方偏于溫?zé)帷?/p>
附子、桑螵蛸、鹿角膠、杜仲、枸杞子、淫羊藿、肉蓯蓉、菟絲子增強性腺功能;枸杞子、白芍、熟地黃、黨參補體液;茯苓、白術(shù)利水,助消化;龜甲膠補充白蛋白。
(五)孫浩治急性腎小球腎炎
【醫(yī)案】劉某,男,11歲。1993年10月13日診。恙由外感風(fēng)寒而發(fā),表證雖罷,但眼瞼、面肢出現(xiàn)水腫,下肢較甚,足冷,小溲短少,大便溏薄,精神萎,舌淡胖,苔白膩,脈沉濡。尿檢:蛋白(+),紅細胞(+++),顆粒管型(0~1),血壓120/80mmHg(16.0/10.7kPa)。證屬寒濕傷于脾腎,陽微不運。法當(dāng)溫陽利水以消腫滿。
處方:附子9克,桂枝9克,茯苓10克,炒白術(shù)10克,豬苓9克,陳皮5克,大腹皮10克,桑白皮9克,鮮姜衣1撮,大棗3枚。3劑。
二診:藥后小溲增多,水腫已消大半,便溏亦止。上方去大腹皮,加生黃芪皮10克。3劑。
三診:水腫全消,精神轉(zhuǎn)佳,納可,苔膩已化,轉(zhuǎn)為薄白,大便正常。予金匱腎氣丸,每服6~9克,1日3次。藥盡后復(fù)查:血尿正常,尿蛋白消失,紅細胞(0~5個/HP)。予以六味地黃丸,每服6~9克,每次8粒,1日2次,以善其后。
【現(xiàn)代淺析】眼瞼、面肢水腫,舌淡胖,提示濕證;大便溏薄,足冷,精神萎,苔白膩,提示其為陰證。
附子辛、甘、熱,桂枝辛、甘、溫,白術(shù)甘、苦、溫,陳皮辛、苦、溫,鮮姜皮辛、溫,大腹皮辛、微溫,茯苓、豬苓甘、淡、平,大棗甘、平,桑白皮甘、寒。本方溫?zé)?,可治陰證。
桂枝、附子強心,改善周圍血液循環(huán);茯苓、豬苓、桑白皮、姜皮、大腹皮、白術(shù)、桂枝利水;陳皮、姜皮助消化;大棗滋補。
(六)姜春華治慢性腎炎醫(yī)案
【醫(yī)案】蔣某,男,32歲?;悸阅I炎已3年,近來肢腹均見凹陷性浮腫,溲短,大便溏薄,腰酸畏寒,面色蒼白,唇、舌均淡,苔白,脈弱。尿檢:蛋白尿(+++),有顆粒管型。證屬脾腎虛寒,陰水泛濫。以附子理中湯及五苓散加減。
處方:附子20克,黨參、黃芪、茯苓、豬苓、白術(shù)各10克,澤瀉15克,干姜20克。14劑。另服黑大豆丸(黑大豆250克,山藥60克,蒼術(shù)60克,茯苓6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6~9克,每日服3次。
藥后浮腫消,尿蛋白(+),無顆粒管型。繼服黑大豆丸250克,其病痊愈。
【現(xiàn)代淺析】肢、腹均見凹陷性水腫,提示為濕證;大便溏薄,面色蒼白,唇、舌均淡,苔白,脈弱,提示為陰證。
附子辛、甘、熱,干姜辛、熱,白術(shù)甘、苦、溫,黃芪甘、微溫,蒼術(shù)辛、苦、溫,茯苓、豬苓甘、淡、平,澤瀉甘、寒,山藥、黨參甘、平。本方溫?zé)?,可增強生理功能?/p>
附子、干姜、黃芪活血;白術(shù)、豬苓、茯苓、澤瀉利水;蒼術(shù)芳香祛濕;黃芪、白術(shù)、黑大豆改善腎功能,降低蛋白尿;黃芪、白術(shù)、山藥、黨參滋補。
(七)盧崇漢治腎早期衰竭醫(yī)案
【醫(yī)案】以下是盧崇漢在《扶陽講記》中的一段摘錄:“當(dāng)時我(指盧崇漢,當(dāng)時是成都中醫(yī)學(xué)院教授)記得一個慢性腎炎、腎早期衰竭的病人,她是我省某領(lǐng)導(dǎo)的夫人。她的腎功能檢查肌酐比較高了,她的尿素氮也是很高的,二氧化碳的結(jié)合率比較低,尿蛋白很高,血液里的白蛋白很低,球蛋白很高,她的整個肝腎功能都受到影響了。這個人最初找我們中醫(yī)學(xué)院的老教授看的,藥吃了很長一段時間,效果不怎么好。那個時候,我在附屬醫(yī)院看病,剛開始去,大概不到1個月的時間,很快病人就很多了,我的號必須提前一天才能掛上。在我那個年齡階段的中醫(yī)是很少見的。所以,這個病人,她也來我這里湊熱鬧,也非要找我看。在我看過后,當(dāng)然,我的治療就和前面其他醫(yī)生的就不完全一樣。因為我用了大劑量的姜、桂、附(盧崇漢附子的最低用量是60克,最高則250克,生姜30~200克,桂枝15~75克,肉桂15~30克)。這個病人經(jīng)過不到2個月的治療,她的蛋白尿就消失了,她的腎功能改善了,她的肝功能正常了。這里面就有一個問題,這個病人后來又去找了那個老教授,這個就不太好了。她把我開的處方拿去找了老教授,老教授看了就說了你不能吃這個方子,你吃了這個方子,病情要加重之類的話。但是呢,老教授不知道,她已經(jīng)吃了將近2個月的藥了,效果很好。最后這個病人是痊愈了。我又給她治了一年多,所有的情況都全部正常了,恢復(fù)了健康。此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還有往來?!?/p>
【現(xiàn)代淺析】慢性腎衰竭患者的臨床癥狀,皆為陰證表現(xiàn),且均較嚴重,因此用辛熱藥增加生理功能,一定要用大劑量。而盧崇漢所開之方,皆為大量。
附子辛、甘、熱,肉桂辛、甘、熱,干姜辛、熱,生姜溫、熱,桂枝辛、甘、熱。本方為辛熱重劑。
附子、肉桂、桂枝強心,擴張周圍血管,改善腎的血液循環(huán);生姜、干姜興奮心血管中樞,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附子、肉桂、桂枝抗血栓,抗凝血;附子、生姜抗炎;桂枝利尿。
(八)顏德馨治腎結(jié)石醫(yī)案
【醫(yī)案】胡某,男,46歲。右腎盂結(jié)石,腰酸伴尿頻尿急?;颊呙娓∩n,畏寒低熱,腰膂酸楚,少腹拘急,舌苔白,舌質(zhì)淡,脈細無力。證為腎虛,濕熱凝結(jié)。治以溫腎通淋。
處方:熟附子20克,巴戟天9克,鹿角9克,淫羊藿30克,黃柏9克,知母9克,石韋9克,牛膝9克,金錢草30克,石打穿30克,甘草梢3克。
服藥3天,腰痛加劇,隨之結(jié)石從小便中排出,諸癥亦見消失。
【現(xiàn)代淺析】面浮色蒼,舌淡苔白,脈細無力,提示陰證,故用附子等回陽;低熱,提示有感染,故用知母、黃柏。
附子辛、甘、熱,巴戟天、鹿角、淫羊藿辛、溫,金錢草甘、淡、微寒,石韋苦、甘、微寒,黃柏苦、寒,知母苦、甘、寒,甘草甘、平,牛膝苦、酸、平。本方偏于溫?zé)帷?/p>
附子、巴戟天、鹿角、淫羊藿增強生理功能;金錢草、石韋利尿排石;黃柏、知母退熱抗菌;甘草調(diào)和藥性;牛膝活血;巴戟天、鹿角、淫羊藿激性。
(九)張琪治尿路感染醫(yī)案
【醫(yī)案】一婦人,患慢性尿路感染,尿中有大量膿球,各類抗生素及消炎藥用之無效,終年累月尿路刺激癥狀不除,痛苦異常而求治。腰酸畏寒,脈象沉緩,舌潤口和。此為陽氣虛加膀胱熱毒或膿所致,單純清熱解毒,不扶助陽氣,正不勝邪,所以不愈。故予薏苡附子敗醬散化裁。
處方:附子30克,薏苡仁30克,敗醬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
連服6劑,尿路刺激癥狀大減;服10劑,治愈。后以此方治愈類似患者甚多,凡下元虛寒,腰酸痛,惡寒,全身倦怠,尿化驗有大量白細胞或膿球,脈象沉,舌潤,辨證屬陽虛兼熱邪者,用附子配清熱解毒藥皆效。此類患者長期應(yīng)用抗生素、八正散之類,初有效,繼用則無效,纏綿不愈,所見比比皆是。如兼氣虛者,可加黃芪;熱邪甚者,加木通、瞿麥、萹蓄等??傊?,應(yīng)權(quán)衡正邪之輕重,變通化裁,以適合病機,則可藥到病除。另有前列腺炎,前列腺中有大量白細胞,腰酸,睪丸濕冷,惡寒,應(yīng)用此方多可治愈。
曾治一朱某學(xué)生,前列腺液中含大量白細胞,會陰部連尿道痛脹,腰酸畏寒,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前列腺炎,諸治罔效,經(jīng)用薏苡敗醬散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服20余劑,前列腺白細胞轉(zhuǎn)陰,諸癥消除。
【現(xiàn)代淺析】畏寒、舌潤,脈沉緩,提示陰證。
附子辛、甘、熱,甘草甘、平,薏苡仁甘、淡、微寒,敗醬草辛、苦、微寒,白花蛇舌草苦、甘、寒。本方寒熱并用,藥性相對平和。
附子、甘草類皮質(zhì)激素;敗醬草廣譜抗菌;白花蛇舌草抗炎,增強免疫功能;薏苡仁利水去濕。
(十)彭履祥治慢性腎炎醫(yī)案
【醫(yī)案】曾某,男,52歲,干部?;颊哐?,雙下肢浮腫10余年。初因外感,發(fā)熱惡寒,尿痛不暢,繼則雙足頭面浮腫,在當(dāng)?shù)貦z查診斷為急性腎炎,經(jīng)西醫(yī)治療好轉(zhuǎn),但不鞏固。多次復(fù)發(fā)腰痛,下肢浮腫,小便中常有蛋白(+++~++++),紅細胞(5~10個/HP),管型(3~5個/HP),腎功能不全。求治10余省市均無好轉(zhuǎn),1965年8月來診?;颊呙嫔蠛?,少氣懶言,語聲低怯,手足心熱,身畏寒重衣,胸膈痞悶,食少無味,口燥不欲飲,舌質(zhì)淡紅,舌苔細白,脈沉細無力,兩尺似無;腰背疼痛,俯仰艱難;下肢浮腫,午后尤甚;小便不利,時灼熱澀痛;頭痛眠少,口苦咽干。近期檢查尿液:蛋白(+++)、管型(2~3個/HP),紅細胞(5~10個/HP)。已屬脾腎氣陰俱傷,水火衰敗之證候,非陰陽雙補,水火同濟,不足以挽其頹喪之勢。遂投以全真一氣湯加味。
處方:紅參10克,熟附子12克,白術(shù)10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懷牛膝10克,枸杞子12克,熟地黃12克,菊花10克,牡蠣15克。
上方服6劑后,精神好轉(zhuǎn),畏寒、手足心熱亦減輕。復(fù)查小便,紅細胞減至(1~2個/HP),蛋白(+),管型(1~2個/HP)。小便量增多,浮腫減退,但余癥如前,尺脈仍微弱不起。腎虛至極,難以速愈,只宜緩圖。守用上法,再加山藥15克,茯苓12克。連服20余劑,諸癥皆減,腰痛消退,屈伸好轉(zhuǎn),食量增加,面色漸有光澤,兩尺脈雖弱,沉取可得。小便有時仍可檢到紅細胞少許,蛋白少量?;蛴鐾飧校纯蓮?fù)作,尿中蛋白可增至(+)。后以全真一氣湯加減,守服百余劑,時約半年。查其小便正常,腎功能恢復(fù),癥狀消失,基本治愈,回原單位工作。1980年7月因外感咳喘來診,詢其腰痛舊疾,謂愈后從未復(fù)發(fā),腎功能正常,小便無異。
【現(xiàn)代淺析】患者52歲,患慢性腎炎久治不愈,提示其生理功能已嚴重減退;面色黧黑,舌苔細白,脈沉細無力,畏寒,提示為陰證;手足心熱,提示其有陰虛之證,故方中用麥冬、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黃、紅參以補其津液。
附子辛、甘、熱,紅參甘、微苦、溫,白術(shù)甘、苦、溫,五味子酸、溫,熟地黃甘、微溫,牛膝苦、酸、平,枸杞子甘、平,麥冬甘、微苦、微寒,牡蠣咸、寒,菊花甘、苦、微寒,茯苓甘、淡、平,山藥甘、平。本方偏于溫?zé)帷?/p>
附子、麥冬、紅參、五味子、熟地黃強心;牛膝活血,改善微循環(huán);牡蠣、五味子鎮(zhèn)靜;五味子、麥冬、紅參、熟地黃補液;菊花解熱抗菌;白術(shù)、紅參、五味子、麥冬、熟地黃滋補強壯;熟地黃使體內(nèi)某些激素恢復(fù)正常功能;麥冬恢復(fù)得功能,消除蛋白尿。
(十一)彭履祥治腎結(jié)石醫(yī)案
【醫(yī)案】邊某,女。
1980年3月27日初診:腰痛、尿血反復(fù)發(fā)作8余年,近1個月來癥狀加重,腰痛不能起床,身軟無力,面目浮腫,頭暈失眠,食欲缺乏,惡心嘔吐。曾在他院做X線攝片檢查,診為右腎及輸尿管結(jié)石。服清熱滲濕,排石導(dǎo)滯之藥數(shù)月無效。察其面色淡白浮腫,精神萎靡,舌苔薄白,舌質(zhì)淡,脈沉細緩,兩尺微弱,右尺尤甚,小便短少,時感急痛。此系久病脾腎氣陰損傷,滲利克伐過甚所致。擬以養(yǎng)陰扶陽為治。仿全真一氣湯立方。
處方:熟附子12克,人參15克,山藥15克,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五味子10克,懷牛膝12克,半夏12克,滑石12克。
3月31日復(fù)診:上方連服4劑后,精神好轉(zhuǎn),食欲增加,頭暈、惡心消退,尿量增多,唇舌干紅,脈虛弱無力,尺脈稍起。病有轉(zhuǎn)機,守服前方。
4月3日三診:上方再服3劑后,癥平穩(wěn),食量增多,精神轉(zhuǎn)好,昨日小便時突尿急作痛,隨尿排出2枚灰黃色石子約1厘米×0.8厘米×0.6厘米大,頓覺腰痛減輕。正氣漸復(fù),但腎氣未充,氣化無力,側(cè)重溫化腎氣為治,少佐滲利血分水濕之品。
處方:熟附子15克,生地黃12克,山藥15克,澤瀉15克,山茱萸12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海金沙10克。水煎服。
4月10日四診:服上方5劑后,精神基本恢復(fù)正常,可堅持全天工作,只偶感腰痛腹脹,但舌紅少苔,脈緩乏力,尺脈尚弱。繼行脾腎陰陽雙補法。
處方:紅參6克,附子12克,山藥15克,生地黃12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懷牛膝12克,枸杞子12克。
4月17日五診:服上方6劑,腰痛已不顯,偶感背部酸痛,頭額昏悶,余無不適。再進全真一氣湯去白術(shù)加山藥。以后三診,病情逐漸穩(wěn)定、好轉(zhuǎn),體質(zhì)隨之恢復(fù)。
【現(xiàn)代淺析】面目浮腫,提示其有濕證;方用滑石,澤瀉、茯苓、棗皮、海金沙利尿;面色淡白,精神萎靡,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虛弱無力,提示其為陰證;舌質(zhì)干紅,提示其有內(nèi)熱,故用牡丹皮清熱,用生地黃清熱,補津液之不足。
附子辛、甘、熱,人參甘、微苦、溫,五味子酸、甘、溫,半夏辛、溫,山藥甘、平,生地黃甘、微苦、寒,麥冬甘、微苦、微寒,懷牛膝苦、酸、平,滑石甘、淡、寒,澤瀉甘、寒,茯苓甘、淡、平,枸杞子甘、平,海金沙甘、淡、寒,山茱萸酸、甘、平。
紅參、附子、五味子、半夏增強生理功能;海金沙、滑石利尿排石;茯苓、山茱萸、澤瀉、生地黃、牛膝利尿;麥冬、生地黃、五味子、枸杞子補體液;人參、山藥滋補、強壯;附子、牛膝活血。
(十二)張存悌治慢性前列腺炎醫(yī)案
【醫(yī)案】于某,男,26歲?;记傲邢傺?年余,尿頻,尿末時出白濁,會陰、睪丸脹痛,腰酸,便艱便干如羊屎,足涼,畏寒,口和,舌淡赤胖潤、有齒痕,脈沉弦,尺旺。辨為陽氣虛損,濕氣偏盛,夾有瘀滯濕熱。當(dāng)歸四逆湯加味治之:當(dāng)歸15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細辛5克,通草15克,附子15克,肉桂10克,炮姜25克,砂仁15克,蒼術(shù)15克,黃柏15克,薏苡仁45克,蒲公英30克,土茯苓30克,橘核20克,炙甘草10克。以此方為基礎(chǔ),以穿山甲、升麻、牛膝、肉蓯蓉等出入,服藥約1個月,尿末已無白濁,余癥若失,唯余會陰脹痛,但已減輕。
【現(xiàn)代淺析】足涼,畏冷,舌胖潤、有齒痕,提示為陰證兼濕;尿末白濁,提示前列腺炎。
附子、肉桂辛、甘、熱,桂枝、當(dāng)歸辛、甘、溫,細辛、砂仁辛、溫,炮姜苦、澀、溫,橘核苦、辛、平,蒼術(shù)辛、苦、溫,炙甘草甘、溫,土茯苓甘、淡、平,通草,薏苡仁甘、淡、微寒,黃柏苦、寒,蒲公英甘、苦、寒。
附子、肉桂、桂枝、細辛、炮姜、炙甘草、砂仁增強生理功能;土茯苓、黃柏、蒲公英抗感染;當(dāng)歸、赤芍、白芍通便;土茯苓、通草、薏苡仁、桂枝利尿;橘核、甘草、赤芍、白芍解痙;當(dāng)歸、附子、桂枝、赤芍、肉桂活血;甘草、細辛、附子類皮質(zhì)激素而抗炎。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