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法則是指治療大法,它是根據(jù)臨床證候,辨證求因,在確定成因的基礎上,進行審因論治而制定出來的。中醫(yī)學對于胃腸病的治法是豐富多彩的,當治法確定之后,它就成為指導臨床運用方劑和創(chuàng)造新方的主要原則,方劑是治法的具體表現(xiàn)。故此,理、法、方、藥就成為中醫(yī)學完整體系的高度概括。常用胃腸病的治法介紹如下。
一、理 氣
理氣法具有調理氣機、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理氣藥主要用于治療“氣滯”引起的胸腹疼痛等證候。中醫(yī)學認為,如果氣血壅滯不通,就會發(fā)生疼痛,即“不通則痛”。氣血調和暢達,疼痛就不會發(fā)生,即“通則不痛”。以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看,“氣”泛指機體各器官的生理功能?!皻鉁奔粗干砉δ苷系K,尤指消化系統(tǒng)生理功能障礙,引起胃腸蠕動或分泌功能失常,發(fā)生腹脹、腹痛等癥狀。理氣藥所以能行氣化滯而解除疼痛等癥狀,主要是由于它們具有健胃、祛風、解痙、止嘔等作用,可以調節(jié)胃腸功能,使之恢復正常。胃腸氣滯大致可歸納為兩種形式,具體如下。
1.脾胃氣滯 常有脘腹脹悶、疼痛、噯氣吞酸、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多見于消化不良、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潰瘍病等。
治療宜行氣導滯,選用有健胃、解痙、鎮(zhèn)痛作用的理氣藥。通氣藥中白豆蔻、佛手,偏多用于胃;行氣藥中烏藥、陳皮、木香、砂仁,用于全消化道。寬中理氣藥中枳殼、香櫞皮,用于胸脘部。其他如甘松香、蓽澄茄、九香蟲等利氣藥,常多用于胃部。常用方劑如香砂養(yǎng)胃丸、木香順氣散、香砂枳術丸等。
常用降氣藥有沉香、降香、丁香、檀香、旋覆花、柿蒂等。方劑如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旋覆代赭湯等。
破氣藥適用于實證氣滯,如食積、大便秘結、痰濕等;胃腸道梗阻、胃潴留、急性炎癥、賁門痙攣、手術后腸麻痹等。常用藥物如厚樸、枳實、青皮、檳榔、大腹皮等。代表方劑如五磨飲等。
2.肝郁氣滯 因肝氣過盛,疏泄差,郁滯而發(fā)痛。由于肝主疏泄,能疏泄脾胃而助消化,主謀慮,與精神活動有關,當肝氣郁滯而不能調達舒暢時,則胸悶脅痛、食欲缺乏,或嘔吐反酸,情緒抑郁或煩悶不安。臨床可見于慢性肝炎、胃腸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膽囊炎、胰腺炎等。其他如疝氣、痛經(jīng)、乳房脹痛等為所謂的肝氣入絡。
肝郁氣滯的治療,宜用疏肝行氣解郁法。代表方劑如柴胡疏肝散、金鈴子散、逍遙散等。
常用藥物如柴胡、白芍、香附、郁金、元胡、川楝子、烏藥、玫瑰花、茴香、橘核、荔枝核等。
從證候屬性來講,氣滯屬于熱證者,常選用川楝子、枳實、救必應等苦寒藥;屬于寒證者,則選沉香、烏藥、兩面針等辛溫藥。從部位講,氣滯所致的胸背徹痛,選薤白、枳實;脅痛,選元胡、川楝子、枳殼、青皮;胃脘痛,選香附、木香;臍部痛,選烏藥、木香;臍以下痛,選沉香、烏藥、川楝子。以上僅提示用藥的主次,而實際上往往各藥兼用。
從合并的癥狀來講,胸腹疼痛兼有腹瀉者,用木香;兼有腸鳴者,用烏藥;兼精神抑郁或煩悶不安者,用合歡皮、香附;痰多者,用陳皮、橘紅;兼胸悶、噯氣者,用陳皮、枳殼、香櫞皮;兼月經(jīng)過多者,用玫瑰花;月經(jīng)過少者,用香附。
理氣藥多屬香燥之品,久服多服則易損肝陰。如平素肝陰虛者,宜加白芍等性較柔潤的藥物。理氣藥多含揮發(fā)性成分,一般不宜久煎,臨床應用時尤應注意。
二、和 胃
和胃即調和胃腸功能,有助于消化、止酸、導滯、通便等。
1.和同降逆 對胃脘不適、胃氣上逆、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的治療應用此法。
代表方劑如二陳湯、溫膽湯、小半夏湯、旋覆代赭湯。
常用藥物有陳皮、半夏、竹茹、蘇梗、藿梗、白芍、旋覆花、代赭石、黃連、生姜、甘草等,常與理氣藥配伍應用。
2.止酸 止酸用于胃酸過多,如潰瘍病、胃炎等。
代表方劑如烏貝散、左金丸。
常用止酸藥物如烏賊骨、煅牡蠣、煅瓦楞、吳茱萸、甘草等。
3.消導 消導法有開胃消食、導行積滯的作用,用于消化不良、食欲缺乏、飲食積滯。
代表方劑如保和丸。
常用藥物以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谷芽、萊菔子為代表。
消導藥大多有促進胃液分泌、胃腸蠕動和消化食物的作用。食滯常是氣滯和氣虛的表現(xiàn)之一,故治療食滯時,消導藥常與理氣藥和補氣藥同用。熱滯表現(xiàn)為口臭噯腐、脘腹?jié)M悶、喜涼惡熱、舌苔黃膩、脈滑有力,多見于與外感或內熱有關的消化不良,治療宜配伍清熱藥;寒滯表現(xiàn)為泛酸惡心、口吐清涎、脘腹?jié)M悶、喜熱惡寒、舌苔白膩、脈細而弱,多見于脾胃虛寒和傷于生冷食物有關的消化不良,治療宜配伍溫中和胃之品;腸內積滯較重者,則需要配合瀉下藥。
4.導滯 導滯法,主要用于治療濕熱積滯,如痢疾、胃炎等。
代表方劑如木香檳榔丸、積實導滯丸。
藥物以檳榔、枳實、大黃為代表。
5.通便 通便法,用于大便秘結。
方劑如大承氣湯、麻子仁丸、大黃附子湯等。
藥物以芒硝、生大黃、番瀉葉、火麻仁、郁李仁為代表。
通便藥能刺激腸道引起腹瀉,或潤滑腸道促進排便,有些藥物還具有利尿作用。大黃、芒硝性味苦寒,瀉下清熱作用較強,常用于熱積便秘,配熱藥也可治療寒積便秘,如大黃附子湯?;鹇槿?、郁李仁含油脂,能潤燥滑腸,其通便作用緩和,適用于年老體虛,熱病后或婦女胎前、產(chǎn)后大便秘結。
三、清 胃
1.清胃火 用于胃炎、癌性發(fā)熱等消化道本身的疾病以及消化道以外的實熱證,如病毒感染所致高熱、牙周炎等。
方劑如清胃散、竹葉石膏湯、白虎湯等。
常用藥物有生石膏、知母、竹葉等。
本類藥物多具有“寒涼折火”的性能,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看,相當于抗感染、解熱、鎮(zhèn)靜等作用。
2.清濕熱 用于細菌性痢疾、胃炎、胰腺炎、腸炎、黃疸性肝炎等。清濕熱,主要用于治療濕熱證。其作用主要為抗感染、解熱等。
方劑如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茵陳蒿湯等。
常用藥物有黃連、黃芩、葛根、白頭翁、秦皮、黃柏、龍膽草、大黃、茵陳等。
3.養(yǎng)胃陰 用于胃炎、潰瘍病、胃腸腫瘤等病的陰虛型,表現(xiàn)為口干、舌燥、尿赤、便秘、舌紅絳而少津者,消化道中小量出血氣陰兩虛者。養(yǎng)胃陰法,宜用甘寒柔潤之品清養(yǎng)胃陰,清養(yǎng)胃陰和養(yǎng)肺陰用藥有相同之處,可以說養(yǎng)胃陰也就是養(yǎng)肺陰,故對肺胃陰虛所呈現(xiàn)的燥熱癥狀用此法,均可收到緩解的功效。常用藥如玉竹、石斛、天花粉、麥冬、天冬、沙參、生地黃等。
方劑如沙參麥門冬湯、養(yǎng)胃湯等。
四、健 脾
1.益脾氣 益脾氣法用于脾土虛弱之證候。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功能紊亂、慢性胰腺功能不良、慢性結腸炎、腸結核、腸癌等病中出現(xiàn)的慢性腹瀉,可應用白術,其作用平和,可緩和胃腸運動。常用方劑如參苓白術散。營養(yǎng)不良性水腫及腎性水腫,以脾虛為主者,可用茯苓、白術等。常用方劑如五苓散、實脾飲、參苓白術散等方加減。
2.溫脾陽 脾陽虛除具脾陽虛的特征外,還出現(xiàn)畏寒肢冷、食少便溏、完谷不化、小便清長、脈細弱、舌質淡等陽虛癥狀,應采用溫脾法治療。
代表方劑如吳茱萸湯、溫脾湯、附子理中丸等。
常用藥物如吳茱萸、干姜、附子、肉桂等。
3.補中氣 用于中氣不足、中氣下陷,如體虛氣短、內臟下垂。
代表方劑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加減等。
常用藥物人參、黃芪、黨參、靈芝、柴胡、升麻、甘草等。
4.溫中 用于中陽不振之泄瀉和陽虛型胃脘痛等。
代表方劑如小建中湯、大建中湯、良附丸。
常用藥物如桂枝、附子、肉桂、吳茱萸、良姜、蓽茇、川椒、姜黃等。
5.安中 安中法具有健脾與和胃之功效??捎糜谑彻苎住⑹彻馨?、賁門癌。
代表方劑如五汁安中飲、治膈再造丹等。
常用韭菜汁、生姜汁、梨汁、藕汁、牛乳等。
五、化 濕
1.芳香化濕 芳香化濕法多用于由病原微生物或飲食不慎而引起的急性胃炎、流行性感冒胃腸型以及消化不良,在腸傷寒的一定階段,表現(xiàn)為濕重證候時也可應用。
代表方劑如藿香正氣散、香薷飲、香蘇散。
常用藥物如藿香、佩蘭、紫蘇、香薷、薄荷、菖蒲、砂仁、豆蔻等,應用時常與胃藥配伍。芳香化濕藥大多有健胃作用,有些藥物還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利濕 利濕法用于中焦?jié)駵?常與芳香化濕藥、利水藥、燥濕藥配伍使用。
代表方劑如三仁湯、茵陳蒿湯。
常用藥物如茯苓、薏苡仁、茵陳蒿、通草等。
3.燥濕 燥濕法用于濕重、苔厚膩者。
代表方劑如平胃散。
常用藥物如白術、蒼術、厚樸、草果等,常與芳香化濕藥配伍應用。香燥藥大多性味辛溫,故有傷陰動火之弊,蒼術、厚樸、白芷、草果、石菖蒲作用燥烈,故陰虛和出血患者忌用;木香、砂仁、蔻仁、烏藥、枳殼作用較平和,陰虛之人在需要時與養(yǎng)陰藥配伍應用,而在有出血傾向時也不宜使用;佛手、紫蘇、藿香、陳皮作用柔和,故對陰虛者和出血患者影響不大。
4.利水 利水法的作用主要是利尿,是使小腸通暢、尿量增加,從而使?jié)窈蜔?毒素)從小便中解除。此法為中醫(yī)治療腹瀉的方法之一,即利小便以實大便,此外還可用于治療黃疸和水腫屬里證者。
常用藥物如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半邊蓮等。代表方劑如胃苓湯、五皮散、茵陳五苓散等。
5.攻逐 攻逐法用于實證嚴重者,如腸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代表方劑如大陷胸湯、清胰湯、甘遂通結湯。
藥物以芒硝、甘遂為代表。
6.祛痰 用于嘔吐痰涎、消化道腫瘤、不完全性腸梗阻等。
代表方劑如玉樞丹、硇砂散、皂蛤丸等。
常用藥物如半夏、天南星、白芥子、皂角刺、硇砂等。
六、化 瘀
1.行氣化瘀 此法用于治療氣血瘀滯性疼痛。具有理氣化瘀雙重作用的藥物如延胡索、郁金、降香、姜黃、莪術、淫羊藿等與理氣藥或化瘀藥配伍,用于治療肝、膽、胰、胃疾病的疼痛。
行氣藥與活血藥配伍使用,取其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的原理。如膈下逐瘀湯方中當歸、川芎、桃仁、紅花、五靈脂等與香附、烏藥、枳殼合用;活血散瘀湯中當歸、川芎、桃仁、蘇木、生大黃等與檳榔、枳殼、瓜蔞配伍,用于治療腸粘連、慢性胰腺炎、不完全性腸梗阻等。
2.破瘀散結 此法用于治療癥瘕、痞塊,如胃、腸、肝、脾、腹腔腫瘤、肉芽腫、淋巴結腫大。常用藥物有三棱、莪術、乳香、沒藥、桃仁、五靈脂、穿山甲(代)、水蛭等。
代表方劑如大黃蟲丸、血癥丸。
3.破瘀化痰 用于治療瘀痰膠結之腹腔炎癥、包塊、腫瘤。
常用藥物如穿山甲、貝母、乳香、沒藥、皂角刺等。
代表方劑如仙方活命飲。
4.清熱化瘀 用于治療消化道急性炎癥、慢性胃炎、腫瘤等屬內熱與瘀滯導致的腹痛。常用具有清熱解毒與活血化瘀雙重作用的藥物,如生大黃、紅藤、羊蹄根等。
方劑如景岳紅藤煎。有時也多采用活血化瘀藥與清熱解毒藥配伍,如由金銀花、黃芩、地榆、當歸、元參、麥冬、薏苡仁、甘草組方的清腸飲。
5.濕中化瘀 此法用于治療寒凝瘀滯性腹痛,如慢性腸粘連、寒型癌性腹痛等?;钛鏊幹?性溫者居多,與溫中散寒藥配伍正合得溫則陽氣通。
代表方劑如少腹逐瘀湯。
常用藥物有當歸、蒲黃、五靈脂、延胡索、沒藥、川芎、赤芍、肉桂、干姜、小茴香。
七、止 血
止血藥用于出血證。消化道出血應用止血藥,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根據(jù)寒熱虛實用藥 慢性出血多為寒證出血,常需用艾葉、伏龍肝等溫藥;急性出血多屬熱證,常用側柏葉、槐花、大薊、小薊、茜草根等寒涼藥,并根據(jù)虛實情況適當配伍。血熱妄行屬于實證的應與清熱涼血藥同用,如犀角(代)、牡丹皮、赤芍等;屬于陰虛陽亢的,應配養(yǎng)陰藥,如阿膠、熟地黃、墨旱蓮等;屬于氣虛不能攝血的,須與補氣藥同用。實證出血如伴有瘀血,治療宜清宜降,用化瘀止血法,選用花蕊石、降香、三七、生蒲黃等兼有祛瘀作用的止血藥。
消化道出血常用的止血藥有槐花米、地榆、側柏葉、大黃、仙鶴草、白及、薺菜花、紫珠草、墨旱蓮、參三七、阿膠、藕節(jié)、血余炭、赤石脂、伏龍肝等。
2.根據(jù)出血部位用藥 習慣上在上消化道出血時,多選用白及、茜草根、藕節(jié)等;下消化道出血,多用槐花、地榆、薺菜花等;有些止血藥各部位出血都可用,如三七、仙鶴草等。上述分法只是大體如此,不能拘執(zhí),最重要的還是根據(jù)寒熱虛實用藥。
3.病因治療 除此之外,還應注意,止血不能單靠止血藥,尤其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例如肝氣上逆而致的嘔血,要用平肝止血法治療,選用梔子、降香、生石決、郁金等藥。前人所言“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就是強調了“治病求其本”。
據(jù)實驗資料,中藥止血藥的作用原理可能與下列作用有關:作用于凝血過程,縮短凝血時間,如白及、小薊、參三七、藕節(jié)、血余炭、紫珠草;促進血小板生成,如仙鶴草、大黃、羊蹄根;降低血管脆性,如槐花米;保護黏膜、減少分泌、收斂止血,如伏龍肝、赤石脂、地榆等。
八、固 澀
固澀法主要用于治療滑脫證候。所謂滑脫是指大小便、汗液、精液的滑利脫失,以及內臟器官脫垂等。多由久病體虛、元氣不固,或過多應用攻下和破削藥傷及元氣而引起。臨床中常用于治療慢性菌痢、結腸炎所致的水瀉、腸癌直腸刺激癥狀;亦用來治療體弱導致的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而發(fā)生自汗、盜汗,腸管蠕動與分泌亢進出現(xiàn)的泄瀉以及肌張力減低、括約肌功能減退所出現(xiàn)的脫肛及遺尿等。但是固澀法不宜用于急性菌痢和其他感染性腹瀉,同時也不宜用于泄瀉而大便不暢、氣滯腹脹的患者。
固澀藥中多含鞣酸,有收斂作用或抗菌作用,有些藥還有止血、鎮(zhèn)咳和強壯作用,許多固澀藥不同程度地兼有上述數(shù)項作用。傳統(tǒng)上斂腸止瀉,多選用訶子、肉豆蔻;固精止泄用金櫻子、芡實、蓮須;斂汗選用糯稻根、麻黃根、浮小麥;固縮小便選用桑螵蛸、覆盆子;固經(jīng)止血選用五倍子;山茱萸、五味子為強力固澀藥,較廣泛應用于各種滑脫證。
訶子、五倍子、金櫻子、石榴皮、椿根皮、兒茶均含鞣酸,可使胃腸黏膜表面的蛋白質滲出凝固,也能使血液凝固而發(fā)揮局部止血作用。此外,這些藥還能抑制痢疾桿菌和腸道常見致病菌,訶子還具有罌粟堿樣解痙止痛作用,罌粟殼含阿片和罌粟堿,不宜作常規(guī)藥使用。用固澀法,使用固澀藥時要注意辨證。臨床中常根據(jù)不同情況時常與清熱藥、健脾藥或理氣藥配伍應用。
九、殺蟲與驅蟲
臨床常用的殺蟲與驅蟲藥主要用于殺滅和驅除腸道寄生蟲,一些藥物已為藥理實驗所證實。
白頭翁、鴉膽子、苦參、黃連有抑制或殺滅阿米巴原蟲的作用,委陵菜對阿米巴滋養(yǎng)體有殺滅作用,椿根皮所含之臭椿酮有較強的抗阿米巴原蟲作用。
中藥驅蟲藥中,用途較廣,能對抗多種寄生蟲的有檳榔、榧子肉、雷丸等。在選擇藥物時,驅蛔蟲首選使君子和苦楝根皮;驅蟯蟲首選榧子肉,其次鶴虱;驅鉤蟲首選貫眾,其次雷丸;驅絳蟲首選南瓜子,其次檳榔;驅姜片蟲選檳榔、鴉膽子;對血吸蟲可選用南瓜子、藜蘆、桃葉、梔子。
藥理實驗證實苦楝根皮、川楝子所含之生物堿川楝素能麻痹蛔蟲,并能刺激腸壁而緩瀉。使君子酸鉀可以麻痹蛔蟲,其所含脂肪能引起緩瀉。雷丸含蛋白酶,能破壞蟲體,在堿性中作用最強,加熱則破壞,臨床常以研末泛丸吞服。檳榔堿能使絳蟲麻痹癱瘓,并能興奮腸管而致瀉。南瓜子能麻痹絳蟲,所含之南瓜子氨基酸對血吸蟲童蟲生長發(fā)育有抑制作用。
由于腸寄生蟲病患者常有消化不良、腹部脹痛,故在用驅蟲藥的同時配伍消導藥,如建曲、山楂之類,以減少腸中積滯;或配理氣活血藥,如枳實、當歸之類,以減輕氣脹和腹痛;為加強驅蟲作用,使蟲體和蟲卵易于排出,可在應用驅蟲藥時配伍瀉下藥如麻仁、大黃之類?;技纳x病日久且氣血虛弱者,需隨證酌加補氣補血之品。
中藥驅蟲的特點為:藥力不如西藥大,但毒性反應小;奏效不如西藥快,但藥效持久;一些驅蟲藥作用較全面,且兼能健胃;中藥驅蟲尚能兼顧患者體質和原有的其他疾病,且可隨證適當配伍,體質虛弱者仍可應用。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樣組織(MALT)惡性淋巴瘤以及腸型胃癌密切相關,根除Hp有利于以上疾病的治療。王緒霖等,經(jīng)體外實驗在200種中藥中,篩選出38種中藥顯示對Hp有抑菌作用,其中以黃芩、黃連、大黃、黃柏、桂枝、紫花地丁、玫瑰花、土茯苓、高良姜、烏梅、山楂等抑菌作用最明顯。張琳等曾用牛津杯法,其實驗結果同樣見黃連抑菌作用明顯。
脾胃為后天之本,胃氣又稱脾胃之氣。人的健康在于胃氣的充盛,疾病的發(fā)生在于胃氣的衰弱,脾胃病的治療原則在于注重保護胃氣。從中醫(yī)學的角度來看,補脾法不僅適用于脾胃虛弱的胃腸病證,而且適用于其他臟器的病證。它既能益氣、補血、攝精,又能利濕、化痰、消水,是治療內傷病的要法。
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觀點來看,補脾法對于各系統(tǒng)慢性病中屬于虛證者,也有較好療效。胃氣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它包括機體的消化功能、代償功能、免疫功能以及全身健康和營養(yǎng)狀況。五臟之氣中,胃氣與腎氣關系甚為密切,前者為后天之本,后者為先天之本。胃氣滋養(yǎng)腎氣,腎氣為胃氣之根本。先天之氣不足,可賴后天之氣調養(yǎng)。脾胃與五臟同治如培土生金、培土制水、補益心脾、疏肝和胃等法。胃氣能養(yǎng)五臟之氣,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胃氣敗則百藥難施。故有“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唯有益胃補腎之兩途……”之說。無論施以寒熱補瀉,應首先顧及脾胃而先培中土,方可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疾病可愈。否則胃氣將絕,預后不良。
中醫(yī)治病強調勿傷胃氣。藥物的性味有偏勝,補藥用于補虛扶正,瀉藥用于瀉實去邪。無論攻補,有損胃氣的方法,除非必要,不宜多用。為避免影響食欲,可用木香、砂仁、陳皮、谷芽、佛手等和胃之品,減少藥物所致的胃腸反應,保護胃腸功能使胃氣免遭損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