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骨的解剖與生理
成人骨一般有206塊,約占體重的20%。每塊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功能、特定位置以及血管、神經(jīng)分布的活器官,能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并具有修復和改建的能力。按骨在體內的具體位置可分為軀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顱骨四部分。
一、軀干骨
軀干骨包括24塊椎骨、1塊骶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對肋骨,參與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構成。
1.脊椎骨幼年時椎骨有32或33塊,分別為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尾椎3~4塊。成年后,5塊骶椎融合成1塊骶骨,3~4塊尾椎融合成1塊尾骨。
(1)椎骨的基本形態(tài) 椎骨由前方呈短圓柱形的椎體和后方呈弓形骨板的椎弓所組成。
椎體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分,內部充滿松質,其表面的密質較薄,上、下面均粗糙,借椎間盤與鄰近椎骨相接。椎體后面微凹陷,與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接起來,構成容納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的骨板。與椎體連接的縮窄部分,稱椎弓根。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jīng)和血管通過。兩側的椎弓根向后內側擴展為寬闊的骨板,稱椎弓板。兩側椎弓板在正中線會合。椎弓上發(fā)出七個突起:①棘突l個,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以在體表摸到;②橫突l對,向兩側伸出;③關節(jié)突2對,在椎弓根與椎弓板結合處分別向上、下方突起,即上關節(jié)突和下關節(jié)突。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jié)突構成關節(jié)突關節(jié)。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頸椎 椎體較小,第3~7頸椎體上面的兩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若椎體鉤與上位椎體的邊緣相接,則形成鉤椎關節(jié),即Luschka關節(jié)。若椎體鉤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jīng),產生頸椎病的癥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結節(jié)特別大,稱為頸動脈結節(jié),頸總動脈行經(jīng)其前方。當頭部出血時,可在體表將頸總動脈壓于此結節(jié),進行臨時止血。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又名寰椎,呈環(huán)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jié)突,由前弓、后弓及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后面正中有一小關節(jié)面稱齒突凹。側塊位于兩側,連接兩弓,上下面各有一橢圓形和圓形關節(jié)面。后弓較長,上面有橫行的椎動脈溝,有同名動脈通過(圖5-1)。
第2頸椎又名樞椎,其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jié)(圖5-2)。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于觸及,常作為計數(shù)椎骨序數(shù)的標志。
圖5-1 寰椎
圖5-2 樞椎
2)胸椎 12個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椎體后外側和橫突前面都有肋凹。關節(jié)突的關節(jié)面幾乎呈冠狀位。棘突較長,向后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3)腰椎 椎體粗壯,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關節(jié)突粗大,關節(jié)面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幾乎水平地伸向后方。因而,各棘突之間的間隙較寬,臨床上利用此間隙做腰椎穿刺術(圖5-3)。
4)骶骨 呈三角形,底向上,中間部分借纖維軟骨與第5腰椎相連結;尖向下,與尾骨相接;盆面(前面)凹陷,有4對骶前孔,其上緣中份向前隆凸,稱岬;背面沿正中線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成的骶正中嵴,骶正中嵴的外側有4對骶后孔。骶前、后孔均與骶管相通,分別有骶神經(jīng)的前支和后支通過。骶管由骶椎的椎孔連接而成,上端與腰以上的椎管續(xù)連,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裂孔兩側有向下突出的骶角,臨床上進行骶管麻醉時,常以骶角作為確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標志。
5)尾骨 上接骶骨,下端游離為尾骨尖,無椎管。
圖5-3 腰椎
2.胸骨 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自上而下可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三部分。胸骨柄上部寬厚,下部稍薄窄。柄上緣的中份為頸靜脈切跡,兩側有鎖切跡與鎖骨相連接,外側緣上份接第1肋。柄與體連接處,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稱胸骨角,可在體表捫到,向后正對第4胸椎體下緣,兩側平對第2肋,是計數(shù)肋的重要標志。胸骨體是長方形的骨板,外側緣接第2~7肋軟骨。劍突扁而薄,形狀變化較大,緊接胸骨體下端,下端游離(圖5-4)。
3.肋 是由肋骨與肋軟骨組成,共12對。第1~7對肋的前端,都與胸骨相連接,稱真肋;第8~10肋不與胸骨直接相關聯(lián),稱假肋;第11~12肋的前端游離于腹壁肌層中,稱浮肋。肋的后端與胸椎相關節(jié)。
圖5-4 胸骨
二、顱骨
顱位于脊柱上方,是由23塊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組成。除下頜骨和舌骨以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結。顱的后上部諸骨圍成顱腔,容納腦,故稱腦顱;前下部為面部支架,故稱面顱。兩者以經(jīng)過眶上緣和外耳門上緣的連線為分界線。
1.腦顱骨 腦顱是由8塊骨組成。其中不成對的有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成對的有顳骨和頂骨。它們構成容納腦的顱腔。顱腔的頂是穹隆形的顱蓋,由前方的額骨、后方的枕骨和兩者之間的頂骨構成。顱腔的底由位于中央的蝶骨以及位于蝶骨后方的枕骨、兩側的顳骨、前方的額骨和篩骨構成。篩骨只有一小部分參與腦顱的組成,其余部分參與構成面顱。
2.面顱骨 面顱共由15塊骨組成。其中成對的有上顱骨、腭骨、顴骨、鼻骨、淚骨及下鼻甲等,不成對的有犁骨、下頜骨和舌骨,分別圍成眶、鼻腔和口腔。
三、四肢骨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分別由與軀干骨連接的肢帶骨和自由肢骨組成。上、下肢骨的數(shù)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
1.上肢骨
(1)上肢帶骨
1)鎖骨呈“一”形彎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全長都可在體表捫及。內側端粗大,為胸骨端,有關節(jié)面與胸骨柄鎖切跡相關節(jié)。外側端扁平,為肩峰端,有小關節(jié)面(圖5-5)。
圖5-5 鎖骨
2)肩胛骨呈三角形,貼于胸廓的后外側上份,介于第2~7肋骨(或肋間隙)之間??煞譃?面、3緣和3角。前面或肋面,為一大的淺窩,稱肩胛窩。背側面有一橫行的骨嵴,稱肩胛岡,其外側端向外側伸展擴大,稱肩峰,與鎖骨外側端相關節(jié)。肩胛岡上、下方的淺窩,分別稱岡上窩和岡下窩。上緣短而薄,外側份有肩胛切跡,更外側有彎曲呈指狀的突起稱喙突。內側緣薄而銳利,平對脊柱,又稱脊柱緣。外側緣肥厚而鄰近腋窩,又稱腋緣。上角為上緣與脊柱緣的會合處,平對第2肋骨。下角平對第7肋或第7肋間隙,為計數(shù)肋的標志。外側角為腋緣與上緣會合處,最肥厚,有朝向外側的梨形關節(jié)盂(圖5-6)。
圖5-6 肩胛骨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 分為上、下兩端及一體。上端呈半球形,有朝向上后內方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jié)盂相關節(jié)。頭周圍的環(huán)狀淺溝,稱解剖頸。在肱骨頭的外側和前方各有隆起的大結節(jié)和小結節(jié)。它們向下延長各有一嵴,分別稱大結節(jié)嵴和小結節(jié)嵴。上端與體交界處稍細,稱外科頸,為較易發(fā)生骨折之處。
肱骨體中部的外側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體后面中部,有一自內上斜向外下行走的淺溝,稱橈神經(jīng)溝,橈神經(jīng)沿此溝經(jīng)過。因此,肱骨中部骨折可能傷及此神經(jīng)。
下端前后較扁,外側部前面呈半球狀的肱骨小頭;內側部呈滑車狀的肱骨滑車。滑車后面上方有一窩,稱鷹嘴窩,伸肘時容納尺骨鷹嘴。小頭的外側和滑車的內側各有一向側方的突起,分別稱為外上髁和內上髁。內上髁的后方有一淺溝,稱尺神經(jīng)溝,尺神經(jīng)由此經(jīng)過。肱骨下端與體交界處,即相當于肱骨內、外上髁的稍上方,骨質較薄弱,小兒易發(fā)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結節(jié)和內、外上髁都可在體表捫到(圖5-7)。
圖5-7 肱骨
2)橈骨 位于前臂外側,分為一體兩端。上端稍膨大,稱橈骨頭,頭上面的關節(jié)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jié);周圍有環(huán)狀關節(jié)面;下方略細,稱橈骨頸。頸下份的后內側有粗糙突起的橈骨粗隆。橈骨體內側緣為薄銳的骨間緣。下端前面凹,后面凸,外側向下突出,稱莖突。下端的內側面有關節(jié)面,稱尺切跡。下端的下面有腕關節(jié)面。橈骨莖突可在體表捫到。
3)尺骨位于前臂的內側,分為一體兩端。上端粗大,有一向前的深凹,稱滑車切跡,與肱骨滑車相關節(jié)。切跡后上方的突起稱鷹嘴,前下方的突起稱冠突。冠突外側面有橈切跡,與橈骨頭環(huán)狀關節(jié)面相關節(jié),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稱尺骨粗隆。尺骨體外緣銳利與橈骨相對,也稱骨間緣。下端稱尺骨頭,其前、外、后三面有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橈骨的尺切跡相關節(jié),下面光滑借關節(jié)盤與腕骨隔開。頭后內側的向下突起,稱尺骨莖突。尺骨鷹嘴、尺骨后緣全長、尺骨頭和莖突,都可在體表捫到(圖5-8)。
圖5-8 尺骨和橈骨
圖5-9 手骨
4)手骨(圖5-9)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腕骨:為8塊短骨,排成近、遠兩列。近側列由橈側向尺側的依次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遠側列依次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和鉤骨。
掌骨:共5塊,由橈側向尺側,分別稱為第1~5掌骨。掌骨的近側端為底,接腕骨;遠側端為頭,接指骨,頭與底之間的部分為體。
指骨:共14塊,拇指有2節(jié)指骨,其余各指均為3節(jié),由近側至遠側,依次為近節(jié)指骨、中節(jié)指骨和遠節(jié)指骨。每一節(jié)指骨的近側端為指骨底,中間部分為指骨體,遠側端為指骨滑車。遠節(jié)指骨的遠側端掌面粗糙,稱遠節(jié)指骨粗隆。
2.下肢骨
(1)下肢帶骨髖骨是不規(guī)則骨。上份扁闊,中份窄厚,并有朝向下外側的深窩,稱髖臼;下份有一大孔,稱閉孔。髖骨由髂骨、恥骨和坐骨組成,三骨會合于髖臼(16歲左右完全融合)。合成髖臼的部分是三骨的體,臼內半月形的關節(jié)面稱月狀面(圖5-10)。
圖5-10 髖骨
1)髂骨 構成髖骨上部,分為肥厚的髂骨體和扁闊的髂骨翼。髂骨體構成髖臼的上2/5。髂骨冀位于髖骨上部,上緣肥厚成彎弓形的髂嵴。髂嵴前端為髂前上棘,后端為髂后上棘。在髂前上棘的后上方,髂嵴向外的突起,稱髂結節(jié),它們都是重要的體表標志。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別稱為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跡;髂骨翼內面的大淺窩稱髂窩。髂窩下界為圓鈍的骨嵴,稱弓狀線。髂骨翼內面以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狀面與骶骨相關節(jié)。
2)坐骨 構成髖骨下部,分為坐骨體和坐骨支。體組成髖臼的后下2/5,后緣有尖形突起的坐骨棘。坐骨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跡,其上方與髂后下棘之間有坐骨大切跡。坐骨體下端后份的粗大隆起稱坐骨結節(jié),是坐骨最低部,可在體表捫到。
3)恥骨 構成髖骨前下部,分為體和上、下兩支。恥骨體組成髖臼的下1/5,與髂骨體結合處的上面有粗糙隆起,稱髂恥隆起。由此向前內伸出恥骨上支,其末端急轉向下,成為恥骨下支。恥骨上支上面有一條較銳的骨嵴,稱恥骨梳,它向后經(jīng)髂恥隆起與弓狀線相續(xù);向前終于一突起,稱恥骨結節(jié),是重要的體表標志。從恥骨結節(jié)到中線的粗鈍上緣為恥骨嵴,也可在體表捫到。恥骨上下支相互移行處內側的橢圓形粗糙面,稱恥骨聯(lián)合面,兩側聯(lián)合面相接,構成恥骨聯(lián)合。恥骨下支伸向后下外,與坐骨支結合。這樣,恥骨與坐骨共同圍成閉孔。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 是人體最粗大的長骨,分為一體兩端。上端有朝內上方的股骨頭與髖臼相關節(jié)。頭的頂端接近中心處,有小的股骨頭凹。頭下外側的狹細部稱股骨頸。頸與體連接處上外側的方形隆起,稱大轉子;內下方的隆起,稱小轉子,都有肌肉附著。大、小轉子之間,在前面有轉子間線,在后面有轉子間嵴相連。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志,可在體表捫到。股骨體后面有縱行骨嵴,稱為粗線。下端有兩個向后下方突出的膨大,分別稱為內側髁和外側髁。內、外側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關節(jié)面,前面又叫髕面。兩髁側面的最突起處,分別稱為內上髁和外上髁,它們都是在體表可捫到的。
2)髕骨 是人體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頭肌腱內,上寬下尖,前面粗糙,后面為關節(jié)面,與股骨髕面相關節(jié)。髕骨可在體表捫到。
3)脛骨位于小腿的內側,分為一體兩端。上端膨大,向兩側突出,形成內側髁和外側髁。兩髁的上面各有上關節(jié)面,與股骨相應的髁相關節(jié),外側髁的后下方有一小的腓關節(jié)面。上端前向的隆起,稱脛骨粗隆。內、外側髁和脛骨粗隆都是體表可捫到的重要標志。脛骨體較銳的前緣和內側面都可在體表捫到,外側緣為小腿骨間膜所附著,稱骨間緣。下端稍膨大,其內側向下有一突起,稱內踝。下端的下面與內踝的外側面都有關節(jié)面。下端的外側面有腓切跡。內踝可在體表捫到。
4)腓骨 位于脛骨的外后方,細長,分為一體兩端。上端稍膨大,稱腓骨頭,其內上方有腓骨頭關節(jié)面與脛骨相關節(jié)。頭下方縮細,稱腓骨頸。體的內側緣銳利,稱骨間緣,有小腿骨間膜附著。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在它的內側面有外踝關節(jié)面。腓骨頭和外踝都可在體表捫到(圖5-11)。
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圖5-12)。
跗骨:共7塊,排為前、中、后3列。后列包括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為位于距骨前方、偏內側的足舟骨;前列由內側至外側,依次為內側楔骨、中間楔骨和外側楔骨,以及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跗骨幾乎占全足的后半,這與下肢的支持和負重功能相適應。
跖骨:共5塊,其形狀和排列大致與掌骨相當,但比掌骨粗大。第5跖骨底的外側份突向后外,稱為第5跖骨粗隆,在體表可捫到。
趾骨:共14塊,趾為2節(jié),其余各趾均為3節(jié)。趾骨的形態(tài)和命名與指骨類同。
圖5-11 脛骨和腓骨
圖5-12 足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