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人際溝通概述
人際溝通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程中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溝通不僅是個人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
一、人際溝通的概念
人際溝通是溝通的一個領域,是指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遞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各種觀念、思想和感情的過程。這種交流主要通過言語、表情、手勢、體態(tài)以及社會距離等來表示。
有效的人際溝通是在恰當?shù)臅r候、適宜的場合、用得體的方式表達思想和感情,并能被別人正確理解和執(zhí)行的過程。這個定義包含了六個要素:時機、場合、方式、內容(思想和感情)、結果(理解和執(zhí)行)和反饋。每個要點都會影響溝通的有效性。
二、人際溝通的特點
(一)目的性
人與人溝通時,是有其目的性的,或傳遞信息或表達感情。比如你想開口問路,不論你問的是一名警察或是小孩,不論你的語氣是緩還是急,就是你想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如何找到自己要走的路??梢?,溝通的目的是客觀存在的。
(二)象征性
人際溝通總是借助一些社會約定俗成的語言、動作、表情、習俗等來完成,這些信號系統(tǒng)作為溝通的工具,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均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探望病人,要說吉利的話,忌討論死亡、悲傷的話題;深深的鞠躬或微微前傾的坐姿,代表恭敬和謙遜……正確運用通用的信號系統(tǒng),對于有效溝通至關重要。
(三)關系性
人際溝通是建立和改善人際關系的基礎。溝通的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一方面取決于不同人際關系的類型,如病人病情發(fā)生了變化,護理人員對病人、家屬、醫(yī)生的描述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人際溝通常常促進人際關系的發(fā)展和改善。不良的溝通會造成人際關系的惡化。
(四)習得性
有人把溝通看做是與生俱來的本領,認為溝通的能力其實是先天性格決定的,“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實際上溝通能力是一種技能,是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和不斷操練得到不同程度發(fā)展的。溝通技巧的學習過程就像學彈琴、打籃球一樣,必須邊學邊練,活學活用。
(五)互動性
人際溝通的過程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信息發(fā)出者期待接收方的回應,并在信息交流過程中不斷進行角色的互換,并相應調整溝通的內容和形式。一旦溝通的一方停止互動,溝通就失效了。
(六)不可逆性
俗話說“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溝通的信息一旦發(fā)出就無法收回。因此特別提醒溝通者在溝通過程中要積極慎重,三思而行,以免產生不良影響。
三、人際溝通的作用
(一)協(xié)調作用
人際溝通的協(xié)調作用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協(xié)調情感,即人際溝通可以使溝通者心理得到某些滿足;其二,協(xié)調動作,即溝通者從溝通的信息中自動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如果一個團體中人與人之間溝通阻塞,那么成員間的隔閡、誤會、矛盾就會驟然上升。一旦這些阻塞被排除,溝通就暢通了,因此,人際溝通有利于提供信息,增進了解和情感,起著提高情緒、增強團結、調整行為的作用。
(二)保健作用
人際溝通是人類特有的需求。如果人的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人與人之間充分的思想情感交流,是實現(xiàn)溝通行為所必需的條件,也是個人心理健康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人際溝通對老年人來說,更是不可忽視的動力源泉之一。如果老人之間缺乏信息的傳遞,個人生活就會感到空虛、抑郁,還會促使腦細胞萎縮。
(三)形成和發(fā)展社會心理的作用
人的社會心理正是在同他人進行人際溝通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主要包括個體在社會、群體和他人的影響下心理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個人對群體、群體對個人的相互影響和心理效應,以及群體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而這些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又無一不是以交流信息為前提的。例如,社會態(tài)度的變化,依賴于交流信息;群體的構成和維系,離不開人際溝通;溝通信息量的多寡決定領導行為;權力模式和決策過程也依賴于信息交流。由此可見,沒有人際的信息交流,就沒有社會心理的產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為什么有的學者把人際溝通視為社會心理學這一學科的整個問題系統(tǒng)的邏輯中心。
四、人際溝通的要素
人際溝通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發(fā)出者、信息、信息渠道、信息接收者、反饋和信息環(huán)境等六個要素。
(一)信息發(fā)出者
是指發(fā)出信息的人,也稱為信息的來源。信息發(fā)出者將自己的想法通過語言、文字、符號、表情、動作等形式表達出來。
(二)信息
是指信息發(fā)出者希望傳達的思想、感情、情感、意見和觀點的具體內容,包括語言和非語言行為所傳達的全部內容。
(三)信息渠道
也稱為途徑、媒介或通道,是指信息由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所通過的路線,是信息傳遞的手段和工具。不同的信息內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進行傳遞。在交談中,信息傳遞的渠道主要是五官感覺和聲音;一些非語言信息可以通過著裝、接觸、表情等渠道傳遞。一般來說,信息發(fā)出者在傳遞信息時使用的途徑越多,接收者越能更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信息。
(四)信息接收者
是指接收信息的人,即信息傳遞的對象。在有些溝通中,接收者同時也是傳出者。
(五)反饋
是指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發(fā)出者做出的反應。例如,你發(fā)表某一觀點,我點頭表示贊同,這就是反饋。在護理工作中,護士要善于觀察病人的反應,根據病人的病情反饋,及時調整護理方案。
(六)信息環(huán)境
是指溝通發(fā)生的場所或周圍條件,如病房、辦公室、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教室等。也指每個溝通者的個人特征,如文化程度、工作經歷等。也包括溝通的時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