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人們的許多心理與行為問題都與不良的生存環(huán)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正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基本主張。那么行為主義的心理治療是如何解決這些心理問題或者行為問題的呢?本章的內容主要包括: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產(chǎn)生的背景、特點、理論基礎、行為主義取向咨詢技術中各種技術特點、操作步驟、注意事項以及咨詢與治療過程。
第一節(jié) 概 述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烏爾曼和克拉斯拉(L.P.Ullmann& L.Krasner)認為,應用學習理論進行行為矯正容易產(chǎn)生成效,而且比傳統(tǒng)的精神分析治療更客觀易行。行為改變技術作為一個專用術語,盡管早期界定僅限于應用學習理論的成果去改變不良適應行為的方法,但因其應用價值得到了專家、學者、教育工作者、臨床工作者的認可,后來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行為改變技術最近的發(fā)展趨勢則是兼顧不良適應行為的矯正和良好行為的塑造和促進。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把行為改變技術運用于處理兒童和成人的心理問題、困擾和失常行為,并稱之為行為治療。我們對行為取向的咨詢技術做一個廣義的界定:行為取向的咨詢技術是根據(jù)實驗心理學(尤其是學習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的行為原理與技術,注重咨詢效果的驗證程序,客觀而系統(tǒng)地改變行為的有效方法。這種技術可應用于幾乎所有的人類行為情景,如一般教育、兒童養(yǎng)育、身心康復、特殊教育扶助、企業(yè)管理、社會工作以及各類輔導等等。
一、理論背景
(一)社會背景
19世紀末,美國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有力地推動了美國城市化運動的進程,大量的農(nóng)村人口涌向城市。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使得他們難以適應城市生活,為了能適應城市生活,他們必須學習相應的生活方式和技能,這一要求促使了心理學家把注意力從對意識的研究轉移到了對適應性行為的研究。20世紀初,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進入了壟斷階段,資產(chǎn)階級要求提高生產(chǎn)效率、增加剩余價值,這就需要對工人的行為活動進行研究,而行為主義就是對人類行為規(guī)律進行探索,并對人的行為進行預測和控制,因此否定意識的行為主義得到了資產(chǎn)階級的大力支持。
(二)科學背景
行為主義心理學產(chǎn)生的科學背景主要來自于生理學方面取得的成果。首先如行為主義強調神經(jīng)生理學研究中的客觀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謝切諾夫,他認為心理學研究應該采用生理學的客觀方法。在他的理論體系中,“反射”是一個關鍵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lián)結。在1863年出版的《腦的反射》一書中,他把意識現(xiàn)象看作是神經(jīng)反射的特例,認為諸如學習、記憶和思維這樣的心理過程其實就是復雜的反射行為鏈。通過對自然科學應該建立在可公開觀察的事實基礎上的論證,謝切諾夫堅持認為心理學也必須采用同樣的客觀程序。這些觀點也影響了華生對心理學研究對象的看法。其次是來自于巴甫洛夫的研究,巴甫洛夫為華生的心理學的方法論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驗材料。他首創(chuàng)并運用條件反射法對人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進行了嚴格而客觀的實驗研究,提出了以條件反射學說為核心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規(guī)律理論。受巴甫洛夫的影響,華生認為,人和動物的行為都是在無條件反射基礎上形成的條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可以利用生理學中的刺激、反應、肌肉收縮和腺體分泌等客觀術語來取代主觀的心理、意識等概念,這樣就為心理學走向自然科學的行列掃清了概念術語的障礙;而且他還進一步把條件反射作為一種具體的客觀方法,并借此達到行為研究和控制的目的。最后是別赫切列夫的研究,他認為,條件反應指的是肌肉反應,而不是巴甫洛夫所謂的腺體分泌,如條件性手指收縮并不是由于心理聯(lián)想的結果,而是在條件性作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神經(jīng)聯(lián)結。
(三)心理學背景
行為主義的產(chǎn)生不僅受到當時美國社會、科學等因素的影響,還受到來自心理學內部的影響。一是傳統(tǒng)意識心理學的危機??茖W心理學誕生以后,一直把意識作為其研究對象,但意識心理學在解決美國社會當時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時,第一次感到是那樣的無能為力,以致人們對意識心理學產(chǎn)生強烈的不滿情緒。正如巴契勒在概括1906年美國心理學的進展時所指出的那樣,心理學“正在產(chǎn)生不滿的潮流”。學術上的紛爭、實踐上的無能以及社會的不滿,最終導致了意識心理學的危機。這種危機必然導致心理學家開始從另一極來展開研究,實現(xiàn)心理學從研究意識到研究行為的轉向。華生則順應了心理學發(fā)展的時代要求,創(chuàng)立了行為主義這一新的心理學流派,實現(xiàn)了心理學的行為主義革命。二是動物心理學研究的發(fā)展,尤其是進化論思想影響了動物心理學的研究路線,使心理學展開了一次研究方法客觀化的運動,華生的心理學體系正是通過大量對動物心理的研究建立起來的。三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強調心理的適應功能,否定其認識作用,貶低意識,這為行為主義的產(chǎn)生做了理論準備。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華生
約翰·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
華生在1913年發(fā)表的論文《行為主義者心目中的心理學》,被認為是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志。在華生看來,心理學應該成為一門純粹客觀的自然學科,而且必須成為一門純生物學或純生理學的自然學科。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是可以通過各種學習與訓練加以控制的,只要能確定刺激與反應間的關系,就能通過控制環(huán)境而隨意塑造人的心理和行為。人所在的環(huán)境決定了人的行為模式,既然行為可以經(jīng)過學習而獲得,那么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得到加強或減弱,甚至消除。
華生有一段著名言論,是對其行為主義觀點的形象表述: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便選一個,都可以訓練成我選定的任何一種類型的人——醫(y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乞丐或盜賊,而不用考慮他的天賦、能力、傾向、祖先的職業(yè)以及他的種族。
(二)斯金納
博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
1904年,斯金納出生于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小鎮(zhèn)。斯金納從小就喜歡發(fā)明創(chuàng)造,富有冒險精神,15歲時曾和幾個小伙伴駕獨木舟漂流了300英里;試著制作簡易滑翔機;曾把廢鍋爐改造成了蒸汽炮。1922年進入漢密爾頓學院主修英國文學,開始從事寫作。但是由于他對動物和人類行為深感興趣,選修了生物學,在生物學老師的指導下閱讀了洛布(Loeb)的《腦生理學和比較心理學》和巴甫洛夫(Pavlov)的《條件反射》等著作,正是這些著作對他后來的學術成就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1926年斯金納進入哈佛大學心理系,在讀期間鉆研心理學和生理學,并于1930年獲得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
斯金納可以說是行為主義學派里最負盛名的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條件反射學說的影響下于1937年提出了自己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根據(jù)操作條件反射的強化觀點提出了自己的學習理論,并且把在動物實驗中研究出的規(guī)律,運用到自己的實際教學中,提倡用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來改革傳統(tǒng)教學方式。
(三)班杜拉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認知理論之父。
班杜拉于1925年在加拿大的艾伯特省出生,在加拿大的一個小農(nóng)業(yè)社區(qū)長大,父親是一名小麥農(nóng)場主。1949年,班杜拉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1951年,在美國艾奧瓦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52年,獲得艾奧瓦大學的博士學位;1953 年,他在堪薩斯指導中心擔任博士后臨床實習醫(yī)生,同年應聘在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執(zhí)教;1964年,升任正教授。
在艾奧瓦大學學習期間,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非常強調榜樣的作用,認為人們的大量行為是通過榜樣的示范而習得的。兒童對成人行為的模仿,成人之間的相互模仿都是一種社會學習。行為治療技術中的模仿法就是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而發(fā)展出來的行為治療技術。
三、特征
應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強調客觀系統(tǒng)的處理方法,重視后天環(huán)境的學習歷程,注重具體量化的特殊行為和注意客觀環(huán)境的適當配合,解決個體問題、增進個體社會適應能力是行為治療技術的主要特征。
(一)應用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行為治療技術是應用心理學科的分支,著重應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原則,以促進個體的良好反應、消除個體的不良行為。因此,行為治療技術的先驅學者在開始尋求有效的輔導技術及策略時,常常借用實驗心理學的步驟。因為他們認為唯有借用實驗的方法,才可以了解問題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唯有透過實驗的結果,才可以用來改變某種行為。目前行為治療技術中的強化原理、消退原理、行為塑造、懲罰原理等均由行為主義者由從事多年的動物實驗或臨床實驗所得。因此,可以說行為治療技術大部分源自實驗心理學實驗室中的研究。
(二)強調客觀系統(tǒng)的處理方法
行為主義學派的興起,是緣于對當時精神分析學派過分重視主觀內省法的反對,從而開始了學習心理學的實驗研究,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行為治療技術經(jīng)過不斷的研究和實踐才形成了一套客觀而系統(tǒng)地處理人類適應不良行為的有效方法。所謂系統(tǒng)是指行動前后連續(xù)、左右銜接,換言之,這種方法必須遵循一定程序,或按時間先后或依空間次序進行,使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密切配合。所謂客觀就是指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在解決過程中,無論使用工具、資料分析甚至結果呈現(xiàn)等各方面都按一定準則處理。因此,行為治療技術人員,若能了解其他同事所從事的不同行為治療技術的步驟,將它模仿復制,亦可獲得相同的結果。由于行為治療技術具有客觀而系統(tǒng)的特征,教師、家長、企業(yè)管理人員和社會工作者,只要能夠系統(tǒng)的學習行為治療技術的知識和接受行為治療技術的訓練,便可以在專業(yè)人員的幫助下,自己實施行為改變的程序,來矯正和塑造人們的行為。
(三)重視后天環(huán)境的學習歷程
許多心理學派強調人類行為是個體遺傳因子與環(huán)境因素互動的產(chǎn)物,唯獨行為主義學派的學者相信個體的一切行為都是后天學習的結果,與遺傳無關。在日常生活中,語言能力、社交技巧、工作技能等,都需要通過學習才能獲得。人們的不良行為如脾氣暴躁、反抗權威、過度恐懼、獨自游戲、不做作業(yè)、破壞公物、滿口穢言等也是個體在教室、家庭、社會情境中學習而來的。行為既然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當然也可以通過學習來予以改變。行為既然由學習而來,而學習有關的因素都是由環(huán)境造成,因此,行為治療技術人員十分強調通過對環(huán)境的控制和操縱來促使個體行為的改變。
(四)注重具體量化的特殊行為
由于行為主義學者重視科學的研究方法,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的行為治療技術也不例外,即行為治療技術具有科學特質。這種特質的主要表現(xiàn)是:以具體的可測量的特殊行為作為處理的對象。所謂具體是指處理的行為是可以通過現(xiàn)實知覺觀察描述的。所謂可測量是指將要處理的行為特質可以用數(shù)字來描述其特征。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可以通過對行為的觀察和測量為制定行為治療技術的方案提供依據(jù);另一方面,也可以評價行為治療技術的成效。
(五)注意客觀環(huán)境的適當配合
行為治療技術的處理程序和技術是采用各種方法,重新安排與個案有關的生活環(huán)境和日?;顒?,以幫助他們在社會環(huán)境中更能發(fā)揮良好的適應能力,這是行為治療技術的一個重要特征。環(huán)境是指一個人當時周圍具體的實際變量。例如,一個學生在教室里,那么,在他所處教室內的桌椅、黑板、教師及其他學生就是他的環(huán)境;這位學生的一舉一動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不僅他會影響環(huán)境,而且環(huán)境也會影響他。
(六)顯現(xiàn)明確的方法與理論基礎
行為治療技術的方法和理論基礎可以明確加以描述。這樣,行為治療技術實施者可以閱讀其他同行所使用的程序說明,重復這些程序,并取得基本一致的結果。由于行為治療技術實施者能夠準確詳細地說明他們的方法,并根據(jù)實際改進的情況,來測量行為治療技術的有效性。這方面的情況不斷發(fā)生變化,使有效的方法得以發(fā)展,效果較差者則逐漸被忽視。
復習鞏固
1.簡述行為主義療法產(chǎn)生的心理學背景。
2.行為治療技術的特征有哪些?
第二節(jié) 基本理論與概念
一、人性觀
華生認為,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板,既無遺傳的作用,也沒有任何本能,人性是中性的,沒有善惡之分。人在后天的環(huán)境中,經(jīng)過學習才習得了各種行為,所以人的行為和性格都是由社會環(huán)境或者教育所決定的。除了某些基本情緒是通過遺傳得來,其他的各種行為模式都是后天獲得的。他否認本能,強調學習,認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本能動作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屬于學習行為。因此,行為主義的人性觀是環(huán)境決定論的,認為人是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學習在人的行為習得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人的行為和習慣的形成是由于人在生活環(huán)境中,通過對來自環(huán)境的刺激做出反應而習得的。在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眼里,人對于環(huán)境來說,是完全消極被動、受環(huán)境影響的,只要能控制環(huán)境條件,便可以創(chuàng)造出許多我們想創(chuàng)造的人的行為來,完全否定了個體的意志自由和主觀選擇。
二、心理病理觀
行為主義認為,個體之所以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礙,并不是因為個體潛意識中的本能在起作用,而是由于個體在嬰兒時期或者年輕時期建立了一些不健康的遷移反應與條件反射。換言之,形成了一種不健康的聯(lián)結,這些不健康的聯(lián)結就是導致個體產(chǎn)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因此,要治療這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可以通過在個體發(fā)展早期對其進行適當?shù)臈l件反射訓練,以達到預防的目的,或者通過控制環(huán)境和刺激,以使個體形成新的條件反射,而消除原有的不良條件反射。
三、基本理論與概念
行為主義取向咨詢技術的基本理論主要來源于三個部分: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社會學習理論。
(一)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
經(jīng)典條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又稱反應性條件反射,由巴甫洛夫提出。經(jīng)典條件反射是指一個條件刺激與另一個無條件刺激多次聯(lián)結后,個體在單獨呈現(xiàn)條件刺激時,也能引發(fā)與無條件反應類似的條件反應。
巴甫洛夫在實驗中對狗的消化過程進行研究,提出了兩個核心概念:一是無條件反射,二是條件反射。他把狗關在特殊的實驗室內,通過遙控裝置,給狗喂食,用專門的儀器隨時測量狗分泌的唾液量。實驗過程中,首先給予鈴聲刺激,然后給予食物,觀察記錄狗的唾液分泌量。當鈴聲與食物反復共同呈現(xiàn)后,僅給予鈴聲刺激,而不給予食物,狗也會分泌唾液。在這個實驗中食物就是無條件刺激,由食物引發(fā)的反應稱為無條件反射。鈴聲由于和食物一起出現(xiàn)多次,具有誘發(fā)狗分泌唾液的作用,這時鈴聲就變成了條件刺激,由鈴聲引發(fā)的唾液分泌反應則稱為條件反射。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的相關概念如下:
1.強化
伴隨無條件刺激反復呈現(xiàn)條件刺激,使條件刺激得到強化。強化是條件反射形成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2.泛化
泛化是指個體對某個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后,對類似的刺激也產(chǎn)生條件反射。在臨床中,許多恐懼癥都存在泛化的情形。
3.分化
分化是對泛化的抑制。當個體產(chǎn)生泛化情況后,繼續(xù)對其進行條件反射訓練,但是只對目標條件刺激進行強化,而對類似的刺激不進行強化,一段時間后,個體只會對目標刺激產(chǎn)生反應。
4.消退
消退是指形成條件反射后,不再繼續(xù)進行強化訓練,該條件反射則可能慢慢削弱,甚至消失,這就是條件反射中的消退現(xiàn)象。
5.對抗條件作用
對抗條件作用是指當某個條件反射形成后,撤銷原來的強化物,取而代之的是與之截然相反的強化物,這樣會使形成的第一個條件反射更快地消失。
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下發(fā)展出來的行為取向的咨詢技術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系統(tǒng)脫敏技術。
(二)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操作條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又稱為工具性條件反射,由美國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斯金納提出。操作條件反射是一種因刺激引起的行為反應,與經(jīng)典條件反射不同的是經(jīng)典條件反射與非自愿行為有關,而操作條件反射與自愿行為有關。斯金納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斯金納箱”,作為他的研究儀器。他把小老鼠關在箱子里,任其自由地進行探索,箱子里有一根杠桿,杠桿的一端連接著獲得食物的開關,當小老鼠不經(jīng)意間按壓到杠桿時,便有食物落入箱內的盤子里。小老鼠每次壓杠桿時,都有一個食物掉落,由此加強了杠桿與食物的聯(lián)系,后來小老鼠壓杠桿的行為明顯增多,這就形成了操作條件反射。由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發(fā)展出來的行為治療技術有陽性強化法、代幣制等。
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的相關概念如下:
1.強化
操作條件反射的核心概念是強化,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指個體出現(xiàn)某種行為后,給予一個正強化物,以此增加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負強化是指個體出現(xiàn)某種行為后,減少負強化物的出現(xiàn),以此增加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
2.懲罰
懲罰主要用于行為的消除,包括正懲罰與負懲罰。正懲罰是個體出現(xiàn)某種行為后,立即給予懲罰,以減少該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負懲罰是當個體出現(xiàn)某種行為后,不給予他期望的結果,該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同樣會減少。
3.消退
與經(jīng)典條件反射一樣,當個體的條件反射訓練停止,不再對其進行強化時,則強化的效應會逐漸削弱,直至消失。
4.強化程序
由于存在消退現(xiàn)象,因此要保持一個行為,需要不斷對其進行強化。若每次反應后都給予強化,這是難以實現(xiàn)的,因此斯金納研究出了不同的強化程序,達到強化的目的。
(三)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社會學習理論非常強調榜樣的作用,人們大量行為是通過榜樣的示范而習得的。兒童對成人行為的模仿,成人之間的相互模仿都是一種社會學習。行為治療技術中的模仿法就是以社會學習理論為基礎而發(fā)展出來的行為治療技術。
班杜拉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 learning)是指人們通過對他人的行為以及該行為產(chǎn)生的后果進行觀察,間接地進行學習。觀察學習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1.注意過程
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認知、情感等因素選擇榜樣,給予注意,對榜樣進行觀察。認真觀察榜樣的行為是學習該行為的基礎。
2.保持過程
指學習者將觀察到的信息編碼,保存在自己的記憶中,不斷重復榜樣的行為過程。
3.動作再現(xiàn)
動作再現(xiàn)是指學習者把從榜樣那里觀察到的行為特征表現(xiàn)在自己的行為中,這種動作再現(xiàn)不是簡單的吸收,而是經(jīng)過學習者自身認知特點的加工而成。
4.動機過程
當學習者能夠再次示范行為以后,能否表現(xiàn)出該行為往往還受到各種強化因素的影響。如外部強化、內部強化以及替化性強化,班杜拉把其看成是學習者示范行為的動機力量。
擴展閱讀
如何形成好習慣?
有行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某種行為或者某個想法,每天至少做一次或想一次,當重復21天后,這種行為或想法就會成為一種習慣,重復90天時,就會成為穩(wěn)定的習慣。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約為1~ 7天,本階段的特點是“刻意、不自然”。開始進行某種行為或者產(chǎn)生某個想法時,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這個時候你會感到不自然,甚至不舒服,但是一定要堅持住。
第二階段:大約為7~ 21天,本階段的特點是“刻意、自然”??缛氲诙A段后,會感覺比之前自然、舒服了。但是一不留神,就會回到從前,因此,第二階段還是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去改變。經(jīng)過本階段后,就會形成習慣。
第三階段,大約為21~ 90天,本階段的特點是“不經(jīng)意、自然”。這一階段是習慣的穩(wěn)定期,一旦跨入此階段,說明你已經(jīng)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改造,堅持下去,這種行為或者想法就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做一個有心人,有計劃地為自己塑造好的習慣。盡管壞習慣十分的頑固,但只要有信心和決心,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克服壞習慣。
——引自網(wǎng)絡:http://baike.baidu.com/view/1190582.htm
復習鞏固
1.簡述行為主義療法的基本理論。
2.簡述觀察學習的步驟。
第三節(jié) 咨詢與治療技術
一、放松訓練技術
放松訓練(relaxation training)是根據(jù)固定的程序,對個體進行生理與心理活動的調節(jié),使個體從緊張狀態(tài)轉換為松弛狀態(tài)的訓練過程。放松訓練有助于緩解因緊張引起的頭痛、失眠、焦慮、不安、憤怒等生理和心理癥狀,有助于個體穩(wěn)定情緒、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同時對增強記憶、提高學習效率也有一定的效果。
1908年,雅各布森(Edmund Jacobson)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個體焦慮與肌肉緊張往往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肌肉放松則有助于緩解焦慮。1934年,雅各布森在《你必須放松》一書中首次描述了放松訓練的方法。后來,雅各布森開創(chuàng)了漸進性放松訓練程序,在1938年出版的《漸進放松》一書中,他詳細地描述了漸進性放松訓練,這是雅各布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放松訓練可以單獨作為一項技術使用,也可以作為其他治療技術的輔助手段使用,如系統(tǒng)脫敏技術、生物反饋技術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是呼吸放松訓練、漸進性放松訓練和被動性放松訓練。
(一)呼吸放松訓練
呼吸放松訓練有鼻腔呼吸放松、腹式呼吸放松等,具體操作的指導語如下:
1.鼻腔呼吸放松
指導語:請你找一個舒服的位置坐下,姿勢擺好,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放在你的前額上,用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左鼻孔輕輕地吸氣,再用你的無名指按住左鼻孔,同時把大拇指放開,右鼻孔緩慢地呼氣,盡量徹底呼氣,右鼻孔再緩慢地吸氣,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打開無名指,左鼻孔緩慢而徹底地呼氣,這就是一個循環(huán)。下面我們按照剛剛的方法繼續(xù)做鼻腔呼吸練習。
把右手的食指與中指放在前額上,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左鼻孔輕輕地吸氣,無名指按住左鼻孔,同時放開大拇指,緩慢而徹底地呼氣,再輕輕地吸氣,大拇指按住右鼻孔,同時放開無名指,左鼻孔呼氣,做得很好!我們繼續(xù)來,左鼻孔吸氣,好,右鼻孔呼氣,右鼻孔再吸氣,大拇指按住右鼻孔,打開左鼻孔,左鼻孔呼氣,很好!隨著對呼吸進行控制,你會感到很放松,十分地放松,你將體驗這種放松,不知道你學會了沒有呢?我們在訓練時以5個循環(huán)為一組,逐漸增加為兩組或三組,也就是每次重復進行10~ 15個。好!我們來接著練習。
2.腹式呼吸放松
指導語:請你用一種舒適的姿勢半躺到椅子上,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放在胸部,好!先張開嘴呼氣,盡量徹底地呼氣,這樣你的肺部會有足夠的空間做深呼吸,再吸氣,保持3秒鐘,你可以在心里默數(shù)3秒:1- 2- 3,然后停頓1秒,再緩慢地呼出氣體,心里默數(shù)5秒:1- 2- 3- 4- 5,在吸氣時,讓空氣進入你的腹部,感覺腹部上的那只手在往上推,而胸部只是跟著微微隆起,很好,我們再來一次,注意呼氣的時間要比吸氣的時間長。
請跟著我的指導語去做:深吸氣,1- 2- 3,保持1秒,呼氣,1- 2- 3- 4- 5。再深吸氣,1- 2- 3,保持1秒,呼氣,1- 2- 3- 4- 5。做得很好!再深吸氣,1- 2- 3,保持1秒,呼氣,1- 2- 3- 4- 5。
當這樣的呼吸令你感到非常放松并且舒服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平穩(wěn)的呼吸,但是要用鼻子盡量去深吸氣,直至不能吸氣為止。好!再來一次!深吸氣,1- 2- 3,保持1秒,呼氣,1- 2- 3- 4- 5。再深吸氣,1- 2- 3,保持1秒,呼氣,1- 2- 3- 4- 5?,F(xiàn)在可以想象,所有的不開心、所有的煩惱與壓力都跟隨每一次的呼氣慢慢被呼出。很好!我們再練習幾次。
(二)漸進性放松訓練
雅各布森開創(chuàng)的漸進性放松訓練主要強調肌肉群的放松,是通過讓個體交替進入肌肉緊張與肌肉放松兩種不同的狀態(tài),熟悉放松狀態(tài)下的愉快與舒適感,從而使個體能夠隨時進入肌肉放松狀態(tài)。需要進行放松訓練的肌肉群包括頭、脖子、肩膀、胸部、手臂、腹部、腿和腳。對于肌肉放松的順序,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只要系統(tǒng)化即可。一般情況下,有咨詢工作者引導時,放松訓練時間為20分鐘,求助者自己練習時,時間為30分鐘。
漸進性放松訓練可以按以下步驟進行(嚴由偉,2011):
1.求助者以舒服的姿勢坐下,做幾次深呼吸,慢慢平靜下來。
2.咨詢工作者引導求助者使身體各個肌肉群依次緊張,然后放松。
3.求助者反復練習,體驗肌肉緊張與放松之間的差異,直到求助者能夠自如地放松全身肌肉。
需要注意的是,漸進性放松訓練要求求助者交替進行肌肉緊張與放松,這可能會加重求助者的肌肉疼痛,因此對于某些求助者并不合適。
(三)被動性放松訓練
被動性放松訓練又稱想象性放松。在被動性放松訓練中,求助者通過想象,可以改變求助者的生理與心理過程,可以加深放松的程度。被動性放松訓練包括四個主要成分:一是進行深呼吸;二是肌肉群進行被動放松;三是加深放松;四是指導想象。
求助者進行想象性放松前,以放松的姿勢坐好,閉上眼睛,工作者對求助者進行言語性指導,然后任其自行想象。指導的想象內容主要是寧靜的自然情景。工作者可以用下述的指導語:“春天到了,冰雪開始漸漸融化,小草長出了新芽,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你一個人在公園散步,有一陣輕風拂過你的臉龐,是那樣的輕柔,你感到非常的舒服,你沿著公園的小路往前走,這是你喜歡的地方,你感到非常的安全。你來到一個美麗的湖邊,在這里你非常的安全,看著平靜而清澈的湖水,你的心里就像湖水一般,非常平靜。這時,又吹過一陣微風,湖面有了點點漣漪,你覺得越來越舒服,越來越放松。你在湖邊坐了下來,一縷陽光灑在身上,你覺得暖洋洋的,非常舒服,非常放松……”在對求助者進行指導想象時,可搭配恬靜優(yōu)雅的音樂,另外工作者要注意語氣、語調和節(jié)奏,同時要配合對方的呼吸。
想象性放松需要求助者有聯(lián)想能力,同時需要工作者與求助者能有很好的配合,否則效果不明顯,或完全沒有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不論采用何種放松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幾點(嚴由偉,2011):
第一,放松過程不受干擾。
第二,初始階段主要是工作者的言語引導,工作者與求助者要相互合作。
第三,以肌肉松弛為主的放松,肌肉群的放松順序沒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要有節(jié)奏地進行收縮與放松的交替。
第四,想象性放松需要求助者主動想象,想象的內容必須符合求助者的智力、言語與注意能力。想象不只局限于視覺,還可以利用其他感覺通道。
第五,放松訓練應制定明確的程序,明確的時間。
第六,通過各種指標驗證個體的放松程度,如心率、呼吸、血壓、詢問求助者的感受等。
二、系統(tǒng)脫敏技術
系統(tǒng)脫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稱交互抑制,是通過在個體面前重復暴露一個能引起個體微弱焦慮的刺激,讓個體以放松的生理狀態(tài)與之對抗,直到該刺激失去引起焦慮的作用,再逐級施加更強的刺激,個體采用相同的放松方式,直到不再對刺激產(chǎn)生焦慮。
1958年,南非精神病學家沃爾普根據(jù)經(jīng)典條件反射理論,結合雅各布森的漸進性放松訓練,創(chuàng)建了系統(tǒng)脫敏療法。系統(tǒng)脫敏的基本假設認為,人的行為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病態(tài)的,都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因此這種行為也可以通過學習達到消除。神經(jīng)癥與恐懼癥都是習得的,因此可以通過系統(tǒng)學習而去除。
系統(tǒng)脫敏的步驟有以下三點:
(一)放松訓練
系統(tǒng)脫敏的基礎是放松訓練,目的是使求助者能熟悉記憶放松狀態(tài),在治療過程中隨時進入放松狀態(tài)。
(二)構建焦慮等級
系統(tǒng)脫敏中最困難和煩瑣的環(huán)節(jié)是構建焦慮等級。首先求助者需要明確能夠引發(fā)焦慮的刺激事件,然后對其進行準確的等級劃分。有些刺激事件比較容易確定焦慮等級,而有些刺激事件則不容易確定焦慮等級,這時便需要咨詢工作者對求助者焦慮的深層原因進行剖析。構建焦慮等級可以按照如下順序進行:
首先,求助者評定主觀焦慮等級,使用較為廣泛的是主觀焦慮等級量表。咨詢工作者協(xié)助求助者找到令其感到害怕或者恐懼的刺激事件、刺激物,教會求助者對刺激事件或刺激物進行主觀焦慮評分。尋找刺激事件可以借助一些問卷,或者通過會談來獲得這些信息。對刺激事件或刺激物進行評分的范圍為0~ 100分。完全放松且平靜時為0分,感到最嚴重的焦慮或者恐懼時為100分。
其次,設計焦慮等級序列表,這是進行系統(tǒng)脫敏的前提條件。系統(tǒng)脫敏的關鍵是確定引發(fā)焦慮反應的事件或刺激。求助者可通過想象建立焦慮等級,但這些等級必須保持均勻,求助者想象或處于這些情境時會有相應的情緒變化。求助者對這些焦慮刺激進行評分后,脫敏順序按照焦慮分數(shù)由低到高逐一進行。
(三)實施系統(tǒng)脫敏
在進行系統(tǒng)脫敏時常采用兩種方法:一是想象脫敏,二是現(xiàn)實脫敏。想象脫敏是指工作者引導求助者想象能引發(fā)其焦慮的情境,而現(xiàn)實脫敏是指求助者真實地接觸能引發(fā)其焦慮的情境?,F(xiàn)實脫敏的效果比想象脫敏的效果好,但是由于某些情境不方便重現(xiàn),或者受道德規(guī)范制約,現(xiàn)實脫敏往往不容易做到。
1.想象脫敏
在想象脫敏中,求助者需要具備清晰想象情境的能力。求助者如果感到緊張,應用某種手勢示意工作者,如果在想象過程中感到焦慮,并且無法控制,則需要暫停想象,進行放松訓練,放松完成后,便可以繼續(xù)進行想象,這樣反復進行多次,最終求助者對這一個等級的焦慮情境不會再產(chǎn)生焦慮時,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等級的焦慮情境。按焦慮等級逐級上升的順序進行脫敏訓練,直到求助者想象最高焦慮等級的情境也不再感到焦慮為止。
2.現(xiàn)實脫敏
現(xiàn)實脫敏主要對廣場恐懼癥、動物恐懼癥等特別有效。求助者進行完放松訓練后,在工作者的陪同下,慢慢進入令其感到恐懼的場所,或者慢慢“接觸”令其感到恐懼的物體。例如,求助者有動物恐懼癥,很害怕小白兔,工作者可以按如下步驟進行:求助者大聲說出“小白兔”;工作者給求助者呈現(xiàn)小白兔的圖片;求助者在遠處觀察真實的小白兔;求助者近距離觀察真實的小白兔;隔著玻璃“撫摸”小白兔;真實地撫摸小白兔等。但是,系統(tǒng)脫敏實際進行時的分級順序需要根據(jù)求助者的主觀焦慮來評定。
系統(tǒng)脫敏在運用時需要注意以下事項(郭念鋒,2005):
第一,焦慮事件的分級隨著治療的深入,可做出相應調整。隨著治療的進行,求助者對某些事件的焦慮程度會有所下降,這時需要咨詢工作者根據(jù)求助者的主觀體驗,適當做出調整。
第二,求助者在上一級焦慮情境中沒有完全脫敏時,不能輕易進入下一級焦慮情境的脫敏治療,以免引發(fā)過度焦慮而導致治療失敗。
第三,焦慮等級量表須按照求助者的主觀焦慮評分進行。
第四,焦慮等級的劃分一般至少為3個等級,在實施脫敏時,從一個級到下一個級不能超過50個單位的跨度。
系統(tǒng)脫敏可用于治療恐懼癥,也是治療焦慮障礙的主要行為治療技術之一,如緩解考生的考試焦慮等。與其他治療焦慮的技術相比,系統(tǒng)脫敏可用想象代替真實的情境,從而能節(jié)約大量時間。另外,系統(tǒng)脫敏的程序更簡單、操作更容易,因此還可運用于團體治療。
三、陽性強化技術
陽性強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procedures)又稱正性強化,是根據(jù)操作條件反射原理創(chuàng)建的。一旦個體的良好行為出現(xiàn),就給予強化,以此提高個體在未來出現(xiàn)良好行為的頻率;同時,個體若出現(xiàn)與之相反的不良行為時,不給予強化,以此來降低個體在未來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頻率。陽性強化法認為,個體行為的改變是由行為的后果決定的,其目的在于矯正個體的不良行為,通過訓練建立相對應的良好行為。因此整個強化過程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良好行為的強化,二是不良行為的終止。陽性強化的實施過程如下(郭念鋒,2005):
(一)確定和監(jiān)控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是指求助者需要矯正的不良行為表現(xiàn)或需要養(yǎng)成的良好行為表現(xiàn)。在確定目標行為時,要明確定義積極行為與消極行為。如“鍛煉身體”這樣的定義就不是很明確,我們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測量標準,如鍛煉身體可以明確為“每天跑步30分鐘或者做操30分鐘”等可以測量的標準,因此我們設定的目標行為應該是可以進行客觀測量與分析,且能夠反復實施強化的行為??傊繕诵袨樵骄唧w越好,如果設置的目標行為不具體,則會影響對其進行評估的方法的實施。
監(jiān)控目標行為是指工作者要對該目標行為進行嚴密的觀察,要詳細地記錄下該目標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高低、強度大小、持續(xù)時間的長短以及制約因素,把觀察記錄的結果作為該目標行為的基線,在行為矯正結束后進行比較。
(二)確定強化方案,明確強化物
咨詢工作者可以與求助者一起商量制定實施方案,這樣求助者會更積極地參與配合。在方案制定中,不但要確定干預或塑造的行為,還應確定采用什么樣的形式、方法以及強化物,以確保能達到干預與強化的目的。在實施過程中,還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方案。
陽性強化物的選擇標準必須是現(xiàn)實、可行、可以達到的。不同的人,強化物會有所不同,因此必須針對不同的求助者選擇不同的陽性強化物,并且該強化物對求助者有一定的吸引力,是求助者想要得到的、喜歡的、愿意接受的,選擇好強化物才能產(chǎn)生較好的強化作用。
(三)實施強化
實施強化的過程中要緊密結合目標行為與陽性強化物,一旦目標行為出現(xiàn),立即給予強化,不能有拖延,這樣會加強求助者的信心,使之更加積極配合。當良好行為經(jīng)過強化,出現(xiàn)的頻率開始明顯增加時,可降低強化力度,轉變?yōu)殚g歇性強化,以維持積極行為的出現(xiàn),最終養(yǎng)成良好行為。
(四)追蹤與評估
在實施行為干預與矯正后,個體的積極行為不僅在實驗環(huán)境中會出現(xiàn),而應在實際生活中也要出現(xiàn),否則,此次治療不能算完全成功。所以需要求助者在干預程序結束后,進一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治療的效果維持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定期進行評估。
四、代幣制
代幣制(token program)是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下的一種治療技術。在代幣制中,條件強化物是指一種本身沒有強化作用的刺激物,通過與真正的強化物建立聯(lián)系,獲得強化的作用,而真正對個體起到強化作用的刺激物稱為支持強化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使用的條件強化物就是鈔票,我們可以用鈔票購買任何喜歡的、想要的物品,這些我們喜歡的、想要的物品就是支持強化物。在代幣制技術中,我們使用的代幣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種“鈔票”,只是這種鈔票僅在咨詢工作者與求助者之間“流通”。
代幣制相對于其他的強化技術,具有這樣一些優(yōu)點:第一,代幣可以在目標行為出現(xiàn)后,迅速支付,及時對其進行強化。個體使用代幣可以換取多個種類的支持強化物,避免由于多次使用單一的強化物,而使強化效果降低。第二,代幣制可以在群體中使用,對于某個群體中的成員,它是一致的強化物,如幼兒園的教師獎勵小朋友小紅花(張伯華,劉天起,張雯,2010)。
代幣制的實施步驟如下:
(一)確定目標行為
代幣制可用于減少不適應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增加適應性行為出現(xiàn)的頻率,還可以塑造個體的新行為,但多被用于增加個體的適應性行為。在實施代幣制之前,咨詢工作者需要觀察了解個體的目標行為初始水平,這樣在執(zhí)行代幣制的過程中,可隨時進行比較,便于評估。
(二)確定代幣類型
確定目標行為之后,要選擇適當?shù)拇鷰抛鳛闂l件強化物。我們選擇的代幣需要對個體有吸引力,便于支付、攜帶、耐用、不容易偽造。
(三)確定支持強化物
在代幣制中,代幣為何會產(chǎn)生作用,是因為代幣的背后有個體真正喜歡的強化物支持。咨詢工作者可以通過訪談、觀察、詢問等方法來確定支持強化物,還可以與求助者進行商量決定。支持強化物必須是個體喜歡的、想要的、對其有強化作用的物品。在群體中實施代幣制時,要注意支持強化物必須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如果單一的強化物不能滿足,可選用多種支持強化物。
(四)制定代幣交換系統(tǒng)
經(jīng)過以上三個步驟,我們確定了目標行為及其初始水平,確定了代幣類型與支持強化物。接下來最關鍵的是,制定代幣交換系統(tǒng),一般情況下,代幣交換系統(tǒng)包括以下內容:
1.明確目標行為的價值
明確規(guī)定什么樣的行為可以獲得一個代幣,什么樣的行為可以獲得多個代幣。
2.確定代幣管理人員
代幣作為強化物,需要及時支付,才能產(chǎn)生最大的作用,一般而言,代幣管理者可以是老師、家長、管理人員等,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挑選管制對象里的成員來管理,但是選擇這類人員時,需要十分謹慎。
3.確定代幣兌換規(guī)則
在代幣制中,要清晰地說明各種支持強化物分別需要多少個代幣才能夠交換,并且規(guī)定交換的時間、地點等。
(五)脫離代幣制
代幣制的最終目的是使當事人能夠把適應性行為運用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并能維持成效。脫離代幣制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逐漸降低代幣的價值,如在代幣制使用的初期,代幣兌換的規(guī)則是5個代幣兌換一個巧克力,隨著治療的深入,可以改為6個代幣兌換一個巧克力,逐漸增加。二是逐漸取消代幣,取消代幣可通過逐漸減少發(fā)放的代幣數(shù)量,如治療初期鍛煉一次身體就能得到5個代幣,隨著治療深入,可逐漸減少給予的代幣數(shù)量。另外,取消代幣還可以通過延長目標行為出現(xiàn)與發(fā)放代幣的時間間隔,最終完全取消代幣的發(fā)放。
五、沖擊療法
沖擊療法(implosive therapy)又稱滿灌療法,屬于暴露療法中的一種。沖擊療法是通過將求助者直接暴露于現(xiàn)實或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持續(xù)一段時間,不采用任何緩解焦慮的措施,使求助者的焦慮自行降低,是一種被動的放松過程。
沖擊療法的產(chǎn)生源于一個動物實驗:在實驗中,動物被置于一個實驗場所內,實驗場所會發(fā)出恐怖的聲音、光線以及電擊刺激,實驗場所中的動物到處亂竄,驚恐萬分,想要躲避卻并沒有躲避的地方,它們只能無奈地接受這些恐怖刺激,承受著各種痛苦。研究者觀察到,當恐怖刺激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實驗動物的恐怖情緒逐漸降低,最終甚至消失掉了。這一實驗表明,只要讓求助者持續(xù)暴露在刺激情境中,最終由刺激引發(fā)的焦慮、恐懼等也會自行消失。
沖擊療法包括現(xiàn)實沖擊和想象沖擊?,F(xiàn)實沖擊和想象沖擊的原理是相似的,并且遵循相同的程序,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現(xiàn)實沖擊是暴露在現(xiàn)實的刺激情境中,而想象沖擊是暴露在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想象沖擊優(yōu)于現(xiàn)實沖擊的一點是,它對刺激情境的性質沒有限制,如地震、火災、車禍等創(chuàng)傷事件,從倫理和實際上看,這些事件是不適合再一次真實出現(xiàn)的,這時,就只能采用想象沖擊的方法再現(xiàn)創(chuàng)傷情境。
沖擊療法能有效地治療廣場恐懼、火車恐懼、飛機恐懼、電梯恐懼等一系列恐懼癥,以及個體對特定動物的恐懼反應等,經(jīng)常被用于治療與焦慮和強迫有關的障礙以及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等。值得注意的是,沃爾普曾提出建議,求助者選擇進行沖擊療法應該是在其他的療法都失敗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沖擊療法的工作程序如下:
(一)篩選對象
沖擊療法屬于較為劇烈的治療方法,在治療前需要做詳盡的身體檢查與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有下列情況的求助者不適合進行沖擊治療:一是患有嚴重心血管病;二是患有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三是患有嚴重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四是患有內分泌疾患;五是老人、兒童、孕婦以及身體虛弱者;六是患有精神病性障礙者。
(二)簽訂協(xié)議
在簽訂協(xié)議前,工作者要詳細地向求助者介紹治療原理、過程以及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真實告知治療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的痛苦,同時告知沖擊治療療效的產(chǎn)生可能比其他的心理治療更迅速。詳細介紹完后,如果求助者或求助者的家屬同意接受沖擊治療,雙方就可以簽訂治療協(xié)議了。
(三)準備工作
沖擊治療前的準備工作主要是確定刺激物或者刺激場所。選擇的刺激物應該是求助者最害怕、最忌諱的事物,能夠讓求助者感到極度恐懼。確定了刺激物,再根據(jù)刺激物的性質確定場地,在可能的條件下,盡可能在室內進行,以便于對治療過程的控制。選擇的治療室不宜過大,簡單布置即可,除刺激物以外不需要其他的東西。求助者在治療室里無論在任何方位,都能感覺到刺激物的存在,并且沒有回避的地方。房門一般由咨詢工作者控制,求助者不能隨意進出。
(四)實施沖擊治療
求助者在治療時的穿戴以簡單、寬松為好。有條件的治療室可以同步進行心電、血壓的監(jiān)測。工作者帶領求助者進入治療室,在指定位置坐下,工作者立即迅速地向求助者呈現(xiàn)刺激物,進行沖擊。求助者受到刺激后,可能會尖叫、驚慌、失態(tài)等,工作者不必理會,應該持續(xù)地向求助者呈現(xiàn)刺激。如果求助者受到刺激后,有閉眼、面壁、塞耳等行為,工作者應該對其進行制止、勸說、鼓勵,除非求助者的生理特征出現(xiàn)嚴重反應,工作者應馬上停止刺激,否則應繼續(xù)進行治療。如果求助者要求停止治療,并對工作者進行言語攻擊等,工作者需要保持冷靜與理智,給予求助者鼓勵或漠視。在求助者情緒反應過了高峰期之后,工作者一定要說服或使用強制手段讓求助者繼續(xù)治療,否則此時停止,將前功盡棄。當求助者的情緒反應慢慢降低,表明此次治療已經(jīng)基本達到要求,再繼續(xù)呈現(xiàn)刺激物5~ 10分鐘,求助者就會對刺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當這種情況出現(xiàn)時,便可以停止呈現(xiàn)刺激物,安排求助者休息。一般情況下,沖擊療法每次治療持續(xù)時間為30~ 60分鐘,共實施2~ 4次,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也有少數(shù)求助者經(jīng)過1次治療即可痊愈。
實施沖擊療法需要注意的事項(張伯華,劉天起,張雯,2010):
第一,工作者在治療開始時,可以陪同訓練,便于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第二,如果求助者的情緒沒有逆轉的趨勢,可能是因為刺激物的強度不夠,可以設法增強刺激物的效果;也可能是該求助者不適合使用沖擊療法,這時可改用其他療法。
第三,在治療結束后,應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求助者堅持自己訓練,以維持治療成效,直到完全治愈。
六、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aversion therapy)最先在美國發(fā)展起來,主要運用于治療過度酗酒問題。通過在個體進行不適行為時,附加某種刺激,以使個體在進行不適行為時產(chǎn)生厭惡的心理反應或生理反應。反復實施后,個體對不適行為與厭惡感產(chǎn)生了條件聯(lián)系,此后盡管停止了附加刺激,求助者在出現(xiàn)不適行為時,也會得到厭惡體驗,為了避免這種厭惡體驗,求助者就不得不中止或者放棄原有的不適行為。厭惡療法的假設是,在一個行為出現(xiàn)后,給予懲罰或者消極強化,就會減少該行為的發(fā)生頻率。
厭惡療法主要運用的是條件反射原理,既有經(jīng)典條件反射,也有操作條件反射。其中厭惡療法把令人厭惡的刺激物與個體的不適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試圖消除不良行為習慣的原理直接來源于操作條件反射。厭惡療法的工作程序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確定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是指通過治療需要改變的不良行為,也就是靶癥狀。厭惡療法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因此必須在一開始就確定想要消除的目標行為,目標行為必須是客觀、明確、具體的,個體或許有多個不良行為,這時只能選擇一個最主要或最迫切想要消除的不良行為作為目標行為。
(二)確定厭惡刺激
針對不同的目標行為,應該選擇合適的厭惡刺激,并且厭惡刺激必須是強烈的。因為不良行為常常會給個體帶來強烈的快感和極大的滿足感,如吸毒后產(chǎn)生飄飄欲仙的感覺,所以選用的厭惡刺激帶來的厭惡感一定要比不良行為帶來的快感更強烈,這樣才有可能削弱或消除不良行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厭惡刺激有以下幾種:
1.電擊
由于電擊是人們普遍都害怕的,并且能準確地控制電壓和電擊時間,所以常常被用作厭惡刺激。在使用電擊時,要注意防止皮膚被燒傷,并且電擊強度要控制在不對個體造成生理傷害的范圍內。當個體一出現(xiàn)不良行為,或者產(chǎn)生不良行為的念頭時,就對其進行電擊。
2.化學刺激
化學刺激主要是指藥物刺激,一般使用能引起個體惡心、嘔吐的藥物,如給個體服用催吐劑,使其產(chǎn)生嘔吐反應,逐漸消除其不良行為。藥物刺激多被用于矯正與進食有關的行為障礙,如過度酗酒、飲食過度等。
3.想象刺激
想象刺激治療技術又稱為內隱致敏法,是通過使用語言引導個體進行想象,想象的情境會讓個體感到惡心與厭惡,以此與不良行為建立聯(lián)系,達到消除不良行為的目的。
4.其他刺激
除了上述三類刺激,任何可能給個體帶來不快的刺激都可以作為厭惡刺激,如憋氣、羞辱、強光、噪音等,但要確保這些刺激不會對個體的身體造成較大的傷害。
(三)施加厭惡刺激,形成條件反射
盡早把厭惡體驗與不良行為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即形成條件反射,個體就能盡快消除不良行為。厭惡刺激與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應該是同步的。電擊的實施比較簡單,刺激強度和時間都比較容易掌控,當個體出現(xiàn)不良行為或念頭時,及時進行電擊即可。藥物刺激的時間沒有電擊好掌控,因此個體需要先服用指定藥物,再從事某種不良行為,如過度酗酒的求助者,先服用催吐劑,再飲酒。想象厭惡刺激的實施,需要個體想象自己正在進行某種不良行為,事先和個體約定好,當其清楚地想象出自己在從事這一行為后,對咨詢工作者做出暗示,工作者則對其施加厭惡刺激。每次施加厭惡刺激后,個體休息幾分鐘,再繼續(xù)進行。
使用厭惡療法時應該注意以下事項(郭念鋒,2005):
第一,使用厭惡療法時必須保障個體的生命安全,不具有使用條件的機構或個人,不能使用厭惡療法。
第二,由于厭惡刺激會給求助者帶來不適感,因此必須征得求助者同意,同時簽訂知情同意書。
第三,目標行為必須是單一的、具體的。有的求助者在從事目標行為時,可能還伴有其他無關行為,在治療時,則需要剔除無關行為,只能從事目標行為,否則厭惡感會牽連到其他無關行為,以至于個體在從事其他行為時,也會產(chǎn)生厭惡感。
第四,厭惡刺激是有針對性的,同一個體,不同的目標行為可能需要不同的厭惡刺激,而不同的個體,同一目標行為也可能需要不同的厭惡刺激。同一種厭惡刺激對不同的人可能是厭惡刺激,也可能是強化物。
盡管厭惡療法成為一種規(guī)范的行為治療技術的時間短暫,但是其針對性很強,治療周期較短,治療效果基本能保持穩(wěn)定。在矯正不良行為方面有獨特優(yōu)勢,特別是對吸煙、過度酗酒、性變態(tài)行為、飲食過度、攻擊行為等的治療效果明顯。厭惡療法也有其局限的地方,它類似于懲罰,這有悖于醫(yī)學宗旨,所以受到很多爭議。另外,厭惡刺激是非常強烈的刺激,這常常會給個體帶來非常嚴重的不適感,如疼痛、嘔吐等,當刺激強度極大時,可能會影響到個體的身心健康或社會功能,所以有時候會中斷治療。但厭惡療法的療效得到了普遍肯定,因此在某些特殊的環(huán)境中(監(jiān)獄等),厭惡療法依然是一個較好的選擇。
七、模仿法
模仿法(modeling)又稱為示范法,是通過向個體呈現(xiàn)某種行為作為榜樣,讓其觀察該行為是如何實施的以及該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從而使其習得相似行為的治療技術。模仿法是行為治療常用的技術之一,其理論基礎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模仿的具體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幾種:真實性模仿,即學習者在實際生活中觀察示范者演示適應行為,然后重復觀察到的行為;象征性模仿,即當某些行為不方便在實際生活中進行演示時,可以借助圖畫、電影、游戲等進行示范;扮演性模仿,即咨詢工作者與學習者一起扮演某個場景中的不同角色,這種方法常常用來解決人際交往問題;想象性模仿,即某些行為是不能直接觀察到的,這時需要咨詢工作者對其進行描述,讓個體想象這種行為。
模仿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一)選擇合適的對象
每個人的模仿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進行模仿治療前,要對個體的模仿能力進行評估,確定其是否適合進行模仿治療。確定了合適的治療對象后,還要對其模仿能力進行區(qū)分,如有的人對聲音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有的人對體態(tài)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模仿能力可以通過個體的心理測量結果與經(jīng)歷作出判斷。
(二)設計示范行為
確定治療對象,并對模仿能力進行評估后,就可以根據(jù)治療對象的具體情況,設計一個或者一組有針對性的示范行為。進行示范行為時的情境要盡可能的真實。示范的順序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示范者最好能與模仿者有較多的共同點,有利于得到模仿者的認同,進而增加治療的成效。
(三)強化正確模仿的行為
在示范者進行演示后,模仿者立即進行學習模仿,在整個模仿學習的過程中,模仿者的每一次成功和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強化,這樣有利于模仿者吸收、消化模仿行為,運用到自然生活中去。
模仿法的注意事項有以下幾點(郭念鋒,2005):
第一,年齡是影響模仿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學齡期兒童的模仿能力最強,因此模仿法更適合于年輕的求助者。
第二,示范者的演示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點。示范者感染力越強,模仿效果越好,示范者與模仿者的相似處越多,模仿效果越好。
第三,關于正確的模仿行為,強化要適時與適度。
八、生物反饋技術
生物反饋技術(biofeedback therapy)是基于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建立的一種行為治療方法。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米勒(Millet)把動物作為實驗對象,進行內臟反應訓練的研究。1967年,米勒第一次獲得成功,由此創(chuàng)立了一項新的治療技術。米勒通過科學事實證明,人通過特殊訓練,可以學會指導與控制自己內臟器官的活動。
生物反饋技術是通過實時監(jiān)測人體生理指標的現(xiàn)代電子儀器,將個體通常不能意識到的生理狀況用聲、光、圖形、數(shù)據(jù)等形式反饋出來,個體根據(jù)這些反饋信息,在咨詢工作者的引導下,學習調節(jié)內臟機能與其他軀體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生物反饋技術的類型
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生物反饋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肌電生物反饋
肌電生物反饋是目前臨床使用最成功、應用最普遍的生物反饋技術。一般情況下,肌肉的緊張程度與焦慮程度是呈正相關的,肌電反饋是利用肌肉的信息探測肌纖維膜的緊張程度,這可以使個體分辨伴隨應激的緊張,幫助個體學會放松。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失眠、肌肉緊張性頭疼、焦慮癥、恐懼癥、中風后的神經(jīng)肌肉康復、慢性背痛等。
2.腦電生物反饋
腦電生物反饋是把α波或SMR作為反饋信息,引導個體反復學習訓練,提高其腦電中α波或SMR的水平,減少異常腦波的出現(xiàn)頻率。腦電生物反饋廣泛運用于檢測大腦功能和探測大腦病變,對于失眠與癲癇等的治療有幫助。
3.皮電反饋
皮電與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密切相關,當交感神經(jīng)變興奮時,汗腺分泌就會增強,這時皮膚就會出汗,導電水平就會升高。個體通過皮電反饋訓練可以調節(jié)情緒。該反饋訓練主要適用于治療恐懼癥、焦慮癥、抑郁癥、癔癥、高血壓、支氣管哮喘、多汗癥等。
4.皮溫生物反饋
皮膚溫度的變化是由于受到外周血管收縮與舒張的影響,常測量的部位是食指或者中指的腹側。指端血液循環(huán)較豐富,溫度的變化可以反映出外周血管的收縮與舒張。使用變阻式溫度計進行測量,皮膚溫度由儀器轉換成數(shù)字、圖形等信息反饋給個體,從而使個體學會對外周血管的收縮與舒張進行控制。
5.心率、血壓反饋
該反饋訓練可以指導個體通過放松訓練調控血壓與心率,常用于治療高血壓與控制心律不齊。但由于該類儀器結構太復雜或操作不方便,需要改進后才能夠普及使用。
(二)生物反饋技術的操作步驟
1.確定治療的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是指來訪者想要治療的不適應性癥狀,不同的癥狀需要使用不同的生物反饋儀器。因此治療前首先要確定求助者想要治療的目標行為,以此為根據(jù),選擇合適的反饋儀器,制定治療計劃。
2.學習觀察反饋儀
生物反饋技術是借助實時監(jiān)測生理指標的儀器來進行的,這些儀器可以實時記錄求助者的電生理指標,并以聲、圖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求助者可以通過這些反饋信息慢慢練習,達到控制反應的目的。因此求助者在治療開始前學會觀察治療中使用的生物反饋儀器,了解其性能與作用,了解其指標、數(shù)據(jù)代表的意義就顯得十分重要。
3.放松訓練
根據(jù)雅各布森的漸進性放松訓練,依次放松各個肌肉群。注意調節(jié)呼吸,可跟隨專門制作的音頻或視頻練習。
4.測量基線水平
治療正式開始前5分鐘,求助者保持安靜,記錄下的平均值將作為此次訓練的基線?;€水平確定后,對求助者施加一個刺激,確定反應敏感的指標。
5.反饋學習階段
通過觀察生物反饋儀器的反饋信息,學習控制反饋信號,從而往治療目標的方向變化。使用生物反饋療法的單個療程為10次左右,每次治療30分鐘,每天治療2次,每周治療2天,其余5天在家自行練習。根據(jù)不同的病情,可制定不同的療程。
復習鞏固
1.使用較為廣泛的行為治療技術有哪些?
2.系統(tǒng)脫敏技術包括哪幾個步驟?
第四節(jié) 咨詢與治療過程
一、行為主義取向技術的一般步驟
行為治療雖然有多種多樣的方法與技術,但每個個案的治療過程大都遵循了以下三個步驟(鄭日昌,江光榮,伍新春,2007):
(一)問題行為的評估
1.定義目標行為
目標行為即靶癥狀,是指個體迫切想要改變的不良行為。目標行為必須明確、具體、客觀、完整,在治療過程中,目標行為不要與其他無關行為混合。因為只有單一、具體的目標行為才有利于建立與培養(yǎng)條件反射。
2.分析目標行為產(chǎn)生的根源
分析目標行為是如何產(chǎn)生的,有助于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有利于盡早完成治療。
3.分析目標行為導致的結果
往往不良行為會直接或間接導致不良的結果,咨詢工作者在進行訪談時,可以對求助者分析其目標行為會導致何種不良后果,以提高求助者的警惕、增加治療愿望。
4.確定目標行為的基線
目標行為都有一個基線水平,只有詳細地、真實地記錄目標行為的基線水平,在實施治療過程中或治療結束后,才能做出有效的評估。
(二)咨詢與治療的實施
1.確定目標行為
在確定目標行為時,有時會遇到不止一個不良行為,這時要選擇求助者最迫切、最需要矯正的不良行為,逐一治療。
2.選擇方法技術
行為治療技術有多種,它們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選擇何種治療技術,要根據(jù)求助者目標行為的性質、強度等決定。無論選擇何種技術,都應該讓求助者了解這種技術,在自愿的前提下進行治療。
3.實施治療計劃
不同的行為治療技術有不同的實施程序,確定治療技術后,咨詢工作者要嚴格按照治療技術的要求完成治療。
(三)治療效果的維持
行為治療的最終目的是要把行為改變的效果延伸到治療情境之外的實際生活中去。許多行為矯正過程中使用的物質類強化物,在當事人的真實生活中可能并不常常出現(xiàn)。為了維持矯正的效果,應該在使用物質類強化物時,給予社會性強化物或者活動性強化物。這樣,在當事人回歸實際生活中時,僅需要依靠社會關注或游戲活動的自然強化就能加以維持了。
另外,同伴強化也是維持效果的重要措施。當咨詢工作者不在當事人身邊,無法對當事人實施強化時,與當事人生活在一起的同伴也可以通過贊美和給予關注,達到強化的作用,從而使效果得以維持。
二、評價
近年來,行為主義取向咨詢技術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在Gerald Corey(2010)著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Gerald Corey對行為治療技術的貢獻與局限作了總結。
(一)貢獻
(1)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具有普及性,治療可以通過學習傳授給求助者及其家人。行為治療技術相對于其他療法,更具有普及性,比如精神分析與人本主義療法的治療,都必須由專業(yè)的咨詢工作者在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機構里實施,當求助者離開后,不能自己實施治療技術,因為求助者及其家人很難或者完全不能學會這些治療技術。而行為治療技術則不同,如放松技術、代幣制等技術都可以由咨詢工作者傳授給求助者及其家人,使得求助者自己在家也能進行治療。
(2)行為主義取向包括多種咨詢技術,針對不同求助者可采用針對性的治療技術。咨詢師可以從眾多的行為治療技術中選擇一種技術進行治療,并且針對不同的求助者,不同的癥狀可以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治療技術。比如同樣是對兔子的恐懼,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求助者選擇系統(tǒng)脫敏技術或者沖擊療法。
(3)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強調對技術進行明確的描述。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在原理上、操作步驟上都有明確的描述,使得不同咨詢師可以嚴格按照操作步驟進行,還可以重復并檢驗該技術的有效性。
(4)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應用范圍廣泛。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與其他療法相比較,應用的領域更為廣泛,在教育、臨床心理、組織管理等多方面得到了實際運用。
(二)局限
行為治療技術雖然可以改變人的行為,在心理咨詢技術中有著重要的貢獻,但是行為治療技術也同其他的治療技術一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能夠改變人的行為,但是卻忽視了人的情感因素。行為主義將人的學習等同于一般動物,采用研究動物的模式對人的行為進行研究,雖然這樣的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但是卻受到眾多批評,特別是受到來自人本主義學派的抨擊。有些學者認為,要改變行為,應該先改變情感,而不是在不顧及求助者感受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治療。
(2)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的目標不僅是消除不良行為,還應形成良好的新行為。從各種行為治療技術中可以看出,有的治療技術的治療目標只是消除求助者的不良行為或者舊行為,卻沒有把幫助求助者形成另一種良好的新行為也作為目標確定下來。但較好的是,現(xiàn)在有許多咨詢工作者在治療過程中不僅幫助求助者消除舊行為,也在幫助他們形成新的適應行為。
(3)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忽視了不良行為形成的原因。精神分析認為個體早期的創(chuàng)傷性記憶是個體當前不適行為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只有了解了這個行為的歷史因素,該行為才能真正被“治愈”。行為主義者也承認個體的不適行為有歷史因素,但是行為主義者認為歷史因素產(chǎn)生的作用只是暫時的,而不是持續(xù)的。
(4)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在實施過程中的控制權不平等。有倫理學家認為,行為主義取向的咨詢技術的實施過程中,咨詢工作者剝奪了求助者的控制權。比如在沖擊治療的實施過程中,完全由咨詢工作者進行操作和控制,求助者似乎失去了自由和主動權。
復習鞏固
1.在行為治療過程中,對問題行為的評估包括哪些方面?
2.簡述實施行為治療的基本步驟。
拓展閱讀
以前,行為治療的對象一般為兒童,而最近20年以來,實施對象從兒童逐漸擴展到老人,從正常人逐漸擴展到特殊者,治療過程中曾經(jīng)使用的高度控制情境逐漸轉變?yōu)樽匀磺榫?,行為治療針對的問題也從當初簡單的動作轉變成解決復雜的問題,行為治療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
教育方面,行為治療主要運用于小學生,用來矯正兒童在上課期間擅自走動、說話、打擾別人等影響課堂紀律的不良行為;同時也可以運用于教師的教學中,既能幫助小學生學好知識,又可以塑造一些良好的新行為。比如,學生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紅旗,以此激勵學生更加認真地完成任務。
臨床心理方面,行為治療主要用于訓練弱智兒童的自理能力,矯正精神病求助者的某些病態(tài)癥狀,矯正對兒童造成不良影響的行為。
組織行為管理方面,行為治療可運用于組織團體中,提高個體的效率。
行為醫(yī)學方面,由于許多病人的病因都伴有一定的行為問題與心理問題,病人在服用治愈疾病的藥物外,應該從事一些與治療有關的行為,比如減少吸煙、飲酒,堅持鍛煉等,這些行為都有利于病人的康復。
運動心理方面,行為治療也可以幫助運動員減少心理壓力,同時在運動員的技術培訓方面也有杰出的貢獻。
——引自鄭日昌,江光榮,伍新春主編的《當代心理咨詢與治療體系》,2007
小結
1.經(jīng)典條件反射是指一個條件刺激與另一個無條件刺激多次聯(lián)結,使個體在單獨呈現(xiàn)條件刺激時,也能引發(fā)與無條件反應類似的條件反應。
2.操作條件反射是一種因刺激引起的行為反應,與經(jīng)典條件反射不同的是經(jīng)典條件反射與非自愿行為有關,而操作條件反射是與自愿行為有關。
3.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榜樣的作用,認為人們大量行為是通過榜樣的示范而習得的。
4.放松訓練是根據(jù)固定的程序,對個體進行生理與心理活動的調節(jié),使個體從緊張狀態(tài)轉換為松弛狀態(tài)的訓練過程。
5.系統(tǒng)脫敏是在個體面前重復暴露一個能引起個體微弱焦慮的刺激,讓個體以放松的生理狀態(tài)與之對抗,直到該刺激失去引起焦慮的作用,再逐級施加更強的刺激,個體采用相同的放松方式,直到不再對刺激產(chǎn)生焦慮。
6.陽性強化是指個體出現(xiàn)良好行為,就給予強化,以此提高良好行為的頻率;個體出現(xiàn)相反的不良行為,則不給予強化,以此降低不良行為的出現(xiàn)頻率。
7.沖擊療法是將求助者直接暴露于現(xiàn)實或想象的刺激情境中,持續(xù)一段時間,讓焦慮自行降低。
8.厭惡療法是在個體進行不適行為時,附加某種刺激,使個體產(chǎn)生厭惡,經(jīng)反復實施后,產(chǎn)生條件聯(lián)系,此后個體出現(xiàn)不適行為時,也會得到厭惡體驗,為避免這種厭惡體驗,求助者不得不中止或者放棄原有的不適行為。
9.生物反饋技術是將個體通常不能意識到的生理狀況用聲、光、圖形、數(shù)據(jù)等形式反饋出來,個體根據(jù)這些反饋信息,學習調節(jié)內臟機能與其他軀體機能,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關鍵術語表
行為治療 經(jīng)典條件反射 操作條件反射 觀察學習 放松訓練 系統(tǒng)脫敏陽性強化法 代幣制 沖擊療法 厭惡療法 模仿法 生物反饋技術
本章復習題
1.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有( ?。?/p>
A.華生
B.阿德勒
C.斯金納
D.班杜拉
E.烏拉曼
2.關于系統(tǒng)脫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p>
A.系統(tǒng)脫敏常采用現(xiàn)實脫敏和想象脫敏
B.系統(tǒng)脫敏的創(chuàng)始人是沃爾普
C.系統(tǒng)脫敏不可以用于團體治療
D.系統(tǒng)脫敏可以用于團體治療
E.構建事件焦慮等級后,一旦實施,便不能進行改動
3.陽性強化治療技術的內容包括( )
A.模仿良好行為
B.強化良好行為
C.終止不良行為
D.塑造新行為
E.強化不良行為
4.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常使用的代幣是( ?。?/p>
A.發(fā)票
B.銀行卡
C.鈔票
D.車票
5.在沖擊治療過程中,當求助者未出現(xiàn)嚴重生理反應,卻想終止治療時,咨詢工作者應該怎么辦?( )
A.鼓勵
B.同意
C.制止
D.勸說
E.漠視
6.以下哪些刺激可以作為厭惡療法中的厭惡刺激?( ?。?/p>
A.電擊
B.催吐藥
C.想象厭惡的場景
D.憋氣
E.羞辱
7.示范法以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是行為治療常用的技術之一,其又被稱為( )
A.代幣制
B.系統(tǒng)脫敏法
C.模仿法
D.觀察法
8.目前臨床較為常用的生物反饋技術有( ?。?/p>
A.肌電生物反饋
B.腦電生物反饋
C.皮電反饋
D.皮溫生物反饋
E.心率、血壓反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