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交通習俗
畬族是個山居民族,畬村聚落多為偏遠之地,出村進寨的多是崎嶇難行的羊腸小道。傳統(tǒng)上,除日常生產、生活靠步行外,交通運輸也完全靠肩挑、人扛、背馱,對特別重的物品,則需要幾個人合力抬運。長期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中生存,形成了畬族特殊的交通習俗。
一、交通運輸工具
肩挑的工具有扁擔、竹杖。扁擔的使用最為廣泛,有竹制和木制的區(qū)別,以竹制為多,品質也更優(yōu)越。一根好的竹制扁擔能承受近200斤的重物,是畬民生產運輸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竹杖也叫“槍擔”“串擔”,為兩頭削尖的直徑為7~8厘米的竹棍,主要用于挑捆綁的柴火、青草、稻草等物。
裝載小件或散狀物品主要是籮筐、提籃、畚箕等竹制工具和麻袋,這些也是畬村農家必備之物,現(xiàn)在除籮筐、提籃、畚箕外,也多用呢絨袋、塑料袋,麻袋已經比較少見。
捆綁工具有棕繩、麻繩、藤蔓和竹篾等傳統(tǒng)的捆綁繩索。棕繩、麻繩是最常備的繩索,因此在畬村,棕和麻也是最常見的植物之一。藤蔓是畬民上山勞動漫山可得的簡易繩索,但使用需要一定的技巧。竹篾分為生篾和熟篾兩種:生竹篾即砍下新鮮竹子后,片竹為篾,取柔韌性較好的篾青(竹子表層的篾片)作為捆綁之物。使用生竹篾有比較大的限制,一方面勞動場地必須有竹可砍,另一方面是使用者必須有熟練的片篾技術,因此并非人人、時時可以片篾為繩。熟篾也叫“竹麻”,是腌制制作竹漿紙的竹麻的篾青。在每年農歷二三月,春筍初發(fā)枝條,即將成竹時,砍下截成約兩米的段,破成一寸許的筍片,碼在“湖塘”中,以石灰腌制一段時間,待竹肉軟爛,即可“洗竹麻”。剝下的竹肉,即為制作竹漿“玉扣紙”的基本原料,而剩下的篾青則變得金黃、柔韌,是制作蔑繩和籮筐鎖口的上好材料。
二、“挑長擔”
“挑長擔”是畬民對長年累月跋山涉水,挑重擔、走長路的工作的稱謂。由于深居大山,物資運輸困難,生存不易,畬民肩挑日月,風里來雨里去,大多練就了一身“挑長擔”的好身手。不少畬民為了生計,充任“輿丁及擔夫,余力耐勞劇”[16]。一些畬民甚至冒著沿路匪患搶劫的危險,肩挑一百多斤,翻山越嶺,走鄉(xiāng)過縣,一去數(shù)日,換取微薄的“腳力錢”養(yǎng)家糊口。其肩挑重擔、風餐露宿的艱辛路程,談起來令人心酸。
三、路亭
路亭也叫“茶亭”“涼亭”“歇腳亭”。進出畬村的道路山高路險,石級蜿蜒,畬民出行不易,運輸艱辛。為了讓行路的客商、村民和挑夫有一個歇腳的地方得以片刻休息,進出畬村的道路多間隔二三里便建有一座路亭,亭子大小不一,大的二三十平方米,小的十余平方米。或青磚碧瓦,或土墻泥瓦,建筑在往來的通路旁。多三面砌墻,一面臨空,當路的兩壁開著無門的門框。路亭門側多鐫有韻味清新的應景對聯(lián),路亭中正梁多以楷書書寫修建或重建、重修時間,偏梁多書造亭董事、捐款者及工匠姓名,靠墻則有供人歇息的板凳或鋪有石板的土臺。大的路亭還有亭柱支撐,亭柱一般題有楹聯(lián),有的還書有亭額,多出自當?shù)孛酥?。亭子兩側柱間有木枋做的固定板凳,供路人歇息。小的路亭則沒有亭柱。路亭的旁邊一般都鑿有一眼泉水,放著竹筒或瓷碗,以便過客喝水。在集日趕場的日子,鄰近村落的路亭甚至還有熱心村民供應的熱茶。
路亭在畬族山區(qū)儼然成了充滿文化韻味的公共空間。不但便于旅途遙遠的過客及時小駐,更可以接待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無處投宿時借此歇息。對田頭勞作的農民,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時刻,可以靜坐進餐,遮風避雨,夏避炎陽。坐于亭中,認識的不認識的,相互攀談閑聊,或天下大事,或家長里短,天南海北,儼如熟客。路亭的山墻則是過客抒發(fā)情感、信手涂鴉的絕好場所。在文化并不發(fā)達的畬鄉(xiāng)山區(qū),路亭墻壁卻可以看到蔚為壯觀的詩、書、畫!
20世紀50年代后,畬村開始修筑機耕路、林業(yè)公路、山區(qū)公路。交通運輸工具也逐漸從肩挑、手提、人行到人力板車、自行車,再到拖拉機、摩托車、小貨車,畬村落后的交通面貌正逐步地得到改善。
畬族山區(qū)常見的路亭 攝影:鐘伯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