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總量短缺與邊際調整之間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只有總量短缺才會導致糧食危機,而邊際調整只不過是短期的經濟周期波動。
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糧食只占全球糧食總量中的一小部分。2007年全球糧食總產量23.4億噸,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量為3.5億噸左右,占總量的14.96%。2011年,稻谷貿易量占總產量的平均比重為5.02%,小麥貿易量占總產量的21.14%,玉米貿易量的比重為12.39%,大豆貿易量的比重為34.74%(見表4-8至表4-11)。
表4-8 稻谷的國際貿易比例
(單位:萬噸)
注:此處貿易比=出口/總產量,水稻產量及貿易在FAO的編碼為27。
資料來源:生產數(shù)據(jù)與貿易數(shù)據(jù)均來自FAO(http://faostat.fao.org/site/535/default.aspx#ancor)。
表4-9 小麥的國際貿易比例
(單位:萬噸)
注:此處貿易比=出口/總產量,小麥產量及貿易在FAO的編碼為15。
資料來源:生產數(shù)據(jù)與貿易數(shù)據(jù)均來自FAO(http://faostat.fao.org/site/535/default.aspx#ancor)。
表4-10 玉米的國際貿易比例
(單位:萬噸)
注:此處貿易比=出口/總產量,玉米產量及貿易在FAO的編碼為56。
資料來源:生產數(shù)據(jù)與貿易數(shù)據(jù)均來自FAO(http://faostat.fao.org/site/535/default.aspx#ancor)。
表4-11 大豆的國際貿易比例
(單位:萬噸)
注:此處貿易比=出口/總產量,大豆產量及貿易在FAO的編碼為236。
資料來源:生產數(shù)據(jù)與貿易數(shù)據(jù)均來自FAO(http://faostat.fao.org/site/535/default.aspx#ancor)。
糧食生產受到氣候或其他因素的影響有起有落。如果糧食出口國遭遇自然災害,糧食產量下降,在滿足國內基本需求之后,能夠提供出口的數(shù)量必然下降。舉例說明,假若某國生產小麥100個單位,出口10個單位。如果該國遭災,小麥產量降低為95個單位。小麥產量減少只不過5%而已。在滿足國內需求之后,出口量從10個單位驟減為5個單位。小麥出口量下降50%。因此,糧食出口量增減屬于邊際調整,和糧食整體供求關系并不是一回事。
如果多個糧食出口國都遭遇天災,勢必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重大的沖擊,很快就會出現(xiàn)糧食進出口市場的供不應求,推動糧價上漲。其實,對此完全用不著大驚小怪。市場機制會自動進行調整。如果國際糧價上升,必然刺激糧食生產大國增加產出。在糧食生產的一個周期之后糧食增產,國際糧食市場的供求關系很快就恢復過來了,糧價必然回落。只要全球總產量持續(xù)上升就不會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糧食危機。
2007—2008年糧價波動最大的是稻米。稻米的主要進口國為阿聯(lián)酋、沙特阿拉伯、美國、英國等,這些國家的進口量并沒有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只有菲律賓由于遭災而顯著地增加了稻米進口量。在2007年全球稻米總產量為65741.35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5284萬噸。投入國際市場交易的稻米數(shù)量僅為164.33萬噸,占總產量的0.25%。[1]稻米價格的劇烈波動屬于邊際調整效應。如果在短期內供不應求,很可能推高稻米價格。隨之,在下一個種植周期如果稻米供給量增加,很快就達到一個新的均衡點。從圖4-4中可見,在2008年國際市場稻米價格急劇飆升,每噸超過了1000美元,僅僅隔了一年,在2009年米價就跌回每噸600美元以下。
國際糧食市場上小麥和稻米的價格暴漲,僅僅影響那些進口小麥和稻米的國家,而對于能夠自給自足的經濟體來說,其沖擊程度并不高。在2008年中國人除了在報紙和網站上讀到一些糧食危機的新聞之外,并沒有感受到糧價暴漲的威脅。
[1] 貿易及產量數(shù)據(jù)均來自FAO(http://faostat.fao.org/site/535/default.aspx#ancor),稻米編號為27。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