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提倡仁義,老莊反對仁義,這幾乎已是學界定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老莊確實講過“絕仁棄義,民復孝慈”(《老子》十九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老子》三十八章)一類的話,所以后人就認為老莊是反對仁義的。其實,這是學術史上的一樁大冤案。
老子及其后的莊子都公開反對儒家的仁義。作為研究者,我們必須首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老莊為什么會反對儒家所提倡的、倍受人們贊許的仁義?
第一,老子認為提倡仁義本身就標志著人類道德已經墮落。
有這樣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那就是當社會提倡、贊美某種品質的時候,剛好說明這個社會已經缺乏這種品質了。
《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薄叭柿x”這一概念的出現,是社會無道的標志。因為在老子理想的有道社會里,人們的本性純樸,彼此友好,互不傷害。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必要去提倡仁義呢?所以說,提倡“仁義”,不是一個值得贊揚的現象,而是說明了人類道德的墮落。
在談到禮的時候,老子有類似的說法:“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三十八章)只有當人們失去忠信之后,才不得已去提倡禮,禮的出現是“忠信之薄”的標志,是社會動亂的開始。為什么這樣說呢?老子沒有做詳細的說明,而《莊子·庚桑楚》則講得較為明白: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不小心踩了陌生人的腳,就會彬彬有禮地向對方道歉;踩了兄長的腳,稍作慰問即可;如果踩了父母的腳,什么表示也不必要,因為“至禮不人(不分人我)”,自己踩了自己的腳,還用得著表示什么道歉嗎?在老莊看來,“禮”正是人與人關系疏遠的一種標志。另外,這段文字也解釋了什么叫做“至仁”,“至仁”就是不對任何事物和人表示偏愛。
第二、老子反對仁義是因為儒家提倡仁義時是帶有功利目的的,而一些統治者更把仁義當作玩弄陰謀的工具。
社會缺少仁義,于是就有人去提倡仁義,如果提倡仁義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恢復人們的仁義本性,那倒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那些所謂的圣人賢士提倡仁義的目的并非在此,而是為了從“仁義”中獲得更大的好處。周公是儒家的前驅,被后人譽為大儒,是孔子最為尊敬的人之一,他曾教導成王說:
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湓谧婕?,……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瘢桓椅牿姽?。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自時厥后,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自時厥后,亦罔或克壽,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尚書·無逸》)
周公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教訓,認為作為君主,必須“嚴恭寅畏”,“保惠于庶民”,也就是說要謹慎治國,施行仁政,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使國家長治久安,而且還能夠使自己健康長壽。從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周公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位慈善家,他推行仁義的目的是要以此換取國家的長治久安和自身的安康愉悅。
此后,大力提倡仁義的人大概要屬孔、孟了,我們看他們施行仁義的目的: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保ā抖Y記正義·表記》)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孔子提倡“仁”,目的是為了贏得天下的“歸”孔子也曾注意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的問題,他自然是主張前者,希望人們能夠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去行仁行義。但有兩個問題阻礙了他對這一思想的信奉和實行:第一,孔子認為“安仁”是很難做到的。《禮記·表記》中記載:“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薄白釉唬骸行陌踩收撸煜乱蝗硕岩?。’”天下之大,只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安仁”,在這種情況下,費力地去提倡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仁義,顯得意義不大。第二,即使排除上述原因,當孔子勸告別人行仁時,不由自主就會向對方指出行仁的好處,客觀上使他的行仁行義帶有功利目的。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等。;特別是第二條,公開表明施行仁義可以得到豐厚的回報——天下之利。孟子提倡“仁”,目的是為了能于天下稱“王”。換句話說,在儒家那里,“仁”已經成為一種換取利益的條件,是一種帶有商業(yè)性質的交換行為。儒家的仁義主張客觀上的確能夠給百姓帶來實際的好處,而且對待自私的統治者也只能用利害關系去勸說他們推行仁政,但從道德、理論的角度講,你能夠說如此推行仁義的理論是一種高尚的理論嗎?你能夠說統治者推行仁政是一種無私的仁慈行為嗎?
把推行仁義作為交換手段,這幾乎是所有當權者推行仁義的目的所在。正因為推行仁義有諸多好處,所以一些聰明的統治者就假仁義之名,行自私之實,于是,仁義就成了玩弄陰謀的工具。當權者利用手中的權力,壟斷了對仁義的解釋權,隨心所欲地利用假仁假義來謀取不正當利益?!肚f子·胠篋》說:“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所盜者豈獨其國邪?并與其圣智之法而盜之?!瓌t是不乃竊齊國并與其圣智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莊子多次憤憤不平地指出:“諸侯之門,仁義存焉。”“諸侯之門,義士存焉?!保ā肚f子·盜跖》)誰有權,誰就是仁義的代表,誰就可以把仁義作為自己的護身符,仁義成為極端虛偽的東西。反對提倡仁義,就是為了褫奪當權者手中欺騙百姓的工具。老莊就是用這種反對提倡仁義的辦法去維護真正的仁義。
第三,老子認為公開提倡仁義會破壞人的仁義本性,從而進一步破壞人類的美好生活。
老子沒有直接、明確地討論人性的善惡問題,但根據其整個思想可以看出,他與孟子一樣,都是性善論者。他認為人性本來就是純樸厚道、相愛而不相害的。而莊子則明確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莊子·駢拇》說:“意仁義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憂也!”《老子》認為:“反者,道之動。”(四十章)任何事物都會向相反的方向發(fā)展,因此,大力提倡仁義的結果,必然會使人性發(fā)展到它的反面——不仁不義?!肚f子·徐無鬼》就說過:“愛民,害民之始也?!碑斈闾岢珢勖竦臅r候,也正是害民的開始。老子還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在思想認識方面也是如此。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保ǘ拢┤绻沾送评?,自然會得出“天下皆知仁義之為仁義,斯不仁義已”的結論。老子認為,你不指出什么是仁義,人們也不知道什么是不仁不義,你一旦提倡仁義,人們反而會干出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來。
老莊都認為,仁義的出現,不僅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反而使人們的生活進一步惡化。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十九章)仁義的觀念存在一天,人們的道德就會多一天墮落,人們的生活就會多一天痛苦。莊子在《胠篋》、《馬蹄》等篇中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在關于提倡仁義與社會惡化的關系問題上,儒、道兩家的看法剛好相反。儒家認為,提倡仁義是社會惡化的結果。大同社會一去不返,人類道德江河日下,為了使這個人欲橫流的社會還能夠保持相對的和睦,就必須用仁義對人們進行教育和某種程度的限制。而道家則剛好相反,認為社會惡化是提倡仁義的結果,至少提倡仁義會加速社會的惡化?!肚f子·馬蹄》說:“及至圣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边@就是說,由于圣人的出現,由于圣人大力提倡仁義禮樂,所以天下才變得混亂不堪。儒家提倡仁義是為了救世,老莊反對仁義也是為了救世,目標一致,所選擇的方法卻相反。
我們認為,老莊的一些言論看似在反對仁義,而實際上,老莊不僅不反對仁義,而且還提高了行仁行義的標準,老莊仁義觀的道德層次比儒家的更高。
首先,我們通過老子的政治觀來看看他對仁義的維護態(tài)度。
第一,反對暴政。老子曾把“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五十三章)的統治者視為強盜頭子,認為百姓痛苦、社會動亂全是由統治者造成的,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保ㄆ呤逭拢├献舆€尖銳指出當時的社會是“損不足而奉有余”(七十七章)的極端不合理社會。這與“苛政猛于虎”的儒家思想沒有區(qū)別。
第二,老子主張要“愛民治國”(十章),主張讓百姓豐衣足食。“愛民”是仁的一個主要內容,而愛民的具體體現就是讓百姓吃飽穿暖。老子說:“我無事,而民自富。”(五十七章)要求統治者不要“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七十二章)。老子小國寡民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八十章),讓百姓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這與孔孟的仁政內容也沒有二致。
第三,反對戰(zhàn)爭?!独献印返娜?、三十一、四十六章,反復闡述了反戰(zhàn)思想,認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指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這與孟子的“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也是相同的。老子之所以反對戰(zhàn)爭,是因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戰(zhàn)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太深重了。
第四,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老子非常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認為社會各階層之間都應該是一種和睦相處的關系。他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四十九章)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成為一體,這樣,就能做到“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六十六章)。
其次,老莊明確地提倡仁,并提高了行仁的標準。
《老子》提到“仁”這個字的地方只有五處,但涉及到“仁”的內容的就多了?!独献印返诎苏旅鞔_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彼^“與善仁”,就是提倡與人交往時要有仁愛之心。有人認為老子一直是反對仁的,所以這里的“仁”應為“人”。這種隨意改字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其實,像這一類表面看似矛盾的說法在《老》、《莊》中比比皆是,下面僅舉幾例: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老子·三十八章》)
大仁不仁,……仁常而不成。(《莊子·齊物論》)
相愛而不知以為仁。(《莊子·天地》)
澤及萬世而不為仁。(《莊子·天道》)
至仁無親。(《莊子·庚桑楚》)
這就是說,老莊在反對儒家仁義的同時,又提出了自己的“上仁”、“大仁”、“至仁”的概念??偫ㄟ@些言論,可以看出,老莊的“大仁”與儒家的仁在內容上并沒有本質區(qū)別,無非是“相愛”、“澤及萬世”等。但在施仁的對象和行仁的態(tài)度方面,道家則比儒家明顯高著一個層次,這表現在:
第一,在施仁的對象方面,老莊打破了儒家建立在“親親”基礎上的推恩法,提出了“至仁無親”、“仁常而不周”的觀點。老莊認為,至仁是沒有偏私的,對所有的人、甚至所有的物都一視同仁。《莊子·天運》曾嘲笑儒家的仁說:
商太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曰:“虎狼,仁也?!痹唬骸昂沃^也?”莊子曰:“父子相親,何為不仁?”
在老莊看來,如果“親親”也是一種仁的話,那么連虎狼也是仁的,因為它們也懂得父子相親??梢?,老莊對這種仁義持極大的蔑視態(tài)度。老莊是最廣泛的博愛者,他們不僅愛親人,也愛別人;不僅愛別人,而且還愛萬物?!秴问洗呵铩ぶ凉分械囊欢斡涊d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荊’而可矣?!崩像趼勚唬骸叭テ洹恕梢印!惫世像鮿t至公矣。
文中說的荊人是愛人的,但他所愛的人僅僅局限于楚人;孔子也愛人,他愛整個天下的人;而老子不僅愛人,而且愛物。老子才屬于真正的博愛者。
第二,在施仁的目的方面,完全摒除了功利性。
前面講過,儒家在勸告人們行仁時,總要指明行仁帶來的好處,當然,儒家這樣做是不得已而為之。而老莊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說的“上仁為之而無以為”,就是說真正的“上仁”之人在做仁義之事的時候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所謂的“無以”就是“無目的”、“無原因”,行仁行義是一種純道德行為。既然如此,也就不應該讓受惠方有絲毫的感激之情:
太上,不知有之?!Τ墒滤欤傩战灾^“我自然”。(《老子·十七章》)
圣人并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莊子·徐無鬼》)
最優(yōu)秀的統治者,使百姓感覺不到他的存在,百姓普遍受到統治者的恩德,卻認為自己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既然百姓根本就感覺不到施恩者的存在,那就談不上去感謝、擁戴施恩者,施恩者也就不能、準確講是根本就不想從行仁中得到任何的好處。
老莊的毫無功利目的的博愛精神不僅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而且還超越了今天。古代的佛教提倡愛人愛物,但他們愛人愛物的目的是為了自身成佛,這種愛同樣是功利性的。今天的愛物者是為了保護環(huán)境,而這個“環(huán)境”是指人的生存環(huán)境,因此今天的愛物者也是一群功利主義者,他們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愛自己。只有老莊的博愛是無個人目的、無功利性的,套用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只有這種無功利性的博愛行為,才能為人類帶來最大的功利。
第三,在施仁的自覺性方面,老莊要求把它由有意識的行為變?yōu)闊o意識的行為。
儒家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克制自己的欲望,嚴格地按照禮制行事,這是一件相當辛苦的事情,需要時時提醒自己、約束自己,故儒家需要“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而老莊對此大不以為然,認為勉強自己去行仁,這本身就算不上什么真正的仁義行為,因為當你勉強自己去做仁義之事時,這種仁義還屬于外在的東西,并未同你融為一體。他們要求把“愛人”由有意識的、辛苦的行為變?yōu)樽匀欢坏臒o意識的行為,這就是《莊子·天地》所反復強調的“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自己行為端正,施愛于人,而自己卻絲毫也意識不到這一點,更不會認為自己真的做了什么好事。至仁至義之人在行仁行義的時候就好像人們呼吸空氣而不知不覺一樣,完全成了下意識的舉動。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老莊反對儒家的仁義的根本原因是認為儒家仁義的道德層次太低,老莊的仁義觀同儒家仁義觀不是一種敵對關系,而是一種同方向的超越關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