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人的深層自我意識

        人的深層自我意識

        時間:2023-08-30 百科知識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二、人的深層自我意識“心性之學(xué)”一語中的心性,就是指人的深層自我意識。將其稱為深層的自我意識,是為了區(qū)別于普通的自我意識。可是,對這個特殊的深層的自我意識,佛家卻是十分推崇的。接下來說明深層自我的本質(zhì)特性。人的可貴與偉大正是通過深層自我表達(dá)出來的。這三佛所表明的正是人之深層自我的三個方面的特性。

        二、人的深層自我意識

        “心性之學(xué)”一語中的心性,就是指人的深層自我意識。懂得了這個深層自我意識的實質(zhì)意義,就叫明心見性,也叫悟道。

        人在心思向內(nèi)時,心里并不是空空洞洞的一片空白,并不是什么內(nèi)容也沒有、什么也不知道,而是相當(dāng)?shù)睦潇o清醒,相當(dāng)?shù)拿翡J。此時的心中,有一個特殊的非常清晰的自我意識存在著。這個清晰的自我意識,也可說是一種心態(tài),在這里就姑且稱之為深層自我或深層自我意識。將其稱為深層的自我意識,是為了區(qū)別于普通的自我意識。普通的自我意識,帶有知識,帶有思想烙印,還有感情色彩,還有善惡是非的價值評判。從佛經(jīng)的角度講,這普通的自我意識是應(yīng)該消除的。比如小乘佛法檢驗標(biāo)準(zhǔn)“三法印” ,其中一個“法印”就是“諸法無我” 。又如《金剛經(jīng)》中的去四相,其中之一就是“無我相” 。這“我”是指普通的自我意識。可是,對這個特殊的深層的自我意識,佛家卻是十分推崇的。比如,佛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常樂我凈”之中的我,和佛所說的“天上地上,唯我獨尊”的我,其所指的就是這個深層自我。這個深層自我就是人的本質(zhì)、本性、人性、靈性,也就是心的本體,總之,它有著許多名稱。這個深層自我只有在沒有任何思想活動時,才會在心中出現(xiàn)(自己覺察到)。它是一種孤立的形而上的存在,它不帶任何知識,不帶任何感情和意氣,不與任何事物發(fā)生聯(lián)系,因此也可叫一元自我意識。深層自我的顯露(出現(xiàn)) ,可說是人的一種特殊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對事物既不加以分辨,卻又“清明在躬” ,心中很明白、不迷糊。對此景況,儒家形容為“靈光獨耀,心月孤圓” 。

        這個深層自我不可捉摸,為此之故,被人們賦予了許多名稱,下面就列舉各家對于這個深層自我的一些稱呼。

        儒家的有:心、性、人性、本性、本質(zhì)、德性、明德、峻德、道德、達(dá)德、明命、良知、良心,天理、仁、義、仁義、仁義之心、誠、敬、中、衷、忠、一,等等。

        道家的有:靈性、元神、真宰、道德、玄德、天君、真君、圣、心性、靈臺,等等。

        佛家的有:本來面目、無位真人、佛性、自性、本性、菩提、本識、真如、真相、法性、法相、平常心、實相、實性、本相、自在、如來,等等。

        “名可名,非常名” ,雖然這深層自我名稱很多,但是都不足以表明它的本質(zhì)意義。

        接下來說明深層自我的本質(zhì)特性。

        深層自我是形而上的存在,它奧妙玄虛,神秘莫測。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且說不清道不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假如心中的深層自我顯露時,“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 ,卻是無法說出來給別人領(lǐng)略的。深層自我之所以有上述許多名稱,也正是由于它奧妙玄虛,不可捉摸,無法言說,因此,結(jié)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個人各說,以至于如此名目繁多。

        深層自我是天生的,是大自然的恩賜,因此也可以說是人與生俱來、本來就有的。比如:

        天命之謂性。

        (《中庸》)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

        天之與我,德性是也。

        (朱熹語)

        性之原,天也。

        (王陽明語)

        人人皆有佛性。

        (佛家語)

        在上述深層自我的許多名稱之中,有許多名稱在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出處。比如,天理、天性、道德等名稱,其本身就意味著它來自于上天;又比如自性、本性、自在等名稱,其本身就意味著它是人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其實,自身本來就具有的,也正是天生的。

        深層自我圓滿無缺,可與宇宙本體等量齊觀而相契合。它不需要增添任何東西,因此,它不需要知識,不需要思想。

        深層自我本身純凈無偽無染,可與“赤子之心”相媲美。假如有了思想,深層自我就會被污染,所以要消除思想活動。

        深層自我美好萬能。人的可貴與偉大正是通過深層自我表達(dá)出來的。儒家的一些深層自我的命名,如人性、良心、良知、道德、明德等,就具有這種美好性質(zhì)的含義。深層自我有包容萬物的能量,它不排斥任何事物,不對任何存在表示“厭惡” 、 “反感” ,這叫“體物而無遺” 。

        以上說的是深層自我的特性,也可說就是人的本質(zhì)特性。由于它是形而上的,因此無法說得具體明白。對于深層自我的特性,唐代禪宗六祖惠能是這樣說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壇經(jīng)》)

        這話是惠能在覺悟到佛法真諦之后所說的。自性,就是深層自我。何期,是意想不到的意思。清凈、不生滅、具足、不動搖、能生萬法是深層自我的特性。可是,惠能所覺悟到的自性究竟是怎么樣的?這只有他本人才清楚,或者他本人也不可能很清楚。

        佛法中有“三佛之說” , “三佛”分“實相三佛”和“自性三佛” ,實相三佛是指宇宙(天)的本質(zhì)狀態(tài),自性三佛是指人的本質(zhì)狀態(tài)。實相三佛的內(nèi)容前面已說,這里來說自性三佛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

        這三佛所表明的正是人之深層自我的三個方面的特性。三佛的說法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它無為,所以狀態(tài)是清凈的;由于它無為,因而無為無不為,所以它的作用是完美圓滿的;它無所不在,包容一切,所以其所對應(yīng)的事物是千百億無限數(shù)的(換言之,它可以正確地對待任何事物)。

        這個深層自我,只有人在不思想時才可以得到,這叫“默而識之” 。儒家、道家和佛家干事業(yè)的著力點就在于做到不思想,其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并保持這個深層自我。可是,這個深層自我有哪些用處呢?下面這些話,可說明這個道理。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盡心》)

        作圣門徑,乃在發(fā)明本心。

        (《陳獻(xiàn)章集》)

        假靜中一段行持,窺本來面目,以為安身立命根基。

        (《傳習(xí)錄》)

        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若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

        (《六祖壇經(jīng)》)

        學(xué)佛無他,明心見性而已。

        (劉復(fù)禮:《佛法要領(lǐng)》)

        上面所提到的心、性、本心、本性和本來面目等,都是指深層自我,而盡心知性、存心養(yǎng)性、發(fā)明本心、窺本來面目、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和明心見性等詞語都是指得到了深層自我。得到了深層自我有什么用?可以知天、事天,可以作圣,可以安身立命,可以做大丈夫,可以做佛。由此可見,深層自我的用處是很大的。孟子所說的求放心,即心思向內(nèi)用功,通過心思向內(nèi)用功,可以得到深層自我。只有知道了深層自我的作用,就可以真正理解“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焉”這句話的含義。

        深層自我的作用,總的來說是八個字:通人通天,養(yǎng)內(nèi)利外。

        深層自我是人的一種意識、一種心態(tài)。從理論上說,深層自我與天的本質(zhì)狀態(tài)是相一致的,通過它可以體驗到天的本質(zhì),也就是說,可以從這種心態(tài)中體現(xiàn)、反映出天的本質(zhì)狀態(tài)來。這種體驗和體現(xiàn),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因此說,深層自我可以通人通天。再者,人心中具有了深層自我意識,就能自我監(jiān)察、自我凈化,就能“毋自欺” ,這樣,精神境界就能不斷地提高,這叫養(yǎng)內(nèi)。此外,這個深層自我還有一個表達(dá)的功能,據(jù)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話說,就叫良知有知行合一的功能。這功能是指用具有深層自我的心態(tài)去對待事物,就能做到正確無誤,這就叫利外。對于深層自我的這些作用,《中庸》則這樣說: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

        接下來選取幾個深層自我的名稱進(jìn)行解釋。

        道德。道德就是人性、人的本質(zhì),也就是人的深層自我。道,即上天;德,即得。他是上天的恩賜,是人從上天那里得來的,所以叫道德。儒家稱之為道德,道家也稱之為道德,此道德即彼道德。作為深層自我的道德,本是形而上的存在,可是由于人們對其不理解,致使形而上的道德有著形而下的發(fā)展傾向。道德的自然流露、自由發(fā)揮,就是通常所說的仁、義、禮、智等道德表現(xiàn),又由于人們對于道德表現(xiàn)的本質(zhì)不理解,致使世上產(chǎn)生了規(guī)范人的思想行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標(biāo)準(zhǔn)。于是,道德說教盛行,道德說辭充盈于世。這就是形而上道德被轉(zhuǎn)變的過程。至此,人們口中的道德已不是深層自我這個道德了。道德失去了本來面目,結(jié)果就形成了“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的局面。仁義是道德的功用,沒有道德,哪來的功用?因此,由于這種不理解,致使世上的道德功用蕩然無存。除了道德這一名稱之外,儒家還有幾個相近似的名稱,如明德、峻德等就是。由這些名稱可以知道,儒家相當(dāng)重視這個上天的賜予,同時也很希望把它發(fā)揮出來。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xué)》)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功德。佛家不將深層自我稱為道德,而是稱為功德,這是表示它是要通過心思向內(nèi)用功才能得到的??墒牵藗兺ǔ6疾荒苷_了解功德一詞的含義。關(guān)于佛家的功德問題,有這樣一個故事:

        達(dá)摩(禪宗初祖)初化梁武帝。帝問曰: “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shè)齋,有何功德? ”達(dá)摩言: “實無功德。 ”

        (《六祖壇經(jīng)》)

        達(dá)摩的回答使梁武帝很不高興??墒牵何涞圩隽松鲜鲞@些事情,為什么沒有功德呢?禪宗六祖惠能這樣說: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功德須自性內(nèi)見,不是布施、供養(yǎng)之所求也。

        (同上書)

        有功德就是指將自性凸顯出來,凸顯自性是心思向內(nèi)用功(心體離念)的結(jié)果,與造寺、度僧等事沒有關(guān)系,所以達(dá)摩要說梁武帝沒有功德。佛家做功課,如念佛、誦經(jīng)、禪定等,就是心思向內(nèi)用功,做功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功德。要想得到功德,除了心思向內(nèi)用功,別無他途。

        平常心。平常心并不平常,這不是普通人所能具有的心態(tài)。對于平常心,惠能在《六祖壇經(jīng)》中有這樣一個說明: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

        什么也不想,因而什么也不分別,這樣的心態(tài)才是平常心。其實,平常心就是人的深層自我。

        如來。如來也是深層自我的一個稱謂。什么是如來?《金剛經(jīng)》這樣說: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它不是從哪里來的,也不會到哪里去,它就在人們各自的心中。注意它時,覺得它好像是從什么地方回來了,不注意它時,好像是它又跑到哪里去了。這正同前面所說的“才昏昏便出,才惺惺便在此”和“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不知其鄉(xiāng)”的情況是一樣的。想到它時,它好像是回來了,所以叫它為如來。其實它哪里也沒有去。雖然如此,但是如果不是在無思想狀態(tài)下,這個如來是不會來的。因此《金剛經(jīng)》這樣說: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色是看的結(jié)果,音聲是聽的結(jié)果,看和聽是人的感覺活動,此處泛指人的一切精神活動(包括感覺活動和思想活動)。人在進(jìn)行感覺活動和思想活動時,是不能具有深層自我的,因此說不能見如來。相反的,假如是在沒有思想活動的情況下,會有怎樣的結(jié)果呢?對此,《金剛經(jīng)》這樣說: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相,包括色相和心相。色相指物質(zhì)現(xiàn)象,是人的客觀世界,心相指精神現(xiàn)象,是人的主觀世界。色相和心相都是人的感覺活動和思想活動的結(jié)果,是一種虛幻的存在。假如能夠抑制住自己的感覺活動和思想活動,就無所謂色相與心相,因而也就無所謂虛妄與真實。只要做到這樣,就馬上見到如來了??芍鐏砭褪巧顚幼晕?,見如來就是指保持了具有深層自我的心態(tài)。

        在佛家經(jīng)典中,還有一個與見如來相類似的詞語,叫觀自在。自在與如來一樣,都是指人的深層自我。觀自在就是見如來的意思,都是指“見”到了深層自我。觀自在一詞見于《心經(jīng)》,見如來一詞見于《金剛經(jīng)》。不過,在《金剛經(jīng)》中,如來一詞還有另外所指。在該經(jīng)文中,有幾處的“如來” ,是指深層自我,這情況如上面所說,而另有幾處的“如來” ,卻是指具有把持深層自我能力的人,這人主要是指釋迦牟尼本人。正是由于如來一詞由兩種不同的概念混在一起,因而也就增加了領(lǐng)會該詞真實含義的難度。

        無位真人。把深層自我稱為無位真人,有具體化人格化的傾向。無位真人一語是唐代禪宗和尚臨濟(jì)義玄禪師說的。他說:

        赤肉團(tuán)上有一無位真人,常在汝等諸人面門出入。

        (《五燈會元》)

        這句話的意思也像前面那句話: “這收放甚容易,才昏昏便出,才惺惺便在此。 ”人的心思本無所謂進(jìn)與出,也無所謂向內(nèi)與向外,上面曾說過,在不想任何事物時的心思就是深層自我意識,因而,深層自我也無所謂進(jìn)與出。說其進(jìn)與出、向內(nèi)與向外,只不過是一種形象化的說法而已。不過,假如說心思向內(nèi)或向外,或者說深層自我意識進(jìn)來與出去,都不打緊,可是假如說無位真人出入,由于這是一個形象化、擬人化的說法,就極容易使人產(chǎn)生誤解?!独銍?yán)經(jīng)》說:自己想要告訴別人月亮在哪里,于是就以手指月,可是對方是近視眼,只能見到近處那個手指而無法見到遙遠(yuǎn)空中的月亮,結(jié)果將指作月,誤以為那個手指就是月亮。為此,世上的真理往往有被誤解的時候。正是為了避免聽者誤解,所以臨濟(jì)和尚又補(bǔ)充道:

        無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同上書)

        無位真人即是自性,佛家也稱之為佛性,這是成佛的依據(jù),臨濟(jì)將佛性比做屎,這真叫做破除迷信。說這句話之人的動機(jī)與前面所說的罵佛、燒佛像、撕佛經(jīng)之人的行為動機(jī)是一樣的:為了避免別人“將指作月” 。

        敬。這個詞語很抽象。在儒家的經(jīng)典中,有時“敬”所指的也就是人的深層自我。比如:

        所謂敬者,主一之謂敬。所謂一者,無適之謂也。

        (《二程遺書》)

        一,指心思向內(nèi),心態(tài)圓滿完善;無適,意思是說心思不在任何事物上面。保持這樣的心態(tài)就是敬??芍此傅木褪巧顚幼晕?。

        誠。誠與敬一樣,也可以是指深層自我。有下面這些話可作說明: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

        (《中庸》)

        誠,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之本,百行之原也。

        (宋·周敦頤)

        誠為中庸之樞紐,即此性之實也,非性之外別有一物為誠。

        (薛瑄:《讀書續(xù)錄》)

        誠是人在無思想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它是人的心性、本質(zhì),也是人的本體、根本,也是人的深層自我。

        天理、良知與良心。人在沒有思想活動時的心態(tài)也叫天理,而有思想活動時的心態(tài)叫人欲。天理與人欲相對,這是宋代儒家人物創(chuàng)造出來的詞語。下面引用幾句相關(guān)論述: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惟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即是窮理。

        (《傳習(xí)錄》)

        窮理,也叫存天理,居敬與窮理,都是指保持深層自我。一,心之本體狀態(tài),主一,也就是保持深層自我狀態(tài)。無私欲之蔽,是指心思向內(nèi)的心態(tài)。

        良知,心之本體。

        君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

        本來面目即吾圣門所謂良知。

        (同上)

        良知無疑是指人的深層自我意識。至于良心一詞,是最普通的稱呼,指的就是人性、天理和良知。通常有人將天理與良心兩詞連稱,叫天理良心,也叫天良。當(dāng)一個人心思向內(nèi)具有了深層自我心態(tài)時,就叫做良心發(fā)現(xiàn)。而當(dāng)一個人的深層自我完全被外界事物(即偏激的思想)所掩蓋時,就叫做昧良心,也叫喪失天良。良心完全不能被發(fā)現(xiàn)的人,也就是不道德的人。這種人的特點是思想“鉆牛角尖” ,心路不暢通,有心理障礙,想法偏激。假如此人能冷靜下來,能從所想的事物中退出來而進(jìn)入清凈的無思想狀態(tài),那么,他的良心又回來了。一切的心理障礙也就隨之而化解了。人的無思想狀態(tài)可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作用,問題是,這種狀態(tài)不容易獲得。

        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指人的心性、自性、本質(zhì)、真相、實相,也就是深層自我。

        惠能云: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

        (《六祖壇經(jīng)》)

        不思善,不思惡,是心思向內(nèi)不思考的時候,只有在這個時候,本來面目才會顯露出來。

        參問之要,在于專一,不強(qiáng)作為,只守本分,須腳跟上有透脫處,明見本來面目,踏著本地風(fēng)光。

        (《圓悟心要》)

        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頓休,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所以古人道:一念不生全體現(xiàn)。

        (同上)

        專一、守本分、一念不生,都是指心思向內(nèi),只有心思向內(nèi),才能見本來面目。

        仁、義、禮、智等,這些名稱可以有兩種概念,一是指深層自我,即心的本體、道德本體,二是指深層自我的功能作用,即道德表現(xiàn)。下面所引述的仁義等稱呼,是指道德本體即深層自我。

        孔子言仁,惟慎獨是守之之法。

        愛自是情,仁自是性,豈可專以愛為仁?

        (見《二程遺書》)

        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道德,仁義禮智,《論語》言仁,《中庸》言性,《孟子》言仁義,一理也。

        (薛瑄:《讀書續(xù)錄》)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

        上面話中的仁義禮智是指深層自我??鬃舆@樣說: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孟子這樣說: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

        孔子所說的仁,孟子所說的義,就是指人的深層自我。生、身,指肉體生命;仁、義,指精神生命。肉體生命與精神生命這兩者之間的取舍,只是一種比方而已,因為這兩者是無法分開的。這個比方只是用以說明兩者重要性的比較,其結(jié)果應(yīng)是精神生命比肉體生命更重要。作為精神生命的仁、義,就是人的深層自我意識,也就是人的靈魂,假如一個人沒有了這個深層自我意識,沒有了這個靈魂,還能算是一個人的生命嗎?因此說,要“殺身以成仁” ,要“舍生而取義” 。假如沒有知道仁、義就是指深層自我,那么,孔子和孟子上述的這個說法就不好理解,反之,只有知道了仁和義的真正含義之后,孔子、孟子話中的深刻意義就能很明白了。

        除了精神生命是指深層自我之外,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格一詞,其實也是指這個深層自我意識。這意思可以用反證來說明之。譬如沒有精神生命的植物人,由于沒有自我意識,淺層的沒有,深層的更沒有,所以說,他沒有靈魂,沒有精神生命,因而也沒有人格。同樣道理,一個人如果完全不能心思向內(nèi),完全不能表現(xiàn)出仁、義等道德行為來,那么這個人就是缺乏深層自我的人,同時也就是人格不高尚的人??梢哉f,這個深層自我也就是指通常所說的人格。

        總之,深層自我是人在無思想狀態(tài)時的一種心理狀況(心態(tài)) ,它可以被稱為道德,也可以被稱為仁義。下面看一段話: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孟子·離婁》)

        由仁義行,即照著仁義做,意思就是由著深層自我(道德、人性)去自然發(fā)揮。這是屬于心思向內(nèi)的結(jié)果。而行仁義則是心思向外的結(jié)果,是要人有意識地去實行仁義之事。兩者的差別在于,由仁義行,心中有深層自我,行仁義,心中沒有深層自我。故此,孟子要提倡前者而反對后者。

        人性、德性、佛性和法性等。這些名稱所指的也是人的深層自我。從字面上看,都帶有一個性字,可知這就是心中的存在,并不像“無位真人”之類的名稱那樣,容易產(chǎn)生誤解。不過,其中的佛性這一稱呼,在歷史上曾發(fā)生過不被理解的情況。下面就講關(guān)于佛性的事。

        佛家有句名言,是“人人皆有佛性” 。假如我們已經(jīng)知道佛性就是指深層自我的話,對這樣的說法就不會有任何異議??墒牵诠糯ó?dāng)時,古印度有關(guān)講佛性的經(jīng)文還沒有傳播到中國)人們還不清楚佛性一詞的真正含義時,對“人人皆有佛性”這一說法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以至于引起了爭議。爭議的焦點是“一闡提是否有佛性”這個問題。一闡提,是梵語,意為作惡多端、滅絕人性、喪盡天良的人。在當(dāng)時,佛性一詞被理解成人心中可以成佛的一種美好的東西(現(xiàn)在也應(yīng)該這樣理解)。那么,一闡提是否有佛性呢?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無法肯定。當(dāng)時,有一個叫道生的和尚,他是鳩摩羅什的弟子,由于對佛法真諦有較深切的理解,因而他堅定地認(rèn)為一闡提也應(yīng)該有佛性。盡管別人大都不贊同,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見解。據(jù)說有一次,道生就對著石頭說起這個見解來。正講得天花亂墜之際,也可能是頭暈?zāi)垦V?,猛然看去,只見那些石頭聽眾都好像在頻頻點頭,表示了信服理解的樣子。這就是佛教界中有名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假如當(dāng)時的人已經(jīng)知道佛性就是人的深層自我意識的話,也就不會有一闡提是否有佛性的爭議了。因為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毫無疑問都有深層自我意識,其區(qū)別只在于有的人是被掩蓋著的,有的人是能夠顯露出來的。一闡提當(dāng)然也有深層自我意識,只是這些人的這個意識是被深深地埋藏著的。這埋藏掩蓋之物就是他們自己的成見、偏見等思想活動的產(chǎn)物。譬如當(dāng)今世上愿意充當(dāng)肉體炸彈實行自殺性爆炸之人的心態(tài),就是被某種成見、偏見掩蓋著的。只有這些思想活動產(chǎn)物被消除掉,深層自我(佛性)就同樣會顯露出來。一闡提的深層自我顯露之日,也就是其良心發(fā)現(xiàn)之時。正因為一闡提同樣也有佛性,才會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事有發(fā)生的可能性。

        涅槃、菩提和真如等。這幾條是佛學(xué)中的詞語,所指的也都是人的深層自我。且看近代佛學(xué)家劉復(fù)禮的有關(guān)說法:

        真實法者,吾人之心也。此心以有覺,故謂之佛性;為萬法之本,故謂之法身;永不變易,謂之真如;性非虛妄,謂之實相;無所不知,謂之菩提,菩提是正覺,故無所不知;寂靜不動,謂之涅槃;萬法之性,謂之法性。凡是種種名稱,皆是吾人真心之異名。人人本有,個個圓成,近在心內(nèi),無勞遠(yuǎn)求。成佛成祖,是此一心,宗門謂之明心見性也。

        (《佛法要領(lǐng)》)

        關(guān)于真如一詞,《大乘起信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dāng)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dǎo)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于真如。

        真如,就是深層自我;歸于真如,就是返璞歸真、回歸于無污染的本然心態(tài)。只有離念才可獲得深層自我。通過離念而獲得深層自我,這是佛家學(xué)問的旨趣(宗旨) ,同時也是儒、道兩家學(xué)問的旨趣。

        真宰、真君。莊子這樣說: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為使。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

        (《莊子·齊物論》)

        百骸、九竅、六臟,賅而存焉,吾誰與為親?汝皆悅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為臣妾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與不得,無益損乎其真。

        (同上)

        這話中的真宰和真君就是指人的深層自我。

        靈臺。莊子這樣說:

        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之者。

        (《莊子·庚桑楚》)

        對于這句話,古人有這樣的解說: “心不可動于物,貴能持之,但當(dāng)自然而持,而不可有意執(zhí)持之也。 ”(見《莊子集注》)。靈臺,所指的,也是人的深層自我;持,保持;有持而不知其所持,意為這靈臺是形而上的存在,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不可持之,意為靈臺難于保持。

        總之,深層自我有許多名稱,這種現(xiàn)象就是異名同指。

        這個深層自我,是人的根本、靈魂,是真正的自我。但是我們常人卻只認(rèn)得一個淺層自我而不了解深層自我。我們的淺層自我是形而下的,它有姓名有年齡有知識見解有好惡情感等等,而深層自我是形而上的孤立的存在,它并沒有這一切附加之物。不過,雖然如此,這深層自我卻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 “作圣的門徑” 。因此,我們假如想要具有一個符合于道的心態(tài),就必須把握住自己的深層自我,否則,就會“不識本心,學(xué)法無益” 。對于這個道理,有這樣的說法:

        學(xué)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心處,方悟凡心是佛心。

        (無垢子:《偈》)

        由于深層自我“微妙而難見” ,致使許多人“不識自家寶藏”正是一種無思想狀態(tài)之下出現(xiàn)的自我意識,反而到處向外打探找尋。比如,歷史上就有許多學(xué)道之人四處奔走求法,想得到菩提、真如、佛性,卻不知道這個寶物就存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故此,佛家就將這種現(xiàn)象比做“騎牛覓?!?。關(guān)于這種騎牛覓?,F(xiàn)象,下面引用一個笑話來比喻:

        一和尚犯罪,一人解之。夜宿旅店,和尚沽酒勸其人爛醉,乃削其發(fā)而逃。其人酒醒,繞屋尋和尚不得,摩其頭則無發(fā)矣,乃大呼曰: “和尚倒在,我卻在何處? ”

        (《笑贊》)

        假如不認(rèn)識自己的深層自我,就相當(dāng)于不知“我卻在何處” 。 “人生如夢” ,我們的淺層自我在夢中時刻不離地陪伴著我們。 “夢中不知身是客” ,人在夢中,就只能夢見一點而不及其余,顧此失彼,根本無法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 。所謂“才昏昏便出” ,我們都處在這個昏昏的狀態(tài)之中。不過,深層自我能夠幫助我們從人生之夢中清醒過來,這就是所謂的“才惺惺便在此” 。浮躁了,陷入夢中就會陷得比較深,浮躁的年代多浮躁之人。人們倘能時時把握住深層自我,就能清醒而不浮躁。可知,且不說求仙向道,僅憑這一點作用,就可足夠看到深層自我的寶貴了。

        孔子說“殺身以成仁” ,孟子說“舍生而取義” ,是說深層自我比肉體生命還要寶貴。其實深層自我就是人的精神生命,是整個生命(包括精神與肉體兩個方面)之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關(guān)于深層自我的寶貴,下面引幾段相關(guān)論述來說明:

        (大珠慧海)初參馬祖。祖問: “從何處來? ”曰: “越州大云寺來。 ”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曰: “來求佛法。 ”祖曰: “我這里一物也無,求甚么佛法?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 ”曰: “阿那個是慧海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

        (《五燈會元》)

        把人的深層自我意識當(dāng)做自家寶藏,這說明深層自我是很寶貴的。下面的說法卻把深層自我說得還要寶貴:

        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于七步。分手指天地,作獅子吼聲: “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 ”

        (《五燈會元》引《普曜經(jīng)》)

        無能尊我者,意為沒有比我更尊貴的了。佛所說的這句話,有的經(jīng)文翻譯成“天上地上,唯我獨尊” 。這個我,指的正是人的深層自我。我們可以這樣設(shè)想一下:世上的寶物千千萬,有的甚至價值連城,可是,是否有比人的深層自我更寶貴的寶物呢?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人身難得” 。為什么說人身難得呢?難得就難得在這個深層自我的寶貴意義之上。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