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確性
語言表達應該正確,不得有誤,這是言語交際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什么是正確的言語表達,卻是一個不太容易說清楚的問題。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在揭示人類語言能力時,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符合語法”,想要說明的就是人類語言表達的正確性問題。不過,為了更準確地說明問題,以下兩點我們需要注意一下。第一,話語表達的正確性不能僅僅局限在“符合語法”的小范圍,同時還應包含遵守語音的、語調(diào)的、詞匯的、語義的各項規(guī)則和規(guī)律,符合語法僅僅是正確性的一個方面,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標準了。第二,符合語言規(guī)則不是指由少數(shù)幾個語言學家、語法學家人為規(guī)定的那些煩瑣的條條框框。雖然這些條條框框大多數(shù)是能代表語言規(guī)律的,但這其中有許多人為的、主觀的成分,與語言本身的真相會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符合語言規(guī)律應該是指所說的話,能夠被社會上的大多數(shù)人認為沒有語病,才算是達到了語言表達的正確性標準。
由于正確性是言語交際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這就造就了很多表達上的錯誤應運而生。比如我們經(jīng)??梢钥吹侥承M幅或報紙標題有這樣的說法:“紀念××先生誕辰××周年”。對此,大家司空見慣,不以為錯,事實上,“誕辰”和“誕生”是有所區(qū)別的,“誕辰”是指出生的時日,是對生日的敬稱,屬于名詞;“誕生”才是出生的意思,是動詞,只有動詞后面才能帶數(shù)量詞組,名詞是不允許的。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紀念××先生誕生××周年”或“紀念××先生××周年誕辰”,二者不應混淆。所以,我們必須從身邊做起,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嚴格遵守言語交際中的正確性原則,消除最初級的語言錯誤。
二、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言語交際的第二層次上的要求。所謂可接受性是指講本族語的人憑直覺判斷某個語言片斷是合理的,可以存在的。按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的定義,可接受的話語就是:“說本族語的人在某一合適的語境下已經(jīng)說過或者可能說出的話語,并且是已被或可能被講該語言的其他人所接受的、確認為屬于該語言的話語。”
可接受性并不完全等同于正確性,正確性是依據(jù)話語的語言規(guī)律所說,是一般的,但是在現(xiàn)實的具體言語交際中,并不是每句話都嚴格按照語言規(guī)律組合而成,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大量的例外。這些例外當然是超出語言規(guī)律的,不受語言規(guī)律所約束的。任何語言中都存在大量的超常規(guī)的語言現(xiàn)象。比如:
貴賓們所到之處,受到當?shù)厝嗣竦臒崃覛g迎。
例句中的主語隱含在一個做狀語的介詞結構之中,這在漢語語法規(guī)則中是不被允許的,這也正是大部分語法學家不認為這句話是正確的重要理由,然而,這種說法卻是可以讓人接受、可以理解的,沒有人會誤認為受到熱情歡迎的不是貴賓而是貴賓經(jīng)過的地方。英國語言學家皮特·科德在所著的《應用語言學導論》中談到這個問題時,舉過英語中一個例句:
Nobody told me nothing.
大家什么也沒對我說。
他指出:“不研究語言學的說本族語的人經(jīng)常認為它是‘不合語法的’,但實際上并非不可接受?!?/p>
可接受的并非一定是正確的,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只能從言語交際的社會屬性方面去解釋。精確的完全按照語言規(guī)則組織話語只能是一種理想化的言語交際,現(xiàn)實中的言語交際有些往往很難解釋得通,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另外,我們也應該注意,言語交際雙方總是帶著“善意”的態(tài)度去接受對方的話語,很少有人會像專業(yè)的語言學家那樣用嚴厲的挑剔的態(tài)度去審度信息,因此,有些即使是能夠明顯地覺察到的表達錯誤,只要不影響對意思的理解也往往能得到聽話人的諒解或默許,久而久之,一些不正確的表達方式就變成可以接受的了,這就是人們經(jīng)常所說的“約定俗成”。
我們說可接受的并非一定是正確的,那么,能不能反過來說正確的就一定是可以接受的呢?一般情況是這樣,但也有例外。喬姆斯基在其名著《句法結構》中生造過這樣一個語句:
Colou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無色的綠色的念頭狂怒地在睡覺。
這一例句從語法上講是正確的,卻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其語義是荒謬的,同時它也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另一種例外是類似下面這樣的語句:
他的那個在印刷廠工作過三年的、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的、最近被送到一所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高等學府去從事圖案設計的、漂亮的、大方的……女朋友給他寫了一封信。
這樣的話盡管在語義上、語法上都是正確的,但卻是不可接受,也是不可能在言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因為它超出了正常話語的長度和信息量。
三、適切性
無論是話語的正確性,還是可接受性,都是根據(jù)人類的語言能力所說的,話語的正確性體現(xiàn)出人類的語言知識,話語的可接受性是人類語言知識的延伸和創(chuàng)造。但是,在實際的語言生活中,僅有上述兩條是遠遠不夠的。皮特·科德在《應用語言學導論》中說過:對說話人的這層意義的語言能力的描寫,并不足以充分說明說話人為交際必須掌握哪些知識。正因為如此,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相信,語言學的上述這一目標太狹小了。說本族語的人不但能夠造出在語法上組織嚴謹?shù)脑捳Z,而且也能夠造出和理解合乎特定語境的話語。皮特·科德在這里提出了言語交際的“適切性”標準。
適切性可以說是言語交際的最高層次的要求,這一要求不僅涵蓋了人類的語言能力,而且包容了人類的交際能力。因為要達到這一要求,單有一定的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社會活動能力,比如純熟的人事關系、豐富的社會閱歷、迅速的反應和敏捷的思維等。單就具體的言語交際來看,適切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切旨
切旨就是指所說的話要與交際目的能夠?qū)?,不可離題萬里,或毫無頭緒地亂說一氣。
(二)切情
“切情”就是要求言語交際必須真誠、熱情,并掌握好分寸,不矯揉造作,不虛偽。英國藝術家柯林伍德曾描述過思想的表達與情感的表現(xiàn)的關系,他認為,任何特定思想的表達都是通過表現(xiàn)伴隨它的情感而實現(xiàn)的??突凇对鯓邮鼓愕恼勍赂鼊尤恕分幸舱f過:“言出心聲,動之以情,是任何消極對立的觀點都難以招架的。假如你的目的是要使人信服,那就記住,打動他們的感情比啟發(fā)他們的思想更富有成果。但是,要動人以情,首先自己要有誠意”?!奥牨姷姆磻偸峭v話者的言談舉止分不開的,你不冷不熱,他們就三心二意;你輕率得很,他們便視為兒戲;你出言不遜,他們會對你側目而視”。這些都足以說明“切情”的重要性。
(三)切景
這里的景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如時間、地點、場合等,也包括社會環(huán)境如政治氣候等?!扒芯啊?,就是要求表達者能在不同的場合說出得體的話來。這是言語交際適切性的要求,同時也因為環(huán)境對言語交際有很大的約束作用。修辭學家王德春曾經(jīng)指出:上課時間在教室里,說話一般比較莊重、嚴肅,話題也比較集中;休息時間在公園里,說話一般比較自然、隨意,話題也比較分散;在公文事務處理中,一般不用談家常的語氣和口吻;與友人促膝談心時,則不適宜用公文程式;宣傳科學理論,要在理智上使人信服,不適宜用過分的文藝腔調(diào);描寫文藝形象,要在感情上打動人心,不宜用過多的說理口吻;面對千百群眾的公開演說,不宜輕聲緩語;親友個別交談,則不宜大聲疾呼;對一般群眾說話,要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對專家說話,可以使用專門術語,言簡意賅。王德春所說的就是最基本的“切景”要求。
(四)切己
“切己”就是指符合說話人自己的社會身份、年齡、性格、教養(yǎng)等,尤其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符合身份地位的言語交際是體現(xiàn)一個人有無教養(yǎng)以及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
(五)切人
除了切己,還要切人。“切人”就是指表達者要顧及交際對象的年齡、身份、職業(yè)、文化程度、心情以及所處的環(huán)境等來選擇恰當?shù)脑捳Z。比如:“你給我過來”這句話,語法上正確,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是一位長輩對晚輩這樣說,是恰當?shù)?;但如果是一個晚輩對長輩這樣說,就不符合適切原則,而變?yōu)榇炙?、沒有禮貌了。因為這種命令式的語氣不適用于長輩這類交際對象。同樣是詢問年齡,如果對方比我們年幼或與我們年紀相仿,可以問“你多大了?”但對晚輩,再這樣詢問就很不恰當了。不注意交際對象,很可能會導致言語交際的失敗。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