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早期道教及所奉主要經(jīng)典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描述:齊國騶衍等人竭力宣揚“終始五德”學說;而燕國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等人,則“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這些燕齊海上方士(圖152)怪迂夸誕,宣稱渤海上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上都是黃金白銀的宮闕,有仙人及不死之藥。方士們慫恿人君,派人去海上尋仙采藥,以求長生不死。其實所謂的“三神山”,乃是海市蜃樓,可望不可及,入海求仙者只能是無功而返。
方士(圖152)
《莊子》(圖153)
富于形象思維的莊子,“其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魯迅:《漢文學史綱要》)。他在《莊子》(圖153)一書中,有許多關于“神人”、“至人”、“真人”的動人描述。例如,《逍遙游》篇說——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餐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
而《齊物論》篇則說——
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
戰(zhàn)國時代偉大的詩人屈原(圖154),在《楚辭·遠游》(圖155)篇中,也有關于神仙遨游太空的精彩描寫。此外,《戰(zhàn)國策》(圖156)、《山海經(jīng)》(圖157)等古籍中,都有關于神仙和不死之藥的描述。
屈原(圖154)
《楚辭》(圖155)
《戰(zhàn)國策》(圖156)
《山海經(jīng)》(圖157)
秦漢以來,由于秦始皇(圖158)、漢武帝(圖159)等最高統(tǒng)治者的默許乃至提倡,黃老道和方仙道在社會上極為流行,并與道家思想合流,不斷地補充和發(fā)展其理論,最終形成了以“修仙得道”為根本信仰和最高目標的道教。
秦始皇嬴政(圖158)
漢武帝劉徹(圖159)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