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全球能源的地區(qū)國別分布

        全球能源的地區(qū)國別分布

        時間:2023-09-02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全球能源資源的地區(qū)和國別分布很不均衡,能源資源高度富集于少數國家,而多數國家的能源資源嚴重不足。中東地區(qū)是世界常規(guī)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在全球能源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原油價格遭遇斷崖式暴跌之際,伊朗石油回歸國際市場使伊朗成為沙特阿拉伯的勁敵,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已經成為衡量波斯灣石油地緣政治的標桿。

        全球能源資源的地區(qū)和國別分布很不均衡,能源資源高度富集于少數國家,而多數國家的能源資源嚴重不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探明石油儲量呈現明顯的增長勢頭,但所有的數據來源都表明,新增能源儲量大多集中于波斯灣。冷戰(zhàn)結束后,俄羅斯和中亞里海地區(qū)迅速崛起,成為僅次于波斯灣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中心。

        一、中東地區(qū)

        中東地區(qū)是世界常規(guī)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qū),在全球能源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01年英國金融家威廉·達西(D’Arcy)獲得了波斯(伊朗)的采油權。1908年喬治·雷諾在波斯發(fā)現石油,從而揭開了中東石油業(yè)發(fā)展的序幕。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圍繞伊拉克特許權的談判,美國、英國和法國就已經深度介入中東地區(qū)的石油政治。英國政府很早就通過英波石油公司控制了伊朗石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確保英國海軍的動力系統從煤炭轉向石油。但是,直到1938年布爾甘(Burgan)、達曼(Dammam)以及1940年阿布蓋(Abqaiq)油田的大發(fā)現,西方國家才認識到中東石油蘊藏的意義。隨著這種認識的形成以及美國石油儲量的遞減,世界石油生產的重心從墨西哥灣轉移到波斯灣。1943年,美國政府第一次表達了它對中東地區(qū)特別是沙特阿拉伯的切身利益的關切。當年美國派出了一個地質學家和石油科學家組成的代表團,其使命就是對中東地區(qū)的石油儲量進行初步的估測,當時估計該地區(qū)的石油儲量約為140億桶,但美國國務院認為,潛在的儲量絕對超過這一數值。

        1944年,中東地區(qū)探明石油儲量達到160億桶。“中東,世界最重要的原油儲藏區(qū)”成為西方石油公司的口頭禪。1949年,公開的估計已經達到330億桶。1953年儲量增加到780億桶。此后每隔4年中東地區(qū)的石油儲量就增加230億桶。[16]這個時期中東石油工業(yè)有兩個特點:一是中東石油遠比世界最大產油國(美國)的石油便宜,二是所有中東石油儲量都掌握在不足10家大石油公司手里。中東地區(qū)新增石油儲量不是因為發(fā)現了新的油田,而是因為舊油田的探明儲量不斷提高。

        中東共有13個國家,產油國多達9個,沙特、伊朗、阿聯酋、伊拉克、科威特和卡塔爾等六國是歐佩克(OPEC)成員國。從探明儲量看,1995年為6 633億桶,2005年增加到7 565億桶,到2015年底,中東已探明石油儲量猛增到8 035億桶,占世界石油總儲量的47.3%,按當年產量計算可開采73年。天然氣探明儲量80萬億立方米,占全球儲量的42.8%,可持續(xù)開采時間超過129年。[17]

        表1.1 中東地區(qū)主要國家的探明油氣資源儲量(2015)

        資料來源:根據BP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編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一)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因掌握著世界石油的閥門而在全球能源體系中享有顯赫的地位。18世紀中葉,沙特阿拉伯興起于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qū),曾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長期統治。1927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又名伊本·沙特)與英國簽訂《吉達條約》,沙特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殖民統治而獨立。立國之初,沙特王國陡空四壁,金庫大概可以裝滿一只駱駝背囊。1930年,杰克·費爾比勸說伊本·沙特國王打開石油寶藏的“阿里巴巴之門”。1932年,伊本·沙特同意把93.2萬平方公里的石油開采權租讓給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租讓期60年。1938年,美孚公司鉆探成功,達曼(Dammam)油田橫空出世。1940—1945年期間相繼發(fā)現阿布蓋(Abqaig)、阿布哈德里亞(Abu-Hadriya)和蓋提夫(Qatif)等大型油田,1948年發(fā)現了全球最大的加瓦爾(Ghawar)油田。從此,沙特阿拉伯從“駱駝之邦”變成“黑金帝國”,而阿美石油公司則儼然是這個“黑金帝國”的主宰。當美國石油產量于1970年達到峰值之際,沙特的石油產量卻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74年日產能力高達800萬桶,一舉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石油供應的中心。此后30多年,沙特阿拉伯作為世界產油國霸主的地位未曾動搖,由于手握著數百萬桶的剩余產能,全球石油市場總是隨著沙特王國的石油政策而轉動。

        沙特擁有101個油田和天然氣田,其中五大油田屬于巨型油田。巨型油田就是在長達數十年期間每天能夠單獨生產至少40萬至50萬桶原油的油田,習慣上稱為“大象油田”?!白?0世紀70年代起,沙特三個產量最大的油田加瓦爾(世界最大的陸上油田)、阿布蓋格和薩法尼亞(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上的數百口超高產油井是該王國全部石油產量的支柱。1970年,這三大油田的日產量達297.3萬桶,占沙特石油總產量329.6萬桶的88%。與同時期石油產量極其分散的美國相比,沙特石油產能的集中度令人吃驚。”[18]其中,加瓦爾油田不僅擁有全世界八分之一的石油儲量,雄居世界巨型油田之首,而且還擁有極其豐富的天然氣藏,約占沙特天然氣總儲量的三分之一。

        (二)伊朗

        伊朗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都相當豐富。從歷史上看,伊朗首開中東石油開發(fā)之先河。1908年發(fā)現了蘇萊曼(Sulaiman)油田,1928年發(fā)現了薩蘭(Gach Saran)油田,1938年發(fā)現了阿哈·加利(Agha Jari)油田,這三個油田全部是大型油田。所謂大型油田,通常是指在一段時期持續(xù)產能達到10萬桶/日的油田。從資源儲量來看,2015年伊朗探明石油儲量1 578億桶,占全球儲量的9.3%,可持續(xù)開采110年,在海灣地區(qū)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四位。天然氣儲量為34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8.2%,居世界第一位,可持續(xù)開采年限長達176年。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后階段談判達成了歷史性協議,7月1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2231號決議,有條件地取消此前通過的7個對伊制裁決議。2016年9月,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國際事務主任表示,伊朗要在未來兩三個月內將石油產量恢復到受制裁以前的水平,即日產量400萬桶。在國際原油價格遭遇斷崖式暴跌之際,伊朗石油回歸國際市場使伊朗成為沙特阿拉伯的勁敵,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已經成為衡量波斯灣石油地緣政治的標桿。

        (三)伊拉克

        伊拉克坐擁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古代時期曾經孕育了輝煌燦爛的巴比倫文明,但現代伊拉克國家早已不見巴比倫人的蹤影,只有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在這里世代繁衍。近代以來,伊拉克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數百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又淪為大英帝國的委任統治地,直到1932年才獲得完全獨立的主權地位。伊拉克石油、天然氣資源相當豐富。1927年發(fā)現了基爾庫克(Kirkuk)油田,1939年發(fā)現了艾因扎拉(Ain Zalah)油田,1948年發(fā)現了祖拜爾(Zubair)油田。伊拉克擁有發(fā)達的石油管道運輸體系,早在1935年就修通了從海法到的黎波里的輸油管道,1950年建成從祖拜爾到波斯灣的管道,1952年建成從基爾庫克到巴尼亞斯(Banias)的管道。從探明油氣儲量來看,2015年伊拉克擁有探明石油儲量1 431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8.4%,在中東地區(qū)位居第三,在全球排名第五,可開采97年。天然氣儲量3.7萬億立方米,雖然僅占世界探明天然氣儲量的2%,但按當前產量來計算,可開采年限超過500年。石油和天然氣持續(xù)開采時間均超過100年。由于兩伊戰(zhàn)爭、海灣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的影響,伊拉克廣袤的西部沙漠地帶至今尚未勘探,因此其潛在資源量遠遠超過探明儲量。

        (四)科威特

        科威特作為海灣地區(qū)的一個袖珍之國,原本沒有任何資源助其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立足,然而憑借令人垂涎的石油蘊藏,科威特迅速躋身于世界富國之列。1938年發(fā)現了世界最大油田——超巨型的布爾甘(Burgan)油田。大布爾甘構造的石油儲量高達105億噸(約合735億桶),在發(fā)現之后的10年間一直保持著世界油田霸主的地位,直到1948年才被沙特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所取代。據BP統計,2015年科威特的探明石油儲量為1 015億桶,占世界儲量的6%,人均擁有原油2.5萬桶,按當年產量可持續(xù)開采89年。

        波斯灣原油歷來以其開發(fā)成本低廉而著稱,由于科威特油田位于海岸附近,地下油藏甚至高于地面海拔,石油在高壓作用下可直接從井口流出,經過輸油管道輸往目的地,因而科威特石油的開發(fā)成本在波斯灣產油國中是最低廉的。1960年,科威特每桶石油的開采成本僅為5美分,而銷售價格卻高達1.5美元。[19]僅就相當可觀的利潤空間而言,科威特足以令遍布全球的跨國石油公司心馳神往。

        (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是一個以產油著稱的西亞沙漠國家,被稱為“沙漠中的花朵”。自公元七世紀起,現今阿聯酋的領土隸屬于阿拉伯帝國,16世紀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蘭和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的入侵,18世紀時該地區(qū)的地方首領紛紛擁兵自重,劫掠各國往來商船,因而又被稱為“海盜海岸”。19世紀末,各酋長國同英國簽訂條約,宣布接受英國的獨家保護。1971年,在英國宣布自該地區(qū)撤軍之后,阿布扎比、迪拜等六個酋長國組成聯邦國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宣告成立。阿聯酋的石油蘊藏極為豐富,但并非7個酋長國[20]都擁有石油資源,實際上僅阿布扎比酋長國就占了該國石油蘊藏的90%以上,而赫赫有名的迪拜的石油資源卻相形見絀。據BP統計,2015年阿聯酋擁有探明石油儲量978億桶,占世界儲量的5.8%,位居世界第八位,可持續(xù)開采68年。

        二、俄羅斯和中亞里海地區(qū)

        俄羅斯是老牌的國際石油生產中心,在19世紀末曾一度挑戰(zhàn)美國的石油霸主地位。由于幅員遼闊,俄羅斯的各種能源儲量都相當可觀,在全球能源體系中一直占據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俄聯邦政府在1998年向國家杜馬提交的有關俄礦物原料基地狀況分析的報告中聲稱,俄羅斯已探明礦藏價值估計為28.6萬億美元,預估蘊藏量價值為140萬億美元。[21]

        中亞里海地區(qū)享有“第二個波斯灣”的美譽,近年來因其蘊藏的豐富油氣資源而備受關注。實際上,中亞里海地區(qū)的油氣資源儲量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中亞國家,從能源角度來說,可劃分為“有能源”(haves)和“沒有能源”(have-nots)兩種類型。前者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后者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與哈薩克斯坦是里海盆地的主要石油生產國,土庫曼斯坦是重要的天然氣生產國。里海盆地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阿塞拜疆和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是里海盆地最大的產油國,阿塞拜疆緊隨其后。

        (一)俄羅斯

        早在19世紀70年代初,俄羅斯巴庫地區(qū)就打出了俄國歷史上第一口油井,標志著俄國的石油業(yè)繼美國之后迅速興起。諾貝爾家族在俄國石油工業(yè)的崛起中扮演著“開拓者”的角色,由于控制著巴庫的整個石油工業(yè),諾貝爾兄弟公司被譽為“巴庫石油之王”。1874年俄國石油年產量達到60萬桶,10年后飆升到1 880萬桶,相當于美國的三分之一,而美國石油則被擠出了俄國市場。1883年,羅斯柴爾德家族投資修通了巴庫—巴統鐵路,一舉打開了俄國石油銷往西歐市場的通道。1879—1888年期間,俄國石油產量增長了10倍,年產量達到2 300萬桶,相當于美國年產量的五分之四,對洛克菲勒標準石油公司的壟斷地位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從此拉開了美俄在國際能源地緣政治中長期較量的序幕。

        俄羅斯堪稱全球能源資源蘊藏最為豐富的國家,所有化石能源的儲量、產量和消費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俄羅斯的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遠東地區(qū)、北極地區(qū)都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油氣資源。根據TNK-BP的估計,東西伯利亞探明石油儲量約為70億桶,而且迄今為止只對百分之五的產油區(qū)進行了勘探,實際石油儲量可達750億桶。這個儲量相當于俄羅斯當前的石油總儲量或相當于沙特石油儲量的四分之一。[22]2015年,俄羅斯探明石油儲量1 024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6%,可持續(xù)開采25.5年,穩(wěn)居世界第六大石油資源國地位。天然氣儲量32.3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的17.3%,僅次于伊朗,居全球第二位。煤炭儲量1 570.1億噸,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但可持續(xù)開采時間高達422年,遠遠超過美國。[23]

        俄羅斯還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以及開發(fā)潛力很大的生物質能。2003年,俄聯邦政府制定了國家能源發(fā)展戰(zhàn)略,提出到2020年替代能源應滿足本國30%的能源需求。目前,俄羅斯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僅相當于俄羅斯能源需求的3.5%。[24]隨著投資增加,俄羅斯能源開發(fā)潛力不可限量。

        此外,根據美國地質勘測局的估計,北極地區(qū)可能蘊藏著多達4 120億桶油當量(BOE)的化石能源。僅北極圈以北地區(qū)天然氣儲量就高達1.7萬億立方英尺,石油900億桶,相當于世界未探明能源資源的22%。該機構還估計,僅格陵蘭島東邊近海所蘊藏的石油資源就高達1 110億桶,相當于沙特阿拉伯現有探明石油儲量的42%。[25]牛津能源研究所2007年夏天發(fā)表了《為新邊疆而戰(zhàn)》,宣稱“俄羅斯近??刹商細浠衔锛s為1 000億噸,其中80%位于北極地區(qū),即6 000億桶油當量?!痹撍嘈?,世界未發(fā)現油氣資源的25%——遠高于沙特阿拉伯的儲量——位于北極水下?!叭绻箍瞥晒Φ馗偟酶啾睒O領土,那么它的碳氫化合物份額將至少增加100億噸,即730億桶油當量?!?sup>[26]如果這些估計得到科學證實,毫無疑問,俄羅斯將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無可匹敵的“新興黑金帝國”。

        (二)中亞里海地區(qū)

        里海沿岸共有五個國家:阿塞拜疆、伊朗、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并不位于里海沿岸,但通常認為它也是里海地質板塊的一部分。從地質學上來說,里海及其周邊地區(qū)不是一個單一的地質盆地,而是由五個盆地構成,即南里海盆地、北里海盆地、北烏斯秋爾特盆地、曼格什拉克盆地和阿姆—達亞盆地。這五個盆地的地質演變、巖層年代和類型、碳氫化合物類型及儲量均有所差異。五個盆地合起來稱為大里海盆地。南里海盆地由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西部和伊朗的一部分組成。有著長達150年的商業(yè)石油生產史,是一個成熟的油氣資源產地,但水深超過50米的海底礦藏還是空白地帶。從巴庫延伸至土庫曼斯坦大陸架的阿巴什龍山脊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已經發(fā)現了儲量超過億桶的大油田。[27]

        北里海盆地,從俄羅斯平原東南邊緣延伸至里海北岸,哈薩克斯坦占據該盆地的三分之二,其余屬于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F在有兩個大型油田:塔吉茲(Tengiz)油田儲量為40—60億桶,阿克賽(Karachaganak)油田石油儲量24億桶,天然氣儲量16萬億立方英尺,還有一些中小油田。哈薩克斯坦深海石油公司(OKIOC)發(fā)現的卡什干(Kashagan)油田,2000年7月試投產,日產量達到3 775桶,天然氣產量每天700萬立方英尺。北烏斯秋爾特盆地覆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探明石油總儲量估計有22億桶,天然氣1.41萬億立方英尺,潛在資源儲量可達到石油34億桶,天然氣2.22萬億立方英尺。[28]曼格什拉克盆地幾乎全部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只有小部分延伸到烏茲別克斯坦。近年來各大國際石油公司對該盆地的興趣持續(xù)增加,但本地區(qū)的油氣資源還沒有公開的數據。阿姆—達亞盆地位于東土庫曼斯坦和西烏茲別克斯坦。據估計,整個盆地探明石油儲量約為7億桶,未探明儲量為30億桶,天然氣累計產量達86萬億立方英尺,探明天然氣儲量200萬億立方英尺,估計未探明儲量可達75萬億立方英尺。[29]

        表1.2 中亞里海國家的油氣資源儲量(2015年)

        資料來源:根據BP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編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哈薩克斯坦曾是最發(fā)達的中亞國家,盡管其工業(yè)基礎設施落后于烏茲別克斯坦。2015年,該國探明石油儲量300億桶,天然氣儲量約0.9萬億立方米,煤的儲量也十分可觀。但是,該國水資源稀缺,該地區(qū)的水資源主要集中于幾乎不產石油的吉爾吉斯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這兩個資源窮國由此獲得了討價還價的權力。但是,哈薩克斯坦仍然是本地區(qū)最重要的國際能源行為體,而且其影響力有望不斷提高。

        阿塞拜疆的石油資源集中于阿澤利—契拉格—久涅什里(ACG)地帶。截至2005年阿塞拜疆的探明石油儲量達到15億噸(相當于100億桶)。2003年以來,外國石油公司在阿塞拜疆的投資逐年增長,在石油行業(yè)累計投資3.66億美元。石油產量逐年增加,日產量從2005年的44.5萬桶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102.3萬桶,創(chuàng)造了歷史生產紀錄,此后日產量逐年減少,2015年下降到84.1萬桶,但相對于10年前仍處于很高的產量水平。

        土庫曼斯坦的油氣儲量,不同機構有不同的估計。BP的估計值是石油儲量約為6億桶,根據美國能源信息局的數據,實際儲量可能高達17億桶。土庫曼斯坦天然氣資源較為豐富,擁有世界第十五大天然氣儲量,國際上普遍接受的數據從2.01萬到2.9萬億立方米。[30]總起來說,這些都是保守的估計。有些估計認為,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高達4.49萬億立方米。[31]土庫曼斯坦政府宣稱該國天然氣儲量要比這些估計數字高得多,盡管政府沒有得到公開的數據支持,但政府認為儲量高達20萬億立方米。2006年,土庫曼斯坦政府宣布在南艾諾坦斯克(South Lolotansk)發(fā)現了一處巨型氣田,對外公布的儲量為7萬億立方米。不過,該國權威的工業(yè)出版物則將這個數據縮小了一半,儲量約為3萬至4萬億立方米。2007年又在南艾諾坦斯克附近發(fā)現了奧斯曼(Osman)氣田??傮w上,土庫曼斯坦發(fā)現的天然氣儲量已經達到了9萬億立方米。[32]不過,該國政府公布的數據屢受外界的質疑,根據BP的統計,2015年土庫曼斯坦的探明天然氣儲量為17.5萬億立方米,已經躋身全球天然氣儲量第三位。

        烏茲別克斯坦擁有6億桶石油儲量,但是開發(fā)進度緩慢,主要原因是政府效率低下。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天然氣十大出口國之一,擁有1.1萬億立方米的儲量。

        三、北美地區(qū)

        北美是世界能源蘊藏量相當豐富的重要地區(qū),美國和加拿大都是世界能源大國。尤其是美國,它不僅是世界能源資源儲量大國,而且還是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貿易大國,在國際能源體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美國

        現代石油工業(yè)發(fā)軔于美國。1859年德雷克“上?!痹谫e夕法尼亞泰特斯維爾小鎮(zhèn)鉆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美國石油工業(yè)橫空出世,墨西哥灣成為現代石油工業(y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約77%的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分布在西半球,東半球僅占23%。其中,美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占世界的63%,產量占世界的60%以上。20世紀50年代,中東石油工業(yè)異軍突起,東西兩半球的地位顛倒過來,西半球探明儲量的比重降到40%以下,東半球升到60%以上,美國的占比陡降至26%。

        盡管如此,美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資源大國。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內政部礦產管理局的資料,美國石油原始地質儲量1 817億噸,石油剩余地質儲量1 533億噸,包括1 424億噸石油和109億噸油砂,其中石油待發(fā)現儲量491億噸,重油112億噸,儲量增長量286億噸。[33]2015年,探明石油儲量550億桶,占世界儲量的3.2%,但是按當年產量計算,儲采比僅為11.9。石油產區(qū)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灣、阿拉斯加北坡和加利福尼亞谷地三大地區(qū)。天然氣儲量10.4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儲量的5.6%,儲采比為13.6。美國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儲量約為2 372億噸,超過世界煤炭儲量的四分之一,按當年產量計算,可以持續(xù)開采292年。此外,近年來美國依靠科技進步推動了頁巖氣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傳統能源的供應壓力。隨著國內油氣產量的顯著增加,美國有望在未來10年實現其長期向往的能源自給之夢。

        (二)加拿大

        在國際能源格局中,加拿大是一個“被遺忘”的石油大國。除常規(guī)石油外,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和薩斯卡徹溫省擁有豐富的瀝青砂,占世界已探明油砂的95%,如果把非常規(guī)石油儲量計算在內,2015年加拿大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 722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10.1%,僅次于委內瑞拉和沙特阿拉伯,位居全球第三位,遠高于美國,可滿足加拿大未來250年的能源需求。天然氣2.0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1.1%,略低于美國。

        隨著常規(guī)石油日益稀缺,未來價格會不斷攀高,非常規(guī)石油將逐漸具備開發(fā)和生產的經濟條件,非常規(guī)石油蘊藏將給加拿大創(chuàng)造巨額財富,未來加拿大將成為國際能源體系中舉足輕重的石油生產國。IEA預測,加拿大的石油產量將從現在每天100萬桶增長到2030年的500萬桶,大約相當于世界石油消費量的4%。[34]

        表1.3 北美地區(qū)的油氣資源儲量(2015年)

        資料來源:根據BP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編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四、拉丁美洲

        拉美在國際能源體系中的重要性處于中等地位。該地區(qū)探明石油儲量2 508億桶,僅次于中東地區(qū),占世界的18%,天然氣約占世界的4.3%。委內瑞拉奧里諾科地帶的超重油儲量(約2 000—2 350億桶)極大地增加了拉美石油總儲量水平。[35]墨西哥、委內瑞拉、巴西、阿根廷、厄瓜多爾、哥倫比亞都是該地區(qū)主要的產油國。

        拉美地區(qū)的油氣儲量在地理上分布極不平衡,主要產油區(qū)集中在墨西哥灣西部和加勒比海沿岸。委內瑞拉是地區(qū)能源大國,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七位,擁有本地區(qū)70%的常規(guī)石油儲量。委內瑞拉在國際能源版圖上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該國還擁有世界最大的重油和超重油資源,據估計,地質儲量達1 600億噸以上,商業(yè)可采資源可達322億噸,如果這些資源量得到證實,委內瑞拉的石油儲量將位居世界第一。[36]墨西哥和巴西兩國緊隨其后,墨西哥占拉美石油儲量的11%,巴西占9%。委內瑞拉的天然氣儲量占拉美的60%,居世界第九位。但是,90%的天然氣儲量是伴產氣(associated gas)。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玻利維亞、阿根廷、墨西哥、秘魯也擁有重要的天然氣儲量。[37]

        (一)委內瑞拉

        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yè)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之后,世界掀起了采油熱潮,委內瑞拉的石油工業(yè)隨之崛起。20世紀30年代末,委內瑞拉石油出口收入超過其平均出口總值的90%,石油輸出主宰著該國的財政經濟。石油主要出口美國市場,新澤西美孚和英荷皇家殼牌控制著委內瑞拉的石油產業(yè)鏈。從1928年起,委內瑞拉曾連續(xù)43年成為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直到1970年產量達到峰值(370萬桶/日),當年沙特、伊朗和伊拉克三國都超越了委內瑞拉的地位。此后,石油產量呈下降趨勢,客觀原因是常規(guī)石油資源日益耗竭,主觀方面是因為委內瑞拉的石油民族主義趕跑了西方投資者,而本國又缺乏資金,導致石油投資的不足。最近,隨著跨國石油公司在委內瑞拉超重油開發(fā)上增加了投資,委內瑞拉的產量趨于穩(wěn)定。根據BP的統計,2015年委內瑞拉的探明石油儲量高達3 009億桶,在全球占有17.7%的份額,并以兩個百分點的優(yōu)勢壓制了傳統的“黑金霸主”沙特阿拉伯,躍升到世界第一位。

        1976年1月1日,國家石油公司(PDVSA)接管了石油業(yè),全面壟斷上、下游業(yè)務及對外貿易。公司制定了大規(guī)模投資計劃,停止日益耗竭的老油田,開發(fā)奧里諾科地帶(Orinoco Belt)的巨量超重油。自1983年以來,委內瑞拉政府相繼從西方國際石油公司手中收回了最重要的石油特許權。根據歐佩克的數據,在油田轉移完成之前,委內瑞拉的石油產量呈下降趨勢,隨著需求降低,PDVSA的投資計劃受挫。1985年日產原油降低至170萬桶,在渡過1986年全球油價崩潰之后,產量逐步恢復,1998年日產量達到330萬桶。但同年又遭遇油價慘跌,2000年日產量降到310萬桶。[38]盡管如此,2005年PDVSA全球石油總收入仍高達830億美元,在《國際石油周刊》發(fā)布的大石油公司排名中一直徘徊于第二至第四位之間。

        (二)墨西哥

        墨西哥是拉美地區(qū)最早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1910年墨西哥發(fā)現石油,1921年年產石油2 700萬噸,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國。但墨西哥的大部分石油對外出口,美國是其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因此到1928年為止,墨西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1938年,墨西哥總統卡德納斯宣告沒收外資石油公司,成立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troleos Mexicanos,PEMEX),該公司現在是墨西哥最大的石化公司,也是全球第三大原油生產商和第八大油氣公司。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200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以年營業(yè)額1 192億美元位居第31位,在拉美企業(yè)中排名最高。

        墨西哥的油氣資源大多蘊藏于東部海岸線150公里以內的墨西哥灣沿海與近海地帶。根據美國《油氣雜志》,2005年墨西哥已證實石油儲量146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2.6%,居西半球第三位。墨西哥是全球第五大產油國,日均原油產量382萬桶,占世界總產量的4.8%,出口量占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墨西哥探明天然氣儲量9 000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0.6%。[39]

        石油工業(yè)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目前,墨西哥是世界第七大原油出口國,石油出口是墨西哥主要的外匯來源之一,近10年來墨西哥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在墨西哥出口中的比重從2001年的8.3%上升到2011年的16%,使墨西哥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大大增加。據墨西哥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01—2011年期間,石油出口在墨西哥國民生產總值中的貢獻率從2.5%擴大到5%,從131.9億美元增加到563.17億美元,表明墨西哥經濟增長對石油收入的依賴正在加強。[40]

        (三)巴西

        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經濟體,國土面積、人口和GDP均居首位,2001年被高盛公司譽為“金磚四國”之一。長期以來,由于本國油氣資源貧乏,巴西對外石油依存度越來越高,20世紀90年代初達90%。因此,巴西一直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01年石油進口量占拉美總進口量的44.7%。

        拉丁美洲是新自由主義的試驗場,巴西政府從1994年起實行“雷亞爾計劃”,1997年著手對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進行改革,政府僅持有公司51%的股份,整個經營活動完全實行市場化,并允許外國投資進入石油工業(yè)領域。由于投資增加和外國先進技術的支持,巴西石油工業(yè)開始從陸上、淺海向深海推進,油氣工業(yè)邁入儲量、產量同步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從根本上扭轉了巴西長期依賴進口石油的被動局面,巴西國家石油公司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深海石油公司。2005年巴西石油進口依存度大幅降低到6.8%,次年底竟然奇跡般地實現了自給自足,2007年搖身一變成為凈出口國。據估計,2020年巴西石油產量將在2008年基礎上翻一番,未來巴西完全有可能躋身世界五大產油國之列。

        巴西石油工業(yè)的崛起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近年來,除巴西外其他拉美國家的石油產量均趨于下降,急于開發(fā)替代能源,以墨西哥最為突出。[41]但是,拉丁美洲石油產量總體上保持穩(wěn)定,因為巴西新增石油產量抵消了其他國家的產量下降。隨著一系列震驚世界的重大發(fā)現,巴西的石油產量還會增長。2007年10月,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宣布,在圖皮(Tupi)發(fā)現了一個大型油田,資源儲量高達80億桶,相當于巴西現有石油儲量的40%。2008年1月,又宣布發(fā)現了尤皮特(Jupiter)天然氣田,其天然氣儲量與圖皮油田相差無幾。據巴西石油公司估計,蘇加羅夫(Sugar Loaf)地區(qū)的石油儲量可能相當于圖皮油田的五倍,而且更加易于開采。[42]在2008年世界十大油氣發(fā)現中,僅巴西就占有5個。BP《世界能源統計》曾估算,2008年巴西探明石油儲量只有126億桶,但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加布埃利隨后宣布,巴西2013年探明石油儲量可達300—350億桶。

        除石油資源之外,巴西還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儲量和非常規(guī)石油資源(頁巖油)??偲饋碚f,由于投資和基礎設施不足,天然氣開發(fā)相對滯后,但隨著消費需求的增長,未來發(fā)展?jié)摿艽螅?020年天然氣年產量有望達到290億立方米。巴西政府歷來重視頁巖油的開發(fā)利用,2008年頁巖油產量達18萬噸,居世界第三位。巴西南部陸上巴拉那盆地的東南邊緣還擁有綿延數百公里的瀝青砂巖帶,其巨大的勘探開發(fā)潛力不斷沖擊著跨國石油公司的想象。

        表1.4 拉丁美洲油氣資源儲量豐富的國家(2015年)

        資料來源:根據BP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編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五、非洲地區(qū)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實施經濟重建和恢復增長的一系列政策,推動能源消費需求的快速提高,跨國石油公司開始把目光投向非洲這塊能源處女地。早期勘探開發(fā)的重點放在北部地中海沿岸,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突尼斯都發(fā)現了儲量豐富的油氣田,后來逐漸由北往南擴展。1965年前,整個非洲探明石油儲量為30億噸,其中北非占90%,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僅占10%。1982年非洲石油探明儲量增加到79億噸,主要因為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增探明儲量增長迅速,北非地區(qū)儲量所占非洲的比重下降到62.5%。[43]南部油區(qū)主要集中在幾內亞灣一帶,這里是世界重要的海洋油區(qū)。尼日利亞是這個地區(qū)的產油中心,油田主要分布在尼日利亞河三角洲及其鄰近大陸架上。非洲石油的總體特征是油質好,含硫低,多數石油是高品質的輕質油,因而倍受各國青睞。

        2009年,非洲探明石油儲量為1 170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9.4%。幾內亞灣的產油國,尼日利亞、安哥拉、剛果、加蓬、赤道幾內亞等,已探明和可能的儲量約為450億桶,大約相當于非洲總探明儲量的40%。[44]非洲地區(qū)的石油資源也具有集中分布的特征,半數以上的石油儲量分布于利比亞和尼日利亞兩國。其他資源豐富的國家主要是安哥拉和阿爾及利亞。蘇丹也擁有數量可觀的石油儲量,已經躋身于非洲五大石油儲量國之列。2009年,利比亞石油儲量58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3.3%),尼日利亞石油儲量50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2.8%),安哥拉石油儲量18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阿爾及利亞石油儲量15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0.9%),蘇丹石油儲量9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0.5%)。[45]

        非洲的天然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根據BP公司的數據,2015年底非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14.1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儲量的7.5%,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埃及和利比亞是非洲地區(qū)重要的天然氣大國和生產大國。尼日利亞擁有天然氣儲量5.1萬億立方米,位居非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九位,阿爾及利亞擁有天然氣儲量4.5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二位,世界第十位。非洲地區(qū)天然氣的潛在儲量也相當可觀。2010年11月,尼日利亞總統石油事務顧問伊曼紐爾·埃格博加(Emmanuel Egbogah)表示,尼日利亞正在進行潛在天然氣儲量的研究工作,一旦這項工作完成,尼日利亞探明天然氣儲量勢將倍增。

        非洲煤炭資源相對稀缺,并且主要集中于南非,南非擁有大約301億噸煤炭儲量,占非洲總儲量的90%以上,但在世界煤炭儲量中僅占3.4%。津巴布韋、莫桑比克、贊比亞等12國也有少量煤炭分布。

        表1.5 非洲油氣資源儲量豐富的國家(2015年)

        資料來源:根據BP2016年世界能源統計的數據編制。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6.www.bp.com.

        非洲化石能源的生產者可分為三個集團。第一集團,北非地區(qū)。利比亞和阿爾及利亞占統治地位,日產量將近400萬桶。它們的能源通過輸氣管道、液化天然氣列車和油輪輸往歐洲和北美。第二個集團,西非幾內亞灣。尼日利亞、安哥拉、加蓬和赤道幾內亞都是重要的產油國,原油日產量可達500萬桶,北美、歐洲和亞洲是其重要出口市場。該集團的其他產油國,包括毛里塔尼亞、南蘇丹以及位于北非和西非之間的部分地區(qū),日產量約為100萬桶,同樣出口到上述市場。第三個集團,東非地區(qū)。該地區(qū)的潛在產量取決于勘探成果,目前產量不多。[46]從產量來說,中東地區(qū)石油日產量為2 500萬桶,歐洲和歐亞地區(qū)為1 800萬桶,北美為1 400萬桶,非洲大陸石油產量約為1 000萬桶。雖然非洲地區(qū)的原油產量居世界第4位,但本地區(qū)石油消費量很低,大部分石油對外出口,因此非洲石油對全球能源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六、歐洲地區(qū)

        從總體上講,歐盟自身能源蘊藏量很低,且能源儲藏分布不均。據統計,歐盟各種能源類型中只有煤炭資源比較豐富,約占世界總儲量的19.5%。煤炭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及北部地區(qū)、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區(qū)過去曾擁有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煤田,如英國的紐卡斯爾煤礦、比利時的列日煤礦,等等。歐洲地區(qū)的石油和天然氣貧乏。歐盟成員國的石油儲量只占世界石油儲量的0.6%,天然氣也只占世界天然氣儲量的2%。[47]探明石油儲量和產量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于開采條件比較惡劣的北海和挪威海,挪威是西歐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中東歐國家石油資源也比較貧乏,相對集中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帶,羅馬尼亞是傳統產油大國,其資源量約占該地區(qū)石油儲量的73%,東歐僅擁有少量的天然氣資源。總體來說,歐盟國家的石油開采成本高昂,并且大多越過了高產期,總產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油氣資源對外依存度相當高,主要進口來源于歐佩克、俄羅斯和中亞里海。

        歐洲是世界上工業(yè)化國家最密集分布的地區(qū),能源消費量在世界能源總消費中占很大比例,但該地區(qū)能源資源的地質儲量低,屬于世界上典型的能源資源貧乏區(qū)。在歐盟15國中,硬煤與褐煤都是重要的本土能源資源,在總能源儲量中占88%,而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9%和3%。歐盟27國構成了世界第二大能源市場、全球最大能源進口方,能源消費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4%—15%。盡管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歐盟的能源消費結構從“以煤炭為主”發(fā)展為“以石油為主”,再到現在的以“石油、天然氣為主,輔之以可再生能源的復合型”,但歐盟依然是世界上傳統化石能源供應最緊張的地區(qū)之一,供應安全問題是歐盟能源發(fā)展揮之不去的陰影。[48]除挪威等少數國家外,未來歐盟國家?guī)缀跛谢茉吹膶ν庖蕾嚩榷紝⑻岣撸?010年,發(fā)電用煤中約35%將由歐盟以外地區(qū)供給,而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為82%和60%。[49]2030年,歐盟能源進口依存度仍將維持在70%左右,其中90%的石油消費和84%的天然氣消費依賴進口。[50]

        由此可見,歐盟總體能源形勢比較嚴峻,能源安全問題相當突出。歐盟正在展開未來能源治理的新圖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歐盟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依托。西歐曾憑借工業(yè)革命引領世界走進化石能源時代,今后歐盟將憑借強大的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和技術儲備,引領全球邁向可再生能源的新時代,這正是《京都議定書》簽字生效以來歐盟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溫室氣體減排領域展開積極行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亞太地區(qū)

        亞太地區(qū)很早就建立了石油工業(yè)。1885年皇家荷蘭公司在荷屬東印度群島蘇門答臘島的叢林里發(fā)現了石油,使東南亞成為亞太地區(qū)石油開發(fā)歷史最早的地區(qū)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期,東南亞石油工業(yè)快速發(fā)展,1984年產量突破1億噸,海上石油約占一半。主要產油國家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其中印度尼西亞石油產量占整個東南亞產量的三分之二。

        從亞太地區(qū)的領土、人口規(guī)模和資源總量來衡量,亞太地區(qū)可以說是世界上罕見的貧油區(qū)。根據BP公司的數據,2015年該地區(qū)(不含俄羅斯亞洲部分)探明石油儲量僅為426億桶,占世界總儲量的2.5%,按該年產量持續(xù)開采時間僅為14年,遠低于世界其他地區(qū)。天然氣探明儲量15.6萬億立方米,占世界總儲量的8.4%,持續(xù)開采時間僅為28年,略高于北美,低于中東地區(qū)、歐亞地區(qū)、非洲和中南美洲。煤炭探明儲量2 883億噸,占世界儲量的32.3%,持續(xù)開采時間53年,為世界各地區(qū)中最低,甚至遠低于114年的世界平均值。

        總體上,亞太地區(qū)不僅化石能源相當匱乏,而且探明儲量在地理分布上嚴重失衡。在區(qū)域內,中國擁有豐富的陸地石油蘊藏和近海油氣資源,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印度擁有豐富的陸地石油儲量。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泰國、新西蘭、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國幾乎沒有陸地石油儲量。文萊是亞太地區(qū)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雖然文萊的總資源量很小,但由于國內人口少,石油產量遠遠高于消費量,因此文萊成為東南亞地區(qū)最大的石油出口國,石油出口占文萊總出口的90%。2006年文萊石油產量達到歷史性峰值,日產石油22.1萬桶,之后逐年遞減,2015年日產量降為12.7萬桶。

        亞太地區(qū)的天然氣資源相比油藏要豐富,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馬來西亞和印度的天然氣資源位于本地區(qū)前列。但是,亞太地區(qū)的潛在油氣資源仍相當可觀,主要熱點在中國南海地區(qū)。南沙海域最重要的資源是極其豐富的海底油氣資源。1968年,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成立的“亞洲外島海域礦產資源聯合探勘協調委員會”提出的勘察報告指出,越南沿岸之鄰近海域、南沙群島東部和南部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據估計,南沙海域可供開采的石油相當于全球的12%。[51]

        綜合世界主要能源的地理分布情況,可以總結出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第一,全球能源資源的地區(qū)分布不平衡。全球主要能源密集于波斯灣、俄羅斯、北美、拉美墨西哥灣西部、北非等地區(qū),其中化石能源分布的地區(qū)集中度最高。西歐和東亞是世界上的能源貧乏區(qū),世界油氣資源的不平衡分布為國際政治紛爭埋下了伏筆。

        第二,世界地區(qū)內探明油氣儲量相對集中。以油氣為例,中東地區(qū)的油氣資源富集于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北美富集于加拿大,非洲富集于利比亞和尼日利亞,拉丁美洲富集于委內瑞拉和巴西,歐洲集中于挪威,亞太地區(qū)富集于中國、印度和澳大利亞。在世界主要產油國中,共有八個國家的儲量超過100億噸,中東地區(qū)獨攬五席,北美、拉美和歐亞地區(qū)各占一席。

        第三,化石能源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商業(yè)能源和戰(zhàn)略性資產,在若干國家高度密集分布,給國際關系帶來了一系列挑戰(zhàn)。一方面,主權國家之間為控制能源資源主權而沖突不斷,英阿馬島之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北極爭端、里海劃界、中國南海問題、美國入侵伊拉克、伊朗核問題等等,背后都潛藏著能源博弈的因素。另一方面,主要能源消費國之間為油氣供應安全而彼此博弈,大國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戰(zhàn)略貫通其間,國際體系的無政府狀態(tài)更加凸顯,國際沖突有增無減。

        第四,雖然全球能源資源總量巨大,但絕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世界可利用能源類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化石能源占全球能源總需求的80%,但是化石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峰值,預計將在未來數十年之內耗竭,能源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賴于新能源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利用,這對于新能源投資和新技術革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釋】

        [1]1太瓦年相當于1 076百萬噸標準煤。

        [2][美]喬治·A.奧拉、阿蘭·戈佩特、G.K.蘇耶·普拉卡西:《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胡金波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第15頁。

        [3]閆強、王安建等:《鈾礦資源概況與2030年需求預測》,《中國礦業(yè)》2011年第2期。

        [4]D.E.Earl,Forest Energ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p.14.

        [5]Robert L.Evans,Fueling Our Future:An 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Ener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2.

        [6]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4》,朱起煌等譯,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年,第39頁。

        [7]同上書,第36—38頁。

        [8]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http://www.bp.com.

        [9]舒源:《國際關系中的石油問題》,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頁。

        [10]梁仁彩、婁學萃、裘新生編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2頁。

        [11]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4》,朱起煌等譯,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06年,第65頁。

        [12]何沙、素揚編著:《國際政治經濟與石油安全戰(zhàn)略研究》,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第8頁。

        [13]梁仁彩、婁學萃、裘新生編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13頁。

        [14][美]理查德·海因伯格:《煤炭、氣候與下一輪危機》,王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100—103頁。

        [15][西]安東尼·埃斯特瓦多道爾、[美]布萊恩·弗朗茲、[美]譚·羅伯特·阮:《區(qū)域性公共產品:從理論到實踐》,張建新、黃河、楊國慶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2頁。

        [16]Francisco Parra,Oil Politics:A Modern History of Petroleu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Ltd,2004,p.35.

        [17]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6,http://www.bp.com.

        [18][美]馬修·R.西蒙斯:《沙漠黃昏:即將來臨的沙特石油危機和世界經濟》,徐小杰主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40頁。

        [19]Francisco Parra,Oil Politics:A Modern History of Petroleum,London,New York:I.B.Tauris&Co.Ltd,2004,p.34.

        [20]1972年,隨著哈伊馬角宣布加入聯邦,酋長國的數目增加到7個。

        [21]鄭羽、龐昌偉:《俄羅斯能源外交與中俄油氣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第27頁。

        [22]Jeronim Perovic,Russian energy pow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in Russian Ener-g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edited by Jeronim Perovic,Robert W.Orttung,and Andreas Weng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4.

        [23]此處所有數據均來源于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6.www.bp.com。

        [24]Jeronim Perovic,Russian energy powe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in Russian Ener-gy Power and Foreign Relations: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edited by Jeronim Perovic,Robert W.Orttung,and Andreas Wenger,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4.

        [25]Peter C.Glover and Michael J.Economides,Energy and Climate Wars:How nave politicians,green ideologues,and media elites are undermining the truth about energy and climate,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p.82.

        [26]Peter C.Glover and Michael J.Economides,Energy and Climate Wars:How nave politicians,green ideologues,and media elites are undermining the truth about energy and climate,New York: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10,p.82.

        [27]Energy in the Caspian Region:Present and Future,edited by Yelena Kalyuzhnova,Amy Myers Jaffe,Dov Lynch and Robin C.Sickles,New York:Palgrave,2002,pp.15—16.

        [28]Ibid.,pp.19—20.

        [29]Energy in the Caspian Region:Present and Future,edited by Yelena Kalyuzhnova,Amy Myers Jaffe,Dov Lynch and Robin C.Sickles,New York:Palgrave,2002,p.24.

        [30]British Petroleum,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7.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31]Anoushiravan Ehteshami,Geopolitics of Hydrocarbon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sia,in Shirin Akiner,ed.,The Caspian:Politics,Energy and Security,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p.70.

        [32]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Politics:the Militariz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edited by Daniel Moran and James A.Russel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158.

        [33]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編:《世界主要國家能源供需現狀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年,第130頁。

        [34]Energy Security and Global Politics:the Militariz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edited by Daniel Moran and James A.Russell,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9,p.119.

        [35]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5.

        [36]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編:《世界主要國家能源供需現狀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年,第147頁。

        [37]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5.

        [38]Bernard Mommer,Global Oil and the Nation State,Oxford:th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02—203.

        [39]張爽:《世界能源戰(zhàn)略與能源外交美洲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229頁。

        [40]墨西哥對石油出口依賴增加,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206956,2012-1-21。

        [41]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6.

        [42]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86.

        [43]梁仁彩、婁學萃、裘新生編著:《世界能源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90頁。

        [44]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158.

        [45]陳會穎等:《世界能源戰(zhàn)略與能源外交非洲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6頁。

        [46]Ener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oward a New Producer-consumer Framework,edited by Andreas Wenger,Robert W.Orttung and Jeronim Perovi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159—160.

        [47]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Country analysis briefs-EU.轉引自陳會穎:《世界能源戰(zhàn)略與能源外交歐洲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年,第9頁。

        [48]陳岳、許勤華編著:《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第75頁。

        [49]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編:《世界主要國家能源供需現狀和政策分析》,北京:地質出版社2008年,第57頁。

        [50]陳岳、許勤華編著:《中國能源國際合作報告》,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第71頁。

        [51]ECAFE Committee for Coordination of Joint Prospecting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sia Off-Shore Areas(CCOP),Technical Bulletin,1969(2).轉引自吳士存:《南沙爭端的起源與發(fā)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第6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