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與飲食文化
菊花品種繁多,但用來食用的主要是甘菊,也稱“真菊”“家菊”和“茶菊”。與“真菊”相對的是“野菊”。宋代景煥在《牧豎閑談》中道:“真菊延齡,野菊泄人?!币熬栈ㄐ钥嗪?,有清熱解毒之功效,但服食過多卻會傷及脾胃。南宋史正志曾簡明概括菊花的實用價值:“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p>
食用菊花以白菊為佳,杭白菊是其中上品。作為浙江省八大名藥材“浙八味”之一,杭白菊具有止痢消炎、明目降壓、降脂強身的作用。杭白菊既可作藥材,又可供飲用。以杭白菊泡沏飲茶,其色、香、味、形堪稱“四絕”,有清心解渴、消暑除煩、潤喉生津之功效。
菊花的食用,是在其藥用功能基礎(chǔ)上,在古代長生思想和道教服食主張影響下逐漸形成的。三國時曹丕喜愛食菊養(yǎng)生,更將菊花賜給近臣,“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請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shù)”。晉代詩人陶淵明愛菊成癖:“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彼褞е端木栈ú烧聛砼菥坪?,借此“忘憂”“遺世”。宋代蘇東坡更宣稱:“吾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贝笪暮缹κ尘盏南埠帽M在字里行間。
慈禧太后與菊花的淵源不可謂不深。她一生愛菊,常以菊花代茶飲,并用菊花桑葉水煎后凈面洗目和浸泡雙足。晚年,她每日必服一味補品,是御醫(yī)張仲元為她擬的“菊花延齡膏”。菊花餃子是清廷每年立冬要吃的傳統(tǒng)食物,慈禧尤愛吃厚瓣白菊花和鴿子肉做的小元寶餃子。還有一道別致的美食--“菊花火鍋”,被記載在慈禧私生活實錄《御香縹緲錄》上:用銅火鍋盛雞湯或肉湯,以急火燒沸,再投入肉片,并雜以白菊花瓣。由此形成一道名吃"白菊烏雞涮紅鍋"。御膳房掌案太監(jiān)張?zhí)m德出宮后,這些菊花美食才得以傳入民間。
追溯鮮花入饌的歷史,恐怕與大詩人屈原脫不了關(guān)系。公元前4世紀,他在《離騷》中“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詠嘆,拉開了鮮花食用的序幕。醫(yī)學(xué)專著《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有鮮花“服之輕身耐老”的記述,可以說是食花的較早記錄。而隨著隱逸文化的發(fā)展,文人雅士對耕云種月田園風(fēng)情的向往,也使品嘗鮮花菜肴成了餐桌上的雅事。跟素食一樣,花饌受人青睞有著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植物性菜肴在烹制過程中少沾人間煙火氣,清淡爽口;二是花饌蘊含了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
花饌文化傳入民間,宋代美食家林洪功不可沒。他撰寫的《山家清供》,顧名思義就是隱居者的素食。他把花饌列入飲食典籍,“金飯”卷載:“采紫莖黃色正菊英,以甘草湯和鹽少許焯過,候粟飯少熟,投之同煮,久食可以明目延年?!边@說的就是菊花入饌。《山家清供》還記載了其他十多種鮮花美食,比如梅花湯餅、廣寒糕(桂花)、荼蘼粥、雪霞羮(芙蓉)、牡丹生菜等,讀來活色生香,令人嘴饞。
清代顧仲撰寫《養(yǎng)小錄》特設(shè)“餐芳譜”一章,詳盡記載了20多種鮮花美食的制作方法。徐珂《清稗類鈔》中也專門收錄了十多種花饌。時至今日,無論是食用花卉的開發(fā)還是花饌的烹調(diào)技術(shù),都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北京的“芙蓉雞片”“桂花干貝”,上海的“菊花鱸魚”,蘇南地區(qū)的“玉蘭餅”,各地廚師將巧思融入食物,鮮花美食層出不窮。人們自我保健意識的加強,使藥食同源這一古老概念又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并賦予人們回歸自然的重要意義。
當(dāng)然,食用花饌也有講究。挑選鮮花入饌時,我們首先要確定花卉本身是否含毒或者否帶有農(nóng)殘,一般市售的觀賞鮮花不能食用;其次要了解花卉的保健作用,不能輕易食用;最后,有花粉過敏史的人士也務(wù)必謹慎食用。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