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三幅圖,黑色部分的圖形是明顯存在的,但是我們卻能認為圖形中還存在一個三角形、圓形或是一條狗,即使這幾個圖像并沒有被實際的線條表達出來。這是我們的大腦在進行“腦補”,想讓圖形更加完整、讓圖形更加有意義。
這種觀點或者說現象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格式塔心理學家特別感興趣的一個研究課題,就是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明顯的實體。他們是用“圖形與背景”這個概念來表述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知覺場始終被分成圖形與背景兩部分?!皥D形”是一個格式塔,是突出的實體,是人們知覺到的事物(以上圖形中的黑色部分);“背景”則是尚未分化的、襯托圖形的東西(比如以上圖形中的三角形和圓)。人們在觀看某一客體時,總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圖形的。重要的是,視覺場中的構造是不時地變化著的。一個人看到一個客體,然后又看到另一個客體。也就是說,當人們連續(xù)不斷地掃視環(huán)境中的刺激物時,種種不同的客體一會兒是圖形,一會兒又成了背景。不僅看圖片時會這樣,聽音樂時也是一樣,雖然我們只聽到了一段旋律,但是我們的大腦會自動“腦補”出音樂的背景畫面,從而引發(fā)我們的聯想等等。
大腦的認知來自一連串的神經元活動并最后合并形成的一個瞬時的影像,這種感官的直覺很多時候給我們一種誤導。大多數我們聽到是聲音都是支離破碎的,就像遠古時候我們聽到非常小的躲藏在樹林背后的老虎的低吟,或是草叢里獅子的嘶吼的聲音,這些都是殘缺不全的聲音,并且受到環(huán)境干擾,但是我們還是能夠馬上警覺起來,判斷出危險來臨。我們的感知系統(tǒng)能夠恢復那些被遮蔽或是丟失的信息,幫助我們在威脅來臨的情況下迅速作出決策。感知系統(tǒng)在無意識情況下將破碎的信息填滿,并呈現出來。作曲家正是利用了這個漏洞欺騙了聽覺系統(tǒng),一段旋律即使是被其他的旋律打斷了,聽覺系統(tǒng)還是能把這段旋律填滿。
現在你明白為什么有的音樂可以撫慰人心,而有的音樂令人緊張不安了嗎?就是因為我們的“腦補”。盡管大多數情況下不同的聲音,我們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點:突然,短,響亮的聲音對許多動物來說是一種報警信號,例如我們知道汽車短處尖銳的鳴笛意味著危險。而一些舒緩,悠長,安靜的聲音表達一種平靜,至少是中性的狀態(tài)。這是進化埋藏在我們基因里的對外界環(huán)境的經驗的情緒反應。作曲者也是利用人類的這種本能,把這些情緒通過不同的旋律來表達。
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732548/answer/1605069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