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懸念片與懸念機制
一位資深的美國劇作家路特說:“只要安全一受到威脅,懸念就開始。在電影史上最賣座的十部影片中,有六部用死亡的危險作為戲劇動力?!庇纱俗阋宰C明:懸念是構建情節(jié)最有活力、最具張力、最富魅力的藝術元素。
什么是懸念?我國辭書《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辭?!穼Α皯夷睢焙x的闡釋為“欣賞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的一種心理活動,即關切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的緊張心情。作家和導演為體現(xiàn)作品中的矛盾沖突,在處理情節(jié)結構時常用各種手法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懸念,以加強作品的思想、藝術感染力”。從以上闡釋可以看出,懸念是以創(chuàng)作主體與接受客體的需要以及相互作用為基本條件構成的。
如果從宏觀視野來審視,懸念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構成元素之一。如果從電影、電視這個特定領域來考察,懸念則是編劇和導演安排情節(jié)、結構故事、刻畫人物,用以吸引觀眾、引起觀賞興趣的手段之一。總之,懸念不是目的,它只是情節(jié)的構成元素和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
所謂懸念,主要是指編劇和導演利用觀眾對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前景的關切與期待心理,在劇中設置懸而未決的矛盾現(xiàn)象,從而引起觀眾的關注,并急切期待解決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觀眾的注意力與觀賞興趣,誘導觀眾迅速進入劇情,以達到飽和狀態(tài)的欣賞效果,在接受中獲得審美的享受。
作為類型片模式的懸念片,懸念的建立與構成則是在電影本文與觀眾遭遇之時實現(xiàn)的。如從寬泛的接受背景去審視,懸念應被理解為一種心理動因,一種觀賞主體與敘事客體處于融合狀態(tài)時強烈的期待心理。如果用簡約的語言來概括,也可以說是觀眾對劇情發(fā)展中不可預測的結果的一種心理期待。
我們對懸念機制的研討,主要是指對它的構建、功能、作用以及相互關系的研討。
在不同風格的影片中,懸念機制的確立及其表現(xiàn)形式也各不相同。驚險片、偵破片、警匪片,常以尖銳的戲劇性矛盾沖突不斷帶來的“危機”,或“突然轉折”帶來的異常情勢等,作為構建懸念的重要契機,給觀賞者情緒上以強烈的刺激,令人緊張、恐懼、激動、驚悸,以引起觀賞者的興趣。而在言情片中,懸念則是由激情引起和期待維持的。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曾經(jīng)引用過他拍攝的影片《輕浮的德行》中的一段戲來證明這一觀點。他說影片中有一個小故事非常有趣,約翰向洛麗塔求婚,她沒有直接回答,而只是說了句:“半夜12點我會在家里打電話給你?!苯酉聛淼溺R頭是一塊手表,時針指向24點。這塊表是電話局女話務員的,她正在看一本書,這時她的接線桌上亮起了一盞小燈。話務員將一個插頭塞進去接通電話,準備重新看書,卻不由自主地拿起聽筒放到自己的耳朵旁,把書放下,她開始興致勃勃地偷聽電話里的談話。這對男女在電話中談論結婚的事,并沒有直接表現(xiàn)出來。在接線員身上擔負著這樣一個懸念:打電話的那個女的會同意嫁給接電話的那個男人嗎?直到那個女的說“是”,接線員才松了口氣。她的懸念(期待感)結束了。這里和恐懼、驚悸無關,懸念是由激情引起和期待維持的。
在一般情況下,具有懸念的場面總是影視作品中的精彩之處或精華所在,所以運用懸念的得失,常常成為影響一部影視作品成敗的關鍵。
懸念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是相當寬泛的。比如事業(yè)的成敗、工作的得失、愛情的悲歡、生活的順逆、親人的聚散、家庭的安危、生命的存亡等,均可構成懸念的契機。一般來說,如果道德、善行、好人一旦陷入困境,受到惡人的詆毀、攻擊、誹謗、中傷、威脅、陷害,遇到危險、面臨困境、遭受災難,就會喚起觀眾的同情,為其前途、安全和命運擔憂,這樣懸念便立即產(chǎn)生。事實上我們看到的許多類型片的故事情節(jié),大都要靠懸念來維持和支撐。
懸念作為構成劇作情節(jié)的元素來說,是一個統(tǒng)一體,但其內部機制又是多樣的。而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對懸念的闡釋則有他獨特的看法。他認為:“懸念在于要給觀眾提供一些為劇中人尚不知道的信息;劇中人對許多事情不知道,觀眾卻知道,因此每當觀眾猜測‘結局如何’時,戲劇效果的張力也就產(chǎn)生了?!痹谙^(qū)柯克拍攝的懸念片中,基本上都是運用這一原理,這也是希區(qū)柯克的懸念觀。
如果將懸念機制加以區(qū)分的話,大致可以見諸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為希區(qū)柯克所擅長運用的懸念機制。即讓觀眾知道劇中當事人不知道的事情,比如他(她)將要遇到危險,甚至已經(jīng)大禍臨頭,也就是當事人處在明處,而在暗處卻有人預謀要加害于他。對于此種危機與險情,當事人卻被蒙在鼓里,一無所知,更無思想、行動上的準備和防范措施,但觀眾已然知曉有人在暗中加害于他,以及他所面臨的危險。這樣,觀眾就會為劇中當事人的安全和命運擔心,產(chǎn)生緊張、恐懼、焦慮的心情,期待他能解除危機,擺脫困境,從危難中脫身,獲得安全。
這類懸念機制的操作與運用,在我國影視作品中亦屬常見。
例如,觀眾看到敵人撤退時在樹林中布設地雷,他們走后,我軍指揮員帶領戰(zhàn)士進入布雷區(qū)。此時觀眾早已從前面的影像中看到樹林中已被敵人遍布地雷,但我軍指揮員和戰(zhàn)士卻毫無所知,所以他們每前進一步,觀眾都會為其安全擔心,暗中祈禱他們不要進入雷區(qū)和踏上地雷。
又如,歹徒欲加害某人,將一枚炸彈置于糕點盒內,派人送至某人家里,恰巧某人不在,仆人接過糕點盒將其放在屋中桌上,孩子看到后,欲吃糕點,于是上前去解糕點盒的繩子,這時,觀眾因為早已知道糕點盒內有炸彈,就會為孩子的生命安危擔憂,有的人看到此處甚至會驚叫起來。這是因為懸念的張力對觀眾的精神刺激太強烈了。
這種懸念機制不僅現(xiàn)在經(jīng)常被編導者加以運用,而且早在古典戲劇中就曾多次出現(xiàn)過。比如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著《羅密歐與朱麗葉》,就是以此種懸念機制來維系、支撐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
在《羅》劇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卻因家族之間的世仇而無法結合,由此構成了該劇的情節(jié)主線。家仇成了羅、朱二人之間愛情的最大障礙,他們只能在暗中熱戀而不敢告知家人。朱家因不了解內情,將朱麗葉許配給他人。至此矛盾激化,朱麗葉誓死不從,為了抗婚,她聽從神父獻計,服用藥物假死,以等待羅密歐前來搭救。神父寫信派人送交羅密歐告知內情,讓他速來搭救。送信人在途中出了差錯,羅未收到書信,對朱麗葉為抗婚服藥假死一事毫無所知。后來,當他聽到朱麗葉的死訊后,立即趕到墓前,當他看到朱麗葉的遺體后,痛不欲生。但觀眾早已知道朱麗葉并非真死,但羅密歐并不知曉,于是他在絕望中服毒為朱麗葉殉情。在懸念的制約下,觀眾無不為羅密歐的生死擔心、著急,希望他不要服毒殉情,要耐心等待朱麗葉的蘇醒??墒橇_密歐不知道內情,他服毒了,而觀眾知道內情,所以才為他擔心、焦急,最后更為他的殉情感到惋惜;當朱麗葉醒來時,她看到的卻是羅密歐已為自己服毒殉情,她更加痛不欲生,這時,觀眾又開始為朱麗葉的命運擔憂。朱麗葉在絕望中服毒自殺,隨羅密歐而去,從而引發(fā)了一場人間的悲劇。由此懸念消解,讓觀眾陷入深深的思索,達到對人生哲理的升華。
《羅》劇雖非驚險樣式作品,但對懸念機制的運用卻同出此理。只是懸念是由激情引起和期待人物命運不可預測的結果的心理壓力而維持的。
這種讓觀眾知道劇中當事人不知道事情真相的懸念機制,不僅在許多戲劇和影視作品中被人經(jīng)常仿效和運用,而且久用不衰,永不過時。只是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在運用此種懸念機制時,更加巧妙和富于變化,能夠營造出非同尋常的更凸顯其導演個性的復雜情境,所以懸念效應更為出奇制勝和具有魅力。
例如,希區(qū)柯克早在1954年導演的影片《電話謀殺案》,進述的只不過是一個極為普通的情殺兼圖財害命的故事,但是經(jīng)過他的演繹和操作處理之后,則成了一部懸念叢生、令人驚心動魄和極具觀賞性的影片。
影片《電話謀殺案》講述的是網(wǎng)球運動員湯姆因經(jīng)濟拮據(jù),又發(fā)現(xiàn)他有錢的妻子另有別戀,害怕她棄他而去,于是萌發(fā)了殺妻謀財?shù)哪铑^。經(jīng)過周密策劃,湯姆雇傭殺手來執(zhí)行他的陰謀,并將執(zhí)行過程中的細節(jié)對殺手作了詳細的交代。這一切觀眾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而妻子卻被蒙在鼓里,絲毫沒有察覺,更無戒備。這時,觀眾必然要為妻子的安全和命運擔心,期待她能避開這場災難,能夠擺脫死神的襲擊,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陰謀按照事先的策劃在悄悄地進行。殺手按照約定的時間11點,提前8分鐘趕到妻子的住處,并在事先約好的第五級樓梯的地毯下拿到為他準備好的開門鑰匙。他用鑰匙打開房門,走到窗前,看了一下手表,距離11點尚有3分鐘,于是他躲到窗簾背后,等待電話鈴聲。
這時在俱樂部里和朋友聚會的湯姆看了看手表,時針指向10點40分,距離約定時間尚有20分鐘,故而他又與朋友交談起來。
殺手從窗簾背后出來,看了下手表,顯然時間已過,他又望了下電話,電話仍然不響,殺手開始著急,以為計劃有變,于是向屋門走去。
這時,坐在俱樂部里的湯姆又看了看手表,表上的時針仍然指在10點40分。顯然表停了,他周密安排的殺妻計劃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差錯,他說自己的表停了,向周圍的人詢問時間。大家紛紛告訴他,有的說11點過3分,有的說11點過1分。這里,編導有意將時間作了延宕和拖延。時間元素對構建懸念、增強懸念的緊張度是極為重要的。這一點導演應牢牢記住。
當他得知和殺手約定的時間已過時,他立即起身去電話間給妻子打電話。他走到電話間,里面正有人在占用電話,時間本來已經(jīng)晚了,而又有人在占用電話,令人更加著急。這里,觀眾反而會認同于罪犯,期望他能快點打通電話。這種異常心理是不能用社會學或道德的批判解釋通的,只能用心理學去解釋。因為懸念對心理的壓力太大了,從而蓋過和模糊了道德的批判。
這時屋里的殺手剛剛拉開屋門,正欲走出時,桌上的電話鈴突然響了起來。殺手握著門的把手回身看了一眼桌上的電話機,在猶豫不決。至此,鏡頭戛然剪斷。殺手是走掉,還是反身回來,觀眾不得而知,這里導演又安排了一個疊加懸念,令觀眾懸疑。
此時,妻子屋中的電燈亮了。妻子從里間走到外屋來接電話,她走到桌前,和她平常接電話的習慣一樣,背對窗戶拿起話筒,這是她丈夫早已預料到的細節(jié),這個位置為殺手勒死妻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妻子在接電話,殺手從窗簾后潛出,用絲巾勒住了妻子的脖子,這一切都和事先設計的程序一樣,毫無差錯。殺手把妻子推倒在桌上,她拼命掙扎,殺手用力勒緊絲巾,此時氣氛異常緊張,觀眾看到此處緊張得幾乎透不過氣來,都在為妻子的生死擔憂。眼看陰謀就要得逞之時,突然出現(xiàn)了意外情況,妻子在垂死掙扎時,忽然從桌上摸到一把剪刀(事先已作交代,是她丈夫為她剪報紙時拿到桌上的),她手握剪刀用力向殺手的后背刺去,殺手猝不及防,反而送掉了性命。情勢逆轉,局面大變,懸念消解,角色互換,殺人者被殺,被殺者變成了殺人者。既出乎劇中人的意料,也出乎觀眾的意料。
至此,觀眾對妻子的擔心盡釋,新懸念又起,轉化為對丈夫的期待,看他如何應付突然事變,收拾殘局,如何將殺妻的陰謀繼續(xù)下去。本來是天衣無縫的殺妻計劃,竟然也會出現(xiàn)萬一,仿佛計算機的預編程序出了問題,導致后面接二連三地出現(xiàn)程序錯亂,可以說懸念迭起,情節(jié)越來越吸引觀眾。導演把氣氛收緊、放松、再收緊,使戲越來越精彩。
在運用此種懸念機制時,除了要善于使用時間元素與之相配合外,還要善于使用物件細節(jié)來構建和支撐情節(jié)的發(fā)展。比如《電話謀殺案》中的那把開門的鑰匙,同時也是啟動情節(jié)、引發(fā)懸念的不可或缺的物件細節(jié)。離開它或抽掉它,整個結構就會散落和塌陷,劇本也無法成立。因此,時間元素和物件細節(jié)都是和懸念的構建息息相關的。導演必須給予充分的注意。
第二,與上述懸念機制相反,即對觀眾保密,讓觀眾和劇中當事人一樣都不知道罪犯的陰謀詭計,都被蒙在鼓里,以此引起觀眾的猜測,觀眾急切盼望知道罪犯所策劃的陰謀真相或設下的圈套和陷阱。在我國傳統(tǒng)戲曲和章回小說中,常常運用這類懸念機制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吊起觀眾或讀者的胃口,以吸引他們繼續(xù)看下去的欲望。
例如,甲為乙設計陷害丙,甲只是對乙說“你且附耳上來”,于是乙走到甲的面前,甲湊在乙的耳邊小聲嘀咕幾句,或者小聲說道:“你只要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即可?!币冶氵B連點頭稱是,表示心領神會。究竟甲獻的是何計策,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只有劇中的罪犯甲與乙知道,觀眾與劇中的其他當事人都不知道。這時,觀眾既想急切知道或看到甲與乙策劃的陰謀是什么,同時又為丙的安全與命運擔心。在電視劇《楊乃武與小白菜》中,這類懸念機制曾被多次運用過。如師爺為縣太爺一家多次獻計獻策,陰謀加害楊乃武與小白菜,令觀眾為劇中主人公的安全與命運擔憂。其懸念機制與效應即由此產(chǎn)生。
但是,這類懸念引發(fā)的效果一般來說不夠強烈,因為觀眾期望的只是想急切知道或猜測甲獻的到底是何計謀,而對丙的安全和命運的擔心程度則相對減弱,期待感不強,雖能引發(fā)懸念效應,但張力不夠,刺激不大。
還有一種懸念機制和上述兩種情況均不相同。它的構建是由客觀情勢的危險性和規(guī)定情境的尖銳性形成的。劇中的謀劃者和觀眾都知道劇中當事人已陷入險境,安全受到威脅,連當事人自己也知道這一情況。但其后果如何,劇中人和觀眾則全然不知。而由此造成的恐懼感與緊張感卻異常強烈,扣人心弦,刺激神經(jīng),故能把觀眾牢牢地吸引住。
在美國影片《獵鹿人》中,表現(xiàn)1968年美國發(fā)動越戰(zhàn)時,三個同時參軍的好友:邁克爾、尼克、史蒂芬先后被俘,看守他們的越軍迫使他們和一些南越戰(zhàn)俘玩一場俄羅斯輪盤賭。賭的方法是用左輪手槍裝上一顆子彈,然后轉動輪子,推進槍身,在任何人無法知曉這發(fā)子彈是否頂上膛的情況下,交給當事人將槍口對準自己的太陽穴;然后參與賭博的人紛紛下賭注,為其能否擊發(fā)子彈,也就是為其生死賭輸贏。賭注下完后,莊主即謀劃人下令讓當事人扣動扳機,是否趕上槍膛內的子彈則全憑命運。劇中的謀劃者、當事人、賭徒以及銀幕外的觀眾盡皆不知。但是客觀情勢和規(guī)定情境則異常緊張和刺激,此時觀眾對后果的期待心理被提升至飽和狀態(tài)。
后來,他們三人逃離了俘虜營,尼克淪落西貢街頭,為生計所迫,為了賺錢,自愿充當職業(yè)的輪盤賭場里的賭具,終于飲彈而亡,造成了一場人生的悲劇。
這種異常緊張而又富于刺激性的場面是靠懸念的機制維系的。在賭博進行過程中,當事人是死是活,槍膛內的子彈能否打響,誰也難以預料,對劇中的謀劃者、持槍的當事人、周圍的賭徒以及銀幕前的觀眾,全都是未知數(shù)。每個人都處于緊張的期待情境中,持槍的當事人的神經(jīng)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tài),因為他的手指扣動扳機后,響與不響,則和他的生死相關;謀劃者和賭徒對當事人的生死并不關心,他們期待的是賭局的輸贏;而銀幕前的觀眾則以緊張的心情等待槍響與不響的嚴重后果,又期盼當事人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懸念的效應也由此而發(fā)揮到極致。
另有一種懸念機制和上述三種又不相同。它是讓劇中的當事人、謀劃者以及銀幕前的觀眾全都知道當事人將要面臨的危險和困境,觀眾期望看到劇中主人公有何辦法和高招能夠戰(zhàn)勝對手,化險為夷,保住自己的生命;或者擺脫困境,使危機轉化,把不利化為有利,變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yōu)勢,最后達到抑惡揚善的目的。
美國影片《目擊者》[1]中,罪犯打算殺死一名案發(fā)時作為目擊者的孩子,企圖除掉見證人,達到殺人滅口的目的。辦案警官約翰立即將情況匯報給局長,豈料局長也是兇手的同伙,約翰反而遭到了襲擊。約翰受傷后,立即偕目擊男孩連同他的母親迅速離開了城市,逃到了孩子的家鄉(xiāng)——阿門人聚居的地方躲藏起來,一面養(yǎng)傷,一面伺機破案,揭穿局長的真兇面目。此時,他的上司局長也在對他進行搜捕。這樣,三方面即目擊者母子、辦案警官、殺人滅口者罪犯,全都知曉事情的真相和自身面臨的危險,而觀眾對他們的處境也都一清二楚,懸念的張力就在于看誰最終能戰(zhàn)勝誰。觀眾心系于當事人目擊者和辦案者的安危,戲劇性就基于這種誰都知道事情真相的懸念機制上展開。觀眾希望看看誰能戰(zhàn)勝誰,看看誰智高一籌。當然,觀眾最終期待的是正義戰(zhàn)勝邪惡。不過邪惡勢力由于暫時處于優(yōu)勢,所以更令觀眾擔心。
以上所研討的幾種懸念機制,僅是從影視作品中最常見的、由敘述者的視點提出并加以論證的。但懸念的機制并不僅限于以上幾種,它的構成與變化是多種多樣的,否則就會形成模式和套子。有才能的創(chuàng)作者總會在舊有的模式中尋求突破,開拓出新的內涵和境界。
上述幾種懸念機制雖各不相同,但比較來說,以其中第一種對觀眾的心理影響最重,刺激最大,觀眾的反應也最為強烈;其余幾種則略為遜色,刺激不大,反應較弱,觀眾的心理負擔較輕。這只是相對而言,具體還要看編導者對懸念機制的處理與運用是否得當。即使是老掉牙的故事和模式,只要能翻出新意,不重復別人,仍然能滿足觀眾的審美快感,從而受到觀眾的歡迎。
毋庸置疑,懸念對觀眾接受心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觀眾到影院中觀摩電影的心理準備可以說非常簡單,不外乎尋求娛樂和刺激,獲得審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但一旦他進入劇情,關心起劇中人物的命運,有了參與意識之后,其心理狀態(tài)就會變得極為復雜,而懸念對觀眾產(chǎn)生的心理效應則更為強烈。
最為明顯的是面對懸念的危機感,它可以促成觀眾的心理緊張、焦慮、恐懼、擔心、猜測和期待,引起情緒上的劇烈變化,從而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增強觀眾的觀賞興趣和欲望,在飽經(jīng)心理刺激之后,得到一種審美心理上的滿足。
一般來說,觀眾對懸念的期待與破解,在心理作用上會產(chǎn)生以下幾種反應。
其一,在意料之中,符合心理期望?!鞍?果然如此?!睉夷畹慕Y果與心理期望相吻合,獲得觀賞的快感,得到心理的平衡與滿足。但有時還會出現(xiàn)另一種反應:雖被猜中,卻不出所料,沒有出奇制勝的新意,陳舊落套,感到不過如此,索然無味,猜中之后,反而有一種失落感。
其二,出乎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懸念的結果雖不符合期望,但突破了觀眾的思維定式,而且合情合理,甚至令人拍案叫絕,覺得編導有新招、有絕活,讓人耳目一新,除感到驚詫和喜悅之外,覺得新鮮,不同凡響。
希區(qū)柯克導演的《電話謀殺案》即屬此類懸念片。觀眾誰會料到殺手在頃刻之間變成了被害者,而被害者竟然在剎那間變成了殺手,這種角色互換實在是出乎觀眾的意料。雖超出常規(guī),卻又不違背常理,于是在懸念之中又孕育了新的懸念,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進一步勾起了觀眾的觀賞欲望,繼續(xù)期待下面的情節(jié)該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應如何結局。觀眾心里的問號越多,他們的參與意識越活躍,而觀賞的興趣越高漲、越濃厚。
其三,雖在意料之外,但不在情理之中。懸念不僅落空,而且會造成觀眾的逆反心理,覺得編導在戲弄觀眾,生編硬造,脫離實際,從而使觀眾產(chǎn)生上當受騙的感覺,讓觀眾大失所望。
總之,懸念不能太玄。過于玄虛,離譜太遠,缺乏可信性和真實感,懸念就變成了玄念,從而喪失了它的魅力。所以對懸念的構思和設計,不管是來自突發(fā)奇想,或是觸景生情,還是來自生活的啟迪,或是姊妹藝術的影響,都需要有生活的依據(jù)和積累。即使是無動機場面,亦不可以無動機的方式引入,否則懸念的機制就會遭到損害,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