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qū)是世界宗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區(qū),在這里,世界幾大宗教文化中的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和我國的道教文化共同存在,并對西部地區(qū)人們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1.西部的佛教文化
我國西部地區(qū)受藏傳佛教影響深遠,它是形成西藏、青海文化的主流,對青藏高原、蒙古族聚居地、河西、甘南、川西一帶的文化有著主要影響。公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執(zhí)政時期,從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先后嫁到吐蕃后不久修建大昭寺、小昭寺起,佛教正式傳入吐蕃,在經歷了前弘期和后弘期與原始宗教——苯教的長時期的斗爭、融合、吸收后,最終形成了融合原始宗教、具有地方特色并和政治上層建筑結合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的主要教義有:第一,禁欲主義。若眾生不能求得生死解脫,則永遠在“六道”中生死輪回,承受無邊之苦,只有斷除一切欲望,潛心修煉,才能解脫生死輪回之苦,達到涅槃的理想境界。這體現(xiàn)了藏傳佛教的禁欲主義思想。第二,緣起性空。所謂“緣起”,即“待緣而起”,也就是說一切法的產生都是有原因的,一切法的出現(xiàn)都是從“緣”而來。關于“性空”的解釋,王輔仁先生認為,性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是說一切法都沒有自性,性空是“自性空”的略寫。假如有一種法是不待緣而生的話,那它就是有自性了,因此說一切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從眾緣而生,結論是緣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緣起??梢姡貍鞣鸾叹壠鹦钥盏挠^點強調了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和因果關系,具有辯證的思想,但它本質上又是唯心的,不承認物質的第一性。
在西部,受佛教文化影響的各民族中,如藏族、蒙古族、漢族等,原來也各有自己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如藏族的原始宗教為苯教,該教依然對該地區(qū)的人們具有重要的影響。在佛教沒有傳入藏區(qū)之前,苯教作為藏區(qū)的土著文化,強調“萬物有靈”的思想,認為所有的山水草木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這感染了全藏族人民。后來藏傳佛教的生態(tài)觀就是在苯教教義和佛教教義共同奮斗而組合的有機統(tǒng)一,它對青藏高原環(huán)境的資源生長的保護和生態(tài)平衡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西部的伊斯蘭教文化
在我國西部各宗教中,伊斯蘭教是把宗教經典與回族的民族文化結合得比較緊密的一種宗教文化。在新疆地域范圍內,10世紀以前主要盛行佛教,10世紀以后由于宗教派別之間的戰(zhàn)爭,使佛教文化遭到較大破壞,而伊斯蘭教逐漸興盛起來,伊斯蘭教在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中都有很多穆斯林。在民國時期,寧夏、青海、甘肅一帶處于馬家王朝的統(tǒng)治下,有政教合一傾向,這一時期也是伊斯蘭教文化盛行于西部的時期。在現(xiàn)當代,伊斯蘭教文化在中國西部的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保存。伊斯蘭教承認現(xiàn)世生活的合理性,并不反對現(xiàn)世對物質的追求,也不提倡禁欲主義。伊斯蘭教認為現(xiàn)世的適當享受是合理的,但不能過分。在現(xiàn)世生命和后世生命的比較中,后世生命無疑是處在首位的,人要從整體上把握和理解生命,生命的價值建立在永恒性與超越性的基礎之上。為了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伊斯蘭教倡導教眾要做一個“義人”,這里的“義人”是真主的人格化原型,做一個“義人”,維護正義就是信仰真主的表現(xiàn)。此外,它相當于“至善”,真主勸導世人行善,也就是引領世人走向正義之路,走向正道。
3.西部的道教文化
我國西部的道教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道教文化在我國西部陜西和甘肅一帶的秦隴大地上具有深厚的影響力,如陜西的道教名山華山和甘肅的興隆山、崆峒山等都因道教而聞名遐邇。甘肅的崆峒山,被《莊子·在宥》和《抱樸子·內篇》傳說為是“黃帝問道于廣成子”、“受自然之經”的地方,而傳說中老子西出函谷關、老子化胡、老子騎牛西去等故事都是發(fā)生在中國西部的古絲綢之路上。唐王朝建立以后建都長安,皇帝自稱為老子之后,尊奉老子和《道德經》,這使道教文化在我國西部進一步流行起來。其后,蒙古人創(chuàng)建的元朝在政治上又與道教有一定關系,元太祖成吉思汗曾在西北地區(qū)熱情接待過長春真人丘處機,留下了“一言止殺”的美談??梢姡覈鞑康澜涛幕姆睒s有深厚的歷史原因。道教認為人生價值不在于物質利益和個人名利,而在于尊道貴德,唯道是足求。為了求道必須恬淡無欲,返璞歸真,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終保持“知足常樂”的高尚情操。道教所提倡的“知常容,容乃公”的謙虛思想也使西部地區(qū)的人們養(yǎng)成了“不當出頭鳥”的心理,“濟世利人,互助友愛”等信條是道教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