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管窺芭蕉俳文中杜詩的影響

        管窺芭蕉俳文中杜詩的影響

        時間:2023-04-05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管窺芭蕉俳文中杜詩的影響南京師范大學 姚 遠〔摘要〕被稱為“俳圣”的松尾芭蕉是日本俳諧界的最高峰。芭蕉一生都非常崇拜中國的古詩文,其俳文受到了中國古詩文、尤其受到了“詩圣”杜甫的巨大影響。杜詩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但芭蕉并非一味模仿杜詩。芭蕉散文中杜甫的投影不僅俳句,在芭蕉的散文中,我們也可以時??吹蕉鸥υ娋涞挠白?。

        管窺芭蕉俳文中杜詩的影響

        南京師范大學 姚 遠

        〔摘要〕被稱為“俳圣”的松尾芭蕉是日本俳諧界的最高峰。由他所開創(chuàng)的“蕉風俳諧”可以說是日本詩歌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芭蕉一生都非常崇拜中國的古詩文,其俳文受到了中國古詩文、尤其受到了“詩圣”杜甫的巨大影響。但是,這兩名“圣人”在藝術特征、詩文的理念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本文將通過兩人詩句與俳文的比較,對其異同及產(chǎn)生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杜甫 松尾芭蕉 俳句藝術特征 政治性與思想性

        1.引言

        眾所周知,杜甫(712-770)與松尾芭蕉(1644-1694)分別是中國與日本詩歌史上無人可以替代的天才式人物。杜甫是我國律詩的完成者,被尊稱為“詩圣”;而芭蕉賦予了原本只是“文字游戲”的俳諧以極高的文學性和藝術性,被尊稱為“俳圣”。

        杜詩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平安時代編撰的《千載佳句》及《新選朗詠集》中,就收錄了他的七言律詩。例如《清明二首》之二的“秦城樓閣鶯花里,漢王江山錦繡中”等等。1376年,日本年代最久遠的杜甫詩集《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出版。到了江戶時代,更是涌現(xiàn)出杜詩集的“和刻本”,對杜詩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當時,在日本的俳諧界流行著“談林調(diào)”俳諧。談林派俳諧與當時以保持傳統(tǒng)、嚴謹著稱的貞德流完全相反,注重輕松灑脫的口語使用及滑稽的立意。但是由于其輕松的風格,談林派俳諧最終因流于輕浮的文字游戲而停滯不前。此時,那些富有先見之明的人們,開始以中國古代文學的詩論與詩詞等為范本,開始摸索新的俳諧之路,而松尾芭蕉就是其中最為優(yōu)秀的探索者。

        芭蕉一生都崇拜中國的古詩文,對杜甫更是倍加推崇。杜甫坎坷漂泊的一生引起了他的強烈共鳴,不管在人生中還是在藝術上,他都從杜甫那里受益匪淺。例如,芭蕉在《虛栗》跋文中感嘆道“李杜嘗心酒,寒山啜法粥。因而其句見之遙而聞之遠?!?/p>

        貞享二年正月,另外,在半殘書簡中又寫道“唯李杜、定家、西行等之大作,可為范本得其心得”等等。

        但芭蕉并非一味模仿杜詩。他從日本傳統(tǒng)美意識的角度,吸收了杜詩中的“閑寂”、“拙”、“貧”等風格,并排除了杜詩中的儒家詩文教化的功利性與政治性,在消化理解的基礎之上,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對于芭蕉來說,杜甫的詩到底有著怎樣的意義?兩人的作品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兩人之異同產(chǎn)生原因又是什么?本文將通過對兩人一些作品的比較,對他們的影響關系及異同產(chǎn)生之原因進行分析,并期望能得到一個明確合理的解釋。

        2.作品的比較

        (1)芭蕉俳句中杜甫的投影

        芭蕉于天和二年秋所作俳文中,有如下俳句:

        老杜、茅舍破風の歌あり?!?/p>

        芭蕉野分して盥に雨を聞く夜哉[1]

        (大意為:老杜有茅舍破風之歌?!L夜漫漫傾耳聞,茅舍漏雨頻打盆。[2]

        文中出現(xiàn)的“茅舍破風之歌”即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其五十歲的秋天,于成都浣花草堂所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該詩描寫了舊歷八月的臺風吹飛了屋頂?shù)拿┎?、家中處處漏雨這一杜甫自身的遭遇,也就是說這是一首吟詠身邊瑣事之詩。但及至詩文末尾,即使由于漏雨而不得眠,詩人卻仍然發(fā)出這樣一種感嘆:若能在眼前出現(xiàn)一所收容天下貧寒之人的大屋,即使自家的破庵倒塌、自己凍死也值了!可以說,這已不是對自身遭遇的單純感嘆,而是因連帶感而推己及人、站在高處捕捉事象的杜甫憂國憂民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而這樣一種思想,正是建立在他的人生觀之上的。

        接下來再讓我們回頭看芭蕉的俳句?!耙胺帧本褪恰氨╋L”的意思。芭蕉使用這個詞語并非是要淡化和杜甫的關系,而是為了自如運用和語,給讀者營造更為風雅的世界。另外,“盥に雨を聞く夜哉”一句,很明顯受到杜詩“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的影響。此句明示了詩人一夜聽著屋頂漏雨擊打水盆聲的心境。但是,芭蕉的俳句卻完全舍棄了杜詩中救濟天下寒士的思想及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等具有社會性、現(xiàn)實性的觀點,而是另辟蹊徑,讓讀者把目光集中在具有奇妙節(jié)奏感的雨打水盆之聲及津津有味傾聽這聲音的俳人那從容閑散的心情上。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芭蕉雖然與杜甫一樣,都是立足于現(xiàn)實,但他卻以一種疏離而從容的心態(tài)去觀察事物。這種“風姿”與“風情”的現(xiàn)實,便是芭蕉“風雅”的世界的具體體現(xiàn)。

        如前文詩歌中所見,杜甫則更傾向于立足現(xiàn)實本身,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和志向。

        (2)芭蕉散文中杜甫的投影

        不僅俳句,在芭蕉的散文中,我們也可以時??吹蕉鸥υ娋涞挠白?。例如,芭蕉在天和元年,三十八歲的冬天所作的《乞食翁》中有這樣的句子:

        窓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海萬里船

        我其句を識て、其心ヲ見ず。その佗をはかりて、其楽を

        知らず。唯、老杜にまされる物は、獨多病のミ。閑素茅舎

        の芭蕉にかくれて、自乞食の翁と呼ぶ。[3]

        (大意為“我識其句,不見其心。推敲其風雅而不知其樂。勝老杜者,唯多病耳。隱于茅舍芭蕉之后,自號乞食之翁。”)

        芭蕉的“窓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海萬里船”一句,正是引用了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的后半兩句,而且他曾經(jīng)的堂號“泊船”也是取自這首詩。在太陽照耀之下,富士山頂?shù)姆e雪閃著耀眼的光輝,俳人門前的小河中安靜地停泊著一只小船。這是從芭蕉草堂遠眺深川對岸的遠景,幾乎和杜甫在絕句中所描寫的景色一模一樣。芭蕉將自己簡樸清貧的生活與浣花草堂時期的杜甫相比較,由此來表白自己平靜淡泊之志向,并獲得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從文中的“唯、老杜にまされる物は、獨多病のミ”一句,也可以看到芭蕉對杜甫的崇拜意識以及對自己的一種淡淡自嘲。

        《奧州小道》中,有這樣的段落:“浮舟生涯,牽馬終老,積日羈旅,漂泊為家。古人多死于旅次,余亦不知自何年何月,心如輕風飄蕩之片云,誘發(fā)行旅之情思而不能自已?!瓝从呀杂谇跋?,且登舟相送至千住上岸,此去前途三千里,思之抑郁凄楚,且向虛幻之世一灑離別之淚?!瓏粕胶釉?,城春草木青。不禁鋪笠而坐,懷古落淚,不知時光流逝?!?sup>[4]

        很明顯俳人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一直將杜甫的詩句置于胸中,比如“片云”一詞,在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十六》中的“落日邀雙鳥,晴天卷片云”,《野老》中的“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臺”,《江漢》中的“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等詩句中經(jīng)常可見。通過“前途三千里の思ひ胸にふさがりて、幻の巷に離別の淚を注ぐ”的字句,俳人對前途的不安,對人生和時代的憂心害怕清晰可見。這樣一種沉重的回響,與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相互照應。而之后的“國破れて山河あり、城春にして草青みたり”也是毫無疑問地引用了《春望》開頭的兩句。

        以上(1)(2)部分中所列舉的幾個例子,只不過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已。在芭蕉各時期的俳文中,都可以看到杜甫詩句的投影。如前文所述,不僅是選材及用語,在表現(xiàn)手法上,芭蕉也受到了杜甫的極大影響。比如天和二年的“髭風ヲ吹て暮秋嘆ズルハ誰ガ子ゾ”[5](“髭須吹風嘆暮秋,傷時感世者誰子”)就運用了倒裝法。這種表現(xiàn)手法十分奇巧大膽,給人鮮明的印象,這和注重文飾與夸張的漢詩文有著很深的關系。筆者認為,這樣的用法,受到杜甫《秋興八首》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夜宴左氏莊》中的“春星帶草堂”等詩句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大。

        另外,芭蕉在常盤屋俳句賽上所作的“蟹が爪木の丁丁たる響き、山更幽也”(“如蟹爪切木之丁丁聲回響,山更幽也”與杜甫《題張氏隱居二首》之一中的“伐木丁丁山更幽”;寒夜之辭的“遠くは士峯の雪を望み、近くは萬里の船を浮かぶ”(“遠望士峰之雪,近浮萬里之船”)與杜甫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奧州小道》的“其夜飯塚に止まる?!工巳毪评坐Q、雨しきりに降て、…又旅立ぬ?!bなる行末をかかへて、斯る病覚束なしといへど、覊旅辺土の行腳、捨身無常の観念、道路に死なむ是天の命なりと、気力聊とり直し、路縦橫に踏で、伊達の大木戸を越す”[6](“當夜宿飯冢?!胍梗坐Q,降雨不止?!值锹猛??!巳ヂ吠具b遠,雖病魔作祟,忐忑不安,然思羈旅于窮鄉(xiāng)僻壤,懷俗世無常之心,抱舍身野曝之意,路斃亦乃天命也。氣力有所恢復,勉力闊步越過伊達大木戶?!?sup>[7])在整體氣氛上,與杜甫《赤谷》的“天寒霜雪繁,游子有所之……晨發(fā)赤骨亭,難險方自茲……貧病轉(zhuǎn)零落,故鄉(xiāng)不可思,??炙赖缆?,永為高人嗤”都有相似之處。像上面這些俳文所示,芭蕉能夠把杜詩之精髓消化于最平常的語言之中,并在創(chuàng)作之中自然流露而出,源于杜詩,卻又處處充滿自身獨特的美感與藝術感。

        (3)二人的詩風、俳風及思想性的異同

        正如筆者在前文中所舉的例子,芭蕉與杜甫這兩位“圣人”的作品,有著許多相似之處,而我們也可以理解芭蕉對于杜甫的思慕之心。他們的相似之處,不僅僅在于創(chuàng)作出了文學性技巧性極高的作品,更在于他們給各自國家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不管受到杜甫多大的影響,芭蕉在藝術特征、詩文俳文的思想性方面,又與杜甫有著極大的差異。

        在詩風上,杜詩沉郁頓挫,而芭蕉的“蕉風”則是閑寂枯淡。而且,杜詩兼?zhèn)鋲衙琅c優(yōu)美、沉郁與輕快,芭蕉的俳文則有些單一,雖然俳句中也有悲壯雄渾的例子,比如“塚も動けわがなく聲は秋の風”[8](大意為“吾泣如秋風,號啕動荒?!保?,但數(shù)量可以說十分有限。

        在內(nèi)容上,如前文2(1)部分所述,杜詩常常表現(xiàn)出憂國憂民之心與對時事的感傷,而芭蕉的俳文則注重表現(xiàn)旅愁之類的人生感悟與瞬間的心靈悸動,相對來說缺少現(xiàn)實性的內(nèi)容。

        但是“俳圣”芭蕉卻能用其敏銳的目光捕捉剎那間的心靈的顫動,并將其細細描繪,所以我們往往可以從那些平淡卻雋永的俳文中感受作者的真意。

        3.產(chǎn)生差異的原因

        (1)不同的時代背景

        杜甫生活的年代,正處于唐朝的興隆期與其后的急速衰弱的大動亂期之間。未能登科及第的他在長安飽嘗憂愁與苦悶,此時卻又恰逢安祿山叛亂,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一個轉(zhuǎn)折點。被卷入內(nèi)外動亂漩渦的杜甫,不得已踏上了流浪的旅途。雖然他的后半生一直在尋找安居之所,卻一直未能如愿。他一生不遇,最終結(jié)束了凄苦的流浪人生。

        與他正好相反的是,芭蕉所處的年代,是家光、家綱、綱吉三代的德川幕府興隆時期。這個時代正是幕藩體制確立的時期,也是一個非常安定的時代。芭蕉的人生轉(zhuǎn)折點,是在他三十七歲的冬天,移居仿照杜甫“浣花草堂”所作的深川草庵之時。作為江戶時期有名俳諧宗師的芭蕉,毫不猶豫舍棄了自己的地位,離開往日的奢華,選擇了隱者般的生活。從四十一歲至去世為止的十年間,芭蕉約有四年七個月的時間一直在旅途之中。

        但是,雖然旅行在兩人的人生中都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與追求藝術與自身突破、發(fā)展而踏上旅途的芭蕉所不同的是,與其說杜甫是出于本心而踏上旅途,不如說是受當時社會情勢所迫。因此,潛藏于兩人詩文之下的底流是完全不同的。

        (2)不同的人生觀與追求

        我國的文人都因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出世的目的與追求就是在官場謀取一席之地以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他們對于政治抱有極大關心,并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由于杜甫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所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所以與大多數(shù)中國古代文人一樣,他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儒家精神乃是“治人”的救國救民之志,并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我們可以清楚地從他的詩句中看出這一點。例如《奉贈韋左丞丈》中的“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諸將五首》之四中的“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等等。

        相反的,由于日本在引進中國官僚體系的同時,卻并未引進中國的科舉制度,這也就導致日本的文人大多傾向于沉醉在純粹的文藝世界,對政治無甚關心。而且下級武士出身的芭蕉所受的教育,在儒教的“修己”與“治人”兩者中,“修己”的側(cè)面則更為強烈。三十八歲時,芭蕉舍棄世俗生活,開始隱居深川。井本農(nóng)一曾指出“在引退世俗這一層面上,他是個消極的隱者,但在把引退世俗的自己獻身于藝術這一層面上,他卻不再是消極的隱者,而是積極地生活……是一種藝術至上主義者。”[9]也就是說,芭蕉熱愛俳諧藝術,對于他來說,藝術即是生活,既不是娛樂的工具也不是道德教化的道具??梢哉f,他把自己的一切全部獻給了藝術。這樣的思想境界,我們在他的《自然箴》和《四山之瓢》等作品中可以看到。

        4.結(jié)語

        太田青丘曾指出:杜甫與芭蕉的作品“兩者的差異,不僅顯示了藝術的兩種不同形態(tài),如果更大膽地思考的話,這也表明傾向于揭示‘志’、歸趨于‘道’的中國詩歌、文藝的性格,和注重情趣、歸結(jié)于‘物哀’的日本詩歌、文藝的性格并非無緣?!?sup>[10]筆者亦深以為然。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人生觀、追求與志向方面,存在很多相似點,同時也有著很大的分歧。這也是兩人的詩句俳文存在異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這與中日兩國文藝性格的差異以及兩國人民不同的思想觀念與社會狀況也是息息相關的。相對于杜甫對政治、國家與人民的強烈關心,芭蕉則是致力于對藝術的不懈追求。然而,他們各自的生活方式,卻都能夠給我們許多啟迪與幫助。

        參考文獻

        [1]太田青丘『芭蕉と杜甫』法政大學出版局、1969年。

        [2]井本農(nóng)一『芭蕉入門』講談社、2007年。

        [3]井本農(nóng)一「芭蕉評伝」、『校本芭蕉全集』第九巻、角川書店、1967年。

        [4]中村俊定校注『芭蕉俳句集』巖波文庫、2009年。

        [5]松尾芭蕉『奧の細道』巖波書店、1963年。

        [6]吉田貞一「杜甫の浣花草堂と桃青の芭蕉庵」、『芭蕉研究論稿集成』第四巻、クレス出版、1999年。

        [7]伊古田陽子「芭蕉における杜甫」、『御茶ノ水女子大學中國文學會報』第六號。

        [8]石川八朗「芭蕉の杜甫受容小論」、『九州大學國語國文學會語文研究』、1974年。

        [9]張忠綱、孫微選編:《杜甫集》,鳳凰出版社,2006年。

        [10]鄭民欽:《奧州小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陳光:“松尾芭蕉俳諧作品中唐詩典故的運用”,《日本研究》第3期,2004年。

        [12]李秀卿:“松尾芭蕉與杜甫”,《西昌學院學報》第4期,2009年。

        【注釋】

        [1]中村俊定校注『芭蕉俳句集』巖波文庫、2009年、48ページ。

        [2]筆者譯,以下未標明出處的譯文亦如此。

        [3]前引『芭蕉俳句集』,49ページ。

        [4]鄭民欽:《奧州小道》,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5-57頁,84頁。

        [5]前引『芭蕉俳句集』,53ページ。

        [6]前引『奧の細道』,23ページ。

        [7]前引《奧州小道》,72-73頁。

        [8]前引『芭蕉俳句集』,188ページ。

        [9]井本農(nóng)一「芭蕉評伝」、『校本芭蕉全集』第九巻、角川書店、1967年。

        [10]太田青丘『芭蕉と杜甫』法政大學出版局、1969年、44ペー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