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與旅游:供給側改革背景下 傳統(tǒng)技藝的出路
撰文/孟繁勇(本刊記者)
在互聯(lián)網、大交通及資本并舉的時代,時空壓縮、資本流通的全新環(huán)境給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帶來了機遇與挑戰(zhàn)。如何讓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社會與經濟的價值?如何平衡經濟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有不同收獲。
● 杭州拱宸橋西的歷史文化街區(qū)。
我站在杭州拱宸橋上,腳下便是京杭大運河,它自南而起,向北而流,自有蒼茫之意。過橋就是杭州首批非遺旅游經典景區(qū):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穿過古老的街道,便是著名的杭州手工活態(tài)展示區(qū),集教學、體驗、工藝表演、銷售為一體的非遺展示館正在此處。杭州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如天竺筷、竹編、紫砂壺、油紙傘等,均在展館設有展示區(qū)。絡繹不絕的游客在館中看非遺、賞傳統(tǒng)工藝,自有樂趣。
我在館中結識了“四川瀘州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余萬倫,他告訴我:“油紙傘作為雨具,如今被看成工藝品,人們出門很少撐油紙傘,大多放在架子上供人觀賞,平時也賣不了幾把。能夠把這項手藝傳下去,也就不錯了?!?/span>
此情況在油紙傘進入非遺展示館之后得到改觀,很多游客看到油紙傘的制作過程后,都會買一把帶回去,這讓余萬倫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他說:“非遺與旅游的結合,實際上給了非遺一個新平臺,也使得這門手藝能夠讓更多人了解?!?/span>
無人學藝的尷尬
杭州設立非遺旅游經典景區(qū),自2015年啟動。包括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在內,當年杭州市非遺旅游經典景區(qū)共評出11家,被稱為將非遺項目融入旅游,既有效延伸了旅游產品鏈,也讓非遺項目得到了活態(tài)傳承。
杭州的成功,也讓其他省市得到啟發(fā)。江蘇省連云港市開辟的非遺旅游線路,將非遺中的柳編、黑陶、木質漁船等制作技藝融入其中,并在2017年4月20日迎來了第一批“非遺旅游團”。游客們在連云港市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和旅行社導游的陪同下,參觀、制作手工藝品。自第一批非遺旅游路線設立后,目前已陸續(xù)開辟了多條非遺旅游線路,同時銷售非遺旅游產品。
相比于杭州與連云港市將非遺與旅游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經濟與社會效益,國內還有大批非遺處于后繼無人的困境。以陜西省為例,由于歷史原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較晚,情況不容樂觀。比如,包括藍田普化水會音樂、西安鼓樂、秦腔等2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竟有13項被列入等待搶救性保護的民間文化項目名錄。而同州梆子、洋縣佛教音樂、戶縣燈碗腔、商洛花鼓戲等,因傳承人無多,且年齡普遍較大,甚至面臨失傳的危險。
無獨有偶,在有中國四大年畫產地的山東濰坊,傳承了600多年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楊家埠木版年畫始于明代,興于清朝,以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馳名中外,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楊家埠木版年畫雕版大師顏克臣,培養(yǎng)了30多個徒弟,大都半途而廢,目前僅有兩個徒弟在堅持。楊凱凱就是其中之一,他認為其他人堅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學藝良久,卻不掙錢,難以見到效益。而同樣的困境,也發(fā)生在全國19家木版年畫生產作坊(企業(yè))中。至今全國掌握雕版技藝的師傅,僅40人,一家作坊平均兩名。楊凱凱說:“長此以往,會雕版的人越來越少,這門手藝前景堪憂?!?/span>
當我將楊家埠木版年畫面臨的困境,講給國家級非遺秸稈扎刻的傳承人徐艷豐時,他苦笑著說:“好歹楊家埠木版年畫還有兩個徒弟在學,我收了幾十個徒弟,到現在一個也沒留下來,都走了?!?/span>
問及徒弟離去的原因,徐艷豐告訴我,學習扎刻技藝,從種高粱、收秸稈到學藝扎刻,耗時數年。如今生活節(jié)奏快,沒人愿意花這么長時間去學。他說:“人們都知道扎刻是國家級非遺,一些來學藝的小伙子,也是沖著傳統(tǒng)手工藝來學。一學發(fā)現這么枯燥,收益又少,根本堅持不下來?!?/span>
徐艷豐的秸稈扎刻,普通的作品便需數月,一件復雜的作品,耗時至少一年。我在他的工作室,見到一座大型天安門扎刻。為了完成它,徐艷豐更是用了70多萬節(jié)秸稈,耗時3年。
能完成作品是令徐艷豐高興的事,但他更愁的是,即便耗時耗力地完成一件秸稈扎刻作品,卻數月甚至數年也賣不出去,沒有收入是常態(tài)。他說:“年輕人對非遺有興趣,但若說終身靠非遺吃飯,確實也是一個大問題。我解決不了這個問題,這是最無奈的事。”
非遺旅游的雙贏之路
徐艷豐的無奈,我接觸的許多非遺傳承人都曾反映過。非遺如何尋找出路?國家相關部門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些問題。2009年8月31日,文化部、國家旅游局下發(fā)《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推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fā)展的主要措施”部分,專門提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優(yōu)勢,開發(fā)文化旅游產品”。
《意見》明確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既要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tài)和本真性,又要通過旅游開發(fā)向外界宣傳推廣。并且,對不同門類的非遺,也指出了旅游開發(fā)的方向。比如,對傳統(tǒng)技藝類非遺,通過生產性保護方式,加以合理利用,為旅游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注入新鮮元素。對傳統(tǒng)表演藝術類非遺,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態(tài)的展示,另一方面通過編排,使其成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場效益的文化旅游節(jié)目,積極發(fā)展文化觀光游、文化體驗游、文化休閑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
非遺專家韓成福分析《意見》頒布之后的變化,他告訴我,《意見》的發(fā)布,對于非遺的發(fā)展利好頗多。首先,各級政府可遵循《意見》來指導當地非遺開發(fā)。另一方面,通過與旅游結合,不僅開發(fā)了新旅游資源,獲得利潤也可為非遺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資金。此外,與旅游平臺結合,更可宣傳非遺相關知識,是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非遺與旅游相結合,政府層面的作用顯然不可小覷。在此方面,安徽省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推動非遺旅游資源開發(fā),為各地提供新思路。
安徽省非遺資源豐富,但也面臨著產業(yè)規(guī)模小、經營模式傳統(tǒng)、市場開拓不夠、產品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的困境,如阜陽剪紙、界首彩陶等國家級非遺瀕臨失傳。甚至界首彩陶一度出現傳統(tǒng)技藝生產出的彩陶滯銷,幾乎無人學藝,傳承難以為繼的情況。
如何將散、小的作坊聚集起來?引進激勵政策,吸引非遺由文化資源向文化旅游產業(yè)轉化,成為政府做的第一件事。于是,阜陽剪紙與界首彩陶的諸多家庭小作坊,被政府部門通過整合重組的形式,轉為成立相關公司。
同時,在產業(yè)經營上與旅游、工商、外貿等部門攜手,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美術品牌,對品牌認證及保護知識產權,并在安徽省內的各大文化園、旅游景區(qū)開設非遺旅游文化產品的銷售展示柜臺促進產品銷售。
和旅游景區(qū)結合,正是優(yōu)化非遺資源的重要措施。在安徽省境內,如阜陽生態(tài)園、潁上八里河生態(tài)公園、潁州西湖等生態(tài)游園數量較多,這些景區(qū)普遍存在的問題便是旅游商品檔次低,經濟效益并不高。韓成福認為,帶有文化氣息的非遺商品,顯然更為游客鐘愛,兩者相結合,不僅提高了景區(qū)的文化內涵,更可依托旅游的密集觀光客,提高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與相關高?!奥?lián)姻”,推動非遺在秉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商品,也成為安徽省推動非遺與旅游結合的措施。比如,自2014年以來,阜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的教師們受邀,與阜陽開源剪紙有限公司聯(lián)合開發(fā)具有現代意味的剪紙新產品。開發(fā)的產品在國內頻頻獲獎,受市場歡迎,創(chuàng)造出豐厚的利潤。
而美術學院則成為阜陽剪紙的非遺教學基地,非遺的傳承也得以推廣。韓成福說:“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思考非遺與旅游的結合,安徽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對一些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未來的路該怎么走,具有指向性意義?!?/span>
非遺保護的利益取舍
若你去過內蒙古鄂爾多斯,一定會被當地具有的獨特民俗——鄂爾多斯婚禮吸引。實際上,從非遺與旅游結合的角度,最常見的是民俗游。
我數次前往鄂爾多斯,當地旅游景點依托國家級非遺鄂爾多斯婚禮,將獨特的蒙古族婚俗呈現給游客。每次表演,游客的熱情都會被點燃。實際上,不僅在中國,民俗游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同樣存在。韓成福告訴我,歐美國家的民俗表演大多是在當地文化的起源地展開,成為當地旅游活動中極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吸引了大批游客。
韓成福認為,從非遺與旅游相結合的角度,非遺可分為動態(tài)與靜態(tài)兩種形式。民俗游、節(jié)日、文化節(jié)等,呈現模式上為動態(tài)特征。而靜態(tài)的非遺,則包括民間美術、技藝等。根據其特征,或可采用博物館(或展覽館)、文化村的模式與旅游相結合。
包括鄂爾多斯婚禮、東北滿族民俗、藏族民俗等民俗類非遺的呈現,在當地文化村形式的旅游景區(qū)常見。在內蒙古、遼寧、黑龍江、西藏等地的景區(qū),經??煽吹骄哂挟數仵r明特色的民俗類非遺表演,而游客往往對此反應熱烈。
而非遺類的博物館,最早出現于1985年,當時河北省武強縣政府為年畫專門成立了博物館(現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4A級旅游景區(qū))。2005年,武強年畫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博物館更是迎來了大量游客,年均接待量達10余萬人次。 館內陳設的相關文物及年畫技藝展示,帶動了商品銷售,成為當地非遺與旅游結合的典范。
非遺結合旅游,目前已經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一種形式,對非遺的保護與發(fā)展,顯然是有著積極的影響。但隨著旅游業(yè)態(tài)大量結合非遺,在開發(fā)旅游項目的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矛盾。中國的非遺種類眾多,依照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非遺的分類作為標準,在中國 13個學科大類中,非遺項目覆蓋了除經濟學、管理學之外的 11 個學科大類,覆蓋面達 85% 。而在 110 個一級學科中,非遺項目涉及 27 個一級學科,覆蓋面達 25% 。其中,非遺項目主要涉及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其覆蓋面達 55% 。
韓成福認為,數量驚人、覆蓋面廣泛的非遺項目,也使得非遺在與旅游相結合開發(fā)的過程中,出現開發(fā)者不了解非遺內涵,從而造成負面影響的情況。隨著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在云南某些景區(qū),潑水節(jié)作為非遺項目,為吸引游客天天都會舉行。原本隆重的節(jié)日,卻因大量游客聚集,曾發(fā)生趁潑水之際猥褻婦女的情況。而潑水節(jié)也失去了文化內涵,成為每天例行的娛樂節(jié)目。
韓成福認為,一些非遺項目在旅游開發(fā)的過程中沒有得到切實保護,實際上是重利益、只開發(fā)不保護的思維占據上風。一些開發(fā)者只注重非遺的經濟、市場價值,而對非遺文化價值的挖掘不夠。他說:“非遺的保護發(fā)展與旅游開發(fā)獲取收益,看似簡單,實則真正達到共贏,仍需各方協(xié)調努力。在經濟利益與非遺的保護發(fā)展之間做取舍,顯然后者更應引起重視。”
上圖:用來供人觀賞的精美油紙傘。供圖/全景圖片
下圖:傳承了600多年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供圖/東方IC
徐艷豐與他的秸稈扎刻作品。攝影/金建輝
上圖 鄂爾多斯的非遺旅游景點將獨特的蒙古族婚俗呈現給游客。供圖/CFP
下圖 河北省武強縣政府為年畫專門成立了博物館,吸引了大量游客。供圖/CFP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