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通貨膨脹的測度與認定

        通貨膨脹的測度與認定

        時間:2023-11-23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由于西方經濟學家通常定義通貨膨脹為物價普遍的持續(xù)上漲,因此,作為衡量物價總水平變動程度的物價指數就成為多數國家測度通貨膨脹的主要方法。但用何種物價指數能準確度量通貨膨脹,卻有較大分歧。各國批發(fā)物價指數的分類各不相同。這一指標通常被用做衡量通貨膨脹率的核心觀察指標之一。一般來說,CPI為負值,則顯示有通貨緊縮,反之則是通貨膨脹。所以,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它是最適合于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

        三、通貨膨脹的測度與認定

        (一)西方發(fā)達國家通貨膨脹的測度方法及比較

        1.物價指數。由于西方經濟學家通常定義通貨膨脹為物價普遍的持續(xù)上漲,因此,作為衡量物價總水平變動程度的物價指數就成為多數國家測度通貨膨脹的主要方法。但用何種物價指數能準確度量通貨膨脹,卻有較大分歧。比較廣泛使用的物價指數有以下幾種:

        (1)批發(fā)物價指數(WPI)。批發(fā)物價指數又稱躉售物價指數。是以商品批發(fā)價格作為計算依據,反映批發(fā)市場價格變動的經濟指數。由于批發(fā)的環(huán)節(jié)和批發(fā)的對象不同,批發(fā)價格也有多種,多數西方國家均利用商品第一次大宗成交的價格,以說明商品初次銷售價格水平的變動。故批發(fā)物價指數,通常指的是生產者的銷售價格變動的指數。從批發(fā)物價指數的分類看,有按商品種類的分類、按產品的加工階段分類和按產品耐用程度分類,等等。各國批發(fā)物價指數的分類各不相同。即使按同一標志分類,具體的組別也有一定的差別。例如,美國的批發(fā)物價指數,包括15個大類和88個小類;而法國的批發(fā)物價指數,只劃分為糧食、燃料與電力、工業(yè)品三大類,各大類下再劃分若干小類。批發(fā)物價指數中所包括的品目數及價格數各國也有很大差異。美國約有3200種品目,8000個價格;英國約有2000種品目,11000個價格;德國約有2239種品目,約13500個價格;而意大利只有357種品目,8500個價格。指數中采用的價格一般是以每月某一日的價格代表一周或一個月的價格,有的用平均價格代表。例如,美國原則上以包括13日的那個星期的星期二為價格調查日;德國是每月21日,或離它最近的那個工作日,意大利是每月15日;日本是以簡單平均三旬代表價格為月平均價格。各國編制批發(fā)物價指數所采用的公式大多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指數,所使用的權數多為固定權數。權數的內容是基期的成交額或批發(fā)銷售額。如美國是根據1987年的成交額而定;德國是根據1991年國內銷售額而定;意大利是根據1989年批發(fā)商的國內銷售總額而定。對于權數資料,一般每隔一定年限都要進行必要的修訂,以使權數能更接近現期的銷售結構。通過批發(fā)價格指數可以觀測國內企業(yè)進行產品交易時價格變動的情況,把握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內的整個產品供求動向。由于批發(fā)指數與產品出廠價格密切相關,并且其代表規(guī)格品的范圍較廣(既有消費品也有生產資料,但不包括勞務),因此,包括投資品在內涵蓋范圍更廣的批發(fā)價格指數也是測度通貨緊縮的一個合適指標。

        (2)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8],即CPI。是指用來衡量居民購買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變化的指標。指數包括商品價格和勞務價格兩方面內容。這一指標通常被用做衡量通貨膨脹率的核心觀察指標之一。一般來說,CPI為負值,則顯示有通貨緊縮,反之則是通貨膨脹。而國際上通常認為CPI在0~1%之間為正常值。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采用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消費價格指數作為衡量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程度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分析判斷月度甚至季度經濟與價格形勢時,更多地采用這一指標。主要是因為扣除易受季節(jié)和氣候變化影響的鮮菜等價格波動因素后,可以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更直接、客觀地反映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從指數所包括的調查地區(qū)和調查對象看,大多數國家都對國內大部分或全部城市和地區(qū)進行調查。如,法國、德國、意大利等都是對全國所有住戶進行調查,美國對全部城市的消費者進行調查。指數中包括的商品和服務項目以及包括的調查價格指數的多少,各國有很大差別。最多的是德國,有1000多種;最少的墨西哥只有23種;加拿大僅包括182個品種。美國有兩種不同的消費物價指數:一種是職工和工人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W;另一種是城市居民的消費物價指數,簡稱CPIU。由于CPIU指數統(tǒng)計的范圍是CPIW的兩倍,它反映消費物價的參考性更高,因而深受市場人士的重視。各國指數中的價格資料大都按月搜集,但價格登記的次數,視有關項目價格的波動規(guī)律而有所區(qū)別。對價格波動程度較大的食品類和季節(jié)商品登記的次數多一些;對價格波動程度較小的項目,則登記的次數相對少些。指數的公式、基期及權數,多數國家通常采用加權算術平均數指數公式。指數的基期,一般是各國根據本國經濟發(fā)展的情況,選擇某一個年度。如,德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分別以1985年、1990年、1992年和1986年為指數的比較基期;美國以1982~1984年為基期。為了提高指數的準確性,選取的指數基期不應離計算期過遠,每隔幾年應作適時調整。由于種種原因,各國指數基期的使用都比較長,如美國1967年的基期一直使用到1982年,法國1970年的基期一直到1990年,等等。各國的價格指數計算大都采用固定權數,權數資料主要來源于住戶消費支出調查,一旦確定以某一年的調查資料為基準,幾年不變。也有的國家采用連鎖指數方式,每年年初根據連續(xù)的家庭支出調查資料,對權數進行調整修訂。例如,英國是根據前一年6月為止的一年住戶支出調查,每年2月修改;法國根據國民收入統(tǒng)計及消費支出調查,每年1月修改。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優(yōu)點是資料容易收集,能夠直觀反映消費者的價格負擔,能較為全面地反映居民消費價格狀況及其對居民實際生活費支出的影響程度,并且可以每月公布一次,較快地反映價格趨勢。因此許多國家直接把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幅度等同于通貨膨脹率,大多數經濟學家也用這個指數表示通貨膨脹率。該指數的變動,直接關系到貨幣工資及其他收入(如退休金等)的升降,也關系到政府補助金的調整。但是,該指數的包括范圍較窄,國家消費、生產資料、進出口商品等均不在其范圍之內。

        (3)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GNP)。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對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除私人部門的消費外,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還包括了公共部門的消費、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因此能較準確地反映一般物價水平的走向。其計算公式如下:

        G1/G0×100%

        其中:G1表示報告期國民生產總值;G0表示基期國民生產總值。

        西方國家一般按帕氏公式編制它,即先按GDP的各項支出分別編出類指數,然后匯編成價格平減指數。

        GDP價格平減指數的優(yōu)點為:由于該指數所包括的商品和勞務的范圍最為廣泛,從理論上說,該指數能夠最全面反映價格總水平的變化,是測度通貨緊縮的一個比較全面的指標。所以,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它是最適合于衡量通貨膨脹的指標。但其也存在不足之處:①包括了那些不在市場上交易商品和勞務的估算,主要是政府的勞務。②編制這一指數需要大量的數據資料,一般只能一年公布一次,滯后性比較強。有些統(tǒng)計系統(tǒng)不發(fā)達的國家甚至編不出這一指數。③對家庭來講,GNP平減指數不是一個測度貨幣價值的理想指數。這是因為它包含有投資和出口商品的價格,而這些商品與它們是不直接相干的。④實際GNP是用各行業(yè)的價格指數(有的行業(yè)沒有價格指數資料時,只能估算)推算的。因此,它所綜合出的反映各行業(yè)價格水平變動的物價總指數,帶有一定的近似估算性質。并且綜合平均用的是帕氏公式,即非固定權數計算得出的總指數。因此,在實際經濟生活中,人們通常只是用GNP平減指數作為衡量年度通貨膨脹率的參考指標。⑤從可控制性的角度來看,GNP平減指數是由以現期價格表示的一個非常綜合的物價指標,且是事后的統(tǒng)計,我們從其中無法得知是何種因素引起的物價普遍上漲。所以,對于波動頻繁的宏觀經濟,它不能滿足調控的要求。

        2.理想的財富指數(RAI)。美國經濟學家A.艾克恩和B.克萊因在1973年合寫的一篇文章中提出,通常使用的物價指數只計算當年生產的各種商品、勞務和資產的價格,但遺漏了以前生產的(即存量)資財價格的變動,并且不包括金融資產(如,股票、證券)。而在通貨膨脹期間,一些如房產、寶石、優(yōu)良公司股票等實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的價格也會大幅度上漲,以往的指數不能對此作出準確、及時的反映。人們出于保值心理,建議采用一種理想的財富指數,其計算公式為:

        img87

        式中:Pab是b期對a期的價格指數Wb是b期的財富總額;Wa是a期的財富總額;Pb(j)是B期各資產的價格向量;Qb(i)是b期的資產向量;Pa(j)是a期的資產價格向量;Qa(i)是a期的資產向量。

        從理論上看,此指數能很全面地反映一定時期內的通貨膨脹程度。但在實際應用中,許多關于資產的資料無法收集。因此,指數的編制有很大的困難。目前還只是個別國家在試驗編制這一指數。此外,還有以貨幣供應增長率減去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名義利息率減去實際利息率之差額和通貨膨脹缺口模型等測度通貨膨脹的方法。

        (二)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測度指標及評價

        目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測度指標主要有三類:

        (1)商品零售價格指數(RPI)。RPI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價格,是工業(yè)、商業(yè)、餐飲業(yè)和其他零售企業(yè)向城鄉(xiāng)居民、機關團體出售生活消費品和辦公用品的價格。從1994年開始,該指數不再包括農業(yè)生產資料部分,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單獨編制。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是從售方角度觀察市場商品零售價格的變動趨勢及幅度的相對數。主要用于分析市場供求關系、核算零售商業(yè)的規(guī)模和效益等。該指數采用加權算術平均公式計算,是反映我國商品價格變動趨勢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多年來,我國測度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一直用RPI。

        (2)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CPI是城鄉(xiāng)居民支付所購買生活消費品和獲得服務項目的價格,是社會產品的最終價格和服務項目的收費價格。CPI是反映一定時期內城鄉(xiāng)居民所購買的生活消費品價格和服務項目價格變動趨勢和程度的相對數,是通過綜合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民消費價格指數計算求得的。編制該指數的資料采用分層抽樣調查取得。該指數包括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兩個亞類指數,但國家消費、生產資料和進出口商品均不包括在內。我國從1985年開始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1985年以前的數據,可引用職工生活費用價格指數近似代替。

        (3)GDP價格平減指數。GDP價格平減指數是由以當年價計算的GDP與按可比價計算的GDP相比而得到的。即:

        GDP價格平減指數=(當年價計算的GDP/同期可比價計算的GDP)×100%

        它表明,以當年價計算的GDP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高于以基期價格計算的GDP。

        GDP價格平減指數的統(tǒng)計范圍涵蓋了第一、二、三產業(yè)全部的貨物和服務,也包括進出口產品。我國從1997年開始公布其季度數據。我國目前還沒有每月編制國民生產總值平減指數。

        這三種價格指數的統(tǒng)計范圍不同,由此計算出的通貨膨脹率指標也各有側重。CPI和RPI的重要差別是:RPI不包括組成CPI的服務項目價格成分;而CPI缺少RPI中的農業(yè)生產資料類價格指數。CPI相對于RPI的確是個進步。CPI包括更廣泛的統(tǒng)計范圍,它涵蓋了消費品和居民消費的服務項目。從居民生活角度看,是覆蓋面最廣的綜合價格指數,可以用來直接度量居民生活的變化。CPI由國家統(tǒng)計局編制,是從消費者主體來觀察物價變動。它綜合了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農民消費價格指數。利用它可以觀察和分析消費品的零售價格和服務價格變動對城鄉(xiāng)居民實際生活費用支出的影響程度。它的優(yōu)點是:資料容易收集,能夠直觀地反映消費者的價格負擔,并且可以每月公布一次,較快地反映價格趨勢;另外,它與工資收入結合起來還可較好地說明消費者生活水平的變化狀況,作為工資、津貼調整的依據。其缺點是指標的范圍較窄,不包括公共部門的消費、生產資料和資本、進出口商品和勞務。而且不能正確表現消費商品與勞務的質量改善。另外,該指標不包含投資品,而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卻又主要是由投資來拉動的。

        GDP價格平減指數的優(yōu)點是:它的統(tǒng)計范圍包括一切產品和勞務,也包括進出口商品,所以它能較準確反映社會物價總水平。但是,編制這一指數的資料很難收集,用它來計算的通貨膨脹率不能迅速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和動向,沒有預測性,在實際運用中也存在很大困難。GDP價格平減指數用于描述過去年度的通貨膨脹比較合適。而在對宏觀經濟進行月度、季度通貨膨脹分析時,常用CPI來描述。而為了使指標覆蓋面更廣,更好地觀測通貨膨脹,便于同西方國家進行比較,在進行月度、季度分析時,最好結合其他指標,如社會商品零售和服務項目價格指數。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通貨膨脹指標應該考慮投資品價格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經建議東歐的經濟轉型國家使用WPI來衡量通貨膨脹水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普遍的高投資率,致使投資的波動直接影響宏觀經濟指標。中國的國內支出結構與這些國家十分相似,而與西方工業(yè)國家明顯的不同。雖然居民消費所占的份額逐漸大于投資,但平均不到一半,而我國投資率卻一直在30%以上。所以,CPI相對于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IPI)來說,在總支出的權重比較方面沒有明顯優(yōu)勢,我們應該設法在通貨膨脹指標中反映IPI的作用。中肯的做法是利用居民消費和總投資在總支出中的絕對占有率之比K:

        K=居民消費/總投資

        計算出二者在一個指數中的相對占有率α、β,最終得出代表一般物價水平的通貨膨脹指數,即:

        P=α×CPI+β×IPI  其中,

        α=K/(1+K);β=1/(1+K)

        公式是關于整體宏觀經濟的通貨膨脹指數。式中的系數β隨著投資率的下降將逐漸降低;系數α隨著居民消費在總支出中比率的增加,逐步增大,同時單個CPI越來越適合作為通貨膨脹指標。

        近些年來,我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逐漸開始使用CPI來觀測市場物價變動。

        (三)通貨膨脹的認定

        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必須與商品流通相適應。那么,流通中究竟需要多少量的貨幣才能滿足商品交換的需要呢?通常的規(guī)律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主要取決于三個因素,即待實現的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同一單位的貨幣流通速度。其中,前兩項的乘積又構成商品的價格總額。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次數)

        由此可以看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具體地認定經濟生活中是否出現通貨膨脹有以下幾種方法:

        1.平衡法。即從市場供求角度來考察,也就是要看社會貨幣購買力[9]同社會商品價格總額[10]是否保持了平衡。如果保持了平衡(當然,不是絕對平衡),就說明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量是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物價也比較穩(wěn)定,經濟運行正常;否則,就說明流通中的貨幣量多了或少了,商品價格信號失真。所謂貨幣流通必須與商品流通相適應,實質上就是指貨幣的購買力要和社會商品的供給量保持平衡。

        2.物價法。即從物價指數的角度來考察,也就是要看社會上商品的物價指數是否平穩(wěn)。如果物價指數平穩(wěn)或基本平穩(wěn),就說明流通中貨幣量與社會商品的供給量大致是相適應的;否則,如果物價指數過高或過低,就意味著貨幣供給量太多或不足。

        3.比例法。即從流通中的貨幣量與社會商品零售額之間的比例來考察。根據我國歷史經驗和有關學者的研究成果,在一般情況下,流通中的貨幣量與社會商品零售額之間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9左右為正常狀況。也就是說,1元人民幣在1年內可以使9元左右的商品零售額得到實現。如果高于這個比例,就表明貨幣投放過多,商品供不應求;否則,就是貨幣投放不足,甚至是通貨緊縮。例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流通中的貨幣量與社會商品零售額之間的比例大致是1∶10左右,因而,這個時期的國民經濟運行狀況就比較正常;而到了“大躍進”、人民公社時期,由于經濟建設偏向于高積累、高速度、高投入,貨幣投放過量,就使得這個比例提高為1∶5左右,結果導致了商品匱乏、物價騰飛,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