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去參觀‘圣跡堂’,那里有介紹墨子光輝一生的巨型壁畫。”李毅誠看到大家休息得差不多了,于是繼續(xù)導游的工作。
大家隨著李毅誠走進位于院子北部的“圣跡堂”。圣跡堂以壁畫為主,高2.5米、長85米的巨幅壁畫繞大廳一周,由62幅相互關聯的壁畫組成,每幅畫面都是墨子傳奇動人的一個個小故事,全面而細致地描述了墨子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從目夷后裔開始,有求學、周游列國的經歷,并概括了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jié)用、節(jié)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的思想主張,這些主張貫穿了墨子的一生。
“大家來看這幅!”李毅誠招呼同學們看一幅名為“精思善辯”的圖文:衣著簡單、須髯皆白的墨子正與弟子們席地而坐討論學問。
“墨子和弟子們正在討論什么?”同學們問。
“從畫的名稱來看,應該是正在討論辯學。”
“辯學?”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縱橫捭闔,都想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學說,因此非常重視論辯之術的培養(yǎng),辯學幾乎成為風行朝野的一門大學問。”李毅誠指著畫面說道,“墨子不僅善辯,而且他還用他深厚的科學素養(yǎng),與弟子們一起,對論辯之術本身進行了科學的研究,揭示了論辯的目的、論辯的方法以及論辯所要遵守的倫理準則等?!?/p>
“能具體解說一下嗎?”同學們要求。
“墨子在他的文章《小取》中提出了一個辯學的總綱領: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慕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p>
“什么意思?”同學們對這么理性的文言表述,理解起來有點兒費勁。
“這段文字,概括了墨家教‘辯’的基本思想?!崩钜阏\一句一句地解釋,“‘明是非之分,審之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這六句,是闡明‘辯’的目的和作用。也就是這幅畫下面的文字說明?!?/p>
李毅誠一指“精思善辯”畫的下端文字念道:“辯學的目的是搞清楚是非的界限、國家治亂的規(guī)律、同異的所在、名實的道理、利害的分別和疑難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要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p>
“那‘慕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是什么意思呢?”
“這兩句是說明異同是非的根源在于‘萬物之然’,即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征,加以充分地比較、辨別、論證,得出符合實際、實事求是的結論。”
“也就是探求‘萬物之然’,這倒有‘仰觀俯察’‘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味道?!眲⒊吭俅温撓灯稹吨芤住返姆椒ㄕ?。
“這說明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方法和習慣是一脈相承的。不過,墨子的‘辯’學更強調萬事萬物的‘名實’關系,內容也更抽象和理性?!?/p>
“‘名實’關系?”同學們有些不理解。
“這涉及墨子文中提到的后面幾句:‘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五句,是說明‘辯’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相當于一般的邏輯論辯過程。”李毅誠解釋道,“其中‘以名舉實’,說的就是‘名實’關系?!褪歉拍睿畬崱褪强陀^事實?!悦e實’規(guī)定了運用概念必須正確地反映客觀事實:‘所以謂,名也;所謂,實也;名實耦,合也?!?/p>
“慢點兒說,這有點兒難以理解?!?/p>
“嗯,是有點難理解。”李毅誠承認,“‘以名舉實’不好理解,我換一個成語,你們一定能理解了。”
“什么成語?”
“名副其實?!?/p>
“名副其實,這倒能夠理解,就是名聲要符合實際。”
“這是后來的引申義,‘名副其實’的原意是:名稱要符合事物的實質?!?/p>
“確實如此?!悦e實’和‘名副其實’中的‘名’都是指事物的概念,而‘實’則指事物的實質??陀^事物之所以有‘名’,實質上是因為有‘實’,‘實’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的,凡‘名’必須副‘實’,能副‘實’的‘名’才算是真‘名’,才算是一個完整的概念?!?/p>
李毅誠借助同學們熟知的成語進行解說,讓同學們理解起來容易多了。
“那什么是‘以辭抒意’和‘以說出故’呢?”
“‘以辭抒意’就是判斷,要求語言必須清楚正確地表明所判斷的內容?!哉f出故’就是推理,‘故’是根據理由,‘說’是推論。凡論證和推理時,必須持有充分的根據和理由?!?/p>
“就是判斷和推理?!编嵗蠋熀喍灾?。
“那‘以類取,以類予’是何意呢?”
“‘以類取’就是演繹,‘以類予’就是‘歸納’?!崩钜阏\也學鄭老師言簡意賅。
“那我明白了,其實這五句說的就是:概念、判斷、推理、演繹、歸納?!眲⒊繌堥_五指概括道。
“你真聰明!”李毅誠夸獎道,“但就是這些詞語構成了邏輯學的基礎?!?/p>
“那最后兩句‘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是什么意思?”劉晨打破砂鍋問到底。
“這兩句是說明‘辯’的紀律和道德品質要求。墨子認為,從事于‘辯’,對自己的‘立說’‘立辭’必須持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據,反之就決不能強求別人信服,或與人相‘辯’而反對對方。這與儒家提倡的‘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的品質非常相似,就是決不強詞奪理,一定要以理服人?!?/p>
“這對你們可有現實意義哦!”姚老師插了一句。
“墨家對于‘辯’持審慎態(tài)度,他們研究各種論辯之術,總結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但墨子要求墨門中人必須慎用,主張辯證地對待各種論辯之術,更不能絕對化而走入極端?!?/p>
“這正是墨家治學、教學的高尚風格之所在,值得我們借鑒?!编嵗蠋熆畤@道。
“墨家這種‘別同異,明是非’的辯學形成了一個有條不紊、系統(tǒng)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并立,成為人類三大邏輯學中最早的一個。”李毅誠自豪地總結道。
大家繞著巨幅壁畫參觀,壁畫栩栩如生,給人以親臨其境之感,讓人仿佛走進了墨子的世界,與之一起學習、一起成長、一起思考、一起主張、一起奔波、一起……
墨子及門徒大多來自社會下層,他們結成一個嚴密的團體,有嚴格的紀律,成員必須嚴格遵守墨子的思想原則。
1.“兼愛非攻”是思想的核心
“兼愛”是墨子倫理思想的中心觀念。他認為天下的一切禍害皆起于人們之間的親疏遠近之分,彼此利益之別。因此,不應有親疏厚薄之別,要求人們對待別人像對待自己一樣。非攻是兼愛思想的自然延伸。墨子反對戰(zhàn)爭,但并非毫無原則,而是特指反對當時的掠奪性戰(zhàn)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zhàn)爭嚴格區(qū)分為正義與非正義兩類。
2.“三表法”的認識論
墨子重視實效,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又把親知的過程分為“慮—接—明”三個步驟。
墨子強調,統(tǒng)治者制定政策、考察言論的有效性時,一定要考慮三個方面:第一表:“有本之者”,立論要注重歷史,參照古代圣王的經驗、事例;第二表:“有原之者”,立論要依據民眾的經歷,以廣見聞,要參考百姓生活層面的真實經驗;第三表:“有用之者”,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檢驗思想與言論的正確與否。這是一種樸素的真理觀。
3.“別同異,明是非”的辯學
墨子認為,辯學的目的是搞清楚是非的界限、國家治亂的規(guī)律、同異的所在、名實的道理、利害的分別和疑難的問題,就是要反映世界的本來面目。
墨家這種“別同異,明是非”的辯學形成了一個有條不紊、系統(tǒng)分明的體系,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并立,成為人類三大邏輯學中最早的一個。
4.自然科學成就
墨家在自然科學方面有很高的造詣,涉及數學、光學、聲學、力學以及心理學等許多方面。墨家的實用科學技術知識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現為器械制造等方面,特別是戰(zhàn)爭攻防器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