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飲食小常識以及美食趣聞

        飲食小常識以及美食趣聞

        時間:2023-01-20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具體地講,“和”是中華民族飲食智道與天人美韻二者的藝術(shù)結(jié)晶與集大成者。這種滿足和享受,無疑已超越了功利的目的而進入了審美的層次。生理審美,就是指人的五官對飲食的色、形、香、味、質(zhì)乃至聲響的感受所產(chǎn)生的美學觀念。因此,要務(wù)必設(shè)法使菜肴烹制成熟后,仍保持原來鮮美的韻色。由于香有點虛無縹紗,在飲食審美過程中,人們對于食物的香不可能有比較明確的界定,而只能籠統(tǒng)和模糊地說香或者不香。

        基于“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美學總是要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中去尋找美。天與人合涵蓋著“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兩個層面,其中的哲學精神不管怎么說,都離不開人。如果從審美的角度考察的話,那么,中國飲食美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和”。具體地講,“和”是中華民族飲食智道與天人美韻二者的藝術(shù)結(jié)晶與集大成者?!独献印贰爸未髧襞胄□r”,言簡而意賅,內(nèi)蘊豐富的辯證法與哲理,即把治國之道與飲食美學巧妙結(jié)合隱喻在一起,同時也強調(diào)社會與自然二者之間的和諧。

        中國飲食美學所追求的“和”,主要由生理審美、身心審美、藝術(shù)審美和道化審美四個層次構(gòu)成的。

        生理審美

        “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chǎn)物?!瘪R克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類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一樣,既有感性的特征,又有理性的積淀。這種積淀著社會理性和超越了生物本能的感性認識,正是生理具備審美功能的基礎(chǔ)。人類大量的飲食活動表明,人們對美食的追求,不僅是為了充饑,而且也是為了得到感官的滿足,得到一種高于生存需要的享受。這種滿足和享受,無疑已超越了功利的目的而進入了審美的層次。

        生理審美,就是指人的五官對飲食的色、形、香、味、質(zhì)乃至聲響的感受所產(chǎn)生的美學觀念。這種美學觀念就是基于色、形、香、味、質(zhì)的和諧。如何才能在這幾方面達到和諧呢?這就要求烹調(diào)師和美食家不只對食物原料的特性,烹飪過程的物理、化學變化,原料之間相互配合的原則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而且懂得刀工技藝、火候知識和有一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深諳飲食藝術(shù)規(guī)律,有敢于突破前人的變革創(chuàng)新精神。

        生理審美的內(nèi)容和要求主要是:

        一、色之和

        對菜點顏色的審美,從感受上講,要求賞心悅目,從形成上講,要求純正、組合得當。色是菜肴的臉面,也是人們食前的第一印象,還是菜肴質(zhì)量評定的指標之一。如色質(zhì)差,人們看后反胃,它的口味再好,也引不起人們強烈的食欲。反之,菜肴色彩搭配得和諧,就能幫助人體消化,增進食者食欲,使菜肴富有情趣。

        中國傳統(tǒng)飲食美學對色彩的要求主要是:

        (一)食用食物天然的本色。行業(yè)里也叫“原色”。自然界許多動植物的色,天生就很漂亮,能給人帶來美感。特別是那些新鮮幼嫩的食物,總是具有一種使人怡悅的色澤。因此,要務(wù)必設(shè)法使菜肴烹制成熟后,仍保持原來鮮美的韻色。諸如某些蔬菜在滾水氽煮后,用涼水沖一下,或在烹制時不要蓋鍋蓋,大都可以保持原來的色澤,有時還能使其更加青翠、鮮嫩。

        (二)采用不同食物來配色。凡一種菜品由好幾種食物組成時,就要利用不同食物的色澤,彼此相襯,使其形成美麗的色調(diào),如《山家清供》的“雪霞羹”是“采芙蓉花,去心、蒂,湯淖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笨梢韵嘁娺@一道菜紅白相間,一定是很美的。又如春日用香椿與豆腐相拌,一青二白。再如用大辣椒和土豆兩種食物切絲一起炒制,白綠相映,真有白玉與翡翠之感了。

        (三)利用一小撮食物綴色。同一道菜中,一種或兩種菜物量很多,占至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是為主體。為了使其色澤更為好看,便利用一小撮別的菜物撒上去,這便是綴色。如“芙蓉雞片”是以白色雞片為主料,配料是綠色的菜心,如再放點紅色的火腿加以點綴襯托,就顯得鮮艷和諧。由此看來,菜肴的色彩如同美女修飾化妝一樣,不一定非要濃妝艷抹、大紅大綠不可,但要突出主料,點綴輔料,烘托陪襯,相映成趣,使之具有“牡丹綠葉”之妙。

        (四)加入佐料來潤色。這是為了使菜品的色澤明亮或強烈,加一點佐料,給人造成更深刻、更尖銳的印象。例如不少大師把菜炒成起鍋后,給上面加少許明油,或在涼拌綠豆粉皮(黃色)上調(diào)以辣子紅油等,均能給人以明亮和強烈的美好印象。

        二、形之和

        形與色雖然都屬視覺審美范疇,但卻不能把形與色混為一談。中國菜肴的形不同于繪畫、雕刻和工藝美術(shù),有其自己獨具的特征,是圍繞著吃這一主題進行的。也就是說,它是以食物為原料,經(jīng)過加工造型而美化了的菜肴,具有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相結(jié)合的特點。形美不只在形象上傳神,重要的神韻還是食用,既好看又好吃。看是欣賞它,吃是消費它,把視覺欣賞與味覺功利結(jié)合起來,觀之使人心曠神怡,食之使人津津有味。

        一般來說,“色”美,只要懂得一些色彩原理,憑其視覺就可做到。然而,“形”美,就不只具備視覺,還要有良好的切割技藝、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細膩的操作手法。形之和,除了保持食物原狀(如整雞、整鴨、整魚)這種較低級方法外,還有兩點務(wù)必注意:

        (一)切制成形。形美的菜肴,首先是要有嫻熟的刀工技藝。正規(guī)的切割要規(guī)格一致,片是片、絲是絲、丁是丁、條是條,并且粗細一致,厚薄均勻,長短相等,互不抱連,干凈利落,拼擺起來才能造成“一致美”、“諧調(diào)美”。不那么正規(guī)的偏鋒切割雖然大小形狀不一,但構(gòu)思得好,也能出奇制勝,創(chuàng)造出新的畫面。行業(yè)上叫它“配形”。例如西安蒸八寶飯,用黑米和糯米拼制成太極陰陽魚,周圍鑲以八寶料,就是錯綜相配,聚眾物而成形的,可給人的印象卻是相當和諧。

        (二)成品造型。指菜點制作好后往盤碗中盛放。要講究擺布整齊正規(guī),或?qū)⒉它c擺成一定圖案,或鑲邊點綴,均給人以造型美、裝飾美的感受。像鍋燒雞、脆皮糯米雞等,以整只原料炸制成熟瀝油后,趁熱改刀成塊形,再按雞的原形排列在盤內(nèi)。再像上海工藝素菜“鸚鵡銜珠”用嫩綠白菜的菜頭修成頭,用紅蘿卜配嘴,用白果作珠,稍加修飾,即雕成一只天趣自然的鸚鵡畫面,盤內(nèi)再配有紫色的蘑菇,構(gòu)成一幅素雅、簡潔的圖景,獲得較好的藝術(shù)效果。

        三、香之和

        香是作用于人的嗅覺器官鼻子,使人產(chǎn)生的一種美好的嗅覺刺激。也是菜肴藝術(sh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食物揮發(fā)出的氣味(大多為醇、醚、酮、酚、烯之類的有機化合物),刺激鼻黏膜給人以興奮或抑制感。嗅覺往往先于視覺,故香為品味的先導和鋪墊,是引發(fā)食欲的重要前提。未見其菜,先聞其香。香本身就構(gòu)成了一種審美,一種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香的重要性還凌駕于味之上,因為引起人食欲的,有時并非是味,或者說首先不是味而是香。

        由于香有點虛無縹紗,在飲食審美過程中,人們對于食物的香不可能有比較明確的界定,而只能籠統(tǒng)和模糊地說香或者不香。對食物的香進行嚴格的分類在目前還是比較困難的。為了使其菜肴香氣達到和諧怡人的要求,就要采取人為的措施。一般來講有兩方面的舉措可供選擇:

        (一)從內(nèi)激發(fā)。許多食物本身潛藏著一種能引起人們食欲的氣味,但不是隨意可以發(fā)生的,只有通過熱力的攻擊,香味才能散發(fā)出來。其熱力的程度視不同原料特性而定,可以是“文火慢放”,也可以是“武火快攻”,還可以是“熱冷交替”促使食物散發(fā)出怡人的香氣。紅燒牛肉、燉豬蹄類菜肴用“文火慢攻”,宮保雞丁、爆雙脆類菜肴用“武火快攻”,海南的白斬雞先放于大沸開水鍋煮,再放入冷雞湯中浸,便屬“熱冷交替”了。

        (二)從外熔化。由于食物不一定全有香氣,即令有,也不一定合乎人意,這就要求在加熱過程中增強外部因素,給其添香。常見的做法可以是在烹制中加入大料、茴香等香料,紅燒肉、紅燜羊肉便是。也可以是在菜肴烹制成熟時加入蒜泥、香菜,炒鱔糊、水盆羊肉等便是。還可以是用帶有香氣的物料來烹制菜肴,荷葉粉蒸肉、樟茶鴨子、竹筒飯等,均能使菜品另添一股清香之氣。

        四、味之和

        味指作用人的味覺器官舌頭,使人產(chǎn)生的一種味感。味,是中國菜肴靈魂之所在。一道菜好吃不好吃,受不受歡迎,主要看它味道好壞了。如味道不好,盡管色、形再美,也得不到好評。正因為如此,“味”成了烹調(diào)的重中之重;也正因為如此,“味”才升華到了藝術(shù)范疇;還因為如此,吃的意義從果腹營養(yǎng)到不勝其“味美”之誘惑,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味之和的內(nèi)涵、手段等在“五味調(diào)和”一文中已經(jīng)講過,這里著重就味之和所達到的美感分別陳述于后:

        (一)辛辣美。張啟鈞《烹調(diào)原理》說:“凡是菜品具有強烈味道,而給人帶來刺激感的,我們均列之于這一類?!贝嗽挷诲e,因為這類菜多用辣椒、花椒、大蒜、芥末等味料,菜品有其突出的滋味,均給人以刺激的感受。需要指出的是若要將這一類菜作到“辛而不烈”的美好境界也不簡單。中國傳統(tǒng)菜中的麻婆豆腐、蒜泥白肉、芥末肘子等可謂正宗的給人以愜意刺激的辛辣菜。在正宗辛辣菜之外還有些帶刺激性的菜如肉片炒苦瓜、臭豆腐、臭鱖魚等,也算是興奮味覺神經(jīng)的變革菜品。

        (二)濃厚美。中國古代曾把“豐屋、美服、厚味、姣色”列為美的對象,這里的“厚味”就是濃郁深厚的味道。濃厚的滋味之所以容易引起味覺美感,主要是這類菜料多味濃,能增加味覺器官和消化器官的興奮度。像香味撲鼻、愈吃愈過癮的蔥爆羊肉,感到膩膩糊糊的醬汁肉、紅燒肉、炒八寶飯等都可算是這類菜的代表。

        (三)爽利美。這是指清爽利口一類菜肴。這類菜大都采用清炒、滑炒、爆炒和清蒸的做法,吃起來不僅使你含有清新明爽的感受,并且立馬食欲啟動,吃意大濃。豌豆炒雞絲、爆雙脆類能給人以爽利;烏魚蛋湯、酸辣肚絲湯類則使人胃口為之重新振奮;清蒸鰣魚、西糊醋魚又清爽鮮美得令人心曠神怡。

        以上辛辣、濃厚、爽利之美,不只美在刺激、過癮、開胃,重要的是辛辣得愜意,濃厚得醇和,爽利得至極。這正是飲食文化中所謂“和”的最高境界。

        五、質(zhì)之和

        質(zhì)指食物作用于人口腔皮膚的觸覺細胞后產(chǎn)生的一種感覺。作為食物,首先必須用牙咬得動,下來才是在咬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美妙感受,這“美妙感受”,我們稱之為“質(zhì)之和”。然而,這“質(zhì)之和”并不僅僅是一般的“觸動”感覺,而只有到了某一程度,也就是到了觸覺“感受線”之上,人才能感覺到“質(zhì)之和”的美妙?!百|(zhì)之和”按其不同菜肴原料的不同情況,大致分為單一和復和兩類質(zhì)感。

        (一)單一質(zhì)感。就某些單一的菜物菜料和所用的烹制方法而言,大致可分八種:

        1.嫩。指咬起來不只容易咬碎,并且貴在咬時能有一種愉快的感覺。菜品之嫩,首在選料。菜物只有選其新嫩、鮮嫩者,才能為嫩的觸感打下基礎(chǔ)。其次是要講刀口,依物料的自然規(guī)律下刀切制,像切肉絲,要與肉的自然紋路成垂直方向下刀,橫著切就嫩。再次是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就生,過火了就老,恰到好處則嫩。第四是炮制,也就是在烹制前多加一道工序,像炒腰花、炒豬肝,可先在滾水中燙一燙:炸魚、炸肉之類,可先在外面裹上面粉糊或蛋清糊等,這樣就能達到嫩的要求。

        2.酥。指放在口里一咬,就散成碎渣,并產(chǎn)生一種似乎有抵抗而又無抵抗的微妙感受。這多是干的固體食物或多半是用油炸的菜肴,像香酥雞、香酥鴨等。但最能達到酥的要求的,往往是面食或面炸的點心之類,像麻花、油酥餅、一窩絲、桃酥、蔥油餅等,只要放入口中,便迎牙而散。

        3.滑?;且环N柔和滋潤的口感,它與觸覺關(guān)系密切,同咀嚼關(guān)系不大?;?,主要與原料的質(zhì)地有關(guān),像木耳、豆腐、藕粉、莼菜等。當然,這同烹制方法和給原料上漿的因素也分不開。相對而言,滑是一種品位較高的觸覺感受,也是烹飪中要求較高的一個審美標尺。同“嫩”相比,滑的口感更不容易達到,稍有偏差就會失去滑的美感。

        4.脆。脆與酥頗相似,但也不是不能分辨,酥,一般是較松、易散;脆,一般是較硬,易斷、易裂。如果酥之美是“迎牙而散,成為碎渣”,那么,脆之美則是“迎牙而裂,斷為小片”。脆的食物除了自然天生的水果以外,烹制的爆雙脆、爆肚、梁溪脆鱔、脆豆腐等均是脆的代表性菜肴。

        5.爽。指清爽利口。這“爽”的觸美同酥、脆也極類似卻又不同。所謂“類似”是爽的觸美兼有酥、脆的感受,所謂“不同”是沒有酥、脆那種“散”、“碎”和“斷”、“裂”的后果。爽還有一個獨到的特征,即爽利不粘,西安飯莊的猴代帽(肉絲粉皮)、陜西的穰皮子等是典型代表。

        6.爛。指一碰就潰的食物,這“爛”的觸美,就是咬起來不僅毫無抵抗,具有一種依牙而癱那樣的舒適感受。中國觸感較爛的菜品,多半是爛而不失其形,像荷葉粉蒸肉、腐乳肉、白汁甲魚等菜,都是蒸煮得極“爛”而形整上桌食用的。

        7.軟。指質(zhì)地軟和、容易咀嚼和消化的食物。這種“軟”的觸美與爛不一樣,爛是一碰就垮,好像一堆稀泥一樣,“軟”雖易嚼,但非一碰就爛,而是必須經(jīng)過咀嚼,有些還要嚼一會兒才能爛,像五香烤麩、白肉血腸、紅燒圈子、口蘑、香菇等均屬軟而要嚼的菜品。

        8.韌。韌與軟有同有異,放入口中均很柔和,但一個易嚼,一個難嚼。韌,多半都是一種帶有彈性的食物,使人在咀嚼時能產(chǎn)生一種快感。菜品中的紅燒蹄筋、燒牛筋,面點中的刀削面、箸頭面等筋度盡管不同,但耐嚼感受的性質(zhì)一樣。

        (二)復合質(zhì)感。這是指一道菜品的整體觸感。大致可分三類:

        1.松軟。指菜品不只有“軟”的觸感,還要有“松”的觸感,這就要求加點配料,使之產(chǎn)生松軟的復合感,像四喜丸子就是給肉內(nèi)加入了一些饃渣,既減少了肉的肥膩,也給人帶來了松軟的觸感。

        2.酥爛。這是指菜肴入口不只有“爛”的觸感,還要有“酥”的觸感。這就要求在烹制上選用交差的方法。浙江的干菜燜肉,就是先將豬肋條肉放入清水鍋中煮10多分鐘后,再放入扣碗中蒸兩個多小時,使肉達到了酥爛的美感。

        3.脆嫩。這是指菜肴入口既要有“嫩”的美感,還要有“脆”的觸感。福建的“白炒鮮竹蟶”是先將蟶肉入沸水鍋氽至六成熟后再放入炒鍋同配料一起炒制而成,吃起來肉質(zhì)脆嫩。河南的“燒臆子”是將豬肋條肉塊穿孔叉燒,因不斷刷花椒鹽水,吃起來皮脆肉嫩。

        身心審美

        言生命,便不能不言及養(yǎng)生。我國古代的先賢至圣早就對飲食營養(yǎng)與保健養(yǎng)生存在著相輔相成有明確而科學的認識?!赌印まo過篇》說:“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疆體適腹而已矣?!庇矛F(xiàn)代養(yǎng)生保健原理來分析,所為“增氣”,就是補充熱量,使身體有氣力;“充虛”,就是補充消耗,保證新陳代謝的需要;“疆體”,就是供給合理的營養(yǎng)成分,以增強體質(zhì);“適腹”就是滿足胃口,使大腦皮層從合適的口味中得到良性刺激,從而保證食欲,增加吸收機能。正是由于認識到美食與養(yǎng)生保健之“和”的重要性,我國從春秋戰(zhàn)國以來,就懂得通過食物結(jié)構(gòu)的確立促使身心頤養(yǎng)。孔子在《論語·鄉(xiāng)黨篇》中說“肉雖多不使勝食氣?!保ㄖ祆渥ⅲ菏骋怨任餅橹?,故不使肉勝食氣。)這是符合保健養(yǎng)生原理的,因為蛋白質(zhì)和脂肪消化后尾氣物帶酸性,吃肉過多的人,由于小腸液和食物中的堿性中和力長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壓高的人吃肉不宜過多,正在于此。呂不韋在《呂氏春秋》一書中指出:“肥肉厚酒,務(wù)以自強(肚子脹飽了還要逸強多吃),命之曰爛腸之食”;“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同滿)。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可見肥肉厚酒,爛腸之食,很容易“中大鞔”(鞔?。?。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大致就是指患酸血病的人,有腦袋昏昏沉沉的癥狀或血壓高的人腦充血時的癥狀。這十分清楚地指明了美食與人體養(yǎng)生之間存在著相反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所謂美食與養(yǎng)生之“和”便是在對美食的享用上,一定要科學和適度,如果過“度”(即事物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臨界線)不僅達不到養(yǎng)生的目的,且將成為爛腸之食和傷身之食。

        現(xiàn)在,我國已把“養(yǎng)”作為一個要素擴展至全部飲食的審美之中,而且引進了西方的科學分析法,借助儀器手段,對菜點營養(yǎng)成分做定量分析,以滿足身體需要,提高其審美價值。美食與養(yǎng)生之“和”涉及物質(zhì)層面的內(nèi)容較多,諸如膳食結(jié)構(gòu)之“和”、節(jié)食和人體之“和”、食物與藥物之“和”、食與自然時令之“和”等,所有這些,因在“飲食養(yǎng)生”專文里已有詳述,這里只在表明它是飲食審美的一個重要方面,千萬不要忽略。

        藝術(shù)審美

        藝術(shù)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又是人類的消遣。飲食藝術(shù),除了味覺審美是其核心,我們在前文“生理審美”中已經(jīng)講過之外,從飲食審美總體追求“和諧”的要求來說,藝術(shù)審美大致上還包含有美食與美器之和,美食與美樂之和,美食與美名之和,美食與美境之和等四個方面:

        一、美食與美器之和

        器指盛裝菜點的器皿。飲食美僅色、香、味、形、質(zhì)還不夠,必須把飲食器皿的美感加入到飲食美中來。飲食器皿是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大寶庫,也是中國人喜愛的審美對象之一。中國食器與飲食一樣,既有禮教的社會價值,又有藝術(shù)的審美價值。所以,美食與美器之和,是中國飲食藝術(shù)審美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

        自古以來,歷代王公貴族的飲宴活動,既注重美食美飲,更講究美器。而思想家、藝術(shù)家們更從文化、藝術(shù)與美學的角度,通過對比、烘托、線條、修飾、意境等多種手法的運用,力主美食與美器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與和諧。這種統(tǒng)一與和諧,既是一肴一饌與一盤一碗之間的和諧,又是一整席饌肴與一整桌餐飲器皿之間的統(tǒng)一。一桌菜點色香味形五彩繽紛、豐整腴美,一經(jīng)與恰如其分的餐具相配,高低錯落,大小相同,形質(zhì)協(xié)調(diào),組合得當,便能給食者帶來完美的審美感受。唐杜甫《麗人行》有句云:“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筋厭飫久未下,彎刀縷切空紛綸?!逼涿枥L的是楊國忠與虢國夫人享用的紫駝、素鱗等佳肴,用翠釜烹制而成,裝在水晶般的盤中,用犀牛頭所造的匙、箸來食用的情景?!队^打漁歌》中“饔子左右揮霜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則是指金色的盤子配以雪白的玉膾,如此匹配,妙不可言。宋代蘇軾的《老饕賦》寫道:“倒一缸之雪乳,理百柁之瓊艘”,“響松風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試想:盛乳酪的飲器似一艘艘玉做的船,雪花般的菜湯在兔毫盞中微漾,難道不美嗎?

        對于美食與美器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及相配的原則,闡述最精辟者,首推清代美食評論家袁枚。他在《隨園食單》中講:“古語云:美食不如美器。斯語是也,然宣成嘉刀窯器太貴,頗愁損傷,不如用御窯,已覺雅麗?!苯又?,他還具體提出“宜碗者碗,宜盤者盤,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若板于十碗八盤之說,便嫌笨俗。大抵物貴者器宜大,物賤者器宜??;煎炒宜盤,湯羹宜碗,煎炒宜鐵銅,煨煮宜砂罐”。

        二、美食與美樂之和

        美食與美樂原屬兩個不同的審美范疇。美食是供人食用的,美樂是供人耳聽的。然而,中國自古至今都很重視美食與美樂的結(jié)合,尤其是宴飲更強調(diào)食與樂的和諧統(tǒng)一。因為宴飲既是攝食生理、物質(zhì)活動,更是一種心里、精神活動,而愉悅的情緒從來都是飲食活動中人們所極力追求的?!抖Y記·曲禮》就有“當食不嘆”的規(guī)定,要求吃喝時一定要保持一種良好的情緒。漢代劉向《說苑》中說:“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也。”然而,在鐘鼓齊鳴的歡樂的氣氛中飲食,比有一言無一語,埋頭悶吃悶喝不知要強多少倍,這也正是古人十分重視飲食氣氛的原因。

        “音樂是心情的藝術(shù)”(黑格爾語)??鞓肥侨藗儍?nèi)心的感覺,而音樂歌舞是這“樂”的外在表現(xiàn)。人們在飲食中獲得歡悅,可以高歌狂舞,而酒宴上的音樂歌舞則又似催化劑一樣能加倍給人快樂。宴飲,一般都有不同的主題,或慶賀、或歡聚、或餞行。音樂,一般可以表現(xiàn)多種情感,或悲壯、或歡快、或清新。音樂伴奏與宴會主題相協(xié)調(diào),就餐者便可以沉浸在一定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依據(jù)不同宴飲選擇符合情境的音樂,會令人聽之有情、食之有味。

        音樂具有時間上的連緒性和變動性,它給食者提供了一種運動的聽覺美,作為人體藝術(shù)的歌舞,尤其是舞蹈,它們提供的視覺的美感,正好彌補了音樂的缺憾,食者既可飽口福,又可飽耳福和眼福。大概正因為這種把宴飲與文藝活動恰當?shù)亟Y(jié)合在一起,既助宴會之樂,又增進食之欲,還利人體之康,所以就使飲食審美達到了一種新的境界。

        三、美食與美文之和

        飲食,其所以是一種陶冶人之性情、愉悅?cè)酥竦膶嵱脤徝牢幕?,就是因為它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學之美,無論是其優(yōu)美的菜名,還是其典雅的字號和廳堂之名,都表現(xiàn)出文學的形象美、想象美、意境美,使美食與美文得以和諧統(tǒng)一。

        (一)菜點名稱。菜點的名稱,不是單純的代表符號,它可以反映出菜點的歷史、社會、審美等方面的整體文化內(nèi)容。舉凡菜點命名典雅得體、文采風流、富有詩意,均能體現(xiàn)出強烈的文化意識和美學意識。菜點命名,大體可歸納為寫實與寓意兩大類。寫實類,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概括性,能確切地表現(xiàn)出某一菜點的主料、烹法和特點,言簡意賅,顧名而見其實,這里不再詳述。寓意類,一般是通過比喻、象征、借代、夸張、諧謔等方式表達出來,充分顯現(xiàn)出文學特征。

        1.比喻。菜點名稱上的比喻手法有明喻、隱喻和借喻之異,荔枝腰花、玻璃雞片、麒麟魚、松鼠魚等為以形明喻;琥珀肉、雪霞羹、金銀卷等為以色明喻;珠聯(lián)璧合為以蝦與鴿蛋的不同形態(tài)隱喻菜點的不同形態(tài);龍虎斗則是借龍虎喻蛇、貓肉合在一起烹制。這些比喻修辭,既可增加菜點的雅趣,又能烘托菜點本身的形象生動,還可細致具體地表現(xiàn)人們的審美感受與聯(lián)想。

        2.象征。菜點名稱的象征和手法很多,像借用“一品”這種古代官銜為菜名者,象征高級、絕佳之意,一品燕菜、一品山藥、一品豆腐等便是。又像將雙色、雙味、雙料的菜點多稱為龍鳳菜或鴛鴦菜,象征喜結(jié)良緣、夫妻恩愛。龍鳳呈祥、鴛鴦魚片、鴛鴦雞淖等,一般用于婚宴喜慶。還有象征和體現(xiàn)真、善、美的全家福、百年好合、蟠桃獻壽等,通過名稱表達了良好的祝愿。

        3.借代。菜點名稱的借代手法是指借用其他事物代替菜點本身,一般多用數(shù)字代替菜名,如一窩絲、二龍戲珠、三元牛頭、四喜丸子、五柳鯇魚、六合同春、七彩片皮鴨、八仙盤、九饤食、十景素燴、百鳥朝鳳、千層酥餅、萬花卷煎等,既反映菜點色形味料,又有深刻的寓意和祝愿。

        4.夸張。菜點的夸張手法分直接和間接兩類,直接的如百花糕、千張肉等故意言過其實;間接的如佛跳墻、僧來破禪等,表示此菜具有較強的誘惑力,竟使僧人跳墻、不怕破戒而食。

        5.諧謔。菜點名稱的諧謔多用人、事、情意來反映。如用宮保雞丁、東坡肉反映丁宮保喜食和蘇東坡善烹之道。油條稱為“油炸檜”,表達了人們對奸臣秦檜的仇恨?!傍潯辈私小叭巳狰B”,譏諷了南唐人王建樹由于抄寫人訛謬,將“鴿”字寫成“人”、“日”、“鳥”三個字,他竟信以為真。

        總之,中國菜名充滿了文學性,它想象豐富,寓意新奇,比喻精妙,情趣高雅,意境深遠,未食就可從菜名中得到一種文學熏陶,感受到文學之美。

        (二)店與廳堂之名。飲食中的文學美還表現(xiàn)在店與廳堂名稱上,它們或富含雅意,或出處有典,或擷采詩賦名句,往往語短意長,耐人尋味。

        西安春發(fā)生葫蘆頭泡饃館的“春發(fā)生”三字,出于《莊子》“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既反映了春日大地回暖、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景觀,也賦予了葫蘆頭泡饃生意蓬勃向上、興旺發(fā)達的寓意,還寄食者春風得意、吉祥發(fā)財?shù)拿篮米T?,古樸典雅,和諧統(tǒng)一,值得玩味。

        廳堂的名稱是飯店進食區(qū)域之“睛”,標明其廳堂的環(huán)境氣氛、藝術(shù)特色與飲食的和諧。仿唐風味的曲江春酒家,二樓酒吧所以取名“潔妍”,一是指酒吧前水池中有亭亭玉立的蓮花,二是取義于南宋詩人陳亮贊美蓮“艷態(tài)還幽,誰能潔凈爭妍”之句。由于蓮花向被視為容美與素質(zhì)高度統(tǒng)一的楷模,這里取名“潔妍”再恰當不過了。曲江春二樓水池北邊有一個“沕柳”廳,“沕”(音mi),潛藏之意。此廳將原有幾個大柱巧妙地加以利用,以特制壁紙裝飾成柳樹,并按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的詩意構(gòu)思,在樹上飾有“黃鸝”時而鳴叫。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當你猛回首,又看到躲藏在碩大玻璃鏡中的柳林,望著天花板上布有滿天的星斗及其地上的時令鮮花,星有清影,花有幽香,情景相宜,動人食興,人的食欲必然大增。

        四、美食與美境之和

        美境指優(yōu)美雅致的環(huán)境。環(huán)境盡管不是飲食文化的主體,屬于背影襯托,但也是餐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為飲食環(huán)境的好壞確實關(guān)系到人們飲食審美效果,一邊山珍海味滿桌,一邊杯盤狼藉滿屋,再精美的菜肴也會變得索然無味。這就要求餐飲經(jīng)營者在飲食環(huán)境上不可不下大功夫。

        就賓館、飯店、餐館等進餐場所而言,飲食環(huán)境包括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環(huán)境兩個方面:

        (一)外部環(huán)境。一般來說,從審美角度出發(fā),凡有條件的賓館、飯店,餐館選在山清水秀、茶紅柳綠的風景優(yōu)美之處當然很好,像北京頤和園的“聽鸝館”、北海公園的“仿膳”、杭州西湖的“樓外樓”、“山外山”等,均被園中自然美景襯托得“詩情畫意”。遠望賞心悅目,近觀雅趣盎然,在此進餐必然令人心曠神怡。從經(jīng)濟效益角度考慮,餐廳等應(yīng)選在交通發(fā)達、人流集中的地方,但外部環(huán)境多不理想,條件許可的話可修建成園林式餐廳。數(shù)十年前,廣州的著名酒家就以園林景致配合粵式美食揚名天下,那時的“大三園”、“南園”、“西園”、“文園”,就是美食與美景集于一身的覽勝之地。上個世紀50年代,為使山水園林與飲食融匯一爐,表現(xiàn)中華飲食文化的“陶冶情操,回歸自然”,廣州許多著名食府都被改建成極具中國特色的園林酒家。如今,當一度興起的裝空調(diào)、看電視、唱卡拉OK的熱鬧過后,食客們又重新尋覓回歸自然清新的飲食環(huán)境,廣州的唐荔苑、南海魚村、水蛇村、東湖酒家等新派園林食府,重新贏得食客們的青睞。在這當中,泮溪酒家不愧是鬧市區(qū)美食與美境之和的典型代表。

        (二)內(nèi)部環(huán)境。餐廳內(nèi)部環(huán)境,一是要把所具有的形、光、色等有機結(jié)合起來,形成一種高雅舒適、氣氛和諧的美境。二是裝潢要選擇不同的裝飾材料、裝飾手段和表現(xiàn)形式,力求做到真假結(jié)合、虛實相映、有個性的環(huán)境。三是廳內(nèi)陳設(shè)的裝飾物應(yīng)堅持明快原則,至于字、畫、盆景、花木等造型、色彩,也應(yīng)與整個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并以少而精、素而雅為宜。

        道化審美

        道化審美。也就是純精神的審美。對于此種審美的最生動、形象、藝術(shù)的概括,當是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詩句。當然,《莊子》中“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話,亦是對中國飲食美學、飲食之道的精微點示。這就是說,吃喝已是其次,主要是通過飲食尋求更高層次的精神領(lǐng)域的滿足。即讓食者從美味、美器、美文、美樂、美境的和諧統(tǒng)一,賦予人們的愉悅,進而達到自由、充實、審美的理想境界,再從中體會人生的樂趣與美好。也就是從嗅覺、味覺、視覺、觸覺、聽覺五個官能性的感受,擴大到精神性的“心覺”、“心境”的感悟和享受。這既是一種真正的精神審美,也使人們通過這種純精神之“和”真正進入道化審美的自由境界。這種純精神之“和”的道化審美,主要從美食與聯(lián)想、回味、境界三方面之“和”呈現(xiàn)出來。

        一、美食與聯(lián)想之和

        中國的飲食文化既古老又豐富,從飲食發(fā)源的“美”,當然也凝結(jié)在飲食之中。吃中國飯菜只知其味而不及其余是不行的,只知其余而不審美也是不行的。因為不懂中國飲食中的綜合“美”,就很難懂中國五千年飲食文化的美。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說:“講烹飪,人們已明白口味之外還得講色和形,可惜明白還得加入個‘意境’的人現(xiàn)在還不算多。這一點也許得好好從老鄉(xiāng)們有關(guān)酒肴的傳說中去體會了”。這便是在講飲食的高層次審美了。這里所說的“意境”,就包括了因美食而產(chǎn)生的豐富聯(lián)想。

        品味中的聯(lián)想大致有兩類,一類是較為直接的聯(lián)想,即由美食的感性形式聯(lián)到相似美的事物,從而配合味覺產(chǎn)生美感。像由食物的色,可以聯(lián)想到白玉、芙蓉、翡翠、瑪瑙;由食物的形,可以聯(lián)想到白云、碧水、水晶、珍珠;由食物的味,可以聯(lián)想到民俗、節(jié)令、地域、風情;由食物的名,可以聯(lián)想到喜慶、吉祥、豐收、團圓、升遷、送別等等,如“貴妃雞”引起你想到美人楊貴妃的很多故事。“霸王別姬”引起你回顧楚、漢之爭的歷史?!梆z頭”便引出諸葛亮與三國故事?!皷|坡肉”使人聯(lián)想起宋代蘇軾的風流才情。另一類是間接的聯(lián)想,如菜肴的形式美、筵席的節(jié)奏美、菜肴之間的對比美,都可以使人們聯(lián)想到其他藝術(shù)的某些審美規(guī)律來。當然,這需要借助就餐者的藝術(shù)修養(yǎng)和審美體驗。最近幾年來各種高級宴會上出現(xiàn)的“玉米羹”,就是近現(xiàn)代中國勞動群眾為填飽肚子而常食的“玉米粥”。然而如今看到一個個喝得那么津津有味,怎不能叫人感慨萬千!

        二、美食與回味之和

        音樂能使人產(chǎn)生回味,美食更具有這樣的魅力。缺少回味的藝術(shù)是單調(diào)乏味的,不能引起回味的美食同樣是遺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講究“味外之味”,而“味外之味”“回味無窮”這類評價,不就是濫觴于人類的飲食活動嗎?

        回味時的效應(yīng)往往與首次效應(yīng)是相呼應(yīng)的,其心理機制與欣賞音樂有相似之處,儲存在大腦里的昔日的味覺信息“編碼”,由于相應(yīng)的美食的刺激,被味覺器官及心理機制重新喚起,于是逝去了的與之有關(guān)的生活內(nèi)容和情感內(nèi)容也一起得到復活。美食一旦與回憶結(jié)合起來,其味就分外悠長。其實,中國菜點,特別是中國小吃的靈魂,包括種種民族的、文化熏陶的靈魂,說起來就是一個“情”字?!疤斓厍椤?、“民族情”、“家族情”、“鄉(xiāng)土情”、“父子情”、“夫妻情”等等,仍可在很多小吃中找到這種感情的寄托。

        回味是十分誘人的。這是由情感、情緒、韻味、余味、品位、格調(diào)等柔和在一起,并滲透到整個就餐者心靈深處的高級精神享受。像為老師做壽或為老友送別的宴會,人們都積極參加,因為類似的宴會要再聚首就很難了。感情的驅(qū)使,只要希望老師或老友能夠“勿忘我”,大家都有懷念存在。盡管一頓壽宴或別宴也許吃不出什么,但它卻會加深彼此的印象,表示“人原有情”?!皠窬M一杯酒”,酒里邊原就浸潤了濃醇的感情,這才是宴飲與回味的和諧,也才是真正值得回味的了。

        還有,美食給人的味覺的感受總是短暫的,不可能在口腔里長久停留;有了回味,就可以延長味覺感受時間,使令人留戀的美味不致很快消失。像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常以紅苕當主食吃,而母親從鍋灶灰燼中掏出熱燙的紅苕吃起來,感到特別溫馨。事隔五、六十年,那軟糯香甜的滋味,好像還遺留在唇齒之間。我們常說的“齒頰留香”、“滿口筌香”都反映了回味產(chǎn)生的美感。

        三、美食與境界之和

        “境界”本是中國佛教術(shù)語,進而為詩學所用,而其實淵源于《周易·系辭傳》中“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熬辰纭辈皇蔷拔?,它是形而上的。是不可言盡的精神領(lǐng)域;它也不像人的肉體生命那樣短暫,而是在有限的肉體生命之中蘊籍著精神的無限。它屬于生命的理想境界,是高于道德境界的。所謂飲食審美,也自然追求美食與心境的和諧。《呂氏春秋》中說:“口之情欲滋味,心弗樂,五味在前弗食。”在人的心境不舒暢的情況下,即使五味在前,也難以產(chǎn)生審美的食效,強調(diào)美食的品嘗同人的心情、精神狀態(tài)的密切關(guān)系?!靶木场毙?yīng)往往給飲食抹上一層美的主觀色彩。人們甚至會有意無意地把品味的菜肴看作愉快心境的組成部分。喜慶筵席、親友相聚、佳節(jié)歡飲等都會由于心境的快適和舒暢,使菜肴味道特別美好。與此相反,人的精神低落,縱有山珍海味,佳肴美酒,味覺也難以產(chǎn)生美的感受,甚至食而不知其味。

        境界追求切合養(yǎng)生之道,它能給生命以自由和快樂,能使人養(yǎng)成一個達觀的超越態(tài)度,從世俗的物欲中游離而出,擺脫瑣屑的煩惱,求得心情的快樂。中國北方許多山區(qū)都有營養(yǎng)豐富的野生蕨菜,古今人們都喜歡食用。史載,商末的伯夷、叔齊和秦末的四皓,先后隱居山中采蕨而食。然而,食用的結(jié)果大不一樣,前者短命而死,后者高壽而終。究其原因,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回答說:“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齊采蕨而心憂?!贝苏f可謂點出了要害。商山四皓是按著自己的愿望,自由自在采蕨而食,美食與境界達成和諧,肯定高壽;伯夷、叔齊是帶著對商朝滅亡的憂傷心情采蕨而食,有美食而擺不脫心中煩惱和困境,必然短命。這個飲食典故十分清楚地表明,凡事非有大境界者不能為。人活一顆心,若讓心憂著、傷著、委屈著,給你吃山珍海味也不香;若讓心逸著、暢著、舒展著,給你吃粗茶淡飯也香得很。人心活著才是真正的活著。這既是飲食養(yǎng)生的終極關(guān)懷、也是道化審美的最高層次。

        現(xiàn)代養(yǎng)生也講究美食與心境和諧統(tǒng)一,它要求人們學會走出心理誤區(qū),要學會擺脫心理煩惱,要學會維護心理健康。諸如在如何對于“官”念、“錢”途、“物”欲等引發(fā)的煩惱困惑時,必須適當降低期望值,采用“低調(diào)”法,這樣才能有海闊天空的心境和虛懷若谷的胸懷,才能應(yīng)對人生的種種苦難和逆境,視世間的千般煩惱,萬種憂愁,如過往煙云,不為功名利祿所縛,不為榮辱得失所累,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處世藹然、超然、無事悠然,再加上可口的美食,一定活得瀟灑、滋潤、健康。

        注:本文系2001年在陜西飯店協(xié)會于西安舉行的“飲食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上的演講稿,后分別刊載于北京《餐飲世界》月刊和臺北《中國飲食文化》月刊。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