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 藥物、毒物與自由基的關系
(1)四氯化碳、三氯甲烷和其他鹵代碳化氫。甲烷(CH4)氣體與氯氣同時存在時,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可進行一系列反應,是一種典型的自由基鏈反應。生成的產物主要有氯甲烷(CH3Cl)、二氯甲烷(CH2Cl2)、三氯甲烷(CHCl3,氯仿)和四氯化碳(CCl4)。在一定條件下四氯化碳(四氯甲烷)可產生三氯甲基自由基(),在體內四氯化碳轉化為是由細胞色素P450分子催化的。實驗表明,CCl4誘發(fā)肝細胞損傷是通過進行的。首先對膜脂類的多烯酸脂肪酸進行攻擊,造成膜脂過氧化分解,最后造成內質網酶活性下降、結構破壞,可溶性酶泄漏,從而造成肝細胞損傷。
氯仿(CHCl3)曾在外科上被用為一種麻醉劑,但很快被停用了,因為它損害肝臟。肝損傷也是由于自由基原因,經研究CHCl3能誘發(fā)產生F3CHCl自由基,這種自由基會對肝細胞造成損傷。
(2)乙醇毒性。雖然體內吸入少量的乙醇可被肝中的醇脫氫代謝掉而形成乙醛,但過量的乙醇則能嚴重地損傷肝臟,因為乙醇本身較易變成自由基。當機體內有內源自由基時,乙醇會與之作用并生成乙氧基自由基(C2H5O),此外,乙醇也能與體內的羥自由基形成羥乙基自由基(CH3HOH)。
乙醇產生的自由基會對甘油三酯的代謝產生嚴重影響,并產生一系列有害反應,例如抑制脂蛋白的排泄或破壞脂肪酸的ω-氧化體系??梢钥隙?,長期攝入過量乙醇與脂肪代謝的退行性變化和肝硬化有密切聯(lián)系。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地減緩肝中甘油三酯含量的積累,從而起到一些保護作用。
圖16-1 芳胺、酰胺、胺、硝基和亞硝基化合物活化后在N位置上產生的中間體
(4)亞硝胺類。當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加入肉類及其他食物中儲藏時,它們就產生亞硝胺這一強烈致癌物,在酶的羥化作用下形成烷化劑,例如烴基正碳離子,如圖16-2所示。
圖16-2 N-亞硝胺類活化后產生的中間體
一般地說,前致癌物都可在氧自由基的作用下形成自由基,如圖16-3所示。
圖16-3 前致癌物形成自由基
(5)博萊霉素的毒性。博萊霉素(bleomycin,BLM)雖有抗癌作用,但也有很大的副作用;其主要副作用在于損傷肺,使肺纖維化而威脅生命,這主要是由于超氧自由基的緣故。
博萊霉素發(fā)揮作用時,首先需激活活性中間體?;罨^程有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參加。所形成的活性中間體是一種三元配合物:BLM-Fe2+-O2,活化過程應有肺微粒體配合,且需鐵離子。值得注意的是,在體內只有這種配合物才能降解DNA而起到抗癌作用,且除鐵以外的其他金屬離子與博萊霉素的配合物都不能降解DNA。由于DNA的降解需要氧,因而如果細胞能維持在低氧條件下的話,博萊霉素的毒性就會降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