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胃炎的常見表現(xiàn)
慢性胃炎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癥性改變。本病是一種常見病,其發(fā)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占門診胃鏡檢查患者的80%~90%。本病起病緩慢,時輕時重,病程較長,臨床上常表現(xiàn)如下。
1.上腹疼痛 多為隱痛,半數(shù)以上與飲食有關,空腹時比較舒適,飯后不適。常因進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癥狀或使癥狀加重,有的與天氣寒冷有關。
2.飽脹 50%左右患者有此癥狀?;颊哌M少量食物,甚至空腹時,都覺上腹飽脹。
3.噯氣 占50%?;颊呶竷葰怏w增多,經(jīng)食管排出,可使上腹飽脹暫時緩解。
4.其他 反酸、燒心、惡心、嘔吐、食欲缺乏、乏力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明顯消瘦、貧血等癥狀。
(二)中醫(yī)怎樣認識慢性胃炎
中醫(yī)無慢性胃炎之病名,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特點,慢性胃炎可分屬于中醫(yī)學中“胃脘痛”“嘈雜”“吞酸”“嘔吐”“痞滿”“呃逆”“噯氣”等范疇。
1.“胃脘痛”簡稱胃痛,古稱“心胃痛”“心痛”等,是指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多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2.“嘈雜”是指胃中有似饑餓、空虛伴灼熱的一種感覺?;蜻M食可暫緩一時,或雖嘈雜而食欲并不佳。俗稱“嘈心”或“心嘈”。臨床多由感受我邪、飲食不節(jié)、肝脾不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3.“吞酸”是指酸水由胃中不反,隨即下咽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多由外受風寒、飲食失調、情志失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4.“嘔吐”又名“吐逆”,是指因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引起的食物、痰涎等胃內容物從口中吐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多由外邪侵襲、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5.“痞滿”是指胃脘部痞塞不通,胸膈滿悶不舒,觸之光滑、不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多由外邪內陷、飲食失節(jié)、情志失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
6.“呃逆”古稱“噦”,是指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有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由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和、正氣虧虛等原因引起胃失和降,氣逆動膈所致。
7.“噯氣”是指胃中之濁氣上逆,經(jīng)食管由口排出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癥。臨床多由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和、脾胃虛弱等原因引起胃氣上逆所致。
(三)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癥狀
早期癥狀多不明顯,通常在腺體發(fā)生萎縮之后才出現(xiàn)明顯的胃炎癥狀,但其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多數(shù)患者有上部隱痛、脹痛,尤以進食后為甚。疼痛部位不確定,患者很難指出具體部位,體檢時壓痛范圍較廣泛。食欲減退、反酸、噯氣、乏力等消化道癥狀較常見,同時由于胃腺體萎縮,使分泌功能減退而造成消化不良,進而影響吸收,漸有消瘦,易被誤診為胃惡性變。貧血也是較常見的癥狀,一方面由于食欲減退,攝入量不足,加之吸收功能不佳;二則由于胃腺體萎縮、鹽酸分泌減低或缺乏,結果造成缺鐵性貧血或惡性貧血,在有惡性貧血時,可出現(xiàn)舌萎縮和周圍神經(jīng)病變(如四肢感覺異常),其他癥狀還有頭暈、腰痛、便秘、萎縮性舌炎、指甲脆性增加或反甲。伴有胃糜爛者,可有程度不同的上消化道出血。
(四)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癥狀
常見于青壯年,以21-24歲為最多。臨床表現(xiàn)無特征性,癥狀以上腹部疼痛多見,半數(shù)以上與飲食有關系,有的與天氣寒冷有關,還可見惡心、嘔吐、噯氣、反酸及食欲減退、上腹飽脹不適、腹瀉或真性胃鹽酸缺乏等。伴胃糜爛者出現(xiàn)嘔血或黑糞。無癥狀病例占10%左右,故多數(shù)患者因無明顯臨床癥狀或癥狀輕微而不就醫(yī),X線檢查不易發(fā)現(xiàn)黏膜改變,因此易誤診為胃神經(jīng)官能癥。
(五)如何診斷淺表性胃炎
1.癥狀與體征 多不明顯。
2.胃液分析 酸度多在正常范圍內或偏低。
3.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有三大特征,但三種特征不一定同時存在。
(1)局限性充血及炎性浸潤:這種充血是由于表淺血管擴張所致,周圍邊界不清。其炎性改變致使黏膜呈深紅色,可高出于正常黏膜。若呈水浸樣或膠凍狀,則說明有水腫。
(2)稠性黏液:比較常見,在胃鏡下為一層灰色或灰白色薄膜,在黏膜皺襞之間可有黏液絲相連,偶亦可見到膿樣黏液。
(3)易出血:淺表性胃炎非常容易出血,且有較小而淺的糜爛,尤其在胃鏡檢查時被觸及后常有小量滲血。
(六)如何診斷萎縮性胃炎
1.癥狀及體征 有上腹部不適、食欲減退、體重減輕、乏力、貧血、蒼白、消瘦、舌萎縮等。
2.胃液分析 胃酸減低或缺如。
3.X線檢查 偶見排空時間過短。
4.胃鏡檢查 有以下3個特征。
(1)黏膜變色:這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特征之一。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紅色而代之以灰色、灰紅色或灰黃色,嚴重的可呈灰白色。黏膜改變范圍一般比較大。
(2)黏膜皺襞改變:黏膜變薄,皺襞細小,在變薄的黏膜上常有斑點狀或塊狀凹陷,周圍界限不清。
(3)血管顯露:正常黏膜因存在主細胞而是不透明的。當黏膜萎縮后,則可看見黏膜下層的血管呈鮮紅網(wǎng)狀,可以見到明顯的靜脈叢,色藍,呈樹枝狀分布。
(七)慢性胃炎的中醫(yī)辨證要點
1.辨在胃在心 因為心與胃疼痛部位鄰近,容易混淆,但兩者治療迥然不同,因此當辨證清楚。一般心痛多因于心絡瘀阻,兼有胸悶、氣短、心胸痛,甚則絞痛徹背、肢冷、心慌、冷汗、昏厥等;而胃痛則多兼胃脘脹滿不適、反酸、嘔噦、納少等。
2.辨虛實寒熱 胃痛一證有寒有熱,有虛有實,甚至虛實夾雜、寒熱交織,臨床辨證應抓住其特點。一般以不能食或食少不化,大便利者為虛;能食、大便秘者為實。痞滿時減喜按者為虛,痞滿兼有疼痛拒按者為實。脈大無力,胸脘悶悶不舒,神疲少氣為虛;脈弦急而滑,驟然胸脘痞滿,乃肝氣與食滯互結為實。舌苔黃膩或黃燥,舌質紅,脈滑數(shù),口干苦為熱;舌苔白膩或白潤,舌質淡,脈沉遲,口不渴為寒。若系肝膽氣郁克伐胃土而致痞滿者,必兼見兩脅脹滿、噯氣呃逆等癥。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胃痛,日久皆可導致胃絡淤滯,所謂“久病入絡”,此時常為刺痛,痛處固定。
3.辨疼痛性質 一般胃痛隱隱作痛,多屬虛痛;急痛,攻沖脹滿,多屬氣滯;劇痛,腹拘急牽引而痛,多屬寒凝;痛如針刺,固定不移,多屬血瘀;脹痛而脘腹痞滿,伴嘈雜,納呆,多屬食積。
(八)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
(1)上腹部疼痛:這是消化性潰瘍的最主要癥狀。消化性潰瘍的上腹部疼痛可表現(xiàn)為鈍痛、灼痛、脹痛或劇痛,但也可僅為饑餓樣不適感,隨病變的輕重和個體對疼痛的耐受性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具有慢性反復發(fā)作性的特點,并具有一定的節(jié)律性。胃潰瘍上腹部疼痛多于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出現(xiàn),下次餐前自行消失;十二指腸潰瘍上腹部疼痛在餐后2~4小時發(fā)作,進餐后緩解。疼痛的持續(xù)時間大多為1~2小時,少數(shù)患者可持續(xù)3~4小時。
(2)其他癥狀:部分消化性潰瘍患者可表現(xiàn)為上腹部隱痛不適?;虬樯细共棵洕M、厭食、噯氣、反酸、嘔惡、困倦等癥狀,一般多見于胃潰瘍。但是,這些癥狀缺乏特異性,部分原因可能與伴隨的慢性胃炎有關。病程較長的患者可因影響進食和消化而出現(xiàn)體重減輕,個別患者可因慢性失血或營養(yǎng)不良導致貧血。
2.體征 消化性潰瘍患者缺少特異性體征。多數(shù)患者發(fā)作時在上腹部劍突下可有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點,緩解期無明顯體征。少數(shù)患者因貧血而出現(xiàn)面色蒼白或心率增快。部分患者身體消瘦,呈慢性病容,通常已有多年病史。
(九)典型消化性潰瘍疼痛的特征
1.長期性 整個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長。
2.周期性 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更為明顯。上腹部疼痛的發(fā)作可持續(xù)幾天、幾周或更長,繼以較長時間的緩解,然后又復發(fā)。通常一年四季均可發(fā)作,但以春秋兩季發(fā)作多見。
3.節(jié)律性 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常在兩餐之間和夜間出現(xiàn),進食后可以減輕。胃潰瘍疼痛多在餐后1小時左右出現(xiàn),經(jīng)1~2小時后逐漸緩解,下次進食后重復出現(xiàn),夜間疼痛較十二指腸潰瘍少見。
4.疼痛的部位 消化性潰瘍疼痛常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右側。胃潰瘍疼痛的位置多在中上腹稍偏高處,或在劍突下和劍突下偏左處。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也多在中上腹,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通常,疼痛癥狀大致反映潰瘍病灶所在的位置,但并不十分準確可靠。
在無并發(fā)癥的潰瘍,疼痛常無放射。當發(fā)生并發(fā)癥時,如穿透性潰瘍或潰瘍穿孔,常出現(xiàn)向背部的放射痛,或向腹部其他部位的放射痛,甚至向肩部的放射痛。
5.疼痛的性質和程度 消化性潰瘍上腹疼痛可表現(xiàn)為隱痛、鈍痛、刺痛、燒灼樣疼痛或脹痛?;颊叩母惺芸梢圆皇钦嬲奶弁?而是一種“壓迫感”“堵脹感”“燒灼感”“饑餓感”。
約10%的患者在病程中不覺疼痛,直至出現(xiàn)并發(fā)癥時才就診,稱為無痛性潰瘍。
(十)如何鑒別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
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同屬消化性潰瘍,因其流行病學、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xiàn)有不少共性,故一般都統(tǒng)稱消化性潰瘍。但它們畢竟是兩種獨立的疾病,在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均有各自的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鑒別。
1.發(fā)病年齡 一般十二指腸潰瘍好發(fā)于中青年,而胃潰瘍則發(fā)病年齡較遲,多發(fā)于中壯年。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明顯多于胃潰瘍,兩者之比約為3∶1,均以男性居多。
2.臨床癥狀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均可出現(xiàn)規(guī)律性上腹部疼痛。胃潰瘍多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發(fā)生疼痛,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部分患者進食后即可引起腹痛,尤其幽門管潰瘍表現(xiàn)更為明顯,常伴有餐后飽脹不適或惡心、嘔吐。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多出現(xiàn)在餐后1~3小時,下次餐后則疼痛緩解,約半數(shù)患者有午夜疼痛。
3.體征 胃潰瘍發(fā)作時患者在劍突下偏左有固定而局限的壓痛點。十二指腸潰瘍的壓痛點多在劍突下偏右,緩解時無明顯陽性體征。
4.并發(fā)癥
(1)出血:一般來說,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多見于胃潰瘍出血,而球后潰瘍并發(fā)出血者更為多見。從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來看,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者黑糞比嘔血多見,而胃潰瘍出血者,兩者發(fā)生概率相似。
(2)穿孔:急性穿孔以十二指腸潰瘍穿孔多見。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前壁者則更為多見。慢性穿孔者也以十二指腸潰瘍比胃潰瘍多見,尤以發(fā)生于十二指腸后壁者為常見。另外,胃潰瘍穿孔的口徑一般比十二指腸的穿孔為大。
(3)幽門梗阻:消化性潰瘍并發(fā)幽門梗阻者約占2%,其中80%是由十二指腸潰瘍所致,胃潰瘍少見。
(4)癌變:我國學者的觀察認為胃潰瘍可以癌變,在1%左右,但是十二指腸潰瘍幾乎不癌變。
(十一)何謂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為一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疼痛或不適等消化不良癥狀,包括上腹脹痛、餐后飽脹、噯氣、早飽、腹痛、厭食、惡心嘔吐等,經(jīng)生化、內鏡和影像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疾病的臨床癥候群,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病,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過消化不良癥狀,只是持續(xù)時間長短和對生活質量影響的程度不同而已。國內最新資料表明,采用羅馬Ⅲ診斷標準對消化??崎T診連續(xù)就診消化不良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者占就診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7.2%,功能性消化不良不僅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而且會產(chǎn)生相當高的醫(yī)療費用,因此還逐漸成為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醫(yī)療保健問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