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燥分溫涼,對癥預防才有效。秋分之前暑熱未散,導致不適的多半是溫燥;而過了中秋節(jié),氣溫疾速下降,早晚寒涼漸重,惹病的多是涼燥。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分不開,像兒童、老年人以及體弱者,即便在并不是很冷的現(xiàn)在,早晚若沒有及時加衣,也可能被涼燥所傷。這兩種燥邪導致的癥狀不同,預防與治療都有不同的側重。日常預防秋燥除都需要少量多次大量飲水外,預防溫燥與涼燥的“食譜”各不相同。
秋燥分溫涼,對癥預防才有效。秋分之前暑熱未散,導致不適的多半是溫燥;而過了中秋節(jié),氣溫疾速下降,早晚寒涼漸重,惹病的多是涼燥。
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每個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分不開,像兒童、老年人以及體弱者,即便在并不是很冷的現(xiàn)在,早晚若沒有及時加衣,也可能被涼燥所傷。那些習慣開窗入睡的年輕人,如果工作繁忙過于疲憊,也可能在中秋之前病于涼燥。
這兩種燥邪導致的癥狀不同,預防與治療都有不同的側重。比如,受溫燥侵襲的人,常常心煩口渴、鼻唇干燥、干咳無痰、咽喉干痛等。張口可見舌苔薄黃,舌面少津或無津。這個時候,潤燥防燥可用偏于辛涼解表的藥或食材,比如用金銀花和生地沏水代茶,每天喝上幾杯。
涼燥一般發(fā)生在深秋和初冬,除了咳嗽少痰、咽干鼻燥等表現(xiàn)外,還往往伴有惡寒無汗、鼻流清涕等風寒癥狀。被涼燥侵襲的人,治法應是疏風散寒、潤肺止咳,飲食應以溫潤為主。如果感覺涼燥難除,可用麥冬和沙參泡水,代替其他飲品連飲數(shù)日。
日常預防秋燥除都需要少量多次大量飲水外,預防溫燥與涼燥的“食譜”各不相同。防治溫燥可選生梨、葡萄、獼猴桃、甘蔗、荸薺、番茄、蘿卜、百合等略微偏涼的食物。防治涼燥多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石榴、蘋果、白果、核桃、銀耳、藕、胡蘿卜、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