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不以規(guī)矩,難成方圓
【原文】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游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队洝吩唬骸胺矊W,官先事,士先志?!逼浯酥^乎!
——《禮記·學記》
【注】
皮弁,舉行禮儀時戴的帽子。弁,音biàn。
宵,通“小”;宵雅,詩經中的《小雅》。
肄,練習。
篋,音qiè,書箱。
孫,通“遜”,恭順。
夏楚,教鞭。夏,音jiǎ,同“槚”;楚,荊條。
禘,音dì,古代祭祖大禮。
游,揄揚,稱贊。
語,音yù,告訴。
躐,音liè,超越。
大倫,基本制度。倫,條理,次序。
事,按制辦事。
【譯】
大學開學的時候,(官員及師生)穿著禮服,準備祭品來祭祀先哲,以表尊師重道之情,學生要吟誦《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這三篇(敘述君臣和睦)的詩,使他們一入學就產生要做官的理想。(上課之前)擊鼓召集學生進入教室,要學生盡快開箱取出學習用品,使他們嚴肅地對待學業(yè);同時展示教鞭,以維持整齊嚴肅的秩序。(學生春季入學,教官)沒有夏祭就不去考查學生,以此來揄揚學生,使學生安下心志,從容讀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先觀察而不要事先告訴他們什么,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對于年少的學生,只要求他們注意聽講,而不要插嘴(因為學習應循序漸進),不能隨意超越(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這七點,是教育教學所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队洝氛f:“在教學活動中,教官首先要盡職,讀書人要先立志?!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上文主要討論了教育教學中必須遵守的幾項基本制度,其中包括引領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自我認識,嚴肅課堂秩序、紀律,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等等,排除其中封建社會特有的消極因素,《學記》中關于教育制度,特別是對于紀律、秩序的討論對現代教育還是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俗語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痹凇秾W記》中,我們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學秩序,這與嚴明的校紀校規(guī)是分不開的。學生按時上課,認真聽講,嚴肅地對待課業(yè),不會隨意插嘴;而教師展示教鞭,則是為了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官員們也不會無故駕臨以致影響正常的教學,正所謂校有校紀,班有班規(guī)。
嚴明的紀律讓教育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但進一步考慮,紀律的重要性又不止于此??梢哉f,紀律本身就是目標,而我們通常僅僅把紀律當成一種手段,以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觀念意識和遵守紀律的習慣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作為目的,學校應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都需要紀律、需要約束、需要規(guī)則;在有紀律的環(huán)境中,群體活動會更有秩序,更加高效;每一個人都需要遵守紀律,并為自己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承擔責任。其次,要引導學生通過協(xié)商和共同約定等方式參與規(guī)則制定和制度建設。第三,通過紀律管理使學生養(yǎng)成尊重紀律的意識和習慣。
同樣作為目的,紀律教育對于教師群體來說也就不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就不能有“只要我的課堂上不出問題,教學能夠進行,紀律問題就和我無關”的思想。每一個在學校工作的老師都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紀律教育,統(tǒng)一認識,要求一致,共同營造良好的學校紀律環(huán)境。
學生在課堂上,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記住了紀律要求(如課前準備、發(fā)言要舉手、學會傾聽別人的發(fā)言、不隨便講話等),但行動上卻時有違反。這是因為學生年齡小,不善于組織自己的行動和采取正確的行為方式。教師要導之以行,使知行結合起來,按常規(guī)細則逐項組織和具體指導學生行為。教師要仔細觀察了解學生違反紀律的客觀原因,找到解決方法的途徑,就能更有效地指導學生。對個別紀律觀念不強的學生要多“盯住”,“對癥下藥”,反復耐心地指導,從小處著手,具體指導。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紀律掌握以后,教師還要對他們進行長期的嚴格訓練,教師自己也應該以身作則,待到學生習以為常,自動按常規(guī)活動,無須別人督促時,良好的紀律習慣就形成了。
當然,我們提倡紀律教育,并不意味著犧牲學生的個性,動輒便靠“禁令”維持教學秩序。這樣反而會造成兩種不良后果:一是管得越緊,學生越會想出更巧妙的辦法來對付。結果養(yǎng)成學生的一種極壞的品質——弄虛作假,喪失真誠,成為一群“虛偽者”。二是“禁令”果真把學生“管”起來了——學生們整日毫無生氣、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成了一群無思想、無個性、無創(chuàng)新思維的“馴良”之輩。無論哪種后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失??!
那么,教師應當怎樣進行紀律教育呢?
首先,對于紀律松懈的學生,不要老是想著如何向他們提出警告,如何“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而是要想方設法希望學生自己想到:教師們是從不遲到的,他們都遵守時間;教師們上課總是精神抖擻的,從不萎靡不振的……因為紀律教育中教師的榜樣作用,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批評學生時,要注意說話藝術,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并非有意為難,而是在替學生著想。這不僅僅是談話的藝術問題,更是教師工作的出發(fā)點。如果總是板著面孔,義正詞嚴地批評指責,反而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頂撞。這其實是濫用了“教育的權威”,把教育變成了“教訓”。
最后,當學生有違紀現象時,不要給學生判“死刑”,要以教育為目的,把學生看成可造之才,給予其機會與信心,最終落實到把紀律教育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因為從哲學的角度分析,人與事物一樣,都是具有“質變”與“量變”的過程,看待人應從發(fā)展的眼光,希冀的目光;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都有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但信念是一個人前進的原動力,如果你給學生判了“死刑”,他的心已死,一切要求進步的內外因素都已經消失,最終只能成為“階下囚”。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隨著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斷地出現在我們的課堂中時,課堂紀律也遭遇到了課改新理念的激蕩和沖擊。這就意味著需要構建更符合新課改理念的、符合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容納青少年個性的新型課堂紀律。在大力提倡課堂“活”起來的同時,我們更不能放棄對紀律的要求,構建和優(yōu)化課堂紀律,應該是新課程改革中很有現實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的一個重要課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