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招 批評孩子次數(shù)不應過多
在教育兒童方面,家長的態(tài)度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較為開放的,例如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對孩子持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管得比較松,這樣有其好的一面,即利于孩子養(yǎng)成天真、坦率的性格,但不容易培養(yǎng)他們的是非觀念。而中國家長大多是另一種,即對孩子嚴格管理,它好的一面是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是非觀念,負面效果是,過多的批評可能會影響孩子自信心,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而且還會導致孩子過多的自責,使他們慣于為了獲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險。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有太多的不放心,像1.5~3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他們學會了走路和用手抓物,可以接近和操縱物品,這使孩子感到了“自我”的存在。便不再顯得十分順從和聽話,而是樣樣事情都喜歡自己動手,渴望表現(xiàn)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限制過多、批評過多、懲罰過多,就會使孩子的個性向兩極發(fā)展:
(1)引起孩子的不滿和敵對情緒,產生反抗行為,形成任性、執(zhí)拗等不良性格,即出現(xiàn)所謂的“3歲危機期”或“第一反抗期”。
(2)孩子的獨立性被扼殺,認為自己無能并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依賴性強、怯懦、自卑等不良性格。
其實,孩子從失敗中可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總是大加譴責,卻忘記了犯錯誤是孩子很好的學習機會。家長們的批評目的是想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到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生反叛心理。而且,過于頻繁的責備不僅讓孩子變得“皮”了,對父母的批評充耳不聞,在成長的歲月里,更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陰影,認為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當孩子能走會跑以后,一天之內被媽媽批評個三五次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這時的孩子不是摔壞了杯子,就是拿著拖把到處亂拖,要不就干脆鉆到桌子底下嘗試著把小指頭塞進電源插座里,總之,只要媽媽1分鐘沒注意到,孩子就肯定會“犯錯誤”。但是專家卻建議,不管孩子犯多少錯誤,每天的批評最好不要超過兩次。對孩子的教育應避免過多地給予批評,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以下情況:
1.逃避批評或者逃避可能導致被批評的環(huán)境
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不敢下水學游泳的孩子,到后來會產生一種懼怕水的心理,嚴重的連走近河邊或池塘邊也會懼怕。父母如常批評孩子的作文不好,孩子就有可能會放棄努力學習作文的念頭,嚴重者還會放棄其它科目的學習,失去學習的興趣。
2.經(jīng)常受批評的孩子會漸漸學會批評別人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最容易受現(xiàn)成事例的影響。在孩子的生活中,成年人,尤其是權威型的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給孩子的心靈打上深深的烙印。成年人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批評別人,孩子就會模仿成年人的樣子去做。所以同樣,家長經(jīng)常批評孩子,他們也會模仿家長去批評別人。
3.消極的批評導致消極情緒反應的習慣模式
孩子很容易把批評視為一種懲罰,通常是以哭鬧、憤怒、怨恨、害怕作為受到批評時的反應,這樣的反應方式,無疑是消極的情緒反應,妨礙了任何積極的反應行為,擋住孩子前進的腳步。
一位父親說:“我叫7歲的兒子接住我投過去的滾地球,但是他害怕球彈起來打著他,就往后退或是往旁邊躲。我很生氣,就說他像個女孩子。他哭著跑了。后來有好幾個星期他都不肯和我一起玩投球游戲。過了一段時間,在我的請求下我們又一起來到了院子里,這次我沒有批評他、刺傷他,他接得好我就夸獎他,他很快就學會接球了。”
1.經(jīng)常責罵孩子會導致家庭氣氛不和諧
想以批評來改掉孩子的某些壞習慣是根本不可能的。父母兩人一再責罵卻不見效果,反會轉為互相埋怨,并可能導致夫妻關系惡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受到傷害。家里不和諧的氣氛與父母之間的爭吵更容易使孩子成為發(fā)泄怨氣的對象。
2.由于害怕批評可導致孩子的怯懦
一個上幼兒園的6歲孩子,在寫字作業(yè)本的四個角上畫了四朵亂七八糟不成樣子的小花,他認為這樣能使作業(yè)本更加漂亮。誰知老師一見就皺起眉頭說:“看你,把作業(yè)本搞得這么臟!”從此以后,這個孩子就不敢再畫畫了,以為自己根本不會畫。
3.常責罵孩子會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損害
從小就被大人們過多批評的孩子,會比別的孩子多幾分悲觀,少幾分自信,對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有一些疑慮和恐懼。心理學家哈瑞·蘇利文說過:“學齡前兒童如果經(jīng)常被父母批評,那么為了保持自尊,他們就常會找別人的麻煩,即使別人是和善的、好心的,也常會被他們所敵視。”無疑,這對于他們的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小宇(化名)是一名正在讀初二的男孩。在父母和旁人的眼里,他不愛學習,成績很差,生活中對什么都無所謂、不在乎,而且不愛與人交流,基本上沒有什么朋友。為了幫小宇提高學習成績,其父母曾多次送他到各種培訓班,并為他請家教,卻毫無成效。在家時,小宇從不和父母溝通,很少說話。父母經(jīng)常人前人后地批評小宇,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感及反叛心理。母親經(jīng)人指點,才懷疑孩子心理有問題,便帶他四處找心理醫(yī)生。
教育心理專家在與小宇進行溝通后發(fā)現(xiàn),導致他行為異常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內心充滿了逆反,他對自己的母親甚至表現(xiàn)出了一種近乎仇恨的反感。小宇說,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聽過媽媽的表揚,倒是批評不斷且從不顧及場合。
專家認為,這是由于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錯誤,導致了孩子毫無生活熱情,沒有目標感,因而對學習無興趣,人生觀極度消極。對此,專家建議,當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了傷害后,應及時向孩子鄭重道歉,并嘗試發(fā)現(xiàn)和表揚孩子的優(yōu)點;同時,可讓孩子參加一些心理拓展訓練,將孩子與父母隔離一段時間,利用第三方力量彌合親子關系,并鼓勵孩子建立積極的人生觀。解決了以上問題,孩子才有可能產生興趣。
因此,家長批評孩子,不妨每天只說個一兩次,不要逢事就說,因為有的錯誤,孩子可能馬上就能自己明白,不說也罷。
千萬不要翻來覆去批評個沒完沒了,連續(xù)的負強化會使孩子心理上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感到這也不行,那也不是,從而無所適從,嚴重的會產生自卑感,甚至破罐破摔。所以,家長一定不要對孩子的錯誤反復、連續(xù)負強化。
就孩子學習與生活的全過程講,大約15~20年左右是在直接或間接地認識世界,學習知識和掌握各種技能。他們從不知到知,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被動地接受到主動地創(chuàng)造,必然要經(jīng)歷一個曲折的、困難的過程,其間不管他們犯了多少次錯誤,出現(xiàn)過多少次磕磕絆絆甚至較大的退步,只要其求知的動機、興趣、欲望、信念和意志沒有衰退和泯滅,其內在動力系統(tǒng)沒有遭受破壞,他們就能夠完成人生第一旅程的任務。這就如一艘駛離港灣的航船,只要其動力系統(tǒng)完好無損,它就具備著在正確導航前提下駛向理想彼岸的能力。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懂得,保護孩子們的主動力是自己的第一要事。家長必須懂得:及時正確的鼓勵孩子自身的進步,進步時感受到的歡愉和自豪是孩子們自信力成長的沃土。
而過多的沒完沒了的批評,甚至有了進步取得了成績也不給予表揚和鼓勵,必然使孩子得不到溫馨和信任,使他總也看不到自己的進步,感受不到成功的歡樂。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自信心,失去進取的欲望和堅韌不拔、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意志,形成嚴重的挫折心理——一種嚴重的心理障礙,而這種障礙又會反過來嚴重抑制進取心的發(fā)展和智力的正常開發(fā)。他們視學習為畏途,對事物反應遲鈍,對生活沒有什么興趣,對不良事物沒有反抗和批判能力,嚴重的還會使他們覺得好像生活在四處堅壁的絕境中,進亦憂、退亦憂,從此沒有生氣。顯而易見,“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批評之所以非常有害,正是因為它能夠損害甚至毀滅青少年的“動力系統(tǒng)”,熄滅他們的青春之火,其結果正與批評者“不說不進取,不打不成人”的初衷相反,這不能不為批評過多過濫的家長所戒。
過多的批評和數(shù)落孩子,不僅沒有使孩子進步,還使他們產生了“抗批評性”:家長聲色俱厲地批評,孩子裝模作樣地接受,可是一轉臉,他依舊我行我素。在孩子的記憶里,家長每天多次的批評已經(jīng)變成了家常便飯,對于孩子的任何事情,家長都要找到錯誤的地方,然后進行一番說教,這樣的批評,因次數(shù)太多而失去了重要性,無法引起孩子的重視,對他們起不到什么作用??梢?,總是一味的批評孩子,的確不是什么好方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