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國古籍文獻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得益于中國古籍文獻的保存和收藏。《隋書·經(jīng)籍志》把我國古代圖書分為四部,即“經(jīng)史子集”。
(一)經(jīng)部文獻
“經(jīng)”是指古代社會中的政教、綱常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教條,主要是儒家的典籍,經(jīng)過了從“六藝”—“五經(jīng)”—“九經(jīng)”—“十二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發(fā)展過程。
1.六藝
最早的經(jīng)書在秦漢稱為“六藝”,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2.五經(jīng)
漢代,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jīng)”。
(1)詩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500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shù)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jīng)典,始稱《詩經(jīng)》,并沿用至今?!对娊?jīng)》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2)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官方史書,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它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西漢初年傳世《尚書》29篇,用漢隸所寫,稱為“今文尚書”。漢武帝時發(fā)現(xiàn)篆書所寫《尚書》45篇,稱為“古文尚書”。
(3)禮
禮分為《周禮》、《儀禮》、《禮記》三部分。
《周禮》主要記周代官制、典章制度、社會風俗,相傳是周公所定,被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儀禮》是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著作,包括會所祭禮、婚喪宴會、禮儀制度。
《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也有部分是闡述封建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文章。
(4)易
《易經(jīng)》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jīng)典,據(jù)說是由伏羲的言論加以總結與修改概括而來,同時產(chǎn)生了易經(jīng)八卦圖,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兑捉?jīng)》不僅是一本關于占卦、卜筮的書,還保存了周朝和周朝前社會文化風俗史。
(5)《春秋》
《春秋》是東周時代魯國官修的史書,孔子曾加以修訂。按年月時間順序編排記敘,類似現(xiàn)代大事記,是我國第一部編年史?!洞呵铩吠瑫r又是一部信史,真實可靠。
“春秋三傳”是對《春秋》進行詳盡說明和注釋的最著名的三部,分別為《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與《春秋左氏傳》(即《左傳》)。
3.九經(jīng)
唐代把《詩》、《書》、《易》、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春秋左氏傳》稱為九經(jīng)。
4.十二經(jīng)
中晚唐,唐文宗大和七年至開成二年(833—837年),刻石經(jīng)。在九經(jīng)上加上了《論語》、《孝經(jīng)》、《爾雅》三部,合稱十二經(jīng)。十二經(jīng)在開成年間刻成,故又稱“開成石經(jīng)”。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
《孝經(jīng)》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發(fā)了儒家的倫理思想。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漢代儒生為了研讀先秦儒家經(jīng)典、解決字詞義方面的困難而編撰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
5.十三經(jīng)
宋代,在十二經(jīng)上又加了《孟子》成為十三經(jīng)。目前較完整的十三經(jīng)書籍為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經(jīng)注疏》。
南宋朱熹給《論語》、《孟子》作注《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給《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作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這四部注合起來編了《四書章句集注》,南宋以后成為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提出恢復科舉考試,規(guī)定《四書》作為科舉用書。
(二)史部文獻
史部文獻是指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歷史、地理、目錄書籍。我國史書分為紀傳體、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三大類。
1.紀傳體史書
紀傳體史書創(chuàng)始于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tǒng)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范。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tǒng)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tǒng)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民國初年,趙爾巽編了《清史稿》,但沒有歸入正史中。
(1)《史記》
西漢司馬遷所著,記載上起傳說中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的三千年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分為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氨炯o”記載歷代帝王的興衰和重大歷史事件;“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的各個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書”是關于天文、歷法、水利、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專題史;“世家”是歷朝諸侯貴族的活動和事跡;“列傳”為歷代各階層有影響人物的傳記,有少數(shù)篇章記載少數(shù)民族等的歷史。
二十四史中大部分是斷代史,通史只有《史記》、《南史》、《北史》。二十四史從本質(zhì)上講是史書,但由于古代文史不分家,所以同時也是傳記文學。故魯迅評《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2)《漢書》
《漢書》也叫《前漢書》,東漢班固所著。其父班彪著有《史記后傳》65篇。《漢書》“表”、“天文志”為班昭完成?!稘h書》記載西漢230年歷史,將《史記》中的“本紀”改為“紀”,把“書”改為“志”,取消“世家”,并入了“列傳”,只有四個部分,即紀、志、表、列傳。其貢獻在于編寫了《藝文志》,《漢書·藝文志》是我國第一部史志目錄。
其他二十二史有《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2.編年體史書
編年體史書是指以年月時間順序來記載歷史。其優(yōu)點在于史事與時間緊密結合,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是孔子編撰的《春秋》。
規(guī)模最大的編年體史書是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記載上起戰(zhàn)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的歷史,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宋神宗閱后說:“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惫寿n書名《資治通鑒》。
3.紀事本末體史書
紀事本末體是指以歷史事件為中心記載歷史。其優(yōu)點是便于查閱歷史上重要事件的始末,把歷史事件歸類,變成一種獨立演說歷史事實的題材。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是南宋袁樞編寫的《通鑒紀事本末》,他以司馬光《資治通鑒》為基礎,歸納出239題,從“三家分晉”到“世宗征淮南”。故此之后,明清后人紛紛仿效。
(三)子部文獻
子部文獻主要收錄諸子百家、佛道宗教和科學技術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nóng)家、醫(yī)家、天文算法、術數(shù)、藝術、諸錄、雜家、類書、小說家、釋家、道家十四類。比較著名的書目有以下幾種。
1.《荀子》
現(xiàn)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在著名的《勸學篇》中,集中論述了他關于學習的見解?!盾髯印返奈恼抡擃}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語言豐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風格,對后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2.《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所著,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戰(zhàn)爭論》、《五輪書》稱為“世界三大兵書”。
3.《韓非子》
《韓非子》由戰(zhàn)國末期韓國法家韓非所著。這部書現(xiàn)存55篇,大部分為韓非自己的作品。書中重點宣揚了韓非法、術、勢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達到了先秦法家理論的最高峰,為秦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理論武器,同時也為以后的封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根據(jù)。
4.《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簡稱《西域記》,為唐代著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門人辯機奉唐太宗之敕令筆受編輯而成。共12卷,是玄奘游歷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之游歷見聞錄。書中有關記載被后來的歷史文獻和文物考古所佐證,為對著名的印度那爛陀寺、圣地王舍城、鹿野苑古剎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5.《老子》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西周李耳所著。與《易經(jīng)》、《論語》一起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5000字左右。它被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有影響的《傷寒論》、《本草綱目》、《農(nóng)政全書》、《九章算術》等已在前文中有所敘述,這里不再贅述。
(四)集部文獻
集部書大都有匯集綜合的性質(zhì),個人作品集為別集,多人作品集為總集。集部分為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
1.《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jīng)》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也是我國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2.《全唐詩》
《全唐詩》是清朝初年編修的匯集唐代詩歌的總集,全書共900卷。該書共收詩49403首,句1555條,作者共2873人。
3.《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jīng)·風》之后,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現(xiàn)存100卷,是現(xiàn)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其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4.《文選》
《文選》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由南朝梁代蕭統(tǒng)編著,也稱《昭明文選》?!段倪x》30卷,共收錄作家130家,上起子夏、屈原,下迄當時,不收錄當時人,全書收錄作品514題。
(五)古代著名藏書樓閣
1.鐵琴銅劍樓
鐵琴銅劍樓,位于江蘇常熟市古里鎮(zhèn)。系“晚清四大藏書樓”之一,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最多時藏書達10萬余冊。其主人瞿鏞(1794—1840年)繼承其父紹基藏書遺志,致力于收羅江南珍本古籍和文物古董,曾購得鐵琴和銅劍各一件藏于樓中,故稱“鐵琴銅劍樓”。瞿氏藏書經(jīng)太平天國戰(zhàn)亂,歷盡艱險,竟在四年之中不斷遷移達七次之多,才使珍善本圖書基本上沒有遭受損失,得到人們廣泛的稱道。瞿氏編有《鐵琴銅劍樓書目》數(shù)十卷傳世。1987年初,全面修繕完畢后稱“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占地面積達800多平方米,于1991年底揭幕開館。
2.澹園藏書樓
澹園藏書樓,原位于江蘇南京市同仁街,在南京民間俗稱為“焦狀元樓”。它是南京地區(qū)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建筑,1994年春在城建工程中不幸被拆毀。其主人是明代學者焦竑(1540—1620年),系萬歷十七年(1589年)的進士第一名(習稱“狀元”),生平博覽群書,擅長史籍研究,晚年歸隱南京后,著述十分豐富,有《澹園集》70余卷。其藏書樓是一座坐北朝南、五開間的雙層木結構建筑,建筑面積達350平方米。所藏圖書幾乎都經(jīng)過他的親自???,并蓋有“澹園焦氏珍藏”、“子子孫孫永?!?、“弱侯讀書記”等印章。
3.天一閣
天一閣位于浙江寧波市。它是我國乃至亞洲地區(qū)傳世最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位居第三的藏書歷史連續(xù)未斷的家庭式圖書館。
據(jù)考證,天一閣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以后。創(chuàng)始人范欽(1506—1585年),官至明兵部右侍郎。落成后的天一閣,是一座坐北朝南、六開間雙層的木結構藏書樓,收藏圖書達到7萬余卷。為了防止藏書散失,消除火患,范氏在藏書樓建筑和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獨特的方法,這些方法得到了后世藏書家們的贊賞和仿效。
如今,它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由原來的范氏家族藏書樓,經(jīng)過天一閣文物保管所階段,演變成為天一閣博物館,重新接受捐贈并征集入藏圖書30多萬卷,其中僅善本就多達8萬多卷。
4.抱經(jīng)樓
抱經(jīng)樓原坐落于浙江寧波城里的君子營,因城市建設需要而被整體搬遷到天一閣文物保護區(qū)內(nèi)復建。抱經(jīng)樓藏書主人盧址(1725—1794年)字丹陛、青崖,浙江鄞縣人。盧氏經(jīng)過30多年的購書抄書的積累,達到了數(shù)萬卷的規(guī)模,隨后便為之筑建了一座“修廣間架,悉仿范氏,惟廚稍高,若取最上層,須駕短梯”的藏書樓。
5.揚州吳氏測海樓
測海樓位于江蘇揚州老城城東近運河處,現(xiàn)在泰州路45號揚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1982年6月被揚州市政府頒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主人是晚清吳引孫,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曾經(jīng)擔任過浙江寧紹道。而此宅即是他在此任上,聘請浙東工匠到揚州營造而成的。測海樓藏書多善本,其中明刊本最多。
6.常熟趙氏脈望館
脈望館位于常熟城區(qū)內(nèi)南趙弄10號原趙氏故宅內(nèi),是明代藏書家趙用賢、趙琦美父子藏書處。其主人趙用賢(1535—1596年)在明代萬歷朝擔任過吏部左侍郎,愛書甚篤,著有《松石齋集》、《三吳文獻志》等。所編《趙定宇書目》,著錄圖書3300種。其子趙琦美(1563—1624年)歷官吏部郎中,能繼父志,致力藏書,注重俗文學圖書的收藏,有歷代小說186種,并有大量手校題跋的元明雜劇。趙琦美死后,脈望館藏書散出,為錢謙益絳云樓所得者多達四十八櫝,乃后又為錢曾收藏。
脈望館元明雜劇藏本,于世間輾轉流傳,陸續(xù)有所散失。1938年被鄭振鐸發(fā)現(xiàn),視為國寶,進行了搶救性收購,后歸北京圖書館收藏,稱為《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共242種,64冊。
7.聊城楊氏海源閣
清代中葉以來,與瞿氏“鐵琴銅劍樓”齊名的唯一一座北方私家藏書樓是山東聊城的“海源閣”。它們除了同列名于“晚清四大藏書樓”之外,在我國藏書界還單有“南瞿北楊”之說。
聊城楊氏藏書的開創(chuàng)者是楊以增(1787—1856年)的父親,時稱“袖海堂”和“厚遺堂”。隨后楊以增在任官各地之際,時刻留意搜集當?shù)毓始疑⒊龅牟貢?,并在北京得到過清宗室樂善堂舊藏之書。其藏書陸續(xù)累積達到3700部、22萬卷左右,其中宋元珍本達到469種,編有《楹書隅錄》五卷、續(xù)編四卷等藏書目錄。有“海源閣藏書”、“聊城楊氏三世守藏”陽文印等。
“海源閣”位于聊城舊城之南的萬壽觀前街東首,原楊氏故宅的東跨院中,俗稱“楊家藏書樓”。其樓共三楹兩層,坐北朝南,上層為善本珍籍收藏處。
8.湖州劉氏嘉業(yè)藏書樓
位于浙江吳興南潯鎮(zhèn)的嘉業(yè)藏書樓,其主人是近代著名刻書家劉承干(1882—1963年)。由于藏書越積越多,20世紀20年代初,他開始在家鄉(xiāng)小蓮莊西側建造新的藏書處,1924年落成以后稱為嘉業(yè)藏書樓。其樓系兩層磚木結構,中西合璧風格,前后兩進用廂房連接成“口”字形,中鋪方磚,是晾曝圖書的地方。藏書量達57萬余卷,計18萬余冊。除了數(shù)量可觀以外,其版本質(zhì)量也非同一般。宋元版本、稿本鈔本和??北疽约暗胤绞分緸槭浪J的三大藏書特色。
9.承德文津閣
文津閣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莊內(nèi),是清代為收藏著名的《四庫全書》而專門建造的七座收藏建筑之一,落成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
由于文津閣與先后建造的位于北京的文源閣和文淵閣、位于盛京(今沈陽)的文溯閣,都在清廷的宮禁之內(nèi),又同在北方,所以它們又被人稱為“內(nèi)廷四閣”或“北四閣”,而此后在江、浙建成的杭州文瀾閣等三閣,則被稱為“南三閣”。如今,“北四閣”中的文源閣隨圓明園被焚而毀,其余三閣的建筑均安然無恙。
其中文淵閣藏本今存我國臺灣地區(qū),文津閣藏本則于1914年運送到北京,隨即由當時的教育部函請,交由京師圖書館收藏。經(jīng)清點經(jīng)部有書5482冊,史部有書9476冊,子部有書9095冊,集部有書12264冊,合計為36277冊。
10.文瀾閣
文瀾閣是清代乾隆皇帝當年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造于江浙的“南三閣”中碩果僅存的一處藏書閣,位于杭州。其余兩閣——鎮(zhèn)江文宗閣與揚州文匯閣于道光二十年和咸豐三年先后毀于兵火。
文瀾閣由原來收藏《古今圖書集成》的藏經(jīng)閣改建而成。經(jīng)過復勘校正的《四庫全書》鈔本正式入藏于此。閣共三層,第一層中間位置收藏的是《古今圖書集成》,從背后和兩旁開始,收藏的是《四庫全書》的經(jīng)部書籍;第二層收藏的是史部書籍;第三層收藏的是子集兩部書籍。
文瀾閣是允許讀書人到閣看書、抄書的,曾經(jīng)于1860年被太平天國兵火所毀,其藏書也隨之散失。杭州藏書家丁丙、丁申兄弟竭力搜集,并輔之以抄錄,日漸恢復其舊。20年后,當?shù)氐胤焦賳T集資在原地原樣復建。
11.古越藏書樓
古越藏書樓現(xiàn)位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勝利路133號,落成于1902年。系晚清士紳徐樹蘭(1837—1902年)獨立捐資建成,建屋四進,前三進樓房為收藏典籍之所,其中間一廳為大眾閱書之處。收藏的經(jīng)、史書籍、翻譯著作、科學、農(nóng)學圖書,共7萬余卷。其他流行的畫報、學報和日報乃至標本,也有收羅。編有《古越藏書樓書目》。
為加強管理,徐樹蘭還參考東西方有關資料,制訂了《古越藏書樓章程》,分七章三十節(jié)。古越藏書樓的誕生,被認為是我國封建藏書樓時代的終結和近代公共性質(zhì)的圖書館發(fā)端的重要分水嶺。1990年元月,古越藏書樓遺址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嵩陽書院藏書樓
我國的書院自唐代起源、宋代全盛以后,便逐漸成為同官學、私學鼎足而三的一種教育機構。白鹿、岳麓、應天和嵩陽書院號稱“宋代四大書院”,它們都擁有基本的藏書,以供生徒閱覽自修之用。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登封縣城北面的太室山麓,在隋嵩陽觀的基礎上建成,五代后周時名“太乙書院”。宋至道二年(996年)夏,皇帝賜院額為“太室書院”,同時獲賜雕版印刷的《九經(jīng)》書疏。1035年改名為“嵩陽書院”。知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曾經(jīng)到此“昌明正學”。司馬光、范仲淹等也曾到此講學。金元時期,嵩陽書院及其藏書樓均遭毀壞。明嘉靖年間修復后,至明末又毀。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以后,聘請名儒主持,屢有修葺擴建,盛極一時。耿介編有《嵩陽書院志》傳世。
嵩陽書院在清末改為高等小學堂。新中國成立以后,曾經(jīng)作為登封高師校址。1988年再次修復為書院,列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游人開放。
【案例分析】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國外辦孔子學院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標志著這所長期將世界介紹給中國的學府走出國門,向全世界介紹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這是北外首次在國外設立孔子學院,是北外一個戰(zhàn)略性的變化?!北蓖夂M鉂h學研究中心主任張西平教授對記者說,“國強語言強,國衰語言衰。中國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決定了在全球加強傳播漢語文化的必要性?!?/p>
北京外國語大學在2006年5月2日與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合作設立一所孔子學院,此后在意大利和比利時將設立三所孔子學院。
北外校長郝平日前在題為“中國夢與和諧世界”的研討會上表示,在促進“西學東漸”的同時,北外將積極倡導“東學西漸”,努力辦好在海外的孔子學院。
在海外建立“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主導的國家項目之一??鬃訉W院是借孔子之名在全世界推廣漢語,以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為基本任務的非盈利性社會公益性機構。
孔子學院以設在北京的總部提供的教學模式、課程產(chǎn)品等作為主要教學資源,并遵守統(tǒng)一的教學、考試、培訓質(zhì)量認證體系和標準開展教學和檢測,主要向社會人士提供專門技能的漢語培訓以及中文教師的教學能力培訓。
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于2004年11月在韓國首爾正式揭牌。中國初步計劃在全球開辦100所孔子學院。
(資料來源:新華網(wǎng))
思考: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魅力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漢學,你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復習與思考】
1.簡述秦漢三公九卿制。
2.簡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簡述明代的內(nèi)閣制。
4.簡述九品中正制。
5.簡述明代的科舉制。
6.中國古代姓氏有哪些來源?
7.中國古人的名字號有什么含義?
8.你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有哪些?
9.簡述中國的文房四寶。
10.清代著名的藏書樓有哪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