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高等學校教學原則

        高等學校教學原則

        時間:2023-03-03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是指根據高等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目的,遵循教學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要反映社會主義社會對新一代的需要,要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

        第二節(jié) 高等學校教學原則

        一、制定高等學校教學原則的主要依據

        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是指根據高等學校的教育和教學目的,遵循教學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準則。它既是對教學過程規(guī)律的反映,又是教學經驗的總結。

        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雖然是人制定的,具有主觀的性質,但它的制定又不是憑主觀隨意捏造的,制定科學的教學原則必須依據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等學校的基本規(guī)律

        高等學校的教學規(guī)律是客觀地存在于教學過程之中的教學過程諸要素的本質性聯系,教學規(guī)律的作用通常是通過教學原則對教學現象的本質解釋來體現的,而教學原則是教學過程客觀規(guī)律的反映,它是人們在認識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社會的教育目的和教學任務,經過一定的理論加工而制定的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人們制定的教學原則只有反映了教學規(guī)律才能對教學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

        (二)社會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標

        高等學校的教學作為實現高等教育的目標、完成高等教育任務的重要手段,它必須反映社會對教育的一定要求,服務于教育的目的和任務。因而,教學原則是教學的規(guī)律和教育目的的統(tǒng)一。我國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高級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原則要反映社會主義社會對新一代的需要,要為實現教育目標服務。

        (三)高等學校的教學特點

        高等學校是繼中等教育之后的專業(yè)教育機構,其專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和教學對象的身心特征都有著與其他教育機構不同的特點,因而制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原則,一方面要吸收普通中小學教學優(yōu)秀成果和先進的教學經驗,特別是社會主義高等學校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要反映高等學校教育的特點,考慮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的特征,以使教學原則變得切實可行。

        二、高等學校教學原則

        根據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的理論與高等學校教育實踐的發(fā)展,高等學校的教學主要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

        (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

        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是指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給學生以科學知識,并結合知識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正確的人生觀、科學世界觀教育。這一教學原則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guī)律的反映。

        這一原則表明在進行教學時,教學的科學性是基礎,無論是知識教學,還是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是采用某種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都要講究科學性。思想性是科學性的進一步升華,是科學性的靈魂,沒有思想性就影響了科學性,因為只有以正確的觀點、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因此,高等學校的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將科學性與思想性緊密結合起來。

        在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時,要做到以下兩點:

        1.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

        教師所講的內容,應做到概念準確無誤,結構完整,表述合乎邏輯,論證嚴謹。要不斷追蹤世界科學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據教學需要不斷增加新的內容,淘汰陳舊的知識,做到常教常新。

        2.發(fā)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學科體系,每一學科體系都富含思想性和哲理性。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3.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思想修養(yǎng)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言傳身教的科學態(tài)度,對事物的觀點、行為和為人處世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和教育學生。

        (二)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學要以學習基礎知識為主導,從理論與實際的聯系上去理解知識,注意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學懂會用、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是教學工作的一條普遍要求。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理論來自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因而,社會實踐是人們一切科學知識和理論的源泉,又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基本上是前人或他人實踐已經證明了的間接經驗,這些間接經驗只有通過與實踐結合,才能把理論知識用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提高實踐的能力。

        在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時,要求做到:

        1.要切實加強理論知識的教學,把理論知識講透、講活

        學生只有把理論知識理解透了,才有可能從實際生活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根據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

        2.學校要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

        教師要充分認識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強實驗、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畢業(yè)設計或畢業(yè)論文等實踐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和指導,培養(yǎng)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能力,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既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教師和學生的作用是否發(fā)揮是決定整個教學過程成敗的關鍵,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和學生雙邊的共同活動,教師是使教學有效進行、使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主要保證,而學生則是決定學習能否收到實效的根本,因而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高校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通過引導、點撥等方式來發(fā)揮,而學生的主動性則更多地通過獨立的、自主的和帶有研究性質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貫徹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原則時,要求做到:

        1.培養(yǎng)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自覺的、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學習動機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心理因素,是學習自覺性的核心內容;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的原動力;學習態(tài)度則是學生學習的實際行動,是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的具體表現。正確的學習目的、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與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培養(yǎng)有重要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有關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及學習方法的教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2.進行啟發(fā)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啟發(fā)式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使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都處于積極的狀態(tài)。大學生在經過了中學階段的學習以后,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思維和判斷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已經形成的思維習慣,善于提出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地、獨立地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學生提出嚴格的要求

        嚴格要求既是教師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必要條件,也是引導學生逐步由被動學習走向主動學習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要求學生掌握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使學生養(yǎng)成嚴謹、踏實的學習態(tài)度和作風。

        4.對學生進行科學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理解學習的過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四)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

        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是指教學要根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的共同特性,堅持對全體學生的共同要求,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以使每個學生的才能和特長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這一原則是由學生身心發(fā)展共性與個性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所決定的。大學生共同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的階段和水平是共性,這是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而每一名學生無論在認識、情感、性格、氣質,還是在學習態(tài)度、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個別的差異,這是個性,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將共性與個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在貫徹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時,要求做到:

        第一,教師應深刻了解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以及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對學生的基本要求,面向大多數學生,保證達到目標和基本要求,既不隨意遷就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也不任意地增加課程的深度和難度滿足部分優(yōu)秀學生的需要。

        第二,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找到恰當的學習方法和形成他們具有自己特點的智力結構,如可指導學生發(fā)揮他們各自的特長和優(yōu)勢選定選修課程。

        第三,組織并指導有條件的學生接受某些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為他們發(fā)展各自的才智創(chuàng)造條件。

        第四,針對學習上暫時有困難的學生不能歧視,要針對他們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學習輔導,幫助他們分析造成困難的原因,找到克服困難的關鍵,以利于他們能迅速改變學習上的被動狀態(tài),趕上大多數同學的學習步伐。

        第五,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從教學制度上保證因材施教的實施。學校可通過實行“選修制”“學分制”等,靈活地適應不同學生的水平、能力和志趣;在學籍管理上,積極推行有關“因材施教”的措施,如轉系、轉專業(yè)、免修、跳級、提前畢業(yè)等等;積極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學術活動和文娛活動,使各種不同能力類型的學生各得其所,使人才規(guī)格在統(tǒng)一要求的基礎上更趨多樣化。

        (五)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的原則

        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的教學又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培養(yǎng)能力,通過培養(yǎng)能力促進學生獨立地學習更多的知識,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

        這一原則是知識與能力相互促進的規(guī)律的反映。知識與能力是兩個概念,知識不同于能力,但它們之間又存在密切的聯系。一方面,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能力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另一方面,知識并不會自然轉化為能力,而能力也絕不能代替對知識的學習。因而,兩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既不能忽視知識的傳授,更不能只注意學生知識的積累而不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

        在貫徹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相結合原則時,要求做到:

        1.重視基礎學科和基礎知識的教學

        基礎知識一方面是構成學科基本框架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關系等。這些知識具有比其他知識更大的學習遷移價值,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知識,才更有利于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yǎng),才更有利于其智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基礎知識也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所必不可少的基礎,如果掌握不好,就會在繼續(xù)學習的過程中產生障礙,不斷影響其知識的獲得,也不利于其智能的發(fā)展。因此,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是貫徹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這一教學原則的前提條件。

        2.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引導學生的興趣才能喚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而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不僅有利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獲得的新的知識融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成為可以靈活運用的知識,而且思維能力也會因此得到提高,從而使智能得到發(fā)展。

        3.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包括良好的思維方式、方法的訓練、正確把握和判斷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基本邏輯思維能力等。教學中要采取各種方法讓學生充分利用教科書,學會自行分析、歸納所學的知識,達到對本學科知識系統(tǒng)結構的了解;可以布置適當的參考書籍、資料、文獻等,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經常組織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以促進學生獨立地獲得知識的能力得到發(fā)展。同時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具有不同風格的參考書,指導他們談出自己的見解,寫出讀書筆記。這些能力的獲得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4.改變考試方法,積極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要改變過去那種只注意死記硬背知識的考試方法,采用多種多樣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等方面。

        (六)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原則

        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地加強科學研究工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態(tài)度和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

        這一原則既是高等學校教學過程特點的體現,也是高校教學與科研相互作用關系的反映??蒲谢顒优c教學過程的結合,是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的需要,而且,把科研引入教學過程,可以有力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貫徹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時,要求做到:

        1.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只有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高,才能保證對本學科的科研方向和發(fā)展動態(tài)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才能把科研成果反映到教學內容中去。以科研為主的教師要把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在可能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參與部分科研工作。以教學為主的教師也要做科學研究,光搞教學不搞科研就難以做到常教常新,也不能用新的見解來解決問題,更不能給學生在科學研究上以恰當的指導。

        2.結合各門課程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素養(yǎng)

        (1)教師應結合各門課程的發(fā)展史,向學生講述本學科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并有意識地通過典型的重大發(fā)明、發(fā)現過程,向學生介紹研究本學科的科學思想和基本方法。(2)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如可利用本學科的有關事例,向學生介紹專家、學者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3)教師應經常地指導學生閱讀反映科學研究動態(tài)的報紙雜志,開展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同時教師也應該經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體會與學生分享,甚至可以吸收學生參加自己的科研項目,以提高和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

        (七)系統(tǒng)性與循序漸進的原則

        系統(tǒng)性與循序漸進的原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與個體認識發(fā)展的邏輯順序結合起來,使教學既保持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在貫徹系統(tǒng)性與循序漸進原則時,要求做到:

        1.處理好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三類課程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高等教育是專業(yè)教育,因此專業(yè)課在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中應占有一個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使高等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成為社會現實需要的專門技術人才,必須要經過專業(yè)實踐鍛煉,因此,在課程設置中不能忽視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的比重,要為學生具有更多的專業(yè)適應性和專業(yè)發(fā)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2.根據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特征進行教學

        學科的基本結構體現著該學科的系統(tǒng)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從不同角度引進新知識的傳授,既可以從概念到原理,也可以從細節(jié)到概念。

        3.培養(yǎng)學生循序漸進、踏踏實實的工作和學習作風

        大學生充滿朝氣,思維敏捷,既有旺盛的求知欲,又有較強的好勝心,如果沒有認真踏實的學風,很容易形成急于求成的毛病,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只求速度,不求質量。甚至對教師的提醒表現出厭煩情緒。教師既要理解學生的心理,對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勝心加以保護和合理發(fā)揮,又要對他們工作和學習中出現的好高騖遠、不求甚解等問題傾向予以指出和糾正,樹立認真踏實的學風。

        以上七條教學原則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整體。例如,要貫徹統(tǒng)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就必須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就需要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結合起來。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絕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待教學原則,應結合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各項原則,發(fā)揮原則的整體作用,以不斷提高教學的水平,取得最優(yōu)效果。

        相關鏈接

        北大的課堂

        (http://liter.ewe.com.cn/show-news.php?blockid=8&articleid=133882)

        在北大聽了一周的課,這里的課堂給我的感覺是新鮮和活躍。

        初來北大時我曾懷疑,是否研究生的交際面就僅僅局限在實驗室內部的寥寥幾個成員之間?因為研究生的寢室是兩人一間,不同實驗室之間同樣緊張但不同步的工作時間讓鄰居的同學都不一定能時常見面;偌大的課堂稀釋了同班同學之間的親密感;繁忙的研究工作將大家各自束縛于三點一線的生活,而這些線條中又缺乏交點……我甚至會有這樣的擔憂:是否五年研究生活過去之后,我們也許連同班同學的面孔都會覺得陌生?北大的課堂漸漸消除了我的擔憂。這兒的課堂形式多樣,別開生面,同學們的參與和交流更強了。原來研究生的課堂是這樣的豐富多彩!

        1.英語課堂

        常聽人說英語重要的是聽說讀寫,不過我們常常犯中國學生的通病,只擅長“紙上談英”。而這里的英語課包括了聽力課、口語課和寫作課,由外教授課。在課堂上老師并不是一味地告訴我們知識,而是為我們提供了鍛煉的機會。比如,聽力課是看英語學習的DVD;口語課每位同學都必須參與,如在全班同學面前說一段話,回答聽力課所看影片的相關問題;寫作課當堂完成一兩篇命題作文。除了課上,課后的內容也很豐富,每周兩篇300字作文,一篇影片摘要,一些習題等。

        2.進展課

        我們的任選課程中有不少是學科進展的課,如細胞生理學進展、細胞信號轉導進展等。這些課的授課老師更像是主持人,他們或是請來相關專業(yè)領域的專家做講座,或是開展文獻閱讀演講活動。學生的考試成績由講課和提問兩部分組成。這樣的課堂一般都更類似于小組學術討論,每位同學根據所選專業(yè)文獻準備20分鐘的演講,其他同學在演講過程中可以隨時打斷,提出問題。

        3.政治課

        研究生還要上政治課?是的。但是這第一堂政治課就改變了我對它的枯燥印象。它不是讓一個老師滔滔不絕地灌輸政治概念,而是由不同領域的知名科學家開展專業(yè)講座,讓學生能從具體的科學研究中領悟科學人文的真諦。課程學習中會布置論文,讓我們就教材(《科學人文高級讀本》)所選的經典科學人文文章中或課堂所聽講座中讓自己受到啟發(fā)的一個事例或一個句子發(fā)表觀點,還可以是自己的專業(yè)學術論文。

        4.其他

        每個課堂都顯示著個性。有的課堂老師鼓勵同學們閱讀,他把課堂交給同學們,為他們推薦參考書目,分組分配不同的章節(jié),由同學們自己講課、回答問題。還建立了課程專用的論壇,要求每個小組為其他小組各提出3個問題,并回答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有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問題,讓全班在5分鐘內回答并上交;有的課堂由一批老師授課,他們都是海歸的學者,分別用英語講授自己研究方向的章節(ji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