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負載及其變化
腰椎骨呈現復雜的外形,其前方椎體部分有椎間盤軟骨相間彼此連結,后方由椎體延伸且呈左右成對的滑膜關節(jié)(即關節(jié)突關節(jié))達到上下連續(xù),通過這3個活動關節(jié)(又稱之為脊柱功能單位)使腰椎得以進行前屈、后伸、側屈和旋轉(軀體扭轉)等復雜運動。
腰椎必須支持數倍于體重的載荷,除了骨結構外尚需通過脊柱周圍的韌帶群(如前縱韌帶、后縱韌帶和棘上韌帶、棘間韌帶等)加強其支持力,然而脊柱腰段的運動范圍卻也因此受到限制(圖6-1)。腰椎具有的運動性和支持性這兩種功能互為相反,如果持久地過度載荷可以促使腰椎結構早期老化,發(fā)生變性,引起各種各樣的疾患。這種老化、變性對脊柱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反復給予機械性、化學性的刺激,引發(fā)腰痛,進而使馬尾、神經根受到慢性擠壓,產生到達下肢的放射痛。
(二)神經支配
根據生理功能不同可將神經分為支配軀體、四肢活動的運動神經;認知痛覺、觸覺的感覺神經以及調節(jié)皮溫、心臟搏動的自主神經。脊柱腰段由形態(tài)特異的5個腰椎連接而成,其內部為行走神經的腰椎管,對神經組織發(fā)揮重要的保護作用。腰椎管內含有集聚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脊髓、馬尾和神經根,這些神經受到腦脊髓液的保護,外以蛛網膜、硬膜包裹,最外圍有脂肪組織和血管,受到二重或三重的保護。
圖6-1 腰椎的解剖和結構
A.腰椎正位;B.腰椎側位
圖6-2 腰椎和神經根對應解剖關系
從神經在腰椎的解剖學分布來看,自脊髓圓錐各平面分出的神經根稱馬尾,大多集聚垂直向尾側行走,然后途徑分出神經根由椎間孔走出。走出的神經根各自按照對應序號的腰椎骨編碼,例如L4神經根從L4~5椎間孔走出,容易在L3~4椎間盤部位發(fā)生障礙;L5神經根從L5~S1椎間孔走出,容易在L4~5椎間盤部位發(fā)生障礙(圖6-2)。在椎間孔內這些神經根的后根(感覺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形成神經節(jié)后再與前根(運動神經和交感神經)混合,衍化成一根具有完整末梢神經形態(tài)的脊神經,而且無蛛網膜和硬膜的包裹(圖6-3)。神經根和脊神經的解剖結構不同(表6-1),神經根無神經周膜,神經外膜也薄弱,對機械性、化學性刺激的抵抗能力差,而且神經內微細血管的血液神經間的卡口基本缺如,化學性恒定環(huán)境也易發(fā)生破壞。因此馬尾和神經根置于硬膜外脂肪組織、靜脈叢以及硬膜內蛛網膜下隙的腦脊液多層保護下,即便脊柱如何運動也可避免遭受影響。與此相反,脊神經屬于末梢神經,其外層有厚實的神經周膜和神經外膜包裹,能抗御機械性的刺激,而且神經周膜強固,神經內微細血管的血液神經卡口健全,能有效維持神經內化學性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圖6-4)。脊神經自身再分出背支、腹支和竇椎神經,還通過交通支與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節(jié)聯絡。
圖6-3 脊神經和神經根的解剖
表6-1 神經根和脊神經的解剖、生理差異
圖6-4 神經根和脊神經的解剖差異
A.脊神經;B.神經根
如圖6-3所示,背側支由脊神經處幾乎呈直角狀分出,到達橫突時再分出內側支、中間支和外側支,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內側支。內側支向關節(jié)突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和韌帶、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的附著部以及黃韌帶的背側伸出神經末梢(圖6-5)。內側支為感覺神經,具有從溫覺、痛覺到位置覺、振動覺的豐富感覺受體,中間支和外側支支配下腰部的皮膚和多裂肌、髂肋肌和最長肌等肌肉。
圖6-5 腰神經分支
腹支下行形成腰骶神經叢,然后再分出神經周圍支,途中支配椎間盤的前部和側部、前縱韌帶以及椎體前側的骨膜,各終末支支配下肢和臀部的感覺和運動以及膀胱功能。
竇椎神經自脊神經分出后又返回,再通過椎間孔回到椎管內,向后縱韌帶、椎體后側的骨膜、椎間盤后部纖維環(huán)的最外層伸入感覺神經末梢,并且支配硬膜和神經根表面的感覺(圖6-6)。
圖6-6 腰椎功能單位的神經支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