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鋅導致什么營養(yǎng)缺乏癥
侏儒癥(dwarfism)指的是身材過度矮小的狀態(tài)。由于身高受種族、性別等因素的影響,故目前對侏儒癥的身高界限尚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一般認為,如身高低于同民族、同年齡、同性別平均身高的3個標準差(-3SD)或成年身高低于130cm,應視為侏儒癥。侏儒癥病因復雜,最常見的為生長激素(GH)缺乏所致,稱為GH缺乏性侏儒癥。GH缺乏可因垂體本身疾病所致,是為垂體性侏儒癥;也可因下丘腦疾病所致,稱為下丘腦性侏儒癥。GH缺乏性侏儒癥實際上也是一種垂體功能減退,它以GH不足為主要表現(xiàn),有時也伴有其他垂體激素缺乏。
【病因】 大多數(shù)病者無明顯原因可查,謂之特發(fā)性GH缺乏癥(idiopath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IGHD)。由于很多IGHD患兒有圍生期病變史(如早產(chǎn)、難產(chǎn)、窒息等),故IGHD(在有些文獻中孤立性GH缺乏癥也縮寫為IGHD)的發(fā)生可能與圍生期腦部的受損有關(guān)。IGHD患兒對單次GHRH反應不佳,但若重復給予GHRH則多數(shù)患兒血GH可升至正常,說明GH的缺乏可能繼發(fā)于GHRH的不足。
有些GH缺乏癥表現(xiàn)出明顯的家族遺傳特點,謂之遺傳性或家族性GH缺乏癥(familial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根據(jù)是否伴有其他垂體激素的缺乏,家族性GH缺乏癥分為孤立性GH缺乏癥(isolaed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和多激素型GH缺乏癥(或稱聯(lián)合性垂體激素缺乏癥)2種。根據(jù)遺傳特點,孤立性GH缺乏癥又分為3種類型:Ⅰ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Ⅱ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Ⅲ型為X-連鎖GH缺乏癥,其中Ⅰ型還分為ⅠA和ⅠB 2個亞型。ⅠA亞型由GH-1基因(或稱GH-N基因)缺失所致,ⅠB亞型既可由GH-1基因突變引起,也可由GHRH受體基因突變引起,Ⅲ型的致病基因尚不清楚。同孤立性GH缺乏癥一樣,多激素型GH缺乏癥也分為3型,Ⅰ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Ⅱ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Ⅲ型為X-連鎖GH缺乏癥。Ⅰ型多激素型GH缺乏癥多因Prop1基因突變所致,Ⅱ型多因Pit-1基因突變所致,Ⅲ型的致病基因則不清楚。
某些先天發(fā)育畸形如無腦畸形、前腦無裂畸形、垂體缺如、神經(jīng)垂體錯位、面中線發(fā)育缺陷、蛛網(wǎng)膜囊腫等也可影響下丘腦-垂體的功能,從而產(chǎn)生GH缺乏癥。
下丘腦和垂體的腫瘤、炎癥、創(chuàng)傷、手術(shù)、放射等均可導致GH不足,這些可統(tǒng)稱為獲得性GH缺乏癥。
【臨床表現(xiàn)】 GH缺乏性侏儒癥患兒在出生時身長體重往往正常,出生數(shù)月后身高增長速度開始下降,但此時往往不被注意,直到2~3歲時患兒與正常兒童的身高差別日益加大,始被父母注意而就診?;純荷砀咴鲩L速度很低,一般不超過3~4cm/年,未經(jīng)治療者成年身高多在130cm以下。患兒身材勻稱,成年后往往仍保持幼年的體形和外貌?;純浩つw細膩而干燥,皮下脂肪較豐滿,肌肉不發(fā)達?;純汗驱g一般較實際年齡小2~3歲?;颊咔啻浩诙嘌舆t,如合并有促性腺激素缺乏則性發(fā)育更差,其性器官可不發(fā)育,第二性征可缺如。男性陰莖小似幼兒,睪丸細小如黃豆,常伴有隱睪,一般無精子,亦無性欲、胡須,音調(diào)如兒童;女性則表現(xiàn)為原發(fā)性閉經(jīng),乳房不發(fā)育,子宮小,外生殖器幼稚?;颊咧橇σ话阏?,成年后可因身材矮小而郁郁寡歡。
Pit-1等轉(zhuǎn)錄因子突變引起GH缺乏性侏儒癥多有家族史,且患者存在PRL和TSH不足的表現(xiàn),因而可有繼發(fā)性甲減。有些先天性GH缺乏癥除垂體發(fā)育不良外,還伴有其他畸形。
獲得性GH缺乏者還有原發(fā)病的表現(xiàn),如下丘腦-垂體腫瘤引起的可有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
【實驗室檢查】 GH缺乏癥的診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實驗室檢查,但遺憾的是,在實驗室檢查中尚沒有一項公認的“金標準”,只能通過多種檢查的聯(lián)合應用以確立診斷。目前常用的實驗室檢查有:
1.血、尿GH測定 血GH的正常值隨測定方法及測定試劑盒的不同而不同,放射免疫法的正常值多為0~0.24nmol/L(0~5ng/ml)。可見,血GH的正常值與GH缺乏癥的GH水平之間有重疊。此外,由于GH呈脈沖性分泌,故同一個體不同時間血樣的測定值可有很大差異。因此,單次血GH測定對GH缺乏癥的診斷沒有太大的意義。24h血GH譜的測定可彌補單次血GH測定的不足,惜此種檢查太過復雜,難于為病人及其家屬所接受。
尿GH的測定具有一定的意義,尿GH水平與24hGH的整合值之間有良好的相關(guān)性,它可反映病人24h血GH的平均水平。GH缺乏癥者24h尿GH總量降低。尿GH測定的不足是,需采用靈敏的測定方法,且測定結(jié)果受腎功能影響較大。
2.血生長激素結(jié)合蛋白測定 生長激素結(jié)合蛋白(growth hormone binding protein,GHBP)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Baumann等人在血液中發(fā)現(xiàn)的一種能結(jié)合GH的蛋白質(zhì)。研究表明,血液中主要的GHBP乃肝臟GH受體的胞外域脫落后進入血循環(huán)所形成。GHBP測定對GH缺乏癥的診斷意義不大,但有助于鑒定矮身材是否因GH受體缺陷所致。Laron綜合征者GH受體存在突變,其GHBP水平顯著下降。
3.血IGF-Ⅰ和血IGF-Ⅰ結(jié)合蛋白(IGFBP)測定IGF-Ⅰ為GH的刺激產(chǎn)物,故可用以反映GH的狀態(tài)。血IGF-Ⅰ水平較少波動,故它不像GH那樣需反復取樣測定,但它也有缺點:受營養(yǎng)狀況、年齡、青春期等因素的影響??崭寡狪GF-Ⅰ水平可反映前24hGH的分泌情況,GH缺乏癥者明顯下降。國內(nèi)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研究認為,1~8歲兒童血清IGF-Ⅰ低于0.15U/ml,9~17歲青少年血清IGF-Ⅰ低于0.45U/ml,高度提示GH缺乏。
在各種IGFBP中,IGFBP3對GH缺乏癥診斷價值較大。IGFBP3也是GH的刺激產(chǎn)物,血IGFBP3具有明顯的GH依賴性,它可反映GH的分泌狀況。GH缺乏癥者血IGFBP3水平明顯下降。
4.GH激發(fā)試驗 由于單次GH測定不足以判定垂體GH的分泌情況,因此,必須采用激發(fā)試驗以評定GH的儲備情況。目前臨床上常用的GH激發(fā)試驗有:
(1)GHRH興奮試驗:GHRH興奮試驗可用以確定GH缺乏的病變部位,凡垂體GH細胞完好而GHRH不足者對外源性GHRH具有正常的反應,垂體GH細胞有明顯破壞者對外源性GHRH的反應受損。絕大多數(shù)IGHD的根本原因為GHRH的不足,故從理論上說,對GHRH應有很好的反應,但實際上在首次給予GHRH后只有約1/3的病人有反應,連續(xù)給予GHRH后大多數(shù)病人出現(xiàn)GH的升高,這是由于長期的GHRH缺乏使得垂體GH細胞萎縮,故需要較長時間注射GHRH后方可使垂體恢復對GHRH的反應。試驗中血GH如超過5ng/ml則認為對GHRH有反應。
(2)胰島素低血糖試驗:空腹靜脈注射正規(guī)胰島素0.05~0.1U/kg體重(兒童劑量多為0.075U/kg體重,成人劑量多為0.1U/kg體重,肥胖者可加大到0.15~0.2U/kg體重),使病人血糖降低至50mg/ml或空腹血糖的一半以下,分別于0,15,30,45,60,90min采血測血糖及GH。正常人注射胰島素后20~30min出現(xiàn)低血糖,血糖低谷多出現(xiàn)于注射胰島素后45min左右,病人可有明顯的出汗、頭暈、心悸。GH峰值出現(xiàn)于注射胰島素后30~60min。有人認為,峰值>10ng/ml(20mU/L)為正常;峰值低于1ng/ml(2mU/L)為完全性GH缺乏癥;峰值在1~5ng/ml為部分性GH缺乏癥;峰值在5~10ng/ml屬所謂“灰色區(qū)”(grey zone),為正常和GH缺乏的分界線。本試驗有一定危險性,應嚴密觀察受試者的各種變化,如有嚴重低血糖反應應立即注射葡萄糖。
(3)精氨酸試驗:靜脈滴注精氨酸0.5g/kg體重(不超過30g),滴注時間約30min分別于-30,0,30,60,90和120min采血測GH。峰值約出現(xiàn)于60min左右。精氨酸的不良反應有惡心、血壓升高及酸中毒,多不嚴重。
(4)左旋多巴試驗:空腹口服左旋多巴10mg/kg體重,分別于0,60,90及120min采血測GH,峰值約出現(xiàn)于60min左右。
(5)可樂定試驗:可樂定為α2腎上腺能藥物,具有促進GH分泌的作用,故可用以判定GH的儲備功能。本試驗的做法是:空腹口服可樂定0.004mg/kg體重,分別于0,60,90及120min采血測GH。GH峰值約出現(xiàn)于60min左右。該試驗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嗜睡、嘔吐及血壓下降。
上述各試驗GH峰值正常應不低于10ng/ml,如低于7ng/ml則為完全性GH缺乏癥(也有認為低于5ng/ml方為完全性GH缺乏癥),在7~10ng/ml者為不完全性GH缺乏癥。實際上,各試驗的陽性率都不高,故需聯(lián)合應用2種或2種以上的激發(fā)試驗以降低漏診率。
【影像學檢查】 骨X線片可據(jù)以判斷骨齡,GH缺乏性侏儒癥骨齡小于實際年齡。IGHD及轉(zhuǎn)錄因子突變所致GH缺乏癥CT和MRI往往可顯示垂體縮小甚至消失,或垂體柄中斷。有垂體腫瘤者蝶鞍X線片可顯示增大或侵蝕,CT和MRI亦有相應的陽性表現(xiàn)。其他獲得性GH缺乏性侏儒癥有相應的CT和MRI表現(xiàn)。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根據(jù)典型臨床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完全性GH缺乏癥的診斷一般不難。部分性GH缺乏癥的表現(xiàn)和實驗室檢查不如完全性GH缺乏癥典型,診斷有時有一定困難,需重復或聯(lián)合應用激發(fā)試驗。
2.鑒別診斷 常見的需與GH缺乏癥鑒別的疾病有:
(1)原基性矮小癥:原基性矮小癥的特點之一是出生時即已顯示出明顯的體格發(fā)育障礙,其出生身長多在30~35cm(正常在50cm左右),體重約2 400g左右。由于患兒出生身長、體重顯著低于正常,故易被誤認為早產(chǎn)兒?;純撼錾笊L仍極為緩慢,但其骨齡多正常?;純后w形勻稱,面貌與年齡相稱,智力正常。患者進入青春期后性發(fā)育正常,也能生育,其下一代的身材大多正常?;颊呦俅贵w激素(包括GH)的分泌正常,各靶腺功能亦正常。GH及性激素治療不能增加患者的身高。根據(jù)以上幾點可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2)體質(zhì)性矮身材:體質(zhì)性矮身材也稱體質(zhì)性矮小癥或特發(fā)性矮身材(idiopathic short stature),其父母的身高往往略低。實際上,此類兒童矮小并不顯著,其成年身高多在正常下限。體質(zhì)性矮身材者出生身長、體重可正?;蚱停ㄕO孪蓿?,出生后身高的增長較正常兒童為慢,而骨齡與實際年齡基本相等,進入青春期的年齡亦與正常兒童基本相同,故成年后身高略低于正常,成為矮小的成人。體質(zhì)性矮身材實際上不能算作疾病,這些人除身材較矮外其余皆正常(包括各種內(nèi)分泌功能檢查),他們實際上為矮小的正常人。近年研究顯示,體質(zhì)性矮身材的GH水平并不低,可能因遺傳因素致使這些人對GH的敏感性較正常略低,故其身高略低于正常。
(3)青春期延遲:青春期延遲也非病態(tài)。這些人出生身長、體重一般正常,出生后發(fā)育緩于普通兒童,其骨齡可較實際年齡小2~3歲甚至以上,進入青春期較正常為遲。其骨骺閉合較遲,骨的縱向生長時間長于普通人,其最終身高可為正常、略低于正?;蛏愿哂谡?。青春期延遲者在性發(fā)育前的表現(xiàn)與GH缺乏性侏儒癥極為相似,此時鑒別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前者GH-IGF軸正常而后者GH及IGF-Ⅰ水平降低。
(4)心理社會性侏儒:心理社會性侏儒(psychosocial dwarfism)出生時身長、體重一般正常,2~4歲后生長速度開始減慢,骨齡較實際年齡為小,與身高年齡相當?;純憾嘤懈改鸽x異,與撫養(yǎng)者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常受虐待,稍大后與周圍關(guān)系欠佳,性格內(nèi)向,冷漠抑郁,智力發(fā)育延緩,偶有自傷行為。患兒血GH和IGF-Ⅰ水平降低?;純弘x開對其不利的環(huán)境后,上述表現(xiàn)及血GH及IGF-Ⅰ水平均可恢復,其生長加速,故本癥可視為一種特殊的、可逆的GH缺乏性侏儒癥。根據(jù)病史等特點,可與普通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5)早老性矮小癥:病者出生時身高、體重正常,生后很快就出現(xiàn)生長停滯。病者顯著矮小,但骨齡正常,骨發(fā)育亦基本正常。早老為該病的顯著特征,青少年時期即有衰老的表現(xiàn),如面現(xiàn)皺紋、皮膚松弛、毛發(fā)脫落等。本病有明顯的早老,借之可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6)Laron綜合征:Laron綜合征系GH受體變異所致,也稱為生長激素不敏感綜合征(growth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GH受體的變異使得機體對GH的敏感性下降,故病人身材矮小。病者血IGF-Ⅰ水平降低,但GH水平升高,借此可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7)引起矮小癥的遺傳性綜合征:很多遺傳性綜合征可引起矮小癥,這些綜合征各有其特點,且血GH一般正常,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不難。
(8)宮內(nèi)生長遲緩(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ion,IUGR):IUGR是指出生體重在孕齡應有體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IUGR患兒可為足月兒,也可為早產(chǎn)兒或過期產(chǎn)兒。IUGR患兒不僅出生體重低于正常,其出生身長也低于正常。IUGR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異質(zhì)性疾病的總稱。約40%的IUGR發(fā)生于正常妊娠,30%~40%發(fā)生于孕母有各種疾病或妊娠并發(fā)癥,約10%為多胎妊娠,另10%左右因?qū)m內(nèi)感染及胎兒畸形所致。一些遺傳綜合征也可引起IUGR。不過,GH缺乏不會引起IUGR。
IUGR患兒出生后的生長亦受影響。國外一組資料報道,23名男性IUGR患兒成年平均身高為162cm,24名女性IUGR患兒成年平均身高為148cm。IUGR患兒成年后患心臟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壓的危險性增加。
(9)骨發(fā)育不良和骨代謝疾?。汗前l(fā)育不良和骨代謝疾病亦可引起身材矮小,這些疾病多有特征性體形及骨X線表現(xiàn),血GH正常,借此可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10)慢性內(nèi)科疾?。汉芏嗦詢?nèi)科疾病如慢性腎功能衰歇、慢性肝病、營養(yǎng)不良、慢性血吸蟲病等均可引起矮小癥,但這些疾病多有原發(fā)病的表現(xiàn),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不難。
(11)其他內(nèi)分泌代謝疾?。河行﹥?nèi)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亦可引起矮小癥,根據(jù)其原發(fā)病的表現(xiàn)可與GH缺乏性侏儒癥鑒別。
【治療】
1.GH替代治療 GH缺乏癥的根本原因為GH的不足,故其理想的治療應為GH替代。由于動物GH(包括靈長類GH)對人類都沒有作用,故GH替代治療必須使用人GH(HGH)。GH缺乏癥的HGH替代治療已有30余年的歷史,早年治療用HGH皆提自人腦垂體,此種HGH制劑偶爾混有prion(一種蛋白感染因子)的感染,使受者出現(xiàn)Creutzfedlt-Jacob?。ㄒ环N預后很差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1985年后,用基因重組技術(shù)生產(chǎn)的HGH廣泛用于臨床,使用這種重組HGH無產(chǎn)生Creutzfedlt-Jacob病之虞。
重組HGH肌內(nèi)注射易引起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縮,而且容易產(chǎn)生抗體,因此宜采用皮下注射,每日劑量約為0.1U/kg體重或每周0.16~0.24mg/kg體重。重組HGH應每日注射1次(每周6~7次),睡前30min注射比白天注射效果為佳。一般采用連續(xù)給藥,也有采用間隙給藥的(治療6個月,停藥3~6個月),但其效果不及連續(xù)給藥者。加大劑量或增加注射次數(shù)可提高療效,但劑量與生長反應之間不呈線性關(guān)系,故在增加劑量時應權(quán)衡利弊。重組HGH治療的第1年患兒表現(xiàn)出追趕生長,其促生長效果特別顯著,以后治療效果逐年降低。治療過程中可用身高計(stadiometer)每季度測身高1次,以了解對治療的反應。至患兒骨骺閉合后即可停止重組HGH治療。但是,近年的許多研究顯示,重組hGH對GH缺乏的成人仍有裨益。因此,如經(jīng)濟許可,患兒成年后仍應給予重組HGH。
近年GH制劑的給藥方式也取得一些進展。既往GH制劑皆為短效,需每日注射1次。目前已開發(fā)出長效GH制劑,每月注射1~2次即可。此外,還有人開發(fā)出鼻噴GH制劑,可鼻腔給藥。
重組HGH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曾有人懷疑HGH治療可能會增加惡性腫瘤特別是白血病的發(fā)病率,但以后的研究沒有證實這種猜測。由于給予重組HGH是一種替代治療,其劑量不大,故一般不會引起糖代謝異常及骨關(guān)節(jié)改變。少數(shù)病人在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抗HGH抗體,抗體的產(chǎn)生會使療效降低。另有一些病人可出現(xiàn)局部反應,注射部位可有紅、腫、癢等不適,于接受治療第2~3天最為明顯,以后逐漸減輕,一周后可自行消失。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亞臨床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其機制未明。個別病人可出現(xiàn)假腦瘤(pseudotumor cerebri)。假腦瘤亦稱特發(fā)性高顱壓(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其產(chǎn)生與GH制劑影響腦脊液的生成有關(guān)。
GH對其他生長障礙性疾病亦有一定的效果。目前FDA已批準用GH治療慢性腎衰引起的生長障礙。從現(xiàn)有的資料看,GH可明顯改善慢性腎衰兒童(即使是必須透析者)的骨骼生長。應該強調(diào)的是,對慢性腎衰兒童必須同時治療其他并發(fā)癥,否則患兒對GH的反應就很差。曾有人擔心GH治療可能會加速慢性腎衰的發(fā)展(GH對很多細胞具有促生長作用),目前的資料初步表明,GH治療并無此種副作用。現(xiàn)有的研究尚不能肯定GH治療是否會增加腎移植的排異反應(GH可加強免疫反應)。
GH亦可用于Turner綜合征的治療。美國國家生長協(xié)作研究(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wth Study,NCGS)就GH對Turner綜合征的療效進行了評估,該研究觀察了230名病人,其平均GH治療時間為4.3年。結(jié)果表明,GH治療使病人的最終身高較預測身高增加了8.9cm。
關(guān)于非GH缺乏性矮身材是否應給予GH治療目前尚無統(tǒng)一意見。家族性矮身材患兒在實驗室檢查上并無GH缺乏的證據(jù),但其血IGF-Ⅰ,IGFBP(特別是IGFBP3),GHBP水平均在正常的低限,說明此類患兒GH-IGF-Ⅰ軸仍有輕度異常,故應給予GH治療。家族性矮身材者GH治療的近期療效較好,但其長期效果未明:有人認為可增加最終身高,也有人認為對最終身高無明顯影響。GH治療對其他生長障礙性疾病如骨發(fā)育不良、佝僂病、某些遺傳綜合征等的療效目前尚不清楚。
2.IGF-Ⅰ IGF-Ⅰ為GH作用的介導者,故可用以治療GH缺乏癥。由于IGF-Ⅰ可引起低血糖,且其療效可能不及GH,因此,對GH缺乏癥并不主張首選IGF-Ⅰ。IGF-Ⅰ主要用于GH不敏感綜合征(特別是Laron綜合征)的治療,這方面目前已有成功的報道。IGF-Ⅰ對Laron綜合征的療效不及GH對GH缺乏癥的療效,原因可能為:GH在刺激產(chǎn)生IGF-Ⅰ的同時也促進IGFBP(主要為IGFBP3)和ALS的生成,后二者在血中通過與IGF-Ⅰ結(jié)合而延長IGF-Ⅰ的半衰期,在缺乏GH或機體對GH抵抗時IGF-Ⅰ的半衰期明顯縮短,其生物效應因而降低;GH對軟骨細胞有直接作用,它可刺激軟骨細胞分化并表達IGF-Ⅰ,在缺乏GH或機體對GH抵抗時IGF-Ⅰ因缺少GH的協(xié)同作用,其效應遂下降。IA型家族性GH缺乏癥極易產(chǎn)生抗HGH抗體,這些病人對重組HGH反應甚差,也應給予IGF-Ⅰ治療。
3.GHRH 很多GH缺乏癥GH的缺乏乃繼發(fā)于GHRH的不足,故理論上說也可用GHRH治療。目前已有藥用GHRH制劑somatorelin供應,劑量為20~40μg/(kg·d),分2次皮下注射,約半數(shù)病該出現(xiàn)生長加速。如采用微型藥泵給藥(藥泵每3小時釋放1次),則效果更好。對垂體本身病變引起的GH缺乏癥,GHRH制劑無治療作用。
4.神經(jīng)遞質(zhì) 某些神經(jīng)遞質(zhì)對GH缺乏癥有治療作用,目前用于治療的神經(jīng)遞質(zhì)有:左旋多巴、溴隱亭及可樂定。曾有人給GH缺乏癥患兒口服左旋多巴(15mg,4/d)及溴隱亭(1.25mg,2/d),半年后患兒的身高均有明顯增加;用左旋多巴和GH聯(lián)合治療GH缺乏癥的效果較但用GH為好。這些提示多巴胺能藥物對GH缺乏癥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此類藥物可能是通過增加GH的分泌而發(fā)揮作用的,故對下丘腦性GH缺乏癥效果較好,對垂體性GH缺乏癥則效果不佳。
可樂定對GH缺乏癥的療效尚有爭議。有人用可樂定治療GH缺乏癥和家族性矮身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受試者均有生長加速;另一些學者則未能重復這一結(jié)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可樂定對GH缺乏癥即使有效,其效果也不會太強。
5.性激素 很多GH缺乏癥伴有性發(fā)育延遲,故可給予性激素以助性發(fā)育。性激素除能增進性發(fā)育外,也能促進身高的增長。男性患者可給予丙酸睪酮或其他雄激素制劑,也可給予HCG,女性則很少用性激素治療(Turner綜合征除外)。性激素不僅促進骨的生長,而且促進骨骺的閉合,故過早使用性激素雖有較好的近期效果,但對病人的最終身高反而不利。有鑒于此,目前主張性激素治療不宜過早,可在正常青春期起始的年齡開始性激素治療。
6.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激素可促進骨的生長,故可用以治療GH缺乏癥。有些患兒合并有輕度的甲狀腺激素不足,則更有指征使用甲狀腺激素。但甲狀腺激素亦有促進骨骺閉合的作用,故不可使用過早,且劑量宜小。
7.微量元素 某些微量元素如鋅可促進身高的增長,且無大的副作用,故亦可用作GH缺乏癥的輔助治療。常用的有葡萄糖酸鋅(35~70mg,2/d)、醋酸鋅(15mg,2~3/d)及硫酸鋅(40mg,3/d)。
參 考 文 獻
[1]沈永年.垂體侏儒癥[M]//張達青,胡紹文主
編.下丘腦-垂體疾?。本嚎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2001:332-365
[2]蘇青,張達青.垂體性侏儒癥[M]//劉新民主編.實用內(nèi)分泌學.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4:129-137
[3]Backeljauw PF,Underwood LE.Therapy for 6.5~7.5years with recombinant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 in children with growth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a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stud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1504
[4]Clayton PE,F(xiàn)reeth JS,Norman MR.Congenital growth hormone insensitivity syndrome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idiopathic short stature[J].Clin Endocrinol,1999,50:275
[5]Drake WM,Howell ST,Monson JP,et al.Optizing GH therapy in adults and children[J].Endocr Rev,2001,22:425
[6]Hintz RL.Current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uses of growth hormone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J].Endocrinol Metab Clinics North Am,1996,25:759
[7]Hoyme HE.A clinical genetics and dysmorphology approach to growth deficiency[J].Pediatr Ann,2000,29:549
[8]Juul A,Bernasconi S,Chatelain P,et al.Diagnosis of growth hormone(GH)deficiency and the use of GH in children with growth disorders[J].Horm Res,1999,51:284
[9]Kant SG,Wit JM &Breuning MH.Genetic analysis of short stature[J].Horm Res,2002,60:157
[10]Mullis PE.Genetic control of growth[J].Eur J Endocrinol,2005,152:11
[11]Pfffle R,Blankenstein O,Wüller S,et al.Idiopathic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a vanishing diagnosis[J].Horm Res,2000,53(suppl 3):1
[12]Procter AM,Philips JA,Cooper DN:The molecular genetics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J].Hum Genet,1998,103:255
[13]Rosenfield RL.Essentials of growth diagnosis[J].Endocrinol Metab Clinics North Am,1996,25:743
[14]Shalet SM,Toogvod A,Rahim A,et al.The Diagnosis of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in children and adults[J].Endocr Rev,1998,19:202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