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附案便血案中軸案的應(yīng)用

        附案便血案中軸案的應(yīng)用

        時間:2023-04-16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因脾陽不足,故用灶心黃土,一以其色黃為土,正入脾經(jīng),且久經(jīng)熏烤,其性大溫,正可溫陽健脾。故用生地黃、阿膠者,乃因出血量多,一以止外溢之血,一以補已損之血,從而有助于止血,并可迅速恢復(fù)以出血量多所致的不適。以圓運動來看,正是肝腎二輪及脾之中軸同時出現(xiàn)問題,故用軸輪同運之法以治之。因其是遠離直腸、肛門部位的出血,故名。據(jù)《金匱要略》條文,遠血之治,主以黃土湯。故輔老用黃土湯原方,是為方證相符。

        附案:便血案,崩漏案

        一、方劑簡介

        【組成】  灶心黃土30~60克,白術(shù)9克,炮附子9克,阿膠9克,黃芩9克,干地黃9克,炙甘草6~9克。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此為古法?,F(xiàn)常先以灶心黃土水煎后,濾汁代水,用此水煎他藥。阿膠烊化后兌入服用。

        炮附子一般要求先煎半小時,然因此方用于脾陽不足之證,以筆者臨床應(yīng)用附子經(jīng)驗,如果炮附子飲片為黑順片,可不必先煎。

        【功效】 溫陽健脾,養(yǎng)血止血。

        【主治】  脾虛陽衰,大便下血,先便后血,或吐血、衄血,及婦人崩漏,血色黯淡,四肢不溫, 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二、來源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有“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三、組方之義

        一般認(rèn)為,本方用灶心黃土溫中止血為君;白術(shù)、附子溫脾陽而補中氣,助君藥以復(fù)統(tǒng)攝之權(quán)為臣;出血量多則陰血虧耗,故用生地黃、阿膠滋陰養(yǎng)血,而血虧易生熱,再以黃芩清熱止血為佐;甘草調(diào)藥和中為使。

        有人認(rèn)為方中用生地黃、阿膠及黃芩是因出血量多,陰血虧耗,慮術(shù)、附辛溫有動血之嫌,故以生地黃、阿膠一以養(yǎng)血,再配合黃芩以監(jiān)術(shù)、附辛燥之性。此說似是而非。其實本方配伍體現(xiàn)了寒熱并用、標(biāo)本兼治、剛?cè)嵯酀睦砟睿详庩柣ジx。要知道,本方所治為脾陽不足,不能統(tǒng)血之證。因脾陽不足,故用灶心黃土,一以其色黃為土,正入脾經(jīng),且久經(jīng)熏烤,其性大溫,正可溫陽健脾。加以術(shù)、附健脾益氣,補火暖土,以助灶心黃土之力,三藥正是治療脾陽虛衰,無力統(tǒng)血之要藥。且血溢脈外,是因陽虛無力統(tǒng)血引起,正合用辛溫之品以助陽,恢復(fù)統(tǒng)血之職,并非用于血熱妄行之證,又何來溫燥動血之說?既無溫燥動血之弊,自不必以地、膠、芩等陰柔寒涼之品以制約之。故用生地黃、阿膠者,乃因出血量多,一以止外溢之血,一以補已損之血,從而有助于止血,并可迅速恢復(fù)以出血量多所致的不適。

        至于黃芩一味,初看殊不可解,細思實有深意。因出血一證,其因故多,但總不外血熱妄行,脾不統(tǒng)血,瘀血留阻等因。然而對于肝為藏血之臟一說,雖醫(yī)家共認(rèn),但若肝不藏血可致出血,則似乎少有重視。四川陳潮祖教授曾道其奧秘:“故于溫陽止血方中配伍黃芩清肝止血……有相反相成之妙。”

        四、主治之理

        火神派大家,四川名醫(yī)盧崇漢教授有一個著名的觀點:陽主陰從。用在此處,頗為適合。陽氣為主,陰血為輔,若陽氣不足,則無力統(tǒng)攝血液,而致血溢脈外,發(fā)為便血、吐衄及崩漏之疾,此為本方主治之根本所在。

        至黃芩的作用,前文已有述及,然而為何理中湯及甘草干姜湯等也能治療陽虛出血,卻不佐黃芩呢?這可能是與本方證的特別病理機制有關(guān)。因陽虛不能統(tǒng)血而致出血,又因出血量多,陰血虧耗,血不養(yǎng)肝,而成血虛肝旺之變,因之肝之藏血一職出現(xiàn)問題,更加重了出血,因此加入黃芩以清肝止血,頗為適合。

        總的來看,本方出血之因,與少陰腎陽、太陰脾陽之不足及厥陰肝木之偏旺有關(guān),因此組方用藥亦從這三臟入手。以圓運動來看,正是肝腎二輪及脾之中軸同時出現(xiàn)問題,故用軸輪同運之法以治之。

        五、臨床應(yīng)用技巧

        (一)辨治要點

        1.本方主要用于脾陽不足所致的大便下血或婦女崩漏。以血色黯淡,舌淡苔白,脈細無力為辨治要點。

        2.因?qū)崯岢鲅?,不可服用本方?/p>

        (二)用藥略例

        若胃納差,阿膠可改為阿膠珠,以減其滋膩之性;氣虛甚者,可以人參以益氣攝血;出血多者,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六、附案

        便血案

        蒲輔周醫(yī)案:苗某,女,58歲?;颊叽蟊愫罅黪r血,或無大便亦流大量鮮血,每次流血量1~2茶碗之多,每日2~3次,已二十余日。兩少腹有隱痛,自覺頭暈心悸,氣短自汗、瞼腫,飲食尚可,素有失眠及關(guān)節(jié)疼痛,月經(jīng)已停2年,脈沉數(shù),舌微淡無苔。治宜溫養(yǎng)脾腎,方用《金匱要略》黃土湯加味:

        熟地黃30克,白術(shù)18克,炙甘草18克,黑附子9克,黃芩6克,阿膠15克,黃土60克。用開水泡黃土,澄清取水煎藥,服2劑。

        復(fù)診時服上方已有好轉(zhuǎn),昨日大便3次,僅有1次流血,今日又便后流血1次,仍心悸氣短,無頭暈及自汗出,飲食尚可,眠佳,舌無苔,脈為沉數(shù),原方再服3劑。

        三診便血已很少,心悸氣短亦減,舌微黃薄苔,脈如前,血雖漸止,但日久傷血,中氣已傷,仍宜益氣滋陰補血以資善后。

        黃芪15克,當(dāng)歸9克,干地黃12克,阿膠9克(烊),甘草6克,生地榆6克,側(cè)柏葉6克,黃芩4.5克,槐花6克,地骨皮6克。5劑。

        3個月后隨訪,未再便血,心悸氣短亦較前好轉(zhuǎn)。(蒲輔周醫(yī)案,1975:45)

        【理法方論】便血量多,見頭暈心悸、氣短自汗,乃脾虛失統(tǒng)之象,蒲老斷證準(zhǔn)確,經(jīng)用黃土湯原方,使便血量大減。尤其高明的是,最后以益氣滋陰養(yǎng)血之劑善后,乃固本之法也,真可謂步步為營,進退有序,大病焉有不愈之理。(陳明.金匱名醫(yī)驗案精選.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2:443-444)

        編者按

        患者于大便后流鮮血,此即《金匱要略》中所云之“遠血”。因其是遠離直腸、肛門部位的出血,故名。多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之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之遠血,其血色多黯淡,或黯黑,而該例為鮮血,且時經(jīng)二十余日,提示其脾陽虛甚,血溢較速,因而血溢出,陽愈虧,陰血愈耗,故見“兩少腹有隱痛,自覺頭暈心悸,氣短自汗”等陰血不能濡養(yǎng)機體及陽虛不溫不斂之癥,瞼腫者,陽虛水液不化之象。據(jù)《金匱要略》條文,遠血之治,主以黃土湯。故輔老用黃土湯原方,是為方證相符。

        因脾陽虛甚,故黃土倍量,以增強溫陽補脾之功;因素有關(guān)節(jié)疼痛,故用大量術(shù)、草合附子以健脾化濕止痛,此仲景藥法也。

        惟輔老為何將原方之生地黃改為熟地黃?且用量較大,是否有滋膩礙胃及傷陽之嫌呢?其實此處正顯輔老經(jīng)驗老到:患者素有失眠,多為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之體,此其一;脈沉,故屬陽虛,脈數(shù),則因陰血丟失較多,心陽勉力鼓動,以圖攝血而無由,遂呈虛性興奮之?dāng)?shù)脈;舌無苔,正證陰血大虧。凡此種種,以治療時,除了要遵“無形之氣,所當(dāng)急固”,投以黃土、術(shù)、附、草諸味溫陽益氣之品外,還要配合及時補充大量益陰養(yǎng)血之品,以防陰血流失過多,無以抱陽,此所謂滋陰以斂陽。熟地黃味甘性溫,直入下焦,大滋腎水,一方面補充消耗之陰血,另一方面,熟地黃合大劑甘草,有伏火之用,可以更好地發(fā)揮附子的溫陽攝血功效。且心為離,腎為坎,坎中一陽,正是離火之源,熟地黃正可收斂坎中一陽,令附子大熱之性直入宅窟,發(fā)揮其溫陽強心、固坎填離、補火暖土之功(圖9-1)。

        圖9-1 坎卦與離卦

        崩漏案

        丁小燕醫(yī)案:趙某,44歲,1983年11月7日初診。

        患者一年來月經(jīng)量多,經(jīng)潮10~12/15~20,末次月經(jīng)10月14日。此次月經(jīng)10月30日來潮,量甚多,昨夜下血200余毫升,色淡紅,質(zhì)稀,有小血塊,面白,頭眩心悸,手足冷,少腹墜痛,自覺寒涼,喜暖喜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查血紅蛋白70g/L。證屬脾腎陽虛,氣不攝血。治以溫補脾腎,養(yǎng)血止血。

        處方:

        伏龍肝30克,黃芩6克,生地黃15克,白術(shù)25克,附子10克,阿膠珠15克,炙甘草10克。

        服藥2劑后,經(jīng)量大減,繼服原方3劑,經(jīng)水已凈,手足溫,小腹下墜冷痛大減。查血紅蛋白95g/L。后每于經(jīng)前服此方,追訪4個月,未見復(fù)發(fā)。[北京中醫(yī)雜志,1985,(1):56]

        【理法方論】唐容川《血證論》說:“崩漏者……古名崩中,謂血乃中州脾土所統(tǒng)攝,脾不統(tǒng)血是以崩潰,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臨床多選用歸脾湯健脾養(yǎng)心,統(tǒng)攝血液。但脾不統(tǒng)血進而可分為脾氣不足和脾陽不足,脾氣不足選用歸脾湯尚可,至于脾陽不足,則宜選用黃土湯溫陽補脾,養(yǎng)血止血。(陳明.金匱名醫(yī)驗案精選.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02:446)

        編者按

        崩漏名崩中,治從中州起手,于《血證論》中詳析,理法方論中已述及,不贅。從案中表現(xiàn)來看,辨為脾腎陽虛,氣不攝血,并無疑問。重點還是要對脾統(tǒng)血之功能要有足夠認(rèn)識,凡出血病癥,均要考慮是否可從脾不統(tǒng)血論治?本案中手足冷就是脾陽不足的證據(jù),而“少腹墜痛,自覺寒涼,喜暖喜按”即是腎陽不足的表現(xiàn)。脾腎陽虛,自然要溫脾補腎,黃土湯以黃土及術(shù)、草以溫脾陽,附子直入下焦,溫補腎陽,且有補火暖土之功,自是對證之方。其中伏龍肝,即黃土也;而阿膠珠則有補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血虛及各種出血(阿膠珠的傳統(tǒng)加工方法是:將蛤粉置于鍋內(nèi),武火加熱至呈漩渦靈活狀態(tài),放入切好的小塊阿膠,不斷翻動至鼓起呈圓珠狀,內(nèi)無溏心呈黃白色時迅速取出,篩去蛤粉,放涼即可)。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