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古時大禹治水,當“地平天成”之時,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并籌劃日后的治國大計。各州省諸侯,紛紛趕到會稽,山下一片歡騰,史稱“執(zhí)玉帛者萬國”??墒峭笥淼母赣H一起治過水,如今又幫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風,卻沒有趕到。大禹以為防風居功驕傲,瞧不起自己。過了一天,防風趕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殺了防風。
防風被殺,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為他從浙江趕到會稽,要經(jīng)過苕溪和錢塘江,當時因為苕溪發(fā)大水,防風接到通知,雖然日夜兼程,還是遲到了。防風被無辜冤殺,當時從他頭中噴出一股股白血。大禹感到奇怪,便命人剖開防風的肚皮,細看滿肚都是野草,這才知錯怪了防風,大禹后悔莫及。
防風死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里,長出一種傘形羽狀葉的小草。后來當?shù)剜l(xiāng)民治水時受了風寒,頭暈腦漲,渾身酸痛,非常難忍。病人中有人夢見防風要他們吃這種草,說是能治風寒病。鄉(xiāng)民們試著一吃,果然病就好了。鄉(xiāng)親們說:“這是防風神留給我們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風’吧!”
防風,又名關防風、口防風、青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我國各地均有分布,在商品中,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部所產(chǎn)者稱關防風,品質(zhì)最佳,以黑龍江產(chǎn)量為最大。其氣微香,味微甘,以根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huán),中心色淡黃者為好。防風,顧名思義,有“防風”作用,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膀胱、肝、脾經(jīng),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祛風解痙、祛風止癢之功,本品性緩質(zhì)潤,微溫而不燥,味甘而不峻,辛散而竄,尤善祛風,為祛風解表要藥。《本草綱目》言其“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侗静輩R言》言“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要藥”?!侗静菡x》言其“通治一切風邪,為風病之主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