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查部位
臨床上常規(guī)經(jīng)胸二維超聲心動圖的探查部位有4個。①胸骨左緣區(qū):即胸骨左緣第2~5肋間;②心尖區(qū):即心尖部;③劍突下區(qū):即劍突下部;④胸骨上區(qū):即胸骨上窩。前兩區(qū)為常規(guī)檢查部位,后兩區(qū)臨床實際工作中根據(jù)需要選用。此外,尚有經(jīng)食管超聲心動圖探查方法,其是通過將特制的食管探頭插入食管來對心臟進行超聲檢查,目前臨床上常用于檢測左房血栓、經(jīng)胸探查圖像不清晰以及外科術中經(jīng)食管心臟超聲監(jiān)視等。
(二)常用切面及測值
1.胸骨左緣區(qū)探查常用切面
(1)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
①探查方法:將探頭置于胸骨左緣第3與4肋間,探測平面平行于右胸鎖關節(jié)與左腋前線、左肋緣交點的連線,即與左心室長軸相平行,即可獲得此切面。
②顯示結構:其圖像顯示的結構為右心室前壁、右心室流出道、室間隔、左心室、左心室流出道、左心室后壁、主動脈根部和升主動脈近端、左心房、右心室、主動脈瓣的右冠瓣和無冠瓣、左心室前外乳頭肌、腱索、二尖瓣前葉和后葉(圖4-7)。
圖4-7 胸骨旁左心室長軸切面
LA.左心房;LV.左心室;RV右心室;AO.主動脈;IVS.室間隔;LVPW.左心室后壁;AMV.二尖瓣前葉;PMV.二尖瓣后葉;RAV.主動脈右冠瓣;NAV.主動脈無冠瓣
③胸骨旁左心室長軸切面常規(guī)測量參數(shù)及成年人正常參考值
主動脈瓣環(huán)徑:在主動脈瓣葉于主動脈壁附著點處,測量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17~26mm。
主動脈竇內徑:測量主動脈竇膨出最頂點處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4~37mm。
升主動脈內徑:在主動脈竇終止點以遠2cm處測量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2~37mm。
左心房前后徑:測量主動脈后壁后面的左心房前壁內膜面至左心房后壁中部心內膜面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5~38mm。
右心室前后徑:測量右心室前壁內膜面至室間隔右心室側心內膜面的距離。舒張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5mm。
右心室前壁厚度:右心室前壁心外膜至右心室前壁心內膜間的距離,舒張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5mm。
左心室舒張末最大前后徑:室間隔左心室面心內膜至左心室后壁心內膜間的最大距離,舒張末期測量。正常參考值37~53mm。
二尖瓣環(huán)徑:二尖瓣前葉根部至后葉根部間的最大距離,收縮末期測量。正常參考值21~34mm。
(2)胸骨旁心底短軸切面
①探查方法:將探頭置于胸骨左緣第2與3肋間,略向右上方傾斜,探測平面與左肩右肋弓連線平行,即與心臟長軸垂直,即可獲得該切面。
②顯示結構: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為右心室流出道、主動脈根部橫斷面、主動脈瓣三個瓣葉(右冠瓣、無冠瓣、左冠瓣)、左心房、右心房、房間隔、右心室、三尖瓣的前葉及隔葉、肺動脈瓣、主肺動脈和左、右肺動脈(圖4-8)。此切面主要觀察主動脈及主動脈瓣、主肺動脈及肺動脈瓣、右心室流出道、三尖瓣、房間隔等病變。
圖4-8 胸骨旁心底短軸切面(收縮期)
LA.左心房;RA.右心房;RV.右心室;RVOT.右心室流出道;AO.主動脈;PA.肺動脈
③胸骨旁心底短軸切面常規(guī)測量參數(shù)及成年人正常參考值
主肺動脈內徑:肺動脈瓣上1~2cm最寬處,測量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15~25mm。
右肺動脈內徑:在肺動脈分叉處,垂直于血管走行方向,測量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8~16mm。
左肺動脈內徑:在肺動脈分叉處,垂直于血管走行方向,測量內緣到內緣的距離。收縮期測量。正常參考值10~14mm。
右心室流出道內徑:在主動脈根部“12”點鐘處,測量右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游離壁內膜面至主動脈側右心室壁內膜面內緣到內緣的距離。舒張末期測量。正常參考值19~22mm。
(3)胸骨旁二尖瓣水平左室短軸切面
①探查方法:將探頭置于胸骨左緣第3、4肋間,檢查平面與左肩右肋弓連線平行,與
心臟長軸垂直,即在胸骨旁心底短軸切面基礎上將探頭稍向下傾斜即可獲得胸骨旁二尖瓣水平短軸切面。
②顯示結構: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有二尖瓣前葉及后葉、左心室腔、右心心室,室間隔、
左心室的前壁、側壁、下壁和后壁的基底段(圖4-9)。此切面主要用于觀察左心室壁基底段的運動及二尖瓣的病變。
圖4-9 胸骨旁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
LV.左心室;RV.右心室;IVS.室間隔;AMV.二尖瓣前葉;PMV.二尖瓣后葉
(4)胸骨旁乳頭肌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探查方法及顯示結構:探測方法同二尖瓣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在前者基礎上將探頭繼續(xù)向左下傾斜即可獲得此切面。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有左心室腔,左心室壁(室間隔、左心室前壁、側壁、下壁、后壁的中間段)的橫斷面,左心室前外側乳頭肌和后內側乳頭肌,右心室腔(圖4-10)。
(5)胸骨旁心尖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探查方法同上,在前者基礎上將探頭繼續(xù)向心尖方向移動、向左下傾斜即可獲得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是左心室的心尖部,即左心室前壁、側壁、下壁、后壁的心尖段,呈圓形結構(圖4-11)。此切面主要用于觀察左心室心尖部的室壁運動及病變。
2.心尖區(qū)探查常用切面
(1)心尖四腔心切面
①探查方法及顯示結構:將探頭置于心尖部心尖沖動處,聲束指向右肩方向,聲束平面與前胸壁近于平行,即可獲得心尖四腔心切面。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為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房間隔、室間隔,二尖瓣前、后葉,三尖瓣前葉和隔葉,肺靜脈(圖4-12)。
②心尖四腔心切面常用測量參數(shù):右心房的大小常在此切面測量。右心房上下徑:測量三尖瓣環(huán)連線的中點至右房上緣(上壁)心內膜面的距離,在收縮期測量,成年人正常參考值為34~49mm。右心房左右徑:測量房間隔中部右心室心內膜面至右心房右側壁心內膜面的距離,在收縮期測量,成年人正常參考值為29~45mm。此外,在此切面上亦可測量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的上下徑及左右徑,但在臨床上一般不作為常規(guī)測量數(shù)據(jù);二維超聲心動圖左心室收縮功能測定時常用此切面。
圖4-10 胸骨旁乳頭肌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
LV.左心室;RV.右心室;APM.前外側乳頭肌;PPM.后內側乳頭肌
圖4-11 胸骨旁心尖水平左心室短軸切面
(2)心尖兩腔心切面:探頭在心尖四腔心切面的探查位置基礎上逆時鐘旋轉90°,可獲得左心房和左心室兩腔心切面,即心尖兩腔心切面。此切面圖像可顯示左心房、左心室腔、二尖瓣前葉及后葉、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圖4-13)。主要用于觀察左心室前壁及下壁的運動情況,二尖瓣的活動情況,以及用于二維超聲心動圖左心室收縮功能測定時。
圖4-12 心尖四腔心切面
LV.左心室;RV.右心室;LA.左心房;RA右心房
圖4-13 心尖兩腔心切面
LA.左心房;LV左心室
(3)心尖五腔心切面: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探查位置的基礎上,將探頭略向前傾斜可顯示含有左心室流出道和主動脈根部的心尖五腔心切面。此切面圖像除可顯示心尖四腔心切面所能觀察到的結構外,尚可更好地顯示左室流出道,可以顯示主動脈根部縱切面,主動脈腔內可見主動脈瓣。主動脈壁與室間隔相連處為前壁,與二尖瓣前葉連續(xù)處為后壁。三尖瓣隔葉下為室間隔膜部(圖4-14)。
3.劍突下區(qū)探查常用切面
(1)劍下四腔心切面:將探頭置于劍突下,聲束平行指向左上方,則可獲得劍下四腔心切面圖像。該切面亦可觀察到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房間隔、室間隔、二尖瓣及三尖瓣(圖4- 15)。由于在此切面超聲掃查方向與房間隔走行近似垂直,故其圖像特點是房間隔顯示較完整,很少出現(xiàn)假性回聲失落,彌補了心尖四腔心切面的不足,是判定房間隔缺損的重要切面。
圖4-14 心尖五腔心切面
LV.左心室;RV.右心室;LA.左心房;RA.右心房;AO.主動脈
圖4-15 劍下四腔心切面
LV.左心室;RV.右心室;LA.左心房;RA.右心房;LIVER.肝
(2)劍下心房兩腔心切面:探頭位置同劍下四腔心切面,將探頭順時鐘旋轉至心室部分圖像消失,即可獲得劍下心房兩腔心切面(圖4-16)。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主要有左心房、右心房、房間隔,右心房在上方,左心房在下方,房間隔顯示清晰,是判定房間隔缺損的重要切面。
圖4-16 劍下心房兩腔心切面
LA.左心房;RA.右心房;LIVER.肝
4.胸骨上區(qū)探查常用切面 常用切面為胸骨上窩主動脈弓長軸切面:將探頭置于胸骨上窩,聲束平面呈右前左后方向并垂直于膈肌,與主動脈弓走向平行,即可獲得胸骨上窩主動脈弓長軸切面。此切面圖像顯示的結構有升主動脈、主動脈弓、降主動脈近端,及由主動脈弓發(fā)出的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的開口及其近段。主動脈弓下方可見右肺動脈圓形橫斷面(圖4-17)。此切面主要用于觀察主動脈弓的走行、位置,有否擴張、狹窄及離斷。
圖4-17 胸骨上窩主動脈弓長軸切面
AAO.升主動脈;ARC.主動脈弓;DAO.降主動脈;INA.無名動脈;LCCA.左頸總動脈;LSCA.左鎖骨下動脈;RPA.右肺動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