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維生素K缺乏導致的凝血障礙是指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K所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障礙所導致的凝血功能障礙。維生素K在食物中廣泛存在,正常進食人群不易缺乏,因此維生素K缺乏的患者臨床病因一般均較明確。常見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1.食物中維生素K缺乏 各種原因導致的長期不能進食,尤其是依靠全胃腸道外營養(yǎng)患者,若不補充維生素K可導致缺乏。
2.吸收不良 維生素K在腸道吸收,多種原因可導致維生素K吸收障礙:①各種引起膽道阻塞的疾病可導致腸道膽汁缺乏并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②長期的吸收不良綜合征可導致維生素K的缺乏;③長期使用石蠟或其他緩瀉藥導致腸道內維生素K的排出過多。
3.新生兒出血癥 常發(fā)生在出生后1周內,新生兒體內由母體獲得的維生素K消耗殆盡,自體腸道內缺乏正常菌群,不能合成維生素K。患兒出現自發(fā)性出血,嚴重者危及生命。
4.口服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物 雙香豆素類抗凝藥物(華法林、新抗凝等)具有與維生素K相似的結構,競爭性抑制維生素K的還原,使維生素K依賴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這類藥物廣泛地應用在血栓性疾病和人工瓣膜患者,以預防血栓的形成。
【實驗室檢查】
1.篩選試驗 ①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延長。②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但依賴維生素K的凝血因子活性下降至正常人30%~50%或以下時,才可能出現APTT和PT延長。③Thrombo test,類似于肝促凝血活酶時間,是在試劑中添加了兔的因子Ⅴ和纖維蛋白原,并使凝血活酶檢測標準化,本實驗可檢測到早期或臨床癥狀出現前的維生素K缺乏。
2.確診試驗 ①檢測維生素K的濃度:成年人患者<100ng/L,臍血<50ng/L;②測定血漿中維生素K依賴的蛋白活性降低,如FⅡ:C、FⅦ:C、FⅨ:C、FⅩ:C均>50%;蛋白C和蛋白S活性>40%。
【診斷】患者病史對本病診斷十分重要,如維生素K攝入情況、腸道疾病、有無使用雙香豆素類藥物、嚴重肝病、長期服用廣譜抗生素等,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出血,篩選試驗和確診試驗出現不同程度的陽性結果,有利于該病的診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