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腎壯督 包含2個含義:一是補益肝腎精血,二是溫壯腎督陽氣,陰充陽旺,自可驅邪外出。一方面,通過益腎壯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使正勝邪卻;另一方面,蠲痹通絡之劑,多辛溫宣散,走而不守,藥力難以持久。通過益腎壯督,使藥力得以加強,藥效得以延長,從而發(fā)揮了最佳的治療作用,使治療效果有很大提高。
2.妙用蟲藥 使用蟲藥,治療頑痹更是如此,痹證日久,邪氣久羈,深經入骨,氣血凝滯不行,變生痰濕瘀濁,經絡閉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達,必借蟲蟻之類搜剔竄透,方能濁去凝開,氣通血和,經行絡通,深伏之邪除,困滯之正復。朱氏對各種蟲類藥的特性和不同的適應證有較深的認識,如全蝎、蜈蚣走竄之力最速,搜風定驚,開瘀通絡,內而臟腑,外而經絡,皆能開之,為治頑痹要藥;露蜂房祛風鎮(zhèn)痙,散腫定痛,并有溫陽強壯之功,對頑痹之關節(jié)腫僵疼痛,甚則變形者,乃必用之藥;蜣螂蟲走竄絡脈,散結通陽,凡關節(jié)僵腫,屈伸不利者,與露蜂房合用,多奏佳效;蘄蛇透骨搜風,凡風毒壅于血分者,非此不除,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之疼痛變形者有顯效;土鱉蟲活血化瘀、療傷定痛,凡頑痹而見瘀象者(唇紫、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張者)宜用之;地龍走竄通絡、泄熱利水,對關節(jié)行走時疼痛之痹證甚效,偏于濕熱者尤合;僵蠶祛風化痰、散結行經,對頑痹關節(jié)腫脹有痰凝之證者最佳;穿山甲性善走竄、攻堅,功擅搜風通絡、散血消腫,對于頑痹之拘攣疼痛,忽作忽止者最為合拍。蟲類藥的臨床應用,除應注意各藥的特征以發(fā)揮其特長外,還必須掌握辨證論治的原則,善于與其他藥物密切配合,同時還要注意炮制、用量、服法等。常選用咸溫之蘄蛇(或烏梢蛇)祛風通絡,寒濕甚者,并配以川烏、蒼術、桂枝、蠶沙;化熱者,用地龍,并配以寒水石、葎草;夾痰者,用僵蠶,并配以膽南星或白芥子;夾瘀者,用土鱉蟲,并配以桃仁、紅花;痛甚者,用全蝎或蜈蚣(每天3克,研末分2次吞服),并配以延胡索或烏頭;關節(jié)紅腫熱痛者,用羚羊粉或山羊角,配以忍冬藤、透骨草;關節(jié)僵腫變形者,合用露蜂房、僵蠶、蜣螂蟲;背部劇烈疼痛,因氣滯不行者,用九香蟲溫陽理氣,配以葛根、秦艽;病變在腰脊者,合用烏梢蛇、露蜂房、土鱉蟲,并加入續(xù)斷、狗脊。背脊強直而痛,傴僂駝背者,用鹿角片、烏梢蛇壯腎通督,并配以鹿銜草、骨碎補;關節(jié)拘攣活動不利者,用穿山甲通經舒攣,并配以蘇木、伸筋草。另外,其他動物藥也常采用,如用紫河車填精補髓;鹿角通利督脈;穿山甲治療拘攣疼痛忽作忽止;水牛角配赤芍、牡丹皮治療環(huán)形紅斑或皮下結節(jié)等。
3.頑痹證治 頑痹一般分為5型,即風寒濕痹證、郁久化熱證、痰瘀阻絡證、瘀熱濁毒證、腎督虧虛證。
(1)風寒濕痹證:癥見全身關節(jié)或肌肉酸痛,游走不定,得溫痛減,氣交之變增劇,關節(jié)腫脹,但局部不紅不熱,苔薄白,或薄白膩,脈沉細,或細弦,或濡細。治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藥用:川烏10克(先煎),桂枝10克(后下),淫羊藿15克,鹿銜草3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5克,烏梢蛇10克,甘草6克。風盛者加尋骨風20克,或鉆地風20克;寒盛者加草烏10克,或附子10克;濕盛者加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5克,或蒼、白術各10克;痛甚者加延胡索15克,或全蝎3克研末吞服;關節(jié)腫脹明顯者加僵蠶10克,或露蜂房10克。
(2)郁久化熱證:癥見四肢關節(jié)腫痛,局部灼熱,初得涼頗舒,稍時仍以溫為適,口干而苦,舌質紅,苔薄黃,或黃膩,脈細弦,或微數(shù)。治以辛通痹閉,清化瘀熱。藥用:川烏8克,桂枝8克(后下),當歸10克,生地黃15克,白芍20克,知母10克,忍冬藤30克,地龍12克,僵蠶12克,烏梢蛇10克,甘草6克。痛劇者加蜈蚣3克研末蠶服,或六軸子2克;關節(jié)焮紅腫熱者加黃柏10克,蠶沙10克(包煎);有環(huán)形紅斑及皮下結節(jié)者加水牛角30克,牡丹皮10克。
(3)腎督虧虛證:癥見身體尪羸,汗出怯冷,腰膝酸軟,關節(jié)疼痛,反復發(fā)作經久不愈,痙攣骨松,關節(jié)變形,甚至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苔薄質淡,脈沉細軟弱,治以益腎壯督,蠲痹通絡,藥用益腎蠲痛丸:生地黃、熟地黃各150克,當歸100克,雞血藤200克,淫羊藿100克,鹿銜草100克,肉蓯蓉100克,烏梢蛇100克,全蝎20克,蜈蚣20克,露蜂房100克,僵蠶100克,蜣螂蟲80克,地龍100克,土鱉蟲100克。共研細末,另以老鸛草120克,徐長卿120克,蒼耳子120克,尋骨風120克,虎杖120克,甘草30克,煎濃汁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8克,每天服2次,食后服,婦女經期或妊娠忌服。陰虛咽干口燥者,另加生地黃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泡茶飲服。
分型論治最忌死搬硬套,刻舟求劍,因為人有異稟,病有殊變,證可兼夾,型可分合,所以在臨床上,既要有高度的原則性,又要有靈活性,因人因證,或一法獨用,或兩法兼施,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如腎督虧虛證,不是痹證晚期才可出現(xiàn),而是存在于疾病的初、中、末各期,以及各型之中,只不過證情輕重有異、治療主次有別而已。臨床上既需分型而治,又要靈活多變,隨證加減用藥。
4.辨證與辨病 臨證時將兩者結合起來,把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檢查指標借用過來作為診斷時的參考依據(jù),并且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對某病加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藥物進行治療,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屬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淫羊藿、露蜂房來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同時對偏寒濕型者,用川烏、桂枝;偏濕熱型者,用寒水石、虎杖,來降低紅細胞沉降率、抗“O”、黏蛋白3項指標,使之恢復正常。
朱氏通過長期實踐,明確指出:類風濕關節(jié)炎久治不愈者,既有正虛的一面,又有邪實的一面;且其病變在骨質,骨為腎主,故確定益腎壯督以治其本,蠲痹通絡以治其標。組方用藥時,又強調“蟲蟻搜剔,鉆透驅邪”的特性,集中使用,有協(xié)同加強之功。故特立益腎蠲痹丸,由熟地黃、淫羊藿、鹿銜草、肉蓯蓉、當歸、露蜂房、蘄蛇(缺時可由烏梢蛇代)、土鱉蟲、僵蠶、蜣螂、穿山甲、全蝎、蜈蚣、地龍、甘草等組成,共研極細末,泛丸如綠豆大,每服6克,1天2次,飯后服。
本方除選草木之品以補腎強本之外,又借蟲類血肉有情之品搜風逐邪,散瘀滌痰,標本兼顧。經臨床系統(tǒng)觀察,發(fā)現(xiàn)該藥對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療效比較滿意。平均服藥1或2周后關節(jié)疼痛開始減輕,1個月后關節(jié)腫脹開始消退,活動度增大,功能得到相應的改善或恢復。如堅持服用3~6個月者,可以達到病情穩(wěn)定,基本治愈。凡間斷服藥,或癥狀緩解后過早地停藥者,其療效則不穩(wěn)定,說明必須堅持服,不可間斷。對長期服用水楊酸制劑、吲哚美辛、激素等藥物的患者,改服本藥后,可以逐步遞減,直到撤除。長期服用此藥后,患者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精神振奮,體質增強,有轉弱為強之功效。
此藥服用后一般無不良反應,僅少數(shù)患者服后胃脘嘈雜,囑在飯后服用,癥狀即趨消除。對偏陰虛、偏濕熱者服后有口干、咽燥表現(xiàn)者,如用沙參、麥冬、石斛各10克代茶泡服后,可以改善。個別患者服后有皮膚癢或皮疹現(xiàn)象,乃動物異體蛋白質過敏現(xiàn)象,另用徐長卿15克、地膚子30克煎湯服用即可消除。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益腎蠲痹丸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療效好、奏效快、價格廉,服用方便,無不良反應,是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較為理想的藥物之一。
益腎蠲痹丸是朱良春根據(jù)數(shù)十年的臨床實踐而總結出來的治療“頑痹”的有效處方,具有溫陽、益腎、壯督、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調整骨質代謝功效。方中側重運用蟲類搜風之品,以達到抗炎、消腫、止痛之功。研究表明,益腎蠲痹丸能使滑膜組織炎癥減輕,膠原纖維沉著減少,軟骨細胞增生修復,對實驗性痹證有較好療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