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搏驟停的定義
心搏驟停是指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泵血功能突然終止,導致全身缺血、缺氧,是臨床最危急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心臟停止跳動10~15s病人意識喪失,20~30s呼吸停止,60s瞳孔開始散大并固定,糖的無氧代謝在4min停止,5min后腦內ATP枯竭,能量代謝完全停止。因此在心搏驟停后的4~6min如未采取有效復蘇措施,腦細胞就會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害。
(二)心搏驟停的原因
導致心搏驟停的原因有兩大類:心源性心搏驟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驟停。
1.心源性心搏驟停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或急性心肌梗死易引發(fā)心室顫動,是成年人心搏驟停的最主要原因。
(2)心肌病變: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及原發(fā)性心肌病常引發(fā)室性心動過速或嚴重的房室傳導阻滯,從而致心搏驟停。
(3)主動脈疾病:主動脈發(fā)育異常、主動脈狹窄及主動脈瘤破裂可致心搏驟停。
2.非心源性心搏驟停
(1)呼吸停止:氣管異物、溺水所致的氣道梗阻、鎮(zhèn)靜催眠藥物過量、腦卒中和頭部外傷等均可致呼吸停止;燒傷或吸入煙霧所致的氣道組織水腫可致氣體交換中斷,心肌因缺氧而致心搏驟停。
(2)嚴重的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平衡失調:嚴重的高血鈣、高血鎂、高血鉀和低血鉀均可致心搏驟停。酸中毒時因使血鉀升高也易誘發(fā)心搏驟停。
(3)藥物中毒或過敏:靜脈內快速注射苯妥英鈉、利多卡因、氨茶堿、氯化鈣等可致心搏驟停。洋地黃類、奎尼丁等藥物的毒性反應可致嚴重心律失常而引起心搏驟停。青霉素、鏈霉素、某些血清制劑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時也可導致心搏驟停。
(4)電擊、雷擊:強電流通過心臟可直接引起心搏驟停,也可間接使呼吸、循環(huán)中樞功能紊亂而致心搏驟停。
(5)麻醉和手術意外:如呼吸管理不當、肌肉松弛藥使用不當、麻醉藥劑量過大、硬膜外腔藥物誤入蛛網膜下腔,心臟手術和低溫麻醉時溫度過低均可引起心搏驟停。
(6)其他:某些疾病或診斷性檢查也可引起心搏驟停。
(三)心搏驟停的類型
根據心臟電活動情況及心電圖表現,將心搏驟停分為四種類型。
1.心室顫動(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簡稱室顫。常見于心搏驟停的早期,復蘇成功率最高。心室肌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快速不協調的顫動,心電圖表現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的顫動波,頻率200~400/min。
2.心臟停搏(ventricular standstill,VS) 又稱心室靜止。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電活動能力,心電圖多數呈一直線,僅偶見P波,房室均無激動波。
3.心臟電-機械分離(electro-mechanical dissociation,EMD) 心肌仍有生物電活動,但無有效的機械收縮功能。心電圖上間斷出現振幅較低、寬而畸形的QRS波群,頻率多在20~30/min或以下。心臟偶爾出現慢而極微弱且不完整的“收縮”情況,易被誤認為心臟仍有跳動,是死亡率極高的一種心電圖表現(圖3-1)。
圖3-1 心搏驟停三種心電圖表現
4.無脈室性心動過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 是惡性室性心動過速,包括尖端扭轉型室速,發(fā)作時QRS波群的振幅與波峰呈周期改變,頻率200~250/min,心室快速收縮,但不射血或微量射血。
(四)心搏驟停的臨床表現
心搏驟停依次出現的癥狀和體征如下。
1.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短陣抽搐。抽搐多為全身性的,有時會伴有眼球偏斜。
2.呼吸斷續(xù),呈嘆息樣,隨后即停止。
3.心音消失,脈搏捫不到,血壓測不出。
4.瞳孔散大。
5.皮膚蒼白或發(fā)紺。
6.傷口不出血,大小便失禁。
(五)心搏驟停的診斷
出現較早而且最可靠的臨床征象是意識突然喪失伴大動脈搏動消失,是心搏驟停的主要診斷依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