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食管狹窄(噎膈)

        食管狹窄(噎膈)

        時間:2023-05-18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黃連、吳茱萸各等份,張景岳命名為黃連丸。施師認為,寒熱錯雜之證,臨證之際頗為多見。但寒熱的比重,卻是千變?nèi)f化,故用藥的分量,也應(yīng)隨著寒熱的變化而增減。施師臨證處方,所用廣皮炭即陳皮炒炭存性,其用意一去其揮發(fā)油,減少對胃的刺激,二則解毒,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癥的消散。二藥伍用,一散一斂,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逆甚妙。

        第三章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第一節(jié) 嘔吐(食積)

        楊某 女 18歲 病歷號 53、2、484

        昨日午飯后,突然惡心不適,旋即嘔吐,胃脘疼痛,脹滿頗劇,噯氣,稍進飲食疼痛更甚,大便微溏,小便黃,身倦,夜寐不安,月經(jīng)正常。

        舌苔厚膩,脈沉弦。

        【辨證立法】

        飲食積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遂有噯氣、惡心、嘔吐、脹滿不適。治以調(diào)氣和中,消導(dǎo)化滯。

        【處方】

        【解讀】

        經(jīng)云:“食則嘔,胃脘病,腹脹善噫,心下隱痛,所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也?!睆垵嵐乓匀狗謩e三因:“上焦吐屬于氣,中焦吐屬于積,下焦吐屬于寒?!睆埦霸涝疲骸皣I吐一證,最當(dāng)詳辨虛實,實者有邪,去其邪則愈。虛者無邪,則全由胃氣之虛也?!鼻鼐懊髟疲骸靶厍皾M悶噯氣作痛,痛則嘔吐,得食愈痛,按之亦痛,此食積嘔吐之癥也。”本方以左金丸、溫膽湯、丹參飲加減為主方。藿香、蔻仁調(diào)氣和中以止痛,姜半夏、竹茹、炒黃連、枳實、雞內(nèi)金和胃化滯以止嘔。

        2個月后,患者陪同其母來診病時云:“前病服藥2劑,諸證悉除。”本方可治急性胃炎嘔吐者。

        紫蘇梗——藿香梗

        紫蘇梗辛香溫通,長于行氣消脹,溫中止痛,理氣安胎;藿香梗氣味芳香,醒脾和胃,化濕止嘔,行氣止痛。二藥伍用,相得益彰,芳香化濁,理氣寬中,消脹止痛的力量增強。

        吳茱萸——黃連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吳茱萸溫中散寒,下氣止痛,降逆止嘔,殺蟲。黃連苦寒瀉火,直折上炎之火勢;吳茱萸辛散溫通,開郁散結(jié),降逆止嘔。二藥伍用,有辛開苦降,反佐之妙用。以黃連之苦寒,瀉肝經(jīng)橫逆之火,和胃降逆,佐以吳茱萸之辛熱,從類相求,引熱下行,以防邪火格拒之反應(yīng),共奏清肝和胃制酸之效,以治寒熱錯雜諸癥。

        黃連、吳茱萸伍用,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黃連、吳茱萸按照6∶1的比例組成,治肝經(jīng)火郁,吞吐酸水,左脅作痛,少腹筋急為疝。肝為風(fēng)木之臟,氣行于左,應(yīng)受肺金的克制,方不致過亢而正常生化。本方用黃連瀉心火,使心火不克肺金,肺金不受克,方能有力制約肝木,肝(左)得肺(金)制,所以叫左金丸?!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四》說:“胡天錫曰:左金丸獨以黃連為君,從實則瀉其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勢;吳茱萸從類相求,引熱下行,并以辛燥開其肝郁,懲其扦格,故以為佐。然必本氣實而上下虛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從左而制從金也?!?/p>

        北宋《太平圣惠方》中,黃連、吳茱萸按1∶1比例配伍,稱茱萸圓方,主治虛寒型下痢水泄。黃連、吳茱萸各等份,張景岳命名為黃連丸。用于治療腸紅便血(大便出血)、痔瘡腫痛等癥。還用于治療肝火脅肋刺痛,或發(fā)寒熱,或頭目作痛,淋秘泄瀉,一切肝火諸癥。

        施師認為,寒熱錯雜之證,臨證之際頗為多見。但寒熱的比重,卻是千變?nèi)f化,故用藥的分量,也應(yīng)隨著寒熱的變化而增減。如熱較甚者,多取黃連,少佐吳茱萸;反之寒甚者,則多用吳茱萸,少取黃連;若寒熱等同,則二者各半為宜。

        姜半夏——姜竹茹(見第15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陳皮(橘皮)——枳實

        橘皮味辛善行、故能開氣,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氣溫平、善于通達,故能理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枳實辛散苦降,破氣消脹,瀉痰消積。橘皮升多降少,以升為主;枳實降多升少,以降為要。二藥合用,一升一降,直通上下,相互促進,相互為用,行氣和中,消脹止痛之力增強。

        施師臨證處方,所用廣皮炭即陳皮炒炭存性,其用意一去其揮發(fā)油,減少對胃的刺激,二則解毒,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癥的消散。

        丹參——檀香

        檀香辛香溫通,入肺胃氣分,長于宣發(fā)氣滯,暢膈寬中,散寒止痛;丹參味苦微寒,入心、肝血分,擴張冠狀血管,活血化瘀,散瘀定痛。檀香以行氣為主,丹參以活血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diào),行氣活血、通絡(luò)止痛的力量增強。

        《本草匯言》:“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diào)經(jīng)順脈之藥也。”《本草正義》:“丹參,專入血分,其功在于治血行血,內(nèi)之達臟腑而化瘀滯,故積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關(guān)節(jié)而通脈絡(luò),則腰膝健而痹著行。”《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潔古云引胃氣上升,進飲食,而時珍所謂治噎膈吐食,不幾能升者又能降乎?東垣所說,白檀調(diào)氣在胸膈之上,處咽嗌之間,而《日華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亂、腎氣痛,是則其調(diào)氣不止在上焦而已也??傊獨飧谀I,暢于脾胃,統(tǒng)于肺,由下而升,即得從上而降,蓋原其所自始,義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間,乃主氣之肺,其所主在斯耳?!?/p>

        蓋丹參專入血分,以活血祛瘀,安神補心、排膿、止痛為主;檀香專走氣分,以理氣、和胃、止痛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diào),理氣散結(jié),行氣通脈,活血祛瘀、止痛之力倍增?!夺t(yī)學(xué)金針》中丹參飲即是丹參30克,檀香、砂仁各5克,水煎服,治心腹諸痛,屬半虛半實者。

        注:酒丹參即丹參片與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上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可增強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功。

        第二節(jié) 呃逆(胃虛氣滯)

        曲某 男 30歲 病歷號 51、9、543

        兩個月以來,呃逆頻頻,胸脘滿悶,不思納食,大便不暢,睡眠不實。

        舌苔白,根部略厚,脈象沉弦。

        【辨證立法】

        胃虛氣滯,出入升降失其中和,治宜降逆和中順氣法。

        【處方】

        二診:前方服3劑,呃逆大減,仍有時發(fā)作,胸脘微覺不舒,食欲增進但仍不如常,大便通暢。

        前方加谷麥芽各10克以助胃氣。

        【解讀】

        呃逆之證,臨床所見以寒熱錯綜者較多,故用藥亦多寒熱相兼。本案以丁香柿蒂湯和旋覆代赭湯加減,降逆順氣為主,佐白芝麻、枳殼、荷葉、厚樸花、玳玳花、谷麥芽潤燥、利胸膈以和胃調(diào)氣。施師治呃逆常用白芝麻合群藥取效,時亦有獨用白芝麻30克,生研沏水代茶飲而治愈者。白芝麻潤燥除噎,下通脾約便難,治呃逆噯氣頗有實效。《本草綱目》曰能治嘔呃不止。

        公丁香——干柿蒂

        丁香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丁香樹的花蕾及果實。其花蕾叫公丁香,氣香力足,功效較佳;其果實稱為母丁香,氣味較淡,功效較弱,臨床上以公丁香應(yīng)用較多。味辛,性溫。入胃、脾、腎經(jīng)。本品氣味芳香,辛散溫通,既能暖脾胃、散寒止痛、降濁氣之上逆,又能溫腎助陽;柿蒂為柿樹果實的果蒂。味苦、澀,性平。入肺、胃經(jīng)。本品酸斂苦降,善降氣逆,為止呃逆之要藥。丁香以升散為主,柿蒂以澀斂下行為要。二藥伍用,一散一斂,一升一降,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溫中散寒,和胃降逆,止呃逆甚妙。

        丁香、柿蒂伍用,出自《濟生方》柿蒂湯。治療胸滿嘔吐,呃逆不止。清?黃宮繡《本草求真》說:“柿蒂味苦氣平,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熱兼濟之妙。如系有寒無熱,則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執(zhí)從治,必當(dāng)佐以柿蒂。有熱無寒,則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泥以兼濟之必雜以丁香。是以古人用藥,有合數(shù)味而見效者,有單用一味而見效者。要使藥與病對,不致悖謬而枉施耳?!惫P者認為黃氏之說有理,“要使藥與病對”為治病的關(guān)鍵,丁香與柿蒂參合,運用于寒熱錯雜的呃逆,臨證不可不辨,否則無效。若兼虛者,伍以人參(黨參代之亦可)、生姜,其效更佳。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厚樸花——玳玳花(見第21頁)。

        蒼術(shù)——白芝麻

        蒼術(shù)性溫而不燥,健脾平胃,燥濕化濁,升陽散邪,祛風(fēng)濕;白芝麻多脂而潤,補虛潤燥,補肝腎,通血脈。二藥伍用,以白芝麻之潤制蒼術(shù)之燥,可謂一燥一潤,相互制約,互制其短而展其長,潤燥降逆甚妙。

        根據(jù)施師之經(jīng)驗,亦可單取白芝麻15~30克,研為細末,用滾開水浸泡半小時服下,仍有顯效。劉宗厚曰:“呃逆有虛有實,有火有痰,有水氣,不可專作寒論。”蒼術(shù)、白芝麻作用對藥適用于虛證是也,切不可妄投。尤其對于胃氣將敗、呃逆不止,用之甚宜。

        呃逆一證,辨證準確實屬重要。曾遇一風(fēng)濕性心臟病男性患者,突然呃逆半月余不解,投以旋覆花代赭石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等,未見少效;詳查病情,職是氣機不調(diào)之故,以柴胡疏肝散加味,主取柴胡、杭白芍、川芎、陳皮、香附、薤白、杏仁、桔梗、枳殼、甘草,藥服3劑,呃逆頓除,觀察半年,未見再發(fā)。

        馬寶——沉香

        馬寶為馬科動物馬的胃腸道或膀胱中的結(jié)石,可清肝鎮(zhèn)靜(驚),化痰,解毒,平上逆之氣;沉香為沉香樹含樹脂的心材,因置于水中則下沉而得名。本品辛苦芳香,可降氣平喘,溫腎助陽,溫中止痛。馬寶鎮(zhèn)靜平上逆之氣為要;沉香善于沉降,直達入腎,能引逆上之氣歸于下宅為要。二藥伍用,相互促進,降逆之功倍增。

        根據(jù)施師經(jīng)驗,臨床上習(xí)慣用馬寶、沉香各等份,研為細末,每次服0.9~1.5克,白開水沖服,每日服2次。

        馬寶、沉香伍用,原為治療胃氣上逆而設(shè),若與旋覆花、赭石合用,其效更彰。治療食管癌時,施老常與旋覆花、赭石、桃仁、杏仁、茜草根、牛膝伍用,亦可與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諸藥參合,以資提高療效。

        注:米黨參即用米作輔料炒黨參,用以增強補氣健脾之功。

        第三節(jié) 胃陰不足納呆

        秦某 男 45歲 病歷號 51、7、554

        經(jīng)商十?dāng)?shù)年,往來南北,飲食起居無有定時,食欲漸減,遂致不知饑餓,雖有佳肴亦不欲食,懶言、倦怠、精神大不如前。

        舌苔薄白,脈緩而細。

        【辨證立法】

        脾胃為后天之本,人受水谷之氣以生,勞倦思慮,耗傷津液以致脾胃失調(diào),運化功能紊亂,致使胃納呆滯,擬調(diào)氣機養(yǎng)胃陰生津液為治。

        【處方】

        二診:服8劑,能稍進飲食,自覺精神較好,前方續(xù)服。

        【解讀】

        納呆又叫食欲不振、飲食乏味。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者,有熱性病胃陰受損者,有癌瘤放、化療后傷及陰液者,有罹各種慢性病證胃氣不足、胃陰缺乏者種種。施師常用養(yǎng)胃陰、生發(fā)胃氣為治,本案用沙參、石斛、烏梅養(yǎng)胃陰,生胃津;雞內(nèi)金、生谷麥芽、荷葉、白梅花(又叫綠萼梅、綠梅花)疏肝氣、生發(fā)胃氣,健脾和胃以助氣開胃增食之效。

        白術(shù)——雞內(nèi)金

        白術(shù)甘溫補中,苦溫燥濕,補脾化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雞內(nèi)金甘平無毒,生發(fā)胃氣,養(yǎng)胃陰、生胃津、消食積、助消化,固攝縮尿,化結(jié)石。二藥伍用,白術(shù)偏于補,內(nèi)金善于消。白術(shù)多用、久服有壅滯之弊,故與雞內(nèi)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藥相合,一補一消,補消兼施,健脾開胃之力更彰。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xí)慣以焦白術(shù)、生內(nèi)金伍用。白術(shù)炒焦,意即加強健脾止瀉作用;雞內(nèi)金多取生品,目的是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強治療作用。

        烏梅——木瓜

        烏梅為梅樹未成熟的果實(青梅)經(jīng)加工蒸制,待變?yōu)闉鹾谏伞F湮端?,清涼生津,益胃止渴;木瓜為海棠的成熟果實。本品實小如瓜,味酸得木之正氣,故名木瓜。本品酸溫,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藥伍用,其功益彰,疏肝和胃,理脾化濕,養(yǎng)胃陰、生胃津、開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強。

        烏梅、木瓜伍用,出自《臨證指南》。葉天士創(chuàng)脾胃之疾養(yǎng)胃陰之說,觀其立論云:“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庇衷疲骸疤帩裢粒藐柺歼\,陽明陽土,得陰則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p>

        葉氏養(yǎng)胃陰者,取甘平或甘涼之品,藥用石斛、麥冬、生白芍、沙參、生白扁豆、烏梅之類,以使津液來復(fù),通降和合,即宗《內(nèi)經(jīng)》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施師遵葉氏之法,在辨證施治精神的指導(dǎo)下,對熱性病后期,消化系統(tǒng)疾?。ㄈ缥s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表現(xiàn)為不饑少納,或不饑不納,口干、舌紅少苔、欠潤,脈細數(shù)者,在養(yǎng)胃陰的基礎(chǔ)上,加上生發(fā)胃氣之品,諸如烏梅、木瓜、生谷(麥)芽、生內(nèi)金之類,其效更著。嘗治一男性胃潰瘍患者,久治不效,故行胃大部切除術(shù),術(shù)后年余,仍然納谷不佳,甚則毫無食欲,進食發(fā)愁,患者形體瘦弱,舌紅無苔,六脈細弱,以生內(nèi)金、紫丹參、生谷芽、生麥芽、木瓜、烏梅、生白芍、佩蘭葉、節(jié)菖蒲諸藥調(diào)治,藥服十余劑,飲食倍增,體力好轉(zhuǎn)。可見藥證相符,數(shù)劑而愈。

        生谷芽——生麥芽(見第13頁)。

        注:綠萼梅又叫綠梅花,味酸澀,性平。入肝、胃經(jīng)。疏肝解郁,開胃生津。治肝郁氣滯,胸脅脹悶,脘腹疼痛,食欲不振,梅核氣,暑熱煩渴。

        第四節(jié) 食管狹窄(噎膈)

        一、陰虧氣滯

        賈某 男 79歲 病歷號 52、8、342

        平素嗜酒,數(shù)月來情懷抑郁,食減便燥,漸至進食有時作噎,咽下困難?,F(xiàn)只能進半流質(zhì)食物,硬食已有2個月不能進矣。胸際悶脹微痛,飯后尤甚,有時吐白黏沫,口干,不思飲,大便干燥四五日一行,夜寐多夢,精神萎頓,體重減輕,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謂食管狹窄,未發(fā)現(xiàn)癌變。

        舌苔白而燥,脈沉澀。

        【辨證立法】

        平素嗜酒,加之情志怫逆,氣郁積聚,致使陰陽不和,三焦閉塞,咽噎不利,拒格飲食,漸至津液干枯,口燥便難。治宜順氣開郁,養(yǎng)陰潤燥。

        【處方】

        二診:前方服3劑,諸證如前,胸際略暢,大便仍燥。加晚蠶沙10克、皂角子10克,再服五劑。

        三診:服藥5劑,自覺諸癥有所減輕,能稍進饅頭類食物,大便仍微干,2日一行,身倦少力。

        【處方】

        【解讀】

        中醫(yī)無食管狹窄病名,綜觀脈證,是屬噎膈之癥。張景岳云:“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郁,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jié),氣結(jié)則施化不行,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于上?!焙螇衄幵疲骸熬瓶投嘁?,食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干澀,食不得入也?!?/p>

        施師治療此病常用調(diào)氣潤養(yǎng)之劑屢屢奏效,以旋覆代赭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為主,佐以桃、杏仁、油當(dāng)歸滑潤之藥,二冬滋陰養(yǎng)津,郁金、枳實、茜草、陳皮等開郁順氣。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糖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天冬——麥冬

        天冬甘苦而寒,養(yǎng)陰清熱,潤燥生津,潤肺止咳;麥冬甘苦微寒,清心潤肺,養(yǎng)胃生津,養(yǎng)陰潤燥。二藥伍用,其功益彰,滋陰潤燥,暢利三焦,改善咽下功能之妙用。

        天冬,麥冬伍用,名曰二冬膏。出自清?張璐《張氏醫(yī)通》。用以治療肺胃燥熱,咳嗽少痰,咽喉燥癥。施師用其治療糖尿病之上消諸癥,具有降低血糖之功。

        張錫純說:“天冬,味甘微辛,性涼,津液濃厚滑潤。其色黃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熱,故善利痰寧嗽;入胃以消實熱,故善生津止渴。津濃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脈、暢達經(jīng)絡(luò),雖為滋陰之品,實兼能補益氣分?!庇终f:“麥冬,味甘,性涼,氣微香,津液濃厚,色兼黃白。能入胃以養(yǎng)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寧嗽,即引肺氣清肅下行,通調(diào)水道以歸膀胱。蓋因其性寒涼、液濃、氣香,而升降濡潤之中,兼具開通之力,故有種種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筆者體會,天冬、麥冬均為甘寒清潤之品,二者養(yǎng)陰潤燥之功相似,故相須為用。麥冬入肺經(jīng),養(yǎng)肺陰;天冬兼入腎經(jīng),潤腎燥。二藥相合,有金水相生之妙用。

        火麻仁——郁李仁

        火麻仁滑利下行,走而不守,潤燥滑腸,通便瀉下;郁李仁體潤滑降,下氣利水,行氣通便,滑腸瀉下。火麻仁偏走大腸血分,郁李仁偏入大腸氣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相互為用,氣血雙調(diào),通便瀉下的力量增強。

        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的成熟種子,都含有豐富的油脂,二藥伍用,潤腸通便力增。筆者體會,火麻仁、郁李仁伍用,尤善治療習(xí)慣性便秘。嘗治一青年女子,大便秘結(jié)已十余年之久,每4~5天大便1次,糞便狀如羊屎,主取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瓜蔞30克,風(fēng)化硝10克,水煎服。服藥兩劑,大便干象緩解,又服2劑,每日大便1次,狀如常人。

        晚蠶沙——皂莢(皂角子)(見第16頁)。

        瓜蔞——枳實

        瓜蔞甘寒滑潤,既能上清肺胃之熱、滌痰導(dǎo)滯,又能寬中下氣、開胸散結(jié),還能下滑大腸、潤腸以通便;枳實苦溫降氣,善于破氣滯、行痰濕、消積滯、除痞塞,為中焦脾胃之要藥。瓜蔞以守為主,枳實以散為要。二藥參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互制其短而展其長,共奏破氣消積、寬胸散結(jié)、潤腸通便之功。

        注:油當(dāng)歸即當(dāng)歸放置日久以后走油者,稱為油當(dāng)歸。用當(dāng)歸身代之亦可。

        二、積滯氣逆

        程某 男 65歲 病歷號 51、10、482

        患胃病已20余年,膨悶脹滿,時常作痛,經(jīng)治多年,時輕時重,迄未痊愈,近年來每服沉香化滯丸病痛減輕,遂賴此藥維持。近2個月雖服前藥,不但癥狀不減,又增咽下困難,固體食物尤為困難,咽下旋即吐出,噯氣頻頻,口涎極多,每日只食流食少許,日漸消瘦,大便隔日1次。經(jīng)醫(yī)院檢查為食管下端狹窄?;颊呶鼰煟瑹o飲酒嗜好。

        舌苔垢膩,脈象沉澀。

        【辨證立法】

        久患胃病,脾胃已傷,氣機不順,上逆而嘔。消化力弱,積滯不散,脹滿噯氣頻頻,當(dāng)以降逆行氣消積法治之。

        【處方】

        二診:服藥4劑,脹痛、嘔逆、噯氣均見好轉(zhuǎn),惟食欲不振,仍不能咽固體食物。前方去牛膝、雞內(nèi)金、北沙參,加丁香2克、柿蒂6克、茜草根6克。

        三診:連服2劑,嘔逆已止,脹痛減輕,噯氣漸少。

        【處方】

        四診:服藥4劑,除仍不能咽固體食物外,余證均大為減輕,食量亦增。

        前方中加娑羅子10克作常服方。

        【解讀】

        本病為食管狹窄癥,據(jù)患者之子云:“醫(yī)院檢查食管下端有萎縮現(xiàn)象,原因未明。施師則以降逆、理氣、消積之法治之,癥狀逐漸消失。前后曾用旋覆代赭石湯、瓜蔞薤白散、丹參飲、濟生瓜蔞實丸、半夏湯等方化裁。白芝麻潤燥除噎、通便。治呃逆噯氣,頗有實效。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瓜蔞——薤白(見第74頁)。

        砂仁——蔻仁(見第17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桔梗——枳殼(見第32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注:分心木為核桃果核內(nèi)的木質(zhì)隔膜,書云:其味苦澀收斂,固腎澀精,為施師經(jīng)驗。本品善理胸膈之氣,有消脹寬胸止痛之功。

        第五節(jié) 食管癌(噎膈)

        常某 男 38歲 干部 病歷號 54、1、9

        經(jīng)北京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食管癌,已半年佘,近來每日只能食流質(zhì),喉間堵悶,胃部脹滿,泛酸噯氣,口中痰涎多,背痛,精神倦怠,醫(yī)院擬手術(shù)治療,患者不愿,故用中醫(yī)治療。

        舌苔厚膩,脈細軟。

        【辨證立法】

        痰氣交結(jié),氣血運行受阻,久則氣血痰結(jié),遂成噎膈之證,擬化痰解郁,調(diào)理氣血為治。

        【處方】

        二診:服8劑,噎減輕,泛酸,噯氣及背痛均減輕,已能食饅頭及掛面等物,但食后不易消化。

        【處方】

        三診:月余之后,患者由山西家鄉(xiāng)帶信來云:第2次方又服10劑,現(xiàn)在每頓飯可吃1個饅頭、1碗面條,咽下慢,飲食在入胃時感到滯澀,不易消化,有時吐白沫,背仍常痛,精神覺比前強些。復(fù)信囑其將二診方加3倍量,研極細末分成200小包,每日早、午、晚各服1包,白開水沖服。

        【解讀】

        食管癌與中醫(yī)的“噎膈”類同。臨床表現(xiàn):咽下困難,食后即吐,逐漸加重,胃鏡檢查、鋇劑造影均可確診。施師告云:癌癥余不會治,若能早期確診,即可手術(shù)切除病灶,術(shù)后還應(yīng)施以放療、化療。我輩中醫(yī),尚可配合中藥施治,以減輕痛苦、延長壽命是也。

        施師根據(jù)辨證施治的原則,用旋覆花、赭石、牛膝引氣下行,降逆止嘔,瓜蔞、薤白、厚樸(《雷公炮炙論》:“丸使厚樸,要用紫色味辛為好。”)、綠萼梅寬胸理氣、行氣止痛,茜草、丹參活血化瘀,牛蒡子、山慈菇、半夏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塊,桃仁、杏仁行氣活血、潤燥散瘀、消腫止痛。

        祝諶予老師在師門治療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又加藤梨根、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對癌腫的治療又前進了一步。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旋覆花——代赭石(見第39頁)。

        瓜蔞——薤白(見第74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注:米丹參即丹參與米同炒是也。蓋丹參味苦而微寒,米炒之目的一是去其苦寒傷胃之弊,二是增活血止痛之力。

        第六節(jié) 脘脅脹痛(肝胃不和)

        張某 男 38歲 病歷號 52、2、305

        胸脘脅肋脹滿竄痛已十余日,甚則掣及后背,食欲不振,噯氣泛酸,有時欲嘔,大便較干,易發(fā)煩躁,夜寐欠安,周身倦怠乏力。

        舌苔薄黃,脈沉澀微弦。

        【辨證立法】

        綜觀脈證,乃因血虛不能養(yǎng)肝,肝氣橫逆,胃失和降,氣機郁滯所致,擬用疏肝和胃治之。

        【處方】

        【解讀】

        經(jīng)云:“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脊,下則兩脅脹滿,《金匱翼》云:“肝郁脅痛者,悲哀惱怒,郁傷肝氣?!备挝覆缓鸵蛔C多由七情郁結(jié)于中,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發(fā)而為病。方用柴胡疏肝湯以疏肝理氣,丹參飲以益血調(diào)氣,瓜蔞薤白半夏湯通陰陽而和胃,加旋覆花、赭石及沉香曲降逆止嘔、止痛,和肝胃、助消化。

        半月后患者因感冒來診,謂前治脅痛藥服藥3劑,諸癥頓除,至今未再復(fù)發(f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丹參——檀香(見第85頁)。

        半夏曲——沉香曲

        半夏曲辛平,和胃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jié),下氣寬中;沉香曲苦溫,疏肝和胃,行氣消脹,化滯止痛。二藥伍用,相互促進,疏肝和胃、健脾燥濕、行氣止痛、化滯消脹益彰。

        注:沉香曲由沉香、木香、厚樸、砂仁、豆蔻、郁金、青皮、枳殼、谷芽、麥芽、白芷、防風(fēng)、葛根、前胡、桔梗、陳皮、烏藥、檳榔、藿香、檀香、羌活、甘草等藥組成,諸藥共研細末,用面粉打糊,與藥粉充分攪拌和勻,用模型壓成小塊備用。

        第七節(jié) 消化性潰瘍

        一、肝腎兩虛

        齊某 男 42歲 病歷號 55、9、1

        13歲起即患胃酸過多之病,中間曾一度好轉(zhuǎn),約有十余年未發(fā),近幾年來病勢又漸發(fā)展,腰痛,胃痛,大便燥結(jié),勞累過度時大便檢查即有隱血,曾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消化性潰瘍。

        舌淡苔白,脈沉弦而細。

        【辨證立法】

        經(jīng)云:“腎主二便,大便難者,取足少陰。”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痛。泛酸責(zé)在肝,腎為肝之母,標在胃腸而本在腎虛,因證用藥,益肝腎為法。

        【處方】

        二診:服10劑,腰痛好轉(zhuǎn),大便正常,食欲漸增,服藥后腹中鳴,其他無變化,仍依前方增加藥力。

        【處方】

        三診:服藥10劑,諸恙均除,時屆深秋,天氣稍涼,只覺腹中時鳴,仍依前方增損藥味為治,以期鞏固療效。

        【處方】

        四診:服藥10劑,已完全恢復(fù)正常,期內(nèi)離京返閩,要求丸藥常服,鞏固療效。

        【處方】

        按二診處方將藥量加5倍為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水送服。

        【解讀】

        歷診方藥——青蛾丸,治腰痛;二仙膠通督任,甘枸杞補沖督之精血;山茱萸,固陰補精。并化裁養(yǎng)血潤腸丸以通便潤燥,芪、術(shù)、炙甘草益氣補中,此案本屬消化性潰瘍病,而施師立法用藥著重于腎,諸癥逐漸緩解。胃病治腎而愈,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施治之特點。

        龜甲膠——鹿角膠(二仙膠)

        龜甲膠為龜甲熬制成的膠,鹿角膠為鹿角熬成的膠塊,二者合用,名曰龜鹿二仙膠。其伍用機制,明?李中梓說:“人有三奇,精、氣、神,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shù)锰斓刂帤庾罹?,善通任脈,足于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味最純厚,又得造化之元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倍巺⒑希魂幰魂?,陰陽雙補,通調(diào)任、督之脈,故能大補腎陰腎陽,療虛扶羸也。用于治療虛損諸癥。

        杜仲——續(xù)斷(見第48頁)。

        當(dāng)歸身——炙黃芪

        當(dāng)歸辛甘溫潤,能走能守,入心肝能生陰化陽,養(yǎng)血活血,走脾經(jīng)而散精微,化生補血;黃芪甘溫,大補脾肺之氣,振奮元陽,升舉清陽,以資生血之源,為補氣升陽之要藥,二藥相合,陽生陰長,氣旺血生,共收補氣生血之效。

        當(dāng)歸、黃芪伍用,名曰當(dāng)歸補血湯,出自《蘭室秘藏》,黃芪一兩,當(dāng)歸二錢,水煎服。功能為補氣生血,治療血虛證。本案施師處方,當(dāng)歸身6克、生黃芪25克,意即益氣補血,緣由潰瘍病出血之故,導(dǎo)致血虛正衰是也,此乃治之妙法矣。

        油當(dāng)歸——肉蓯蓉

        油當(dāng)歸質(zhì)潤多油,功專養(yǎng)血潤燥、滑腸通便;肉蓯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偏于溫潤,滋腎潤燥,滑腸通便,與油當(dāng)歸伍用,相互促進,養(yǎng)血潤燥、滑腸通便的力量增強。

        肉蓯蓉(見第78頁)。

        油當(dāng)歸、肉蓯蓉伍用之理,即遵《內(nèi)經(jīng)》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之義,為溫?zé)岵『笃?,津枯腸燥,無力送下大便而設(shè)。筆者體會,諸凡老年人、體虛者、婦人產(chǎn)后津液不足,血虛腸燥,大便秘結(jié)者均宜使用。筆者曾治一位帕金森綜合征患者兼見大便困難,每4~5日才排便一次,主取當(dāng)歸身、肉蓯蓉、火麻仁、郁李仁之類,則腑行通暢,大便轉(zhuǎn)為日行1次。

        生熟地炭(生地黃炭、熟地黃炭)(見第48頁)。

        黑升麻——黑芥穗(荊芥穗)

        升麻屬陽,性升上行,既能引清氣上升,又能扶助陽氣,捍御陰邪;荊芥穗入手太陰、足厥陰氣分,長于祛經(jīng)絡(luò)中之風(fēng)熱,并能散瘀止血。二藥炒黑入藥,令其入于血分、出于氣分。二藥伍用,升清陽、除敗血、止出血之功增強。

        施師治療出血性疾病頗有經(jīng)驗,若中、下焦出血者,習(xí)慣以黑升麻、黑芥穗伍用治之。其治療機制是血見黑則止,還有升清降濁,散瘀止血的作用。另外,二者炒黑入藥,既能入于血分,又可出于氣分,以引邪外出,故善治產(chǎn)褥熱之發(fā)熱等癥。

        注:漂白術(shù):白術(shù)用米泔水浸漂后撈出,切片,曬干入藥,其用意是減其燥性,并皆谷氣益脾,增強白術(shù)利濕止瀉之效。目前市場上缺貨,可用土炒白術(shù)代之。

        二、寒濕困脾

        何某 男 23歲 病歷號 53、1、405

        胃痛已經(jīng)年余,饑時較重,稍進飲食即可緩解,然食欲不振,有時欲吐,身倦,少力,月前曾見黑色便,近又復(fù)作胃痛,既往就診于某鐵路醫(yī)院,診斷為消化性潰瘍。

        舌苔白垢,脈弦。

        【辨證立法】

        時屆壯年而身倦少力,是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飲食之精微營養(yǎng)身體之故。舌苔白垢,寒濕凝滯,脈弦主痛,當(dāng)擬化濕開郁,補中健脾法。

        【處方】

        二診:服藥3劑,惡心已止,疼痛稍緩,仍用前法加川厚樸、烏藥溫中調(diào)氣,雞內(nèi)金開胃健脾,重用炙甘草,甘以緩之,止痛和中治之。

        三診:服藥6劑,痛已減,仍食欲不振,空腹尚隱痛,勉強多食即感泛酸,脘覺灼熱,擬常服方。

        【處方】

        【解讀】

        本案為脾胃虛弱健運不力,以致營養(yǎng)不良,初診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后用參術(shù)健脾湯,以檀香、沉香取其降氣、止痛、開胃,海螵蛸粉可以制酸,井促使?jié)兠嬗稀?/p>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丹參——白檀香(見第85頁)。

        白術(shù)——茯苓(見第79頁)。

        白術(shù)——雞內(nèi)金(見第89頁)。

        半夏曲——沉香曲(見第98頁)。

        注:焙雞內(nèi)金即取凈雞內(nèi)金置沙鍋內(nèi),用文火焙至焦黃色為度,晾涼,備用??稍鰪娊∑⑾持Α?/p>

        三、中焦郁結(jié)

        王某 男 40歲 病歷號 54、1、22

        胃脘疼痛半年余,屢愈屢發(fā),斷續(xù)不止,痛甚時掣及腰部,進食后稍感舒適,2~3小時后,痛又發(fā)作。食不甘味,大便燥結(jié)色黑,3~4日1次,腹脹而有矢氣。前曾在某市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

        舌苔黃垢,脈弦數(shù)。

        【辨證立法】

        結(jié)郁中焦,腑氣不行,逆而作痛,宜潤燥和胃,消導(dǎo)為治。

        【處方】

        二診:服藥6劑,胃脘痛見輕,食欲漸增,大便仍結(jié),1~2日1行,帶有黑色,舌苔仍垢。

        【處方】

        三診:服8劑,此間只痛1次;食欲轉(zhuǎn)佳,大便已暢,日行1次,色黃,有時仍感脘腹脹悶不適,擬方常服。

        【解讀】

        本案屬于胃氣不降,腑氣不行,中焦郁結(jié),以致胃脘作痛。施師以甘酸和陰法治之,芍藥甘草湯為主方,佐以化瘀潤燥之桃杏仁、丹參、火麻仁以通腑更新,并用萊菔子、厚樸、香附、枳殼行氣止痛。常服以香砂六君子湯補養(yǎng)脾胃,以恢復(fù)消化功能。

        白芍——甘草

        白芍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去痰,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之氣最厚。二藥伍用,有酸甘化陰之妙用,共奏斂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之效用。

        白芍、甘草伍用,名曰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治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實驗研究證明:有鎮(zhèn)靜,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解除橫紋肌、平滑肌痙攣等作用。

        白芍、甘草伍用,治腳攣急之理,近代醫(yī)家曹穎甫云:“一以達營分,一以和脾陽,使脾陽動而營陰通,則血能養(yǎng)筋而腳伸矣?!?/p>

        筆者體驗,治療血虛頭痛,宜與制首烏、蒺藜、僵蠶參合。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宜與生地黃、細辛、全蝎、蜈蚣伍用。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白術(shù)——茯苓(見第79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半夏曲——沉香曲(見第98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四、陽虛寒凝

        時某 男 52歲 病歷號 53、2、461

        胃脘痛10余年之久,時發(fā)時止,飲食失調(diào)或遇涼或饑餓則發(fā)作,得食稍緩。平素喜熱飲,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病。

        3日前,不慎于食,又復(fù)感寒,以致引發(fā)痼疾,脘痛不休,噯氣頻頻,泛酸,有時食后欲嘔,嘈雜不適,熱敷減輕,但不能止,影響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

        舌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立法】

        胃陽久虛,寒滯阻于中宮,胃氣不得和降。宜用溫中、散寒、理氣以治。

        【處方】

        二診:服藥5劑,1周未發(fā)疼痛,食量稍增,但有時仍覺胃脘不適,大便每日1次,原方加力。

        【處方】

        【解讀】

        本案由于饑飽不節(jié),七情失偏,或勞役過度,致傷胃陽,其痛多在心下。經(jīng)云:“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脘痛也?!庇衷疲骸拔覆≌撸共_脹,胃脘當(dāng)心而痛?!贝艘活愋团R床較為多見,施師常用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之義,療效顯著,方以附子理中湯、二姜丸加味,溫中散寒,旋覆代赭湯降逆止痛,并用砂仁、檀香、厚樸(厚樸姜炙,用以散寒快膈,和胃止嘔,緩解對咽喉的刺激),丁香、刀豆等理氣、開胃、止痛、散郁。

        高良姜——干姜

        高良姜辛熱溫散,行氣止痛,溫胃散寒,溫中止嘔;干姜辛開溫通,通心助陽,祛寒止痛。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散寒止痛作用增強。

        高良姜、干姜伍用,名曰二姜丸。出自孫一奎《赤水玄珠》。二藥各等份,為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后陳皮湯下。功效主治:養(yǎng)脾溫胃,去冷消痰,治心脾痛。寬胸下氣進飲食,一切冷物所傷并皆治之。

        制附子——干姜炭

        附子辛溫大熱,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jīng)脈純陽之藥,外通于皮毛而除表寒,里達于下焦而溫痼冷,徹內(nèi)徹外,諸臟各腑,果有真寒,無可不治;干姜氣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陽通脈以救逆。二藥伍用,溫中止痛,回陽救逆之力倍增。前人謂“附子無干姜不溫”,即是此意。

        干姜、附子伍用,名曰干姜附子湯。出自《傷寒論》。治傷寒下之后,復(fù)發(fā)汗,晝?nèi)諢┰瓴坏妹?,夜而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读挤健酚靡灾委熁魜y轉(zhuǎn)筋,手足逆冷,或吐逆身冷,脈微,急用此藥救之。

        明代醫(yī)家孫一奎以干姜15克,附子10克,名曰姜附湯。治中風(fēng)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fēng),手足厥冷,或復(fù)煩躁兼陰癥,傷寒大便利而發(fā)熱者。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注:刀豆子甘溫,入手、足陽明經(jīng)。溫中下氣,益氣補元,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腎虛腰痛,咳喘。

        第八節(jié) 胃下垂(脾胃兩虛)

        閆某 男 27歲 病歷號 51、8、632

        數(shù)年以來,每于飯后即感脘腹痞滿不適,有時微覺墜痛,噯氣,食欲不振,大便干結(jié),睡眠欠佳,頭暈,腰酸,身倦,四肢無力,精神萎頓,體重日漸下降,鄭州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胃下垂。

        面色蒼白,舌苔白,脈細緩。

        【辨證立法】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失其健運則脹滿、噯氣、嘈雜、便結(jié)等癥隨之而起。元氣因之不充,身倦,肢乏,消瘦等衰弱之象,亦由之而現(xiàn),治宜補中益氣為主。

        【處方】

        二診:服藥5劑后,諸癥均有減輕,食欲仍不振,自覺精神好轉(zhuǎn),前方內(nèi)加焦內(nèi)金10克,再服5劑。

        三診:服6劑后,食欲增進,諸癥大減,即返河南,仍按原意改擬丸劑常服。

        【處方】

        每日早服:香砂六君子丸9克。每日臨臥服:補中益氣丸9克。連服30日,均用白開水送下。

        【解讀】

        胃下垂為內(nèi)臟下垂的一種,多是功能性(促胃動力學(xué)紊亂)病變。癥見體型瘦長,脘腹脹痛,食后尤甚,平臥減輕,時有惡心、噯氣、胃痛,便秘、腹瀉交替出現(xiàn)。中醫(yī)責(zé)之于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師門治療此癥,每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取效,除藥物治療外,尚須飲食調(diào)攝,即少食多餐,食后平臥,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熱量。平日宜保持起居有節(jié),生活規(guī)律,情緒愉快,精神飽滿。另外,可經(jīng)常鍛煉腹肌,以增強腹肌張力。操作方法:取仰臥位直腿高舉及仰臥起坐,關(guān)鍵是要持之以恒。

        米黨參——炙黃芪

        米黨參即米炒是也,意即增強補中益氣之功。甘溫補中,和脾胃,促健運,益氣生血;黃芪蜜炙,即增強補中益氣之功。甘溫,補氣升陽,實腠理,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黨參補中氣,長于止瀉;黃芪固衛(wèi)氣,擅長斂汗。黨參偏于陰而補中,黃芪偏于陽而實表。二藥相合,一里一表,一陰一陽,相互為用,其功益彰,共奏扶正補氣之功。

        黨參、黃芪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用于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身熱有汗、口干口渴、喜用熱飲、頭痛惡寒、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脈虛大,或中氣不足、清陽下陷所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癥。

        升麻——柴胡

        升麻辛甘微寒,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柴胡苦辛微寒,透表泄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升麻以引陽明清氣上行為主,柴胡以升少陽清氣上行為要。升麻行氣于右,柴胡行氣于左。二藥參合,一左一右,升提之力倍增。

        升麻、柴胡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醫(yī)學(xué)衷中參西錄》升陷湯。張錫純創(chuàng)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蚺粑?,有似呼喘?;驓庀⑼#T陧暱?。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干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shù)。其脈象沉遲微弱,關(guān)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diào)”。柴胡、升麻伍用之理,張錫純說:“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近年來,祝諶予老師亦常用其治療肺癌手術(shù)后,或放療、化療之后,證屬氣虛下陷,整體功能衰弱者,也有良效,但宜與黨參、黃芪、半枝蓮、藤梨根配伍使用。

        小於術(shù)(白術(shù))——云苓塊(見第79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枳實——枳殼

        枳實、枳殼,同系一物二種。未成熟的果實為枳實,成熟的果實為枳殼。枳實破氣消積,瀉痰除痞;枳殼理氣消脹,開胸快膈。枳殼性緩,枳實性烈。枳殼性浮,枳實性沉。枳殼主上,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枳殼行氣于胸,枳實行氣于腹。二藥伍用,氣血雙調(diào),直通上下,行氣消脹、消積除滿益彰。

        施老臨證之際,習(xí)以炒枳實、炒枳殼并書。取炒品入藥的用意有二:一則減少藥物的刺激性;二則能增強治療效果。

        枳殼、枳實伍用,善行胸腹之氣。明?李士材說:“自東垣分枳殼治高,枳實治下;好古分枳殼治氣,枳實治血。”二藥參合,氣血雙調(diào),直通上下,理氣之力倍增。筆者臨證之際,除用于治療氣機不調(diào),胸腹脹滿者外,尚多治療各種內(nèi)臟下垂,證屬氣虛者,伍以黃芪、升麻、桔梗等藥,其效更著。

        第九節(jié) 急性腸炎(泄瀉)

        劉某 男 72歲 病歷號 62、5、10

        病起3天,因飲食不慎,損傷脾胃,癥見腹脹、腸鳴、泄瀉,呈水樣便,1日3~4次,自昨日起,又兼見膿樣便,小便黃少。伴有雙目干澀,納呆不欲飲食,口干口苦,不欲飲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膩,脈濡數(shù)。

        【辨證立法】

        年過七旬,正氣已衰,飲食不節(jié),脾胃乃傷,升降失職,遂致泄瀉,急擬清熱解毒、健脾化滯治之。

        【處方】

        二診:前方服3劑,腹脹、腸鳴已除,泄瀉已止,惟胃口不佳,仍不欲食。

        前方去黃芩、黃連、葛根,加生谷、麥芽各10克,雞內(nèi)金6克,以善其后。

        【解讀】

        患者連服3劑,泄瀉即愈。施師治療急性泄瀉,多取黃芩、黃連、葛根清熱解毒,用蒼術(shù)、白術(shù)、陳皮、云茯苓、薏苡仁、建曲、厚樸健脾化滯,以澤瀉、滑石、甘草梢分利小便,即所謂“利小水而實大腸”是也。至于用炭藥者,它既可吸收水分,解毒消炎,又可吸附于腸壁,以保護腸黏膜,促進組織的修復(fù)。此乃古法今用也。

        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葛根——黃芩——黃連

        葛根輕揚升散,既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止渴,又能解肌退熱,透發(fā)斑疹,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厚腸止痢、止瀉。葛根以升為主,芩、連以降為要。三藥伍用,升降兼?zhèn)?,厚腸止瀉、止痢之功益彰。

        葛根、黃芩、黃連伍用,出自《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這是一個消炎止瀉的良方,用之臨床頗效。

        第十節(jié) 慢性腸炎(慢性泄瀉)

        一、脾腎陽虛

        于某 女 63歲 病歷號 54、2、130

        曾患急性胃腸炎,調(diào)理不當(dāng),病轉(zhuǎn)慢性?,F(xiàn)癥:大便泄瀉,日行七八次,腰冷胃寒,腹痛里急,心悸氣短,食后則停滯腹脹,兩脅不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時自汗出,小便短黃。

        舌淡、苔白,六脈沉弱。

        【辨證立法】

        清陽不升,大便作瀉,濁氣在上,兩脅腹脹,升降失常,脾胃不和,納食雖少,猶停滯胃脘不消,胃不和則夜寐不安。腰為腎府,腰冷則屬腎陽虛。陽虛衛(wèi)氣不固自汗出。濕郁小腸,腹痛里急,舌淡苔薄、六脈沉弱,均為虛寒之象。擬以理中溫陽為法。

        【處方】

        二診:服藥2劑,大便轉(zhuǎn)溏,次數(shù)已減,余癥均輕,仍以前方加力。

        【處方】

        三診:前方服4劑,見效,又因腹部受寒,變?yōu)a復(fù)作,仍遵前法加減。

        【處方】

        四診:服藥6劑極效,每日溏便1~2次,小便少,色黃,余癥均基本消失。

        【處方】

        五診:服藥17劑,諸癥悉除,擬改服丸藥,常服鞏固療效。

        【處方】

        每日早服七寶妙靈丹20粒,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解讀】

        年逾花甲,脾胃虛寒,心氣不足,脾陽不振,形成慢性腸炎。張三錫說:“久瀉無火,多因脾腎之虛寒也?!泵吭\均以健脾理中溫腎陽,兼佐以滲利之品?!吧倩鹕鷼狻?,腎關(guān)乃固,脾胃溫暖,熱腐水谷,脾氣以升,胃氣得降,故諸證隨藥而解。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禹余糧——血余炭

        血余炭苦平,和血止血,厚腸止瀉,通利水道;禹余糧甘澀性平,澀腸止瀉,收斂止血。二藥伍用,厚腸防腐、澀腸止瀉、和血止血的力量增強。用于治療久瀉、久痢等癥以及慢性腸炎,腸黏膜有損傷者。

        禹余糧、血余炭伍用,治療慢性腹瀉、慢性痢疾均有良效。尤其對腸黏膜有損害者(如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更堪選用。施師認為,本品除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之外,其分子顆粒尚可吸附腸黏膜,起到防腐和保護黏膜,使?jié)兠嬖缙谟系淖饔谩?/p>

        慢性痢疾,屬于阿米巴痢疾者,應(yīng)伍以鴉膽子10~20粒,用饅頭皮包裹,吞服之,其效更佳。

        若濕氣重者,可參合淡滲之法,伍以車前草、墨旱蓮、益元散之類,收效更著。

        黎明前作泄,名曰五更泄、晨泄、瀼泄。多為腎虛所致,常與四神丸方參合使用。

        杜仲——續(xù)斷(見第48頁)。

        茯苓——茯神(見第29頁)。

        車前子——車前草(見第13頁)。

        附子——干姜(見第107頁)。

        晚蠶沙——血余炭

        蠶沙甘辛溫,得清氣純凈,雖出濁道,但無異味,專走下焦?jié)岵?,化濕濁使之歸清;血余者,為血所養(yǎng),炙炭入藥,厚腸止瀉,散瘀止血,補陰利尿。蠶沙以升清化濕為主,血余炭以厚腸止瀉止血為要。二藥伍用,厚腸止瀉,散瘀止血之力益彰。用于治療急、慢性泄瀉。

        車前草——旱蓮草(墨旱蓮)

        車前草味甘性寒,功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通淋,滲濕止瀉,尤擅清無形之濕熱;墨旱蓮甘寒滋陰瀉熱,酸寒涼血止血,若以鮮品入藥,清熱止血之力更強。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利尿、行水、清熱、止血的力量增強。用于治療尿頻、尿急、尿

        車前草、墨旱蓮伍用,名曰二草丹。出自《赤水玄珠》。治淋及尿血等癥。

        根據(jù)臨床體會,凡各種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尿血等癥,用之均有良效。筆者曾會診一慢性腎炎女性患者,腹大如鼓,小便不利,臥床不起,舌淡,苔白滑,脈象濡軟,投以車前草、墨旱蓮、附子、白術(shù)、茯苓、桂枝、豬苓、澤瀉之品,服藥3劑,旋即小便通利,腹水即消,遵效不更方之旨,再取3劑,依法服用。

        補骨脂——肉豆蔻

        肉豆蔻又名豆蔻、肉果。辛溫氣香,溫中散寒,行氣消脹,收斂澀腸止瀉;補骨脂辛苦溫,補腎壯陽,補脾止瀉,固精縮尿。肉豆蔻以補脾為主,補骨脂以補腎為要。二藥伍用,一脾一腎,脾腎雙補,補腎陽、溫下元,以除下焦陰寒,溫中土、運脾陽,以化濕止瀉。

        補骨脂、肉豆蔻伍用,名曰二神丸。出自《普濟本事方》。治脾胃虛寒,不思飲食,泄瀉不止。明?孫一奎用其治療脾胃虛弱,全不思食,服補脾藥不效者。清?張璐以補骨脂、肉豆蔻各等份,治腎陽虛,五更泄瀉。

        夫慢性泄瀉,有脾虛不能制水者,有腎虛不能行水者。前者以肉豆蔻之辛溫,溫脾以制水;后者用補骨脂之辛燥,補腎以行水。二藥相合,脾腎雙補,泄瀉可除。二者取舍多少,應(yīng)隨證化裁。腎虛為主者,主取補骨脂,佐以肉豆蔻;脾虛為甚者,主選肉豆蔻,佐以補骨脂。

        厚樸花——玳玳花(見第21頁)。

        注:煨草果即面裹煨熟,取仁入藥。

        二、脾胃虛寒

        朱某 男 69歲 病歷號 52、3、322

        病已年余,大便溏瀉,每日少則一二次,多則五六次,近來食后覺脹,腹部喜熱,別無其他癥狀。

        舌質(zhì)淡,苔白,六脈均沉軟。

        【辨證立法】

        年屆古稀,氣血已衰,久患溏瀉,脾胃均弱,腹部喜熱,是屬寒象。擬四君理中湯并和胃固腸法治之。

        【處方】

        二診:服藥4劑,大便每日1次,仍溏,胃部仍脹。前方去罌粟殼,加殼砂仁5克,陳皮炭6克。

        三診:前方又服4劑,試停藥2日而大便次數(shù)并未增多,已不溏瀉,成為軟便,療效甚顯,要求配丸方以資鞏固。

        【處方】

        共研細末,荷葉2張煎水,六神曲60克打糊共合為丸如米粒大,每日早晚各服6克,白開水送下。

        四診:丸藥服40日,效果甚好,大便迄未溏瀉,有時飲食不甚注意,腹部即感不適,大便不成條狀,消化力尚弱。

        前方去罌粟殼、附片、干姜,加蓮肉60克再服1個月。

        【解讀】

        本案病情單純,治之較易,一診以四君理中湯治之,二診則加平胃散,丸藥則以四君理中、左金丸、平胃散、曲術(shù)丸諸方合劑,不只補氣;又應(yīng)和胃健脾,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惫视煤扇~以升清陽。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血余炭——禹余糧(見第115頁)。

        晚蠶沙——左金丸

        左金丸由吳茱萸與黃連組成,它的含義,汪昂云:“此足厥陰藥也,肝實則痛,心者肝之子,實則瀉其子,故用黃連瀉心清火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則肝木平矣;吳茱萸辛熱、能入厥陰(肝),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為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以熱治熱,從其性而治之,亦曰反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肝居于左,肺居于右,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于左而平肝也。”

        左金丸清熱瀉火,和胃制酸,厚腸止瀉;蠶沙祛風(fēng)濕,化痰濁,緩拘攣,辟穢防腐。二藥伍用,升清降濁,理脾和胃,除濕化濁,厚腸止瀉、止痢之功益彰。

        左金丸為市售中成藥。施師臨證處方,善用丸、散之輩入煎劑共煮,收到了良好效果,可謂是一大亮點,可師可法矣。

        附子——干姜(見第107頁)。

        黃連——吳茱萸(見第84頁)。

        注:御米殼又叫罌粟殼、米殼、鴉片煙果。酸、平。入肺、腎、大腸經(jīng)。《本草求真》:“功專斂肺澀腸固腎。凡久瀉、久痢脫肛,久咳氣乏,并心腹筋骨諸痛者最宜。”筆者體會,本品易于上癮,不宜久用。常用量6~10克。

        三、命門火衰

        吳某 男 29歲 病歷號 52、4、686

        4年前曾患腹瀉,未經(jīng)醫(yī)生治療,服成藥數(shù)日,腹瀉次數(shù)減少。以后逐漸形成晨醒即急入廁便瀉1次。初不介意,近兩年則感體力日虛,消化無力,有時惡心,小便短少。

        舌苔白垢,六脈沉弱。

        【辨證立法】

        雞鳴之瀉是屬腎虛,腎司二便,故有便瀉溲少,六脈沉弱,虛寒之征,舌苔白垢,寒濕不化,擬理中湯合四神丸加味治之。

        【處方】

        二診:服藥2劑,無變化,癥如前,藥力未及,前方姜、附各加5克。

        三診:服藥10劑,見效,大便時間已可延至中午如廁,仍屬溏便。體力較好,食欲增進,已不惡心,小溲也多,改用丸劑。

        【處方】

        七寶妙靈丹,早晚各服半瓶,服20日。

        四診:服七寶妙靈丹不如服湯藥時效果明顯,大便每日1次,仍溏瀉,腸鳴不適,擬甘草干姜茯苓白術(shù)湯合四神丸治之。

        五診:前方服7劑,大便每日1次,已成軟糞,腸鳴止,食欲強,擬用丸方收功。

        【處方】

        每日早服四神丸10克,晚臨臥服附子理中丸l丸。

        【解讀】

        天明初醒即須入廁,即所謂雞鳴腹瀉。中醫(yī)文獻均載為腎虛之候,緣以“腎者胃之關(guān)”。關(guān)門不固,則氣隨瀉去,氣去則陽衰,因而寒從中生,非自外受。治之以溫腎陽。然泄瀉無不與脾胃有關(guān),不獨溫腎,亦應(yīng)溫補脾胃,則收效甚速。本案即本諸此法,4年夙疾,五診治愈矣。

        肉豆蔻——補骨脂(見第116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炒黃連)(見第84頁)。

        附子——干姜(見第107頁)。

        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血余炭——禹余糧(見第115頁)。

        四、脾虛瀉利

        唐某 男 44歲 病歷號 52、7、76

        4個月前曾患急性腸炎,日久不愈,又成慢性腹瀉,多則日行十余次,少則四五次,屢治無效。目前,如廁頻頻,二便量少而不暢,左下腹隱痛,且有硬塊,口渴而不思飲。

        舌苔垢膩,脈象濡滑。

        【辨證立法】

        急性腸炎,治之不及時,日久難愈,久瀉脾弱,運化失職,消化力減,口渴而不思飲,濕重之故,法應(yīng)健脾利濕,消積行氣。

        【處方】

        二診:服藥3劑,感覺非常舒適,遂又連服6劑。脹滿減輕,大便每日三四次,腹痛已愈,食欲增進,但覺氣短頭暈。前方去雞內(nèi)金、車前草、墨旱蓮、白通草,加黨參10克,紫蘇梗5克,桔梗5克。

        三診:前方服6劑,大便稀軟,有時可成條狀。日行一二次。晚間感覺腹脹,左下腹中硬塊,觸之較前柔軟,亦不疼痛。

        【處方】

        【解讀】

        本案為脾濕不運之慢性腸炎,先用平胃散加味,后用除濕湯,共服藥20余劑,慢性腸炎遂得痊愈。其左下腹硬塊為炎性積滯,用雞內(nèi)金消導(dǎo)化積,瓦楞子、浮海石軟堅去滯。

        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瓦楞子——浮海石

        浮海石咸寒,體質(zhì)輕浮,入于肺經(jīng),清肅水之上源,而通利水道,軟堅散結(jié),消石通淋;瓦楞子為海產(chǎn)軟體動物蚶的貝殼,其殼似瓦屋之壟,故又名瓦壟子。本品醋煅,是為引藥入肝經(jīng),增強軟堅散結(jié),化瘀止痛之功。二藥伍用,相得益彰,軟堅散結(jié)、散瘀消除硬塊的力量增強。

        浮海石、瓦楞子伍用,確有軟堅化瘀之功。治肝、脾腫大宜與合歡皮、白蒺藜參合;治膽結(jié)石宜與金錢草、茵陳、梔子參合;治尿路結(jié)石宜與魚枕骨、益元散配伍。

        晚蠶沙——血余炭(見第115頁)。

        禹余糧——血余炭(見第115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炒黃連)(見第84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五、脾虛濕寒

        劉某 男 41歲 病歷號 55、10、89

        便溏近兩年,日行四五次,便前后腹部隱痛,曾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為功能性腸蠕動過速,如廁頻頻,而大便不爽,頗以為苦。

        舌質(zhì)淡、苔白薄、脈象濡弱,右關(guān)獨甚。

        【辨證立法】

        經(jīng)云:“濕多成五泄?!钡眯箘t傷脾,右關(guān)濡弱,舌淡苔白即為脾虛濕寒之征?!督饏T要略》云:“脾氣衰則騖溏。”故以溫中健脾利濕,兼防滑脫為法治之。

        【處方】

        二診:服藥8劑,腹痛見輕,而腹瀉次數(shù)未減,便亦較前暢快,因服湯藥不便,要求丸方常服。

        【處方】

        早服參苓白術(shù)丸10克;午服七寶妙靈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

        三診:服丸藥1個月,溏瀉次數(shù)減少,有時大便正常,腹痛消失,但有時作脹。仍用丸藥收功。

        【處方】

        早服香砂六君子丸10克;午服七寶妙靈丹半瓶;晚服附子理中丸1丸,四神丸6克,居二丸劑之間。

        【解讀】

        本案為久瀉傷脾,偏于虛寒之證,故用參苓白術(shù)合附子理中治之,腎者胃之關(guān),中陽不足,腎陽亦衰,加用四神丸以善其后。

        附子——干姜(見第107頁)。

        禹余糧——白石脂

        禹余糧(見第115頁)。

        禹余糧功專澀腸止瀉、收澀固脫、收斂止血;白石脂為硅酸鹽類礦物,又名陶土、高嶺土。本品甘酸性平,入走氣分,功專養(yǎng)肺氣、補脾氣、療虛損,厚腸止瀉,收斂止血。二藥伍用,固腸止瀉之力益彰。用于治療久痢、久瀉諸癥。

        注:茅蒼術(shù):以產(chǎn)于江蘇茅山一帶者質(zhì)量最佳,故稱“茅術(shù)”或“茅山蒼術(shù)”。

        六、脾腎兩虛久痢滑脫

        劉某 32歲 男 病歷號 52、12、298

        患腸炎5年,經(jīng)常發(fā)作,迄今未愈,半月前,病勢加重,曾便出腐肉狀物一塊,近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少腹作痛,便利紅白之膿狀物甚多,日行八九次,里急后重。

        苔薄白,舌質(zhì)淡,脈象沉遲。

        【辨證立法】

        久痢多屬虛寒,觀察脈證,是屬中陽不足滑脫之象。脾陽不振,胃氣不和,則食欲不振。以溫補收澀為法,佐以理氣燥濕之劑。

        【處方】

        二診:藥服9劑,諸證均減,但矢氣甚多,飲食已復(fù)正常。擬改服丸藥收功。

        【處方】

        早服附子理中丸1丸;午服七寶妙靈丹半瓶;晚服四神丸6克。

        三診:服丸藥15天,大便日行一二次,膿血已少,希配丸藥常服以鞏固療效。

        【處方】

        共研細末,懷山藥500克打糊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下。

        【解讀】

        久痢,則氣血虧損,元氣耗傷,治之較難,初診仿仲景理中湯、桃花湯、赤石脂禹余糧丸之意,收澀固脫,溫中散寒,并化裁四神丸,溫補腎陽。又以濕滯未凈,寒熱夾雜,兼用平胃散、左金丸以行氣導(dǎo)滯,調(diào)和平衡之效.二診則用溫補脾腎法,以附子理中、四神丸諸方化裁圖治。三診則綜合運用前方,配制丸劑常服收功。

        赤石脂——禹余糧

        赤石脂以其色赤,膏凝如脂而得名。其酸澀性溫,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收口;禹余糧甘澀性平,澀腸止瀉,斂血止血。赤石脂善走血分,禹余糧入于氣分。二藥伍用,相互促進,一血一氣,氣血兼施,止瀉、止痢、止血、止帶益彰。

        赤石脂、禹余糧伍用,出自《傷寒論》赤石脂禹余糧湯。治傷寒下利不止?!夺t(yī)宗金鑒》用于治療久痢不止,大腸虛脫,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虑僭唬骸叭淮竽c之不固,仍責(zé)在胃,關(guān)門之不閉,仍責(zé)在脾。二石皆土中精氣所結(jié),實胃而澀腸,急以治下焦之標者,實以培中宮之本也。”明?孫一奎以赤石脂、禹余糧各60克,水煎服,治大腸府欬,咳而遺溺。張潔古云:“咳而遺矢,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p>

        筆者體會,凡屬久瀉、久?。阅c炎、慢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之證均宜使用。若參合補骨脂、肉豆蔻、黑升麻、黑芥穗等,其效更佳。

        青廣皮炭(青皮、陳皮炭)(見第82頁)。

        晚蠶沙——血余炭(見第115頁)。

        云茯苓——云茯神(見第29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黃連)(見第84頁)。

        補骨脂——煨肉果(見第116頁)。

        注:煨肉果即用面粉加水適量混合制成適宜的團塊,將肉豆蔻逐個包裹,置沙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面皮呈焦黃色,并聞到肉豆蔻有香氣為度。取出,放涼,剝?nèi)ッ嫫?,碾碎。目的是增強其澀腸止瀉作用。

        赤石脂——干姜

        赤石脂善走血分,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干姜辛開溫通,溫中散寒。赤石脂以斂為主,干姜以散為要。二藥伍用,一澀一散,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溫中澀腸止瀉之力益彰。

        赤石脂、干姜伍用,出自《傷寒論》桃花湯。治下痢腹痛便膿血,日久不愈,腹部喜溫、喜按,舌淡,脈遲弱或微細。

        注:石榴原稱安石榴,為外來移植品,有酸、淡兩種,其皮均可入藥,其味酸澀、性溫,功專澀腸、止血、止瀉、殺蟲。治久瀉、久痢、便血、脫肛、滑精、崩漏帶下、蟲積腹痛、疥癬。

        第十一節(jié) 痢  疾

        一、濕 熱 痢

        馬某 男 70歲 病歷號 51、7、241

        前日飲食不慎,驟患腹痛泄瀉,一日四五次,腹痛即急如廁,便后有下墜感,微覺惡寒發(fā)熱,食欲不振。

        舌苔薄白,脈象弦數(shù)。

        【辨證立法】

        年已七旬,脾胃本弱,飲食不節(jié),再受外感,則發(fā)寒熱、腹瀉,水谷不分,病出中焦,脈象弦數(shù),內(nèi)蘊有熱。即擬葛根黃芩黃連湯加味治之。

        【處方】

        【解讀】

        患者連服3劑,腹痛泄瀉、寒熱均愈。濕熱下利兼外感者病來甚急,以仲景葛根黃芩黃連湯治之多效。但因水谷不分,必須加消導(dǎo)利水諸藥,其效更著。施師治瀉痢諸病常用炭類藥,既可促進吸收水分,又可保護腸壁黏膜,用之多效。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血余炭——車前子

        血余炭味苦性平,祛瘀生新,散瘀止血,補真陰,利小便;車前子甘寒滑利,性專降泄,滲濕瀉熱,通利小便。血余炭以補為主,車前子以利為要。二藥伍用,一補一利,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散瘀止血、利尿消腫止瀉之力益彰。用于治療急、慢性泄瀉,痢疾等。

        白術(shù)——雞內(nèi)金(見第89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注:煨葛根是指將葛根用濕紙包好,埋入熱炭中,煨至紙呈焦黑色為度,取出,去紙。其目的是減輕走表發(fā)汗的作用。

        二、食積兼外感

        杜某 男 26歲 病歷號 51、7、58

        昨晨起發(fā)熱惡寒,頭暈而痛,身肢酸楚,旋即下利赤白,里急后重,日行20余次,腹痛不欲食,小便短赤。

        舌苔薄白而膩,脈象浮滑。

        【辨證立法】

        頭痛寒熱,表邪方興,小便短赤,濕郁熱蘊,里急后重,腹痛下墜,職是積滯未消。以疏表利濕為法治之。

        【處方】

        二診:藥服2劑,寒熱暈痛已解,大便膿血減少,已成溏便,日行4~5次,微感腹痛里急,小便現(xiàn)赤澀。表證已罷,著重清里化濕,消導(dǎo)積滯。

        【處方】

        服2劑,諸恙悉除,痢止病愈。

        【解讀】

        痢疾又名滯下、腸癖、下利。為夏秋季常見的急性腸道疾病之一。多因外受濕熱疫毒之氣,內(nèi)傷飲食生冷,積滯于腸中所致。臨床表現(xiàn):起病甚急,畏寒發(fā)熱,全身不適,惡心嘔吐,腹痛泄瀉,里急后重,大便初為水樣,繼則黏液膿血,日行數(shù)次。每遇此證,施師多用表里雙解之法以柴葛桂枝湯解表散邪,解肌清熱,平胃散燥濕運脾,炒萸連解毒厚腸,炒紅曲、神曲、山楂消食化積導(dǎo)滯,青皮、陳皮、枳殼、厚樸行氣消食,化極導(dǎo)滯,行氣消下墜后重之苦。運用炭者,乃施師治病之特色。痢疾的病理變化為痢疾桿菌在結(jié)腸、乙狀結(jié)腸、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進行繁殖,以致腸壁發(fā)炎,黏膜充血水腫以及淋巴結(jié)大量增生,繼則壞死、脫落、潰瘍形成。藥理研究表明,炭類藥物的本身就有吸著和解毒作用,當(dāng)炭之顆粒吸著于腸黏膜之后,能起防腐和保護腸黏膜的作用,促使?jié)兠嬖缙谟稀?/p>

        赤、白芍——桂枝、柴胡(見第11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青、廣皮炭(青皮、橘皮炭)(見第82頁)。

        炒萸連(吳茱萸、黃連)(見第84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血余炭——車前子(見第127頁)。

        炒紅曲——車前子

        紅曲又名赤曲、紅米。為曲霉科真菌紫色紅曲霉寄生在梗米上而成的紅曲米。其色呈紅色,故名紅曲。本品甘溫,健脾燥濕,和胃消食,活血化瘀;車前子甘微寒,滲濕利水,利小便以實大便,止泄瀉、下痢。二藥伍用,和胃止痢、行水消脹的力量增強。

        血余炭——炒紅曲

        血余炭消瘀止血,補陰利尿;紅曲健脾消食,活血化瘀。二藥伍用,和胃消積,健脾祛濕,止血止瀉之力益彰。

        血余炭——晚蠶沙(見第115頁)。

        扁豆衣——扁豆花(見第29頁)。

        第十二節(jié) 阿米巴痢疾(寒熱錯雜)

        趙某 男 42歲

        自述12年前曾患雞鳴瀉,每日晨醒即急入廁,久治未愈,亦未發(fā)展。5年前返鄉(xiāng),吃辣椒甚多,從此大便經(jīng)常帶血,久治不效,后經(jīng)北京某醫(yī)院診斷為阿米巴痢疾,治療后,時輕時重。本年2月癥狀加劇,一日間大便曾達二三十次,里急后重,甚至腹急不可忍,矢氣糞即排出。經(jīng)用鴉膽子內(nèi)服并煮水灌腸,大便次數(shù)減少,下血好轉(zhuǎn),但繼續(xù)使用即不生效。目前,大便仍帶血及黏液,日行五六次,有下墜感。

        舌苔薄白,六脈滑大。

        【辨證立法】

        脾腎俱虛,虛、實、寒、熱糾結(jié)不清,久治而不愈。遇此等病,不宜墨守成法,理應(yīng)活用,擬補脾虛,溫腎陽,消導(dǎo)腸滯之法。

        【處方】

        二診:服藥4劑,大便次數(shù)反多,日行8~9次,非全膿血,兼有糞便,下墜感減輕。仍遵前法以白頭翁湯、桃花湯,黃賓江之實腸丸合劑加味治之。

        【處方】

        三診:前方服5劑,大便次數(shù)減少,日只2~3次,下血色鮮,黏液甚少,大便通暢,已無下墜感,惟腰酸甚,藥效漸顯,法不宜變,略改藥味再服。

        【處方】

        四診:藥服5劑,其間有2日大便無膿血,正常糞便,為5年以來從未有之佳象,遂又再服5劑,大便每日只1~2次,有時稍帶黏液及血,要求配丸藥,返鄉(xiāng)常服。

        【處方】

        以第三診處方,加4倍量,研細末,山藥360克,打糊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下。

        五診:患者由西安來信云,服丸藥50日很見好,現(xiàn)已上班工作,大便每日1~2次,軟便居多,子時尚有微量出血,曾在西安醫(yī)院多次檢驗大便,未見阿米巴原蟲。復(fù)信,除再配一料丸藥外,另附一湯劑方作補充用。

        【處方】

        【解讀】

        阿米巴痢疾是感染阿米巴原蟲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有急、慢性之別。急者起病較急,每日腹瀉數(shù)次至十余次,腹痛,稍有里急后重??捎邪l(fā)熱、納呆、腹脹等不適感。糞便混有黏液、膿血,呈果醬色,便量較多,有腐敗腥臭。慢性者多由急性期過后癥狀遷延不愈,常有五更泄瀉、胃腸功能紊亂等,也可有反復(fù)急性發(fā)作。糞便檢查,可找到阿米巴滋養(yǎng)體或包囊。本例為一屢治未愈病程極長之阿米巴痢疾,證情復(fù)雜,虛、實、寒、熱四證錯綜糾結(jié)。補虛唯恐助邪,瀉實又慮傷正,清熱過,其陽更衰,溫陽甚,其腸更燥,治療時稍有不當(dāng),病便難瘥。

        施師從病人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施溫、清、補、消四法于一爐即補其虛,又行其滯,清其腸熱,又溫腎陽。所立之方,似甚龐雜,仔細分析,均有法度,溫清補消之比重,恰如其分,體現(xiàn)了施師用藥注重比例,配伍精確,組方嚴謹?shù)娘L(fēng)格。

        施師根據(jù)白頭翁、苦參、秦皮、黃連、黃柏、椿根皮、石榴皮諸藥有抑殺阿米巴原蟲的藥理作用,故在各診處方中,均選用之,施師在治病中,經(jīng)常參照中西醫(yī)理,不斷探索辨證與辨病相結(jié)合的新途徑。

        注:椿根皮即椿樹的根支,有香椿、臭椿之分。歷代本草中常合并敘述,兩者功用大體相同,故均可入藥,統(tǒng)稱為“椿根皮”或“椿白皮”。炒炭入藥,澀腸止瀉作用益彰。

        赤石脂——血余炭

        赤石脂甘溫,色赤質(zhì)重,專走下焦,澀腸止瀉,收斂止血,生肌收口;血余炭和血生血,厚腸防腐,通利小便。赤石脂以斂為主,血余炭以利為要。二藥伍用,一斂一散,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厚腸防腐,澀腸止瀉,和血止血之力益彰。用于治療慢性泄瀉、痢疾。

        干姜——黃連

        干姜辛熱,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痰;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清心除煩。干姜辛開溫通,黃連苦寒降泄。二藥參合,辛開苦降,一溫散、一寒折,除寒積、清郁熱,止嘔逆、制泛酸,和胃止瀉,散痞開結(jié)甚效。

        干姜、黃連伍用,出自《傷寒論》半夏瀉心湯。治心下痞滿疼痛。

        久瀉、久痢之人,往往寒熱錯雜之證甚多,臨證之際,宜詳細辨證,二藥取舍多少,宜靈活運用。若熱多寒少,則多用黃連,少佐干姜;如熱少寒多,則多用干姜,少佐黃連;寒熱等同者,則黃連、干姜各半。

        生熟地炭(大生地炭、熟地炭)(見第48頁)。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荊芥穗炭)(見第102頁)。

        川杜仲——川續(xù)斷(見第48頁)。

        赤石脂——禹余糧(見第125頁)。

        阿膠——仙鶴草

        阿膠因產(chǎn)于山東省阿縣而得名。其味甘氣平,色黑質(zhì)潤,為血肉有情之品,善補肝血滋腎水,潤肺燥養(yǎng)心神;仙鶴草收斂止血,解毒療瘡,收縮內(nèi)臟血管,升高血壓,強心,興奮呼吸。阿膠以補血養(yǎng)心為主,仙鶴草以強心、調(diào)整心率為要。二藥伍用,補心強心、調(diào)整心率的作用增強。

        阿膠、仙鶴草伍用,善治各種心臟病變,尤證屬心陰不足者宜用。若伍以人參、五味子,其效更佳。亦可略加木香、香附等藥,使之氣血溝通,療效更著。

        心臟病若屬瓣膜病變者,施老常用天王補心丹、柏子養(yǎng)心丹,令其久服,亦每獲效。

        晚蠶沙——血余炭(見第115頁)。

        鴉膽子——龍眼肉

        鴉膽子苦寒有毒,涼血解毒,殺蟲止痢,防腐生肌,燥濕清熱,除腸中積垢;龍眼肉甘溫,補心安神,養(yǎng)血益脾,潤五臟、治怔忡。鴉膽子以驅(qū)邪為主,龍眼肉以扶正為要。鴉膽子腐蝕作用較強,內(nèi)服易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胸悶腹痛等癥,故用龍眼肉之甘緩護胃補中,以減少胃腸刺激癥狀,而展其治療作用。用于治療阿米巴痢疾和熱性痢疾。

        鴉膽子去殼取仁(不宜打碎),外用龍眼肉包裹(亦可用饅頭皮包裹吞服,其效也可),飯后吞服,成人每服5~20粒,日服3次,連服10~14天。

        第十三節(jié) 脫  肛

        桂某 男 41歲 病歷號 52、7、600

        前年曾患痢疾,因之脫肛,迄今已有兩年.大便經(jīng)常每日2次,溏瀉兼有黏液膿樣物,每便必脫肛,疼痛,時常出血。腹脹悶,不思食。

        舌苔黃垢,脈象沉數(shù)。

        【辨證立法】

        積熱于腸,久痢未愈,苔黃脈數(shù)職是其征。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中氣日虛,脫肛癥現(xiàn)。宜分清濁,除腸熱。后議補中氣治脫肛。

        【處方】

        二診:服藥4劑,大見功效,大便每日1次,已無膿樣溏便,脹悶消,食欲增,脫肛未效,擬補中益氣湯治之。

        【處方】

        三診:服藥6劑,大便每日1次,服藥期間脫肛只現(xiàn)2次,疼痛大減,食欲增強,擬用丸藥鞏固。

        【處方】

        早服七寶妙靈丹1瓶;晚服補中益氣丸l0克。

        【解讀】

        治病宜分層次,慢性痢疾引起脫肛,若先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方,清濁不分,腸熱未清,脫肛亦必不效。施師先治腹瀉,主取血余炭、青陳皮炭、蒼白術(shù)炭、椿根炭、葛根炭、條芩炭諸藥,解毒防腐,厚腸止瀉,后再補中,2年夙疾,10劑而效。先后緩急,層次分明,可師可法矣。

        血余炭——禹余糧(見第115頁)。

        青皮炭——橘皮炭(陳皮炭)(見第82頁)。

        蒼術(shù)——白術(shù)(見第28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炒黃連)(見第84頁)。

        黃芪——黨參(見第109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荊芥穗炒炭)(見第102頁)。

        第十四節(jié) 慢性結(jié)腸炎(中氣不足)

        陰某 男 23歲 病歷號 52、2、57

        患病已4年,經(jīng)常大便下膿樣物,腹痛重墜,屢治未效,食欲日漸不振,全身無力,時有脫肛現(xiàn)象,經(jīng)某醫(y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結(jié)腸炎。

        舌苔薄白,六脈濡弱。

        【辨證立法】

        病歷4年,脾胃虛弱已甚,中氣不足,形成脫肛,應(yīng)以補中益氣治之。

        【處方】

        二診:前方服2劑,癥與前同,未見效果,囑以原方服4劑再診。

        三診:兩次診方共服6劑,已見效果,脫肛現(xiàn)象大為好轉(zhuǎn),體力較強,食欲亦增,大便仍有膿樣物,腹仍時痛,下墜依然。前方加厚樸5克,葛根6克。

        四診:又服4劑,諸虛更見好轉(zhuǎn),脫肛未發(fā),重墜之感亦消,精神旺健,食欲日增,大便間或有膿樣物,腹痛也輕,要求常服方。

        【處方】

        每周2~3劑,至愈為度。

        【解讀】

        慢性結(jié)腸炎起病緩慢,臨床表現(xiàn)以腹瀉、左下腹疼痛,伴有里急后重,腸鳴音亢進,排便后癥狀緩解。本案患者病程日久,脾胃大傷,食欲不振,疲乏無力,體力日減,清陽不升,中氣下陷,遂有脫肛之癥。施師謹守補中益氣法為治,并用蒼白術(shù)炭、血余炭、焦薏苡仁之類防腐解毒,去濕消腫,促進炎癥吸收痊愈,最后用五味異功散為主方補養(yǎng)脾胃,以收全功。

        黨參——黃芪(見第109頁)。

        蒼術(shù)——白術(shù)(見第28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升麻——柴胡(見第110頁)。

        晚蠶沙——血余炭(見第115頁)。

        血余炭——赤石脂(見第133頁)。

        第十五節(jié) 腸結(jié)核(腸癆)

        一、氣陰兩虧

        侯某 男 52歲 出診

        患肺結(jié)核,已有20余年。病情時輕時重。曾兩度在療養(yǎng)所療養(yǎng),癥狀尚穩(wěn)定。近1年來,又患腸結(jié)核,久治不效,患者面色蒼白,體質(zhì)瘦弱,短氣少神,倦怠無力??人?,痰多,大便日行四五次,為膿樣物,間有血色,有時溏瀉,腹隱痛,小便少。

        舌光無苔,脈象沉細。

        【辨證立法】

        面色蒼白,體質(zhì)瘦弱,短氣少神,舌光無苔,脈象沉細,消耗殊甚。脾胃虛弱,氣血雙虧,病在發(fā)展,不宜峻補,肺與大腸相表里,二者兼顧,先擬清肺理腸,健脾和胃法,一俟病邪消退,再施培補之劑。

        【處方】

        二診:患者久病,深感治愈甚難,已全無信心,屢經(jīng)家人勸說,始服2劑,旋又停止,再進數(shù)劑,即又不服,15天共服6劑.咳嗽較好,大便膿血依然。

        前方去白前、百部、北沙參。加赤、白石脂各10克,炒萸連各5克,炒地榆10克,炒遠志10克。

        三診:前方于8天內(nèi)共服4劑,膿血減少,溏瀉增多,然食欲轉(zhuǎn)佳,精神也好,患者服藥后感覺腹內(nèi)舒適,前時之無信心治療,有所轉(zhuǎn)變,但畏服湯藥,擬用丸藥治療。

        【處方】

        早服硫黃3克沖服(煮粥);午服附子理中丸1丸;晚服參苓白術(shù)散6克。

        四診:丸藥服20日,大便次數(shù)減少,但仍溏瀉,腹痛已較前大為減輕,唯覺口干。

        【處方】

        早服硫黃2克、午服香砂六君子丸5克、晚服四神丸5克。

        五診:前方共服1個月,效果甚好,食眠均較前為佳,大便日行2~3次,有時溏,有時軟便,已無膿血月余,治愈之信心更強,求配丸藥治之。

        【處方】

        共研細末,懷山藥600克,打糊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六診:丸藥共服3個月,病情好轉(zhuǎn),時屆暑日,返農(nóng)村居住半年,未能服藥,近來大便又行溏瀉,食欲不佳,精神萎頓,氣短心慌,返京求診,再服丸藥治療。

        【處方】

        共研細末,用雄豬肚一個煮極爛,搗如泥合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七診:前藥共服100天,大便每日1次,食欲甚好,精神已漸恢復(fù),唯睡眠夢多。前方加琥珀15克,酸棗仁30克,再服100天。

        八診:丸藥服完后,經(jīng)去醫(yī)院檢查,腸結(jié)核已愈,肺結(jié)核為硬結(jié)期,停藥4個月,偶食多脂肪物即行腹瀉外,無其他癥狀。擬用調(diào)糊做粥法以健胃腸。

        【處方】

        懷山藥、真糯米、土炒於術(shù)、薏苡仁,云苓塊,諸藥各等份,研細末,每用30克,打糊如粥加冰糖調(diào)味,每日當(dāng)點心服2次。

        【解讀】

        腸結(jié)核為結(jié)核桿菌引起的病變。有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之分。早期癥狀并不顯著,久病可見食欲不振、反胃、惡心、嘔吐、腹部脹氣,右下腹或臍周陣發(fā)性絞痛、隱痛、腹瀉、便秘,或腹瀉便秘交替,大便呈糊狀,或為水樣便,右下腹有壓痛點,亦可出現(xiàn)腫塊。

        本例患肺結(jié)核20余年,合并腸結(jié)核。列入消化系統(tǒng)篇者,以其主治在腸。初診時,患者因病已久,屢治未愈,已失去信心。二診后病情見好,患者求治之意轉(zhuǎn)為殷切,返鄉(xiāng)半年,未能服藥,癥狀有所復(fù)舊。再依原法,重用參類,共服藥200天,多年夙疾,竟已痊愈。整理此案時,曾追訪患者,據(jù)云:10年來腸結(jié)核病,從未再發(fā),打糊為粥之方,仍時常服,并介紹久患腹瀉者,亦多顯效。

        綜觀全案,初治肺腸,未補氣血,繼而著重補養(yǎng)脾胃,此即所謂“培土生金”之法;且以營生中焦,若使脾胃健旺,飲食精微以濡養(yǎng)臟腑,生血有源,正氣日復(fù),病邪遂退,終于痊愈,勢所必然?;颊唠m然久病氣血雙虧,法宜補益,但因其脾胃虛弱,又有結(jié)核病變在腸,即使投以補益氣血之品,也難以吸收。故從脾胃入手。倘若補益過早,邪無出路,閉門緝盜,反致他變。結(jié)核病患者,多現(xiàn)陰虛,而施師治療本病,運用硫黃,不獨未現(xiàn)陽燥,病情卻日見好轉(zhuǎn),治病如用兵,既守法度,又不拘泥。

        注:硫黃又名天生磺、硫磺。出自《綱目拾遺》,系含硫溫泉升華凝結(jié)于巖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熱水燙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中,撈取浮于表面者。本品為淺黃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狀,閃爍發(fā)光,有臭氣。味酸、性熱。入腎、脾經(jīng)。壯陽、殺蟲。治陽痿、虛寒瀉痢。

        龍涎香為抹香鯨科動物抹香鯨的腸內(nèi)分泌物的干燥品,呈不透明的蠟狀膠塊。色黑褐如琥珀,有時有五彩斑紋。質(zhì)脆而輕,嚼之如蠟,能黏齒。氣微腥,味帶甘酸??尚袣饣钛?,散結(jié)止痛,利水通淋。治咳喘氣逆,氣結(jié)癥積,心腹疼痛,淋病。內(nèi)服:研末,1~3分。

        茯苓——茯神(見第29頁)。

        赤石脂——禹余糧(見第125頁)。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白杏仁——白薏仁(見第66頁)。

        白前——百部(見第58頁)。

        橘紅——紫菀(見第25頁)。

        赤石脂——血余炭(見第133頁)。

        赤石脂——白石脂

        赤、白石脂同為礦石類之石脂。色白者為“白石脂”,色赤者為“赤石脂”。赤石脂澀腸止瀉,止血固下;白石脂收澀固脫,厚腸止瀉,止血止帶。赤石脂偏走血分,白石脂偏入氣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diào),收斂固澀之力更強,澀腸止瀉、止血固精更彰。二者分子顆粒均有吸著作用,內(nèi)服能吸著消化道內(nèi)的毒物,如磷、汞、細菌毒素及異常食物發(fā)酵的產(chǎn)物等。對腸胃黏膜的局部炎癥有保護作用,可以減少異物刺激,并吸著炎性滲出物,使炎癥得以緩解。另外,對腸胃出血者,也有止血作用。

        赤石脂、白石脂,二藥伍用,善治久瀉,久痢,前、后二陰出血諸癥。伍用機制,《本草求真》說:“赤入血分,白入氣分。”二藥參合,一氣一血,氣血雙調(diào),收斂止瀉、止血益彰。

        二、氣虛表里不和

        趙某 女 22歲 病歷號 51、71、382

        病已經(jīng)年,曾在天津某醫(yī)院治療,診斷為腸結(jié)核癥?,F(xiàn)癥腸鳴腹痛,大便溏瀉,日行3~5次,且有黏液。胸脅脹滿,嘔逆不思食,每日下午自覺發(fā)熱,小溲短赤。

        苔白質(zhì)淡,六脈沉細而數(shù)。

        【辨證立法】

        經(jīng)云:“清氣在下,則生飱瀉,濁氣在上,則生脹。”脾氣宜升,胃氣宜降,升降失調(diào),既脹且瀉,病患經(jīng)年,正氣已虛,表里不和,寒熱時作,擬升清降濁調(diào)和表里法治之。

        【處方】

        二診:前方服2劑,療效未顯.前方去扁豆花、扁豆衣,改白扁豆30克,去車前子加姜竹茹6克,陳皮炭6克,服6劑再診。

        三診:服藥4劑,尚有2劑未服,寒熱已退,嘔逆亦減,大便次數(shù)已少,但仍溏瀉,腸鳴依然,因需赴津一行,故來求診。前方未服之藥,仍要服完,再擬一方,須進10劑。

        【處方】

        四診:去津半月,共服12劑,諸癥大為好轉(zhuǎn),腹痛腸鳴已止,大便每日1次,已呈軟便,食欲漸增,嘔逆已止,精神旺健。擬常方鞏固療效。

        【處方】

        【解讀】

        腸結(jié)核病多屬虛證,但治法宜分清步驟。本案先以升清降濁、調(diào)和表里治之,繼而健脾、固腸為主,最后則以參苓白術(shù)散加減收功。黃連對結(jié)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始終用之。施師常囑;“凡屬慢性病,絕非數(shù)劑即愈,患者求愈心切,每服2~3劑,未及顯效,即欲改方,而醫(yī)者若無主見,屢易方劑,必致步驟紊亂。古人所謂:辨證難,守方更難,病有規(guī)律,醫(yī)有治法,辨證精確,胸有成竹,常見初服無效,再服則效顯。

        赤、白芍——柴胡(見第11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炒萸連(炒吳茱萸、黃連)(見第84頁)。

        血余炭——禹余糧(見第115頁)。

        扁豆衣——扁豆花(見第29頁)。

        山藥——扁豆

        山藥甘平,健脾止瀉,養(yǎng)肺益陰,益腎固精,養(yǎng)陰生津;扁豆甘溫,清暑化濕,補脾止瀉,解毒和中。山藥偏于補脾益陰,扁豆善于和中化濕。二藥伍用,健脾化濕、和中止瀉益彰。

        半夏曲——霞天曲

        霞天曲由半夏、冬白術(shù)、茯苓、黨參、灸甘草、廣陳皮、霞天膏共同發(fā)酵制成。味甘性溫,入脾、肺經(jīng),健脾胃,化痰飲。

        半夏曲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霞天曲健脾胃,化痰飲。二者伍用,健脾胃、化痰祛邪之力益彰。

        注:霞天膏即用黃牛肉熬成的膏。

        第十六節(jié) 便  血

        一、脾虛下血

        叢某 女 25歲 病歷號 51、11、510

        產(chǎn)后調(diào)攝不當(dāng),4個月以來,大便溏瀉,每日4~5次,腹不痛不墜。最近1個月,大便時屢屢下血,色黑。曾赴醫(yī)院檢查,云非內(nèi)痔,但直腸有破潰處。飲食尚好,睡眠正常。

        舌有薄苔,六脈濡數(shù)。

        【辨證立法】

        溏瀉數(shù)月,脾虛之象,大便下血,腸絡(luò)受損,擬健脾止血固腸法。

        【處方】

        二診:服藥3劑,大便次數(shù)依然,血已減少,前方加懷山藥24克,罌粟殼12克。

        三診:前方服6劑,下血已止,大便次數(shù)減至每日1~2次,微溏,時見軟便,飯后胃脘覺脹,以四君子湯、赤石脂禹余糧丸及左金丸之合劑治之。

        【處方】

        【解讀】

        便血又叫下血,是指血從肛門出而言。有火邪熱毒迫血妄行者,有濕毒蘊結(jié)大腸者,有風(fēng)邪結(jié)于陰分者,有脾胃陽虛者,有思慮傷脾及氣虛下陷者,有肛裂、痔瘡者。施師治之,多用益氣止血、養(yǎng)血止血、收斂止血、固中止血、升清止血等法。

        施師治瀉痢及大便下血,時常用炭類,因其即能促進水分吸收,又可保護腸壁,而中醫(yī)對出血疾病又有“血見黑則止”之說,此種用法,臨床多效。清?張璐氏云:“下血雖曰大腸積熱,亦當(dāng)分虛實,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散為主,久之不愈,宜理胃氣,兼升舉藥?!北痉接煤谏?、芥穗炭者,即下病上取升清止血之意。木耳炭、柿餅炭治諸種腸出血癥,如腸風(fēng)下血、痔瘡下血等均有效,用阿膠亦可增加止血之效力。

        赤石脂——禹余糧(見第125頁)。

        血余炭——炒紅曲(見第129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木耳炭——柿餅炭

        木耳色黑,炒炭入走血分,益氣活血,涼血止血;柿餅質(zhì)潤,富有營養(yǎng),健脾潤燥,澀腸止血,炒黑入藥,有增強止血之意也。二藥參合,均走血分,止血之功益彰。用于治療腸風(fēng)下血和痔漏下血。

        木耳、柿餅伍用,為施師之經(jīng)驗,二者均炒黑入藥,以增強止血之功。病程日久,中氣不足,與參、芪伍用;清氣下陷,與黑升麻(升麻炭)、黑芥穗?yún)⒑稀?/p>

        黑升麻——黑芥穗(升麻炭、荊芥穗炭)(見第102頁)。

        血余炭——左金丸

        左金丸疏肝瀉火,和胃止酸,厚腸止瀉;血余炭厚腸止瀉,散瘀止血,補陰利尿。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疏肝和胃,瀉火制酸,解毒防腐,厚腸止瀉,散瘀止血。

        左金丸、血余炭伍用,除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之外,更多用于急、慢性腸炎,急、慢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施老經(jīng)驗,凡腸黏膜有損害,或有剝脫者,均宜使用。吾儕曾伍以地榆炭、蒼術(shù)炭、山楂炭、陳皮炭、生地黃炭、全當(dāng)歸、香附米、臺烏藥、益元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多例,均以2~4劑治愈。

        炒地榆——炒槐米(槐花)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味苦、酸,性咸寒。入肝、大腸經(jīng)。能涼血止血,瀉火斂瘡?;被ㄓ纸谢泵住⒒泵谆?、槐蕊,為豆科落葉喬木槐樹的花蕾。味苦,微寒。入肝、大腸經(jīng)。本品苦寒,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清熱降壓,現(xiàn)代研究證明,本品含有蕓香苷,具有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的作用,可改善血管壁的脆性,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有防止腦血管破裂的功效。地榆苦酸寒,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為主;槐花清熱、涼血、止血為要。二者均入肝與大腸,參合而用,涼血止血之力益彰。

        二、氣陰兩虧

        安某 男 74歲 病歷號 54、9、621

        便血半載,日夜十?dāng)?shù)次,大便燥結(jié)呈球狀,有時純血無糞便,氣短腹脹,脹即如廁,頗以為苦。

        舌質(zhì)淡,脈沉細而弱。

        【辨證立法】

        年逾古稀,中氣已衰,脾失統(tǒng)攝,血不循經(jīng),運化無權(quán),以致便血頻頻,陰虧腸燥糞結(jié)如球。擬補中益脾,理氣潤燥為法。

        【處方】

        二診:服藥6劑,下血次數(shù)減少,大便已成條狀,余癥悉除,仍以原方加減。

        【處方】

        三診;前方又服6劑,便血極少,日行2~3次,仍依前方增強藥力收功。

        【處方】

        【解讀】

        本案年高久患便血重癥,清補并施,澀通兼顧,立法用藥均有尺度,初診以四君子湯、槐角地榆丸化裁為主。二診以赤石脂禹余糧丸合黃賓江之實腸丸及蒼術(shù)地榆湯治之。三診以黃土湯化裁。蠶沙、皂莢有軟便潤腸之效。末診重用黃芪、山藥,合黃土湯以收功。

        炒地榆——炒槐米(見第147頁)。

        生、熟地炭(生地炭、熟地炭)(見第48頁)。

        阿膠珠——仙鶴草(見第133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木耳炭——柿餅炭(見第146頁)。

        黑升麻——黑芥穗(見第102頁)。

        晚蠶沙——血余炭(見第115頁)。

        赤石脂——禹余糧(見第125頁)。

        蒼、白術(shù)炭(蒼術(shù)炭、白術(shù)炭)(見第28頁)。

        黨參——黃芪(見第109頁)。

        第十七節(jié) 便  秘

        一、津虧血少

        劉某 女 55歲 病歷號 52、9、220

        便秘六七年,經(jīng)常燥結(jié),五六日一行,屢治未愈,去年冬季病勢加重,腹中冷,背痛,食少,食即胸滿悶脹。

        舌淡苔薄,脈沉滯而細。

        【辨證立法】

        脾氣不升,胸滿悶脹。胃氣不降,便結(jié)不潤,虛人血少津虧,非屬火郁結(jié)燥。脈證相合,當(dāng)宜緩?fù)ㄓ蜐?。擬以養(yǎng)陰潤燥為法治之。

        【處方】

        二診:服藥6劑,食欲漸增,大便好轉(zhuǎn),小溲多,背痛已輕,但飯后仍有胸腹脹之感,前方加減治之。

        【處方】

        三診:前方連服4劑甚效,大便已趨正常,仍遵前方增損收功。

        【解讀】

        本案為津虧血少之便秘,數(shù)年未愈,擬旋覆代赭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及枳術(shù)丸之意,理氣降逆,并化裁麻仁丸養(yǎng)陰潤燥。兼用北沙參、丹參、當(dāng)歸等味,和血生津,谷麥芽、砂蔻仁升發(fā)胃氣,施治妥當(dāng),久病得愈。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火麻仁——郁李仁(見第93頁)。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砂、蔻仁(砂仁、白豆蔻)(見第17頁)。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二、氣虛陰虧

        王某 女 60歲 病歷號 51、12、819

        近二三年來,大便秘結(jié),每3~5日一行,少腹脹痛,有墜感,曾服瀉藥,反覺不適,食不甘味,睡眠尚好。

        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緩,尺脈甚弱。

        【辨證立法】

        年事已高,體力衰弱,腸血少,蠕動緩,因此大便結(jié),非火盛之象,腎司二便,腎虛則無力排出。擬補腎虛潤燥結(jié)法。

        【處方】

        二診:服藥7劑,大便已通暢3次,少腹脹痛減,惟食欲欠佳,宜升清陽降濁陰。

        【處方】

        三診:服藥6劑,大便每日1次,已屬正常,腹不脹,食欲增,擬丸方鞏固。

        【處方】

        按第一診處方加大5倍劑量,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讀】

        便秘又名大便難、大便不通、大便秘結(jié),指大便干燥堅硬,排出困難,或排便次數(shù)減少,通常2~3天以上不大便者。致病原因,有氣虛陽弱、推動無力者;有陰虛血少,腸燥便結(jié)者;有實熱痰濕壅結(jié)者;有氣滯不行者。其治療方法有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法,有瓜蔞、風(fēng)化硝潤燥通便法,有硫黃、半夏溫陽通便法,有橘紅、杏仁行氣通便法,有皂莢、蠶沙升清降濁通便法等。

        年高之人,常見便結(jié),不宜輕用瀉藥,愈瀉愈虛,腸之蠕動更現(xiàn)遲緩,宜用油潤滑腸之藥。且腎虛腰脊無力,亦致排便困難,肉蓯蓉含脂甚多,有益腎之功,胡桃肉油潤養(yǎng)血,通命門,助相火?;鹇槿?、油當(dāng)歸潤便,晚蠶沙伍皂莢,有軟便之功。便通之后,清陽未升,故現(xiàn)食欲不振。二診又以升陽益胃之法,最后則用膏丹培補本元。

        油當(dāng)歸——肉蓯蓉(見第101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桃、杏仁(桃仁、杏仁)(見第66頁)。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桔梗——枳殼(見第4頁)。

        蘇梗(紫蘇梗)——桔梗

        紫蘇梗辛苦微溫,行氣寬中,溫中止痛,理氣安胎;桔梗辛苦性平,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紫蘇梗偏于下降理氣,桔梗長于升提上行。二藥伍用,一上一下,開胸順氣、理氣止痛、消脹除滿益彰。用于治療一切氣機不暢,以致胸悶不舒、氣逆等癥。

        大腹皮——大腹子(檳榔)

        大腹皮又名檳榔皮、檳榔衣。味辛,性微溫。入脾、胃、大腸、小腸經(jīng)。本品具有宣發(fā)之力,性善下行,既能行氣異滯、寬中除脹,又能利水消腫;大腹子又名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jīng)。本品辛溫通散,苦溫下降,既能消積導(dǎo)滯、下氣平喘、行氣利水,又能化濕殺蟲。現(xiàn)代醫(yī)藥研究證明,檳榔中含有揮發(fā)性生物堿、檳榔堿,為有效驅(qū)蟲成分,其中以生檳榔含量最高。據(jù)實驗表明,檳榔能使絳蟲體引起弛緩性麻痹,觸之則蟲體伸長而不易斷,所以能把全蟲驅(qū)除。檳榔的麻痹作用,主要在絳蟲的頭和未成熟節(jié)片,也就是絳蟲的前段。檳榔為驅(qū)絳蟲佳品,對豬肉絳蟲、短小絳蟲療效較好,對姜片蟲、蛔蟲、鉤蟲、蟯蟲、鞭蟲等亦有驅(qū)除作用。

        大腹皮質(zhì)體輕浮,辛溫行散,專行無形之滯氣而散氣寬中,利水消腫;檳榔質(zhì)體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積滯,以消積、行水。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行氣消脹、利水消腫之力倍增。誠如《本經(jīng)逢源》:“檳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積滯;腹皮性輕浮,散無形之滯氣。故痞滿臌脹,水氣浮腫,腳氣壅逆者宜之。”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xí)慣以大腹皮、檳榔合并伍用。二者即一物二種,其成熟的種子為檳榔(即大腹子),種子的成熟果皮為大腹皮。二藥協(xié)同為用,行氣消脹、利水消腫、去滯除滿的力量增強。

        青皮——陳皮(橘皮)(見第82頁)。

        第十八節(jié) 病毒性肝炎(黃疸)

        姜某 男 27歲 病歷號 51、7、219

        半月前曾發(fā)熱兩日,旋即眼球皮膚發(fā)黃。在機關(guān)診所治療,發(fā)熱雖退,黃疸未除,且現(xiàn)胸肋刺痛,呃逆不思食,小便深黃,大便干結(jié)。

        舌苔黃厚,脈弦數(shù)。

        【辨證立法】

        濕熱蘊郁,胃腸積食不消,遂為黃疸,當(dāng)以清熱利濕并助消化為治。

        【處方】

        二診:服4劑,大便通利,呃逆已止,黃疸稍退,食欲漸增,再遵前法增加藥力。

        【處方】

        三診:前方連服7劑,黃疸全退,小便清長,大便通利,惟覺消化力弱,食欲尚未恢復(fù)正常。

        【處方】

        每日早、晚各服曲麥枳術(shù)丸10克,連服10日。

        【解讀】

        黃疸一證,多由感受時邪,飲食不節(jié),濕熱或寒濕內(nèi)阻中焦,迫使膽汁不循道所致。主癥:身黃、目黃、小便黃。急性黃疸,治之尚易,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前世醫(yī)家對此類證候,積累經(jīng)驗頗多。施師常以茵陳三物湯、小柴胡湯加利濕健胃藥治之,療效甚顯。急性肝炎可參考用之。

        綠豆芽解毒清熱,利三焦,與豆黃卷同為再生之品,治黃疸頗效。施師重用茵陳(茵陳蒿),以增強清除濕熱退黃疸之功。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注1:豆黃卷又叫大豆黃卷,為豆科植物黑大豆的種子發(fā)芽后曬干而成。味甘、平,入脾、胃經(jīng)。有清解表邪,分利濕熱之功。

        杭白芍——柴胡(見第11頁)。

        注2:綠豆芽為豆科植物綠豆的種子經(jīng)浸罨后發(fā)出的嫩芽,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李時珍云:“諸豆生芽,皆腥韌不堪,惟豆之芽,白美獨異,令人視為尋常,而古人未知者也?!笔熡诒景赣弥?,實為解毒者也。

        柴胡——黃芩

        柴胡苦辛,味薄氣升,疏肝開郁,和解退熱,升舉陽氣;黃芩苦寒,體輕升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柴胡瀉半表半里之外邪,黃芩瀉半表半里之里邪。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火。二藥相合,升清降濁,調(diào)和表里,和解少陽,清少陽之邪熱甚妙。柴胡又長于開郁,黃芩又善于瀉熱。兩藥伍用,既可疏調(diào)肝膽之氣機,又能清瀉內(nèi)蘊之濕熱。

        柴胡、黃芩伍用,出自《傷寒論》小柴胡湯。功能和解少陽。治傷寒中風(fēng),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或汗后余熱不解,或癥發(fā)寒熱,婦人傷寒,熱入血室,暮則譫語;并治傷寒陽微結(jié),頭汗肢寒,脈細便堅,亦半表半里也。程應(yīng)旄曰:“以柴胡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黃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從內(nèi)沏。”二藥伍用,通調(diào)表里,和解少陽,清泄肝膽之熱益彰。若胃不和,痰飲內(nèi)停者,伍以半夏豁痰飲,降里氣之逆(即和胃通陰陽也),以增強柴胡、黃芩和表里之功。

        《濟生方》曰:“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份,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本草匯言》云:“清肌退熱,柴胡最佳,然無黃芩不能涼肌達表?!?/p>

        黃芩——半夏(見第51頁)。

        炒枳殼——川郁金

        枳殼辛苦微溫,行氣消脹,寬胸快膈;郁金辛苦微寒,行氣解郁,祛瘀止痛,涼血清心,利膽退黃。枳殼行于氣分,以理氣消脹為主;郁金既入氣分,又走血分,以行氣解郁,涼血散瘀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并治,行氣活血、解郁止痛的力量增強。

        枳殼、郁金伍用,善治肝氣犯胃,兩脅脹痛,證屬氣滯血瘀者,臨證宜審。

        筆者每遇慢性肝炎,除見有脅肋疼痛,以刺痛為主,胃脘不適之癥外,尚有瘀血指征(如面色青暗,舌質(zhì)紫,且有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瘀滯等)者,用之甚宜。

        厚樸花——玳玳花(見第21頁)。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全瓜蔞——薤白(見第74頁)。

        野於術(shù)(白術(shù))——焦內(nèi)金(見第89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第十九節(jié) 肝硬化(癥瘕)

        李某 男 43歲 病歷號 53、5、469

        曾于1938年右肋間發(fā)生刺痛,以后又患過腸傷寒、回歸熱、惡性瘧疾等病。1943年右肋骨間逐漸形成如雞蛋大之腫塊,西醫(yī)診斷為良性腫瘤。當(dāng)年已行手術(shù)剜除,但長期發(fā)覺肝區(qū)壓痛。于1950年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肝硬化。麝香草酚濁度試驗20單位。1953年轉(zhuǎn)回北京,由某醫(yī)院診斷亦為肝硬化兼慢性膽囊炎。經(jīng)治療未見好轉(zhuǎn),肝區(qū)壓痛日漸增劇,近來每日發(fā)寒熱如瘧疾狀。

        舌苔薄白,脈象弦數(shù)。

        【辨證立法】

        病歷復(fù)雜,診斷不一,腸傷寒、回歸熱、惡性瘧疾等,均可損及肝臟,肝功異常是其一證,就主訴而論,右脅痛,逐日增劇,亦為肝之范圍,寒熱如瘧,均在日晡,加之脈弦而數(shù),是屬肝郁日久,邪實正虛,寒熱互結(jié)、擬疏達養(yǎng)陰清熱保肝,隨證施治,以應(yīng)變化。

        【處方】

        二診:服藥5劑,仍發(fā)寒熱如瘧疾,每日發(fā)作7~8小時。舌苔邊白中黃而厚。

        【處方】

        三診:服前藥1劑即不發(fā)冷,體溫下降至37℃。連服3劑后,寒熱全無,體溫正常,顏面蒼黃無神,有時鼻衄。

        【處方】

        四診:服藥8劑,神氣好轉(zhuǎn),鼻衄已愈,睡眠夢多。

        【處方】

        五診:又服10劑,病情穩(wěn)定,預(yù)防肝膽炎復(fù)發(fā),改為常方。

        【處方】

        六診:前方每周服3劑,連用半年,全身癥狀稍減,惟肝部壓痛如舊。暫用利膽道,化堅結(jié),通大便兼以安眠。

        【處方】

        另加:當(dāng)歸龍薈丸10克,每晚服1次。

        七診:服藥十?dāng)?shù)劑,大便正常,睡眠好,肝部壓痛如舊,長期有 輕度黃疸癥,兼腰痛。

        【處方】

        八診:自1953年就診以來,迄今已近5年,服藥百余劑,病勢趨向好轉(zhuǎn),此后每覺癥狀加重,患者自選二診及七診方交替服用,諸癥即見減輕,惟肝區(qū)壓痛逐漸增重,如大石重壓之感,肝臟內(nèi)部跳動如化膿狀,在睡眠時不敢右側(cè)臥壓,右上肢發(fā)麻。

        【處方】

        【解讀】

        服上藥十余劑后,右肋部壓痛逐漸減輕,一日晨起大便時,便內(nèi)混有長約寸余黃綠青三種顏色的條狀物。又于10月8日中午大便時混有手掌大之圓形灰色囊狀物兩個半塊。此物排下以后,右肋部發(fā)空,原叩診時之濁音界已恢復(fù)正常范圍,疼痛區(qū)域亦大為縮小,相隔3~4天后進行灌腸,又便下一部分灰色破碎的黏膜。此后肝區(qū)壓痛完全消失,再經(jīng)醫(yī)院檢查肝功能,麝香草酚試驗為4個單位,恢復(fù)正常。本案究屬何病,迄未確診。臨床經(jīng)過如此,僅錄全案以供參考。

        赤、白芍——柴胡(見第11頁)。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車前子——車前草(見第13頁)。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白茅根——白葦根(見第3頁)。

        煨草果——黃常山(見第51頁)。

        知母——生石膏(見第25頁)。

        黃芩——黃柏

        黃芩(見第12頁)。

        黃芩苦寒,體輕主浮,善清上焦肺火,有解熱、利尿、鎮(zhèn)靜、降壓之功;黃柏苦寒,沉陰下降,善解下焦之火。二藥參合,上下俱清,瀉火解毒之力益彰,尤其對肝病之低熱甚為相宜。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白蒺藜——白薇(見第48頁)。

        石決明——草決明(決明子)(見第47頁)。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陳橘紅——陳橘絡(luò)(見第66頁)。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生酸棗仁——熟酸棗仁

        酸棗仁為鼠李科落葉灌木或喬木酸棗的成熟種子。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膽經(jīng)。臨床應(yīng)用有生、炒兩種。生棗仁即是酸棗仁的生品入藥。酸棗味酸性收,棗仁則甘潤性平,能宣通肝、膽二經(jīng)之滯,以通利血脈、清瀉虛熱,治療膽熱好眠、心腹寒熱、邪氣結(jié)聚、血痹等癥。熟棗仁即是酸棗仁炒熟入藥,能收斂肝、脾津液,以補肝體制肝用,治療肝膽不足、虛煩不眠、煩渴、多汗等癥。

        熟棗仁補肝寧心安神,生棗仁清肝寧心安神。熟棗仁收斂津液,以補肝體為用,生棗仁以疏利肝膽血脈,以清虛熱為用。二藥參合,一補一清,清補合法,寧心安神的力量增強。

        酸棗仁善治失眠諸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水溶性成分有鎮(zhèn)靜、催眠作用?!侗静莘暝础吩疲骸八釛椚?,熟則收斂精液,故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則導(dǎo)虛熱,故療膽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

        經(jīng)謂:肝藏血,心主血,肝藏魂,心藏神。故取棗仁以養(yǎng)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治失眠是也。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瓦楞子——滑石塊

        瓦楞子味咸性平,入于血分,軟堅散結(jié),化瘀止痛,滑石色白滑利,甘淡性寒,清熱滲濕,祛暑,滑竅通淋。瓦楞子突出一個化字,滑石側(cè)重一個利字。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軟堅化石、通淋止痛之力增強。

        滑石入藥有滑石塊和滑石粉兩種。施老臨證處方時,常取滑石塊入藥。

        瓦楞子、滑石塊伍用,是為治療尿路結(jié)石癥而設(shè)。臨證之際,也常與車前草、墨旱蓮等藥參伍,以便加強利尿通淋作用。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鹽知母——鹽黃柏

        知母甘寒滋腎潤燥,苦寒清熱瀉火;黃柏苦寒堅陰,清熱燥熱,瀉火解毒,善退虛熱。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滋陰清熱退熱,瀉火解毒、除濕止帶益彰。

        知母、黃柏伍用,出自李東垣《蘭室秘藏》滋腎丸。治下焦?jié)駸?,小便癃閉,點滴不通。李杲曰:“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仲景用此入白虎湯治不得眠者,煩躁也。煩出于肺,躁出于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緩以甘草、粳米,使不速下也。又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干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dāng)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氣自化,小便自通?!崩顣r珍曰:“知母之辛苦寒涼,下則潤腎燥而滋陰,上則清肺金瀉火,乃二經(jīng)氣分藥也,黃柏則是腎經(jīng)血分藥,故二藥必相須而行。”《本草正》載:“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滋陰降火,有金水相生之義。蓋謂黃柏能制膀胱、命門陰中之火,知母能消肺金,制腎水化源之火,去火可以保陰,是即所謂滋陰也。故潔古、東垣皆以為滋陰降火之要藥。”張元素《醫(yī)學(xué)啟源》曰:“凡小便不利,知母黃柏為君,茯苓、澤瀉為使?!?/p>

        知母、黃柏、甘草伍用,張景岳定名為“正氣湯”,治陰分有火盜汗等癥。

        施師用鹽炙之入藥,意即引藥直達下焦肝腎是也。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火麻仁——郁李仁(見第93頁)。

        生酸棗仁——生梔仁

        酸棗仁甘酸而潤,養(yǎng)心安神,清心除煩,益陰斂汗;梔子味苦性寒,質(zhì)體輕浮,能升能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清心除煩。酸棗仁以補為主,梔子以瀉為要。二藥參合,一補一瀉,相互為用,清心涼肝,瀉熱除煩,安心神、療失眠的力量增強。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xí)慣以生棗仁、生梔仁配伍應(yīng)用。酸棗仁生品善清,熟品善補。梔子仁生品入藥,也是取其清心熱之長。二藥協(xié)同為用,清熱除煩、安神增眠的力量增強。

        生酸棗仁、生梔仁伍用,善治心熱火旺的失眠諸癥。不論虛火、實火,均堪使用。屬虛火者,常與女貞子、墨旱蓮參合;屬實火者,可與黃連、肉桂伍用,但肉桂用量不宜太大,少佐即可。

        磁朱丸——秫米

        秫米為谷物之輩,善補中臟,和胃安眠;磁朱丸為礦石之屬,故重鎮(zhèn)去怯,鎮(zhèn)靜安神,益腎平肝。二者參合,滋腎平肝、鎮(zhèn)靜安神、和胃安眠的力量增強。

        注:磁朱丸出自《千金方》,系孫思邈創(chuàng)制。本品由磁石60克,朱砂30克,六神曲90克,制成小丸。諸藥參合,能滋腎明目、鎮(zhèn)靜安神,可治療心悸、失眠、寐而不安、視物昏花等癥。

        鮮生地黃——鮮石斛(見第26頁)。

        紫石英——紫貝齒

        紫石英為一種含氟化鈣的礦石。色紫而有光瑩,故名紫石英。本品味甘,性溫。入心、肝經(jīng)。既能鎮(zhèn)心安神定驚,又能降逆氣、暖子宮;紫貝齒為寶貝科軟體動物的貝殼。味咸,性平。入肝經(jīng)。能清肝明目、鎮(zhèn)靜安神。

        紫石英入于血分,上能鎮(zhèn)心,定驚悸,安魂魄,鎮(zhèn)逆氣,重以去怯是也;下能益肝,填補下焦,散陰火,止消渴,暖胞宮。紫貝齒亦走血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鎮(zhèn)驚安神,為去怯佳品。二藥相互為用,鎮(zhèn)靜安神、平肝潛陽、降低血壓益彰。

        瓦楞子——牡蠣

        瓦楞子咸平,善走血分,破血結(jié)、消痞塊,祛瘀定痛,和胃止酸;牡蠣咸寒,質(zhì)體重墜,軟堅散結(jié),消散痞塊。二藥伍用,相互促進,化瘀散結(jié),消除痞塊之力增強。

        滑石塊——浮海石

        浮海石體虛輕浮,善于清肅肺氣,通利水道,軟堅散結(jié);滑石上能發(fā)表(即蕩上、中焦之濕熱)下可利水道(即蕩中、下焦之濕熱),功擅蕩熱燥濕,通利六腑、九竅。浮海石以清為主,滑石以利為要。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熱滲濕、軟堅化石、通淋止痛之力增強。用于治療石淋、砂淋(尿路結(jié)石),以致小便淋漓不暢、尿道疼痛等癥和前列腺肥大諸癥。

        川杜仲——川續(xù)斷(見第48頁)。

        三棱——莪術(shù)

        三棱甘平,為血中氣藥,長于破血中之氣,以破血通經(jīng);莪術(shù)苦溫,為氣中血藥,善破氣中之血,以破氣消積。二藥伍用,氣血雙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化積消塊力彰。

        三棱、莪術(shù)伍用,出自《經(jīng)驗良方》三棱丸。用于治療血滯經(jīng)閉腹痛。

        張錫純謂:“三棱、莪術(shù),若治陡然腹脅疼痛,由于氣血凝滯者,可單用三棱、莪術(shù),不必以補藥佐之;若治瘀血積久過堅者,原非數(shù)劑所能愈,必以補藥佐之,方能久服無弊?;蛴命S芪18克,三棱、莪術(shù)各10克,或減黃芪10克,加野臺黨參10克,其補破之力皆可相敵,不但氣血不受傷損,瘀血之化亦較速,蓋人之氣血旺壯,愈能駕馭藥力以勝病也?!庇终f:“三棱氣味俱淡,微有辛意;莪術(shù)味苦,氣微香,亦微有辛意,性皆微溫,為化瘀血之要藥。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癥瘕,月事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氣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脅下脹痛,一切血凝氣滯之癥。若與參、術(shù)、芪諸藥并用,大能開胃增食,調(diào)氣和血。”

        注:水紅花子為植物葒草的干燥果實。味咸、性寒。消瘀破積,健脾利濕。治脅腹癥積,水臌,胃痛,食少腹脹,失眠,瘡腫,瘰疬等癥。

        第二十節(jié) 結(jié)核性腹膜炎(腹痛)

        都某 男 58歲 病歷號 52、8、285

        病程8個月,腹痛而脹大,小便短赤,腿足均現(xiàn)浮腫,且有麻木及冷感,心跳氣短,食睡尚如常。最近1個月兼患疝氣,曾經(jīng)某醫(yī)院診斷為結(jié)核性腹膜炎。

        舌苔薄白,六脈沉遲。

        【辨證立法】

        腎陽不充,寒濕凝聚不化,腹痛脹大,水道不利,下肢浮腫,近發(fā)疝氣亦屬寒凝之象,當(dāng)以溫腎陽,利水道,調(diào)氣機治之。

        【處方】

        二診:藥服3劑,小溲增多,浮腫漸消,余癥仍無變化,病屬慢性,丸方圖治。

        【處方】

        共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三診:丸藥共服兩個半月,近將服完。腹痛大減已不脹,下肢浮腫全消。惟行路過多仍現(xiàn)浮腫,兩腿麻木冷痛亦大好轉(zhuǎn),小便通利,食睡均佳,疝氣亦愈十分之八,再用丸藥治之以冀痊可。

        【處方】

        共研細末,煉蜜為小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開水送服。

        【解讀】

        結(jié)核性腹膜炎大多繼發(fā)于其他結(jié)核病灶,如腸結(jié)核、腸系膜淋巴結(jié)結(jié)核、盆腔結(jié)核等病灶直接蔓延而形成。少數(shù)病例可由血行播散而引起。中醫(yī)是屬“腹痛”、“腹脹”范疇。本案恙由寒邪久聚,水氣凝結(jié)而肢腫,水道不利,導(dǎo)致氣機不調(diào),遂有腹痛而脹之癥。寒水凝聚,多由命火不充,故施師治此癥從溫腎陽著眼,兼施通利法。釜底火盛寒水得從氣化,三焦通利,腫脹得消,諸癥遂除。

        杭白芍——川桂枝、柴胡(見第11頁)。

        鹽橘核——鹽荔核

        橘核沉降,入足厥陰肝經(jīng),功專行氣、散結(jié)、止痛;荔枝核善走肝經(jīng)血分,功擅行氣、散寒、止痛。二藥參合,專入肝經(jīng),直達少腹,祛寒止痛、散結(jié)消腫之功益彰。

        橘核、荔枝核伍用,應(yīng)用范圍甚廣,治小腸疝氣,陰囊、睪丸腫痛者,習(xí)慣與炒小茴、吳茱萸合用;治氣滯血瘀,胃脘疼痛,少腹疼痛,宜與香附、烏藥參合。

        施老經(jīng)驗,橘核、荔枝核均以鹽炙入藥,意即令其專走下焦,提高治療作用。

        車前草——墨旱蓮(見第115頁)。

        大腹皮——大腹子(檳榔)(見第153頁)。

        冬瓜子——冬葵子(見第13頁)。

        赤茯苓——赤小豆(見第13頁)。

        注1:均青皮又叫個青皮,呈不規(guī)則的圓球形,直徑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稱“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綠色,有細皺紋及小瘤狀突起。氣清香,味辛苦。以堅實、個整齊、皮厚、香氣濃者為佳。

        注2:盔沉香是指進口沉香而言。實為植物沉香的含有樹脂的木材。多呈盔帽狀而得名。表面呈褐色,常有黑色與黃色交錯的紋理,平滑光潤。質(zhì)體沉重,能沉于水,或半沉半浮。有特殊的香氣,味苦。燃燒時有油滲出,香氣濃烈。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