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手抄新聞媒介
毫無疑問,原始新聞媒介的愚拙、低效是當時生產力落后的結果,但它卻是人類原初能力的最佳發(fā)揮。強大的歷史節(jié)奏控制著社會進程,也控制了媒介樣式的人類選擇過程。到原始社會末期,手抄媒體的創(chuàng)立標志人類開始了第一次傳播革命,傳媒發(fā)展出現(xiàn)了第一次歷史飛躍。
從原始社會末期到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有的國家直到中期),手抄新聞曾風行一時,直至出現(xiàn)手抄的報紙。
1.手抄新聞的產生
手抄新聞,又稱書信新聞、文字新聞,是指用文字抄寫、記錄消息,并以一定的介質傳播信息。手抄新聞媒介主要應用于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初、中期。手抄新聞的產生有兩個歷史條件。
一是,文字的發(fā)明是手抄新聞出現(xiàn)的前提。真正意義上的文字是從圖示意媒發(fā)展來的,圖示新聞是手抄新聞的母乳。隨著社會、思維和語言的進步,對傳播信息的要求越來越精細,圖示漸漸分解成一個個固定的符號,確切的筆畫逐漸固定下來,形成了文字。約在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之間,產生了中國、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西奈半島的字母文字。
最古老的文字幾乎都是用來表達某些概念的。任何一個概念如果沒有文字來表達,就不可能產生,即使產生了也不可能固定下來。如果不把言語用書寫符號記錄下來,分成一個個最簡單的詞、詞素,那么這種言語不可能在更大范圍內被理解和傳播。文字作為言語的大范圍交際手段,把新聞傳到遠方,并能長久保存,使人類獲得和積累更多的知識,對世界認識的深度也大大擴展。
二是,手抄新聞出現(xiàn)于奴隸社會,是國家統(tǒng)治和宗教活動的產物。那時,由于人類活動達到方圓千里以外,國家需要在大范圍內傳播信息進行管理。在國家和寺廟活動中記載事件、計算和統(tǒng)計財務,成為國家統(tǒng)治和宗教祭祀的重要任務,文字和手抄新聞便成為不可缺少的工具。中國在公元前206年前后的秦漢時期就用各種手抄媒介發(fā)布政令、文告和通報,到唐代出現(xiàn)了手抄的邸報[7]。公元前59年,羅馬議事廳逐日公布元老院議事情況,抄寫在涂了石膏的木板上,稱為“每日紀聞”[8]。至今,人類仍然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手抄的方式傳播各種新聞,如通過書信互相傳遞消息,在民間發(fā)揮了頻繁的溝通作用。
2.手抄新聞的介質
手抄新聞由意媒及介質兩部分構成,意媒是手抄新聞的文字,介質有很多種類,具有多樣性。古代的石頭、泥板、甲骨、青銅器、草紙、竹簡、羊皮、縑帛和手工紙都充當過介質。沒有介質,文字意媒只能停留在傳播者的腦海里,無法讓接受者保存下來。
甲骨是中國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手抄新聞介質。甲是龜甲,骨是獸骨,以牛的肩胛骨居多??虒懺谶@些甲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上的文字很少是為了傳播娛樂和經驗,大都是把當時的事件或某件史實記錄在上面,真正帶有新聞傳播的性質。例如,《甲骨文合集》第6068號片記載:“七日巳丑,長友化乎(呼)告曰:工方征于我奠豐。七月?!币馑际钦f:到第7天巳丑時分,長友化(殷商部族名)報告說,工方(殷商北邊敵國)對我邊地豐進行了侵犯。時間是7月。這篇有關“外敵入侵”的報道,新聞要素基本完整。
除此之外,手抄新聞的介質還有石頭和石壁,正如《墨子》一書中“鏤于金石”的記載。在石面上刻畫文字,記錄事件或對世事發(fā)出感慨,是當時的“時事消息和評論”?,F(xiàn)存最早的石刻為陜西省鳳翔縣出土的石鼓,記述秦王游獵之事。在青銅器上鑄鐫的文字,稱為金文,也是手抄新聞媒介。
甲骨、石頭和青銅器等雖然能夠負載文字,起到信息留存和傳遞作用,但都不便于人們書寫和攜帶,大大限制了新聞傳播的速度和范圍。
從周朝末期開始,中國出現(xiàn)了新的手抄新聞介質———簡和牘。經過削制的窄長竹片,在上面書寫新聞或言論,編連成冊,叫做“簡冊”。“牘”,是經過整制的木片,書寫文字后結集成冊,稱為“版牘”。后來將二者統(tǒng)稱為“簡”。此后不久,在我國又出現(xiàn)一種輕柔的書寫材料,那就是縑帛,在絲質介質上抄寫新聞,便于攜帶,長篇的歷史記載串成書,即書帛。在西漢時期,我國發(fā)明了紙,創(chuàng)造了輕便的介質。中國紙加速了信息復制時代的到來,為印刷術的發(fā)明提供了重要條件。
古埃及人把新聞書寫在莎草紙、石板、貝殼上,也有寫在象牙、羊皮、陶片、布帛、獸類肩胛骨上的,最常用的是莎草紙。古希臘人、古羅馬人以及阿拉伯人都曾用這種紙書寫新聞。英文單詞Paper(紙)即從紙草而來。
兩河流域在烏魯克文化時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蘇美爾人主要用泥板作為書寫信息的材料,這一偉大的創(chuàng)造,影響到西亞廣大地區(qū),延續(xù)了3000多年,直到公元1世紀才為羊皮書所取代。
3.手抄新聞的歷史意義
人們通常認為人類經歷了四次傳播革命,把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文字與手抄新聞排除在外,徹底忘記了它的存在,這是不容原諒的疏忽。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傳播革命的不朽成果———文字的出現(xiàn),對人類文明和后來的先進媒介一直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手抄新聞改變了數(shù)百萬年信息傳播的形態(tài),使原始新聞發(fā)生了質變,標志人類文明的真正出現(xiàn)。此前使用的口語新聞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只在說話時才可聽見。而手抄文字第一次使新聞實現(xiàn)了延時傳播,信息可以被人類保留與異時分享。文字把事件傳播到遠處并把它記錄下來,開始了信息的(時間)縱向和(空間)橫向的大跨度傳播,人類的知識積累成為可能,人類的文化星火得以命系一脈,薪傳久遠。
手抄新聞出現(xiàn)的另一個歷史意義在于,由于其意媒———文字同思維的基本線條是“思維—語言—文字”,便于反映對事物的系統(tǒng)“理解”,記錄了人類的認識成果,孕育了意識形態(tài)的萌生。其他原始新聞的意媒和介質只能短暫一現(xiàn),無法表達豐富的事實和思想。正是在手抄信息時代,文字對空間和時間的控制力,使國家管理表現(xiàn)出力量。手抄報紙擔當起皇室的信使,皇權領土不斷擴大,出現(xiàn)了大型、穩(wěn)固的國家,麥克盧漢認為文字創(chuàng)造了民族國家[9]。
手抄新聞作為人類傳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掀開了媒介的文明史,媒介具有了思想的生命力。媒介上的信息不僅告訴人們客觀存在的事物,而且激發(fā)人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媒介本身也成為一種信息。此后,新聞媒介進入了印刷媒介的全新階段,使知識的生產及傳播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