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漣漪效應
風險的漣漪效應表現(xiàn)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被個人和社會群體感覺到,新一輪的風險感知對象既包括了這些次級效應傳遞出來的緊急信息,也包括風險管理部門的應對措施及其效果。此時,風險的波及并沒有結束,而是會產生更高階段的影響,影響會波及其他群體、地區(qū),甚至國際范圍。通過對當前國內主要環(huán)境類群體事件的風險放大分析,它們所包含的風險漣漪效應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造成當?shù)刈匀簧鷳B(tài)和人工環(huán)境的改變。例如,鋰電池生產要用到鈷酸鋰、銅、鋁、鎳等,所以要是隨便丟棄,會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影響。另外,鋰電池里面用的電解液,主要成分是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硫酸二甲酯(DMC),在制造過程中會產生一些有機廢氣,對周邊環(huán)境也有影響。這些影響都是有限的。但是,在風險被放大后,鋰電池的生產變成了“污名化”。
第二,對當?shù)鼗蛘邊^(qū)域經濟產生影響。比如,PX項目的取消會影響當?shù)氐木蜆I(yè)和經濟增長,影響到政府的財政稅收。項目下馬會對GDP的增長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jù)媒體的報道,寧波鎮(zhèn)海PX擴建項目計劃投資558億元,據(jù)鎮(zhèn)海區(qū)財政局消息,保守估算,此項目將給鎮(zhèn)海區(qū)每年增加20億元稅收。而以前鎮(zhèn)海只能留下其稅收的7%。鎮(zhèn)?;驎驗轫椖肯埋R而每年失去20億稅收。[7]
第三,造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失控和秩序混亂。當民眾的利益受到忽視,當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脅而得不到保障,當謠言盛行而沒有權威出來澄清時,就會發(fā)出恐慌、抗議的聲音,甚至暴力沖突。
第四,導致公共信任制度和管理機構能力認同度的下降,引起公眾風險感知、風險態(tài)度的長期變化。例如,對風險管理機構的不信任感增強,對于科技預測風險水平的質疑,社會冷漠和社會參與度降低等。
第五,引起政府風險預警、監(jiān)管、危機善后成本的增加。風險的社會放大會導致社會信任系統(tǒng)的破壞,任何社會的管理者都不會放任這種情況蔓延,政府尤其會對風險造成的各種損失進行修復。
2.漣漪效應的產生要素
風險放大是導致漣漪效應的重要因素。一個特定的事情或者事故從潛在的醞釀到“突發(fā)”再到持續(xù)的能量釋放,這是一個典型的動力學過程。每次風險的放大,都至少存在一種以上的關鍵要素才能促成群體事件的發(fā)生。這些要素包括關注的公眾、積極的媒體報道、相關利益群體、政府的制度參與等。
個體的關注。風險的社會構建始于個體的風險經歷。任何一個事件如果沒有眾多個體的關注,它很難進入社會語境中被意義重構?,F(xiàn)代社會中,每一個體都是潛在的和現(xiàn)實的風險放大站。日常生活中,個體的風險意識來自于兩種途徑:一是個體的直接體驗,被認為是本能的反應;二是分析的、理性的體驗,被認為是一種有意識的活動。因此,個體通常會通過感覺和價值觀念來處理周圍環(huán)境中的危險信號。[8]
媒體的報道。新聞媒體總是作為一個信息傳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在風險事件中,無論是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還是現(xiàn)代的新型電子媒體都會對此進行關注。各類媒體隨時搜集任何有價值的社會議題,尤其是帶有災難性的事件,進而選擇這些事件的某些具體特征根據(jù)其新聞價值給予解釋。特別是重新加工過的風險事件通過現(xiàn)代化的渠道發(fā)布出去,成為公眾獲取風險信息的重要來源。此外,媒體為了追求“眼球效應”,總是偏向于大力宣傳某些特定的風險,影響著公眾的風險感知。
政府的制度參與。社會制度與管理機制在風險治理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種依賴制度來獲得安全的情況被稱為“本體性安全”,是一種大部分人對自身認同的連續(xù)性和對制度環(huán)境的恒常性所擁有的信心。[9]人們的本體性安全受到風險威脅的時候,制度會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對風險放大的過程進行主動或者被動的干預。例如,制度以國家的力量進行社會動員來對抗突發(fā)風險。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