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劍橋,劍橋
在劍橋,我們除了靜靜地沿著幽暗的林蔭小徑去追尋那些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人,其余能做的,只能是卑微地崇拜。
創(chuàng)建于1209年的劍橋大學,迄今已培養(yǎng)了13位英國首相,9位坎特伯雷大主教,8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要把出自劍橋或與劍橋有關聯(lián)的名人一一羅列出來,非一本厚書不可囊括。撇開劍橋出來的王室、政界、科學界、哲學界、文藝界、新聞界、商界的名人不談,著名的詩人、劇作家及作家就包括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克里斯托弗·馬洛(Christopher Marlowe)、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約翰·德萊頓(John Drydon)等。
劍橋名人中有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他生前地位顯赫卻聲名狼藉,死后被當作謎一樣地猜測、論證,他就是弗朗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第一代圣阿爾本子爵(1st Viscount St.Alban)公認的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律師、法官,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詩人,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是古典經(jīng)驗論(Classic Experimentalism)的始祖,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彼得學院(Peterhouse)是劍橋大學最古老的學院,創(chuàng)立于1284年。
圣約翰學院(St.John's College),右邊是圓形教堂(Round Church)。
出身名門的培根年幼時就備受伊麗莎白女王的寵愛,被稱為年輕的掌璽大臣(The Young Lord Keeper)。他12歲入劍橋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Cambridge)學習,17歲以英國大使(The English Ambassador)的身份前往法國,26歲成為議會會員(Parliamentarian),后來一直不被女王重用。直到1602年伊麗莎白女王辭世,詹姆斯登上王位(Come to the Throne),由于詹姆斯的大力贊賞,培根從此平步青云,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斯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Solicitor General),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Attorney General),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The Lord Keeper),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Lord Chancellor with the Title of Verulam),1621年又授封為圣阿爾本子爵(Viscount St. Alban)。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為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4萬英鎊,監(jiān)禁于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擔任議員或任何其他官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jiān)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1626年培根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在Highgate雪地里做實驗,由于他身體孱弱,經(jīng)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fā),病情惡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雖然培根一生政治活動頻繁,但他的名氣主要來自他的哲學著作,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動。主要著作有《學術的進步》(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1605)、《新工具》(The Novum Organum,1620)、《新大西島》(The New Atlantis,1627)等。
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隨筆》(Essays)最初發(fā)表于1597年,以后又逐年增補。該書言簡意賅、睿智奪目,包含許多洞察力極強的經(jīng)驗之談和人生哲理: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些書則需要細嚼慢咽,好好消化。
——培根《論讀書》(Of Study)
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witty;the mathematics,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 and rhetoric,able to contend.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培根《論讀書》(Of Study)
三一學院的萊恩圖書館(Wrenlibrary)。這座以設計師名字命名的圖書館的屋頂上佇立著四座石像,代表的是四門最古老的學科:神學、法學、物理學和數(shù)學。館內的書架、桌椅等精致的家具也都由萊恩親自設計。圖書館的館藏雖稱不上豐富,卻都十分有價值,包括圣保羅的“使徒書信”手稿(The Epistles of St.Paul)、牛頓自藏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初版、彌爾頓詩作手稿、彌爾納(A.A.Milne)的《小熊維尼》(Winnie the Pooh)手稿、拜倫全身玉石座像,甚至還包括了一具古埃及的木乃伊。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圖書館內的拜倫雕像(Lord Byron's Statue,Trinity College Library,Cambridge)
2007年美國人弗吉尼亞·菲羅斯出版了一本名為《莎士比亞密碼》(1)的書,揭示了16世紀英國的一段宮廷秘史: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兒子,是莎士比亞戲劇的真正主人。書中還生動再現(xiàn)了培根和他的文人群體為英語文學的成長和成熟所做的艱辛努力。該書出版后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神奇的文學發(fā)現(xiàn)之旅。整本書言之有據(jù),且證據(jù)確鑿,為莎士比亞和莎劇又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讀畢,掩卷沉思,To be or not to be Shakespeare,it's not a problem(對于讀者而言,是還是不是莎士比亞,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重要了)。正如愛默生所言:伊麗莎白時代有這么一類人,他們不是個別人物,而是一個知識階層或知識圈,他們統(tǒng)統(tǒng)構成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精神家園和精神食糧,雖然這一時期似乎太短,還來不及驗證本·約翰遜對培根的評價:“他的時代、他的觀點催生了一個民族引以為榮的或指引科學研究的所有智者?!?sup>(2)
弗朗西斯·培根去世后,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圣阿爾本子爵,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教堂(Trinity College Chapel in Cambridge)是由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都鐸于1554年修建的,整座教堂的內部裝潢到18世紀才全部完成。教堂前廳擺放著從三一學院畢業(yè)的著名畢業(yè)生的玉石雕像,包括了牛頓、培根、丁尼生等人。教堂的結構包括巨庭(The Great Court)、納維爾庭院(Neville's Court)、鐘樓(The Clock Tower on the Left)和大門(The Great Gate on the Right)。
三一學院教堂內的牛頓雕像(The Statue of Newton,Located in the College Chapel)
牛頓數(shù)學橋(The Mathematical Bridge)
牛頓的蘋果樹(Newton's Apple Tree),傳說牛頓就是在這棵蘋果樹下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
三一學院大門(The Great Gate of Trinity College)
大門上的亨利八世雕像(The Statue of the College's Founder Henry VIII Presiding over the Great Gate)
鐘樓(The Clock Tower)。古老的三一學院依然保留著許多的傳統(tǒng)習俗,例如每天晚餐前全體師生都必須一起禱告。另一較為有趣的傳統(tǒng)則是讓入學新生在到校的第一天嘗試在正午鐘樓敲鐘時,圍繞巨庭跑完一圈。學生必須在鐘樓敲完全部鐘聲(大約43秒)的時間內跑完長達367米的庭院,而這即便是對職業(yè)田徑運動員而言也是高難度的挑戰(zhàn)。
三一學院的餐廳(Dining Hall of Trinity College)
劍橋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s in Cambridge)
圣米歇爾教堂內的培根雕像(Monument to Bacon at His Burial Place St.Michael's Church in St.Albans)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教堂內的培根雕像(Memorial to Francis Bacon,in the Chapel of Trinity College,Cambridge)
倫敦塔(The Tower of London)
文學常識
An essay(散文)is usually a short piece of writing.It is often written from an author's personal point of view.Essays can be literary criticism,political manifestos,learned arguments,observations of daily life,recollections,and reflections of the author.Francis Bacon's essays,published in book form in 1597,1612,and 1625,were the first works in English that described themselves as“essays”.Ben Jonson first used the word“essayist”in English in 1609,according to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注釋】
(1)弗吉尼亞·菲羅斯.莎士比亞密碼.張放,譯.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
(2)愛默生.英國人的特性.張其貴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