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大學英語拓展類課程需求分析[1]
秦曉星
(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摘要:本文運用問卷調查和半結構訪談的方法,以國內某211高校來自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202名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學生對美劇這種輸入材料的課程需求:學生英語基本技能需求,選課動機和對美劇的態(tài)度調查,學生的學習過程需求。研究結果表明:(1)學生認為不僅要提高聽說能力,輸入技能寫作也需要加強。(2)選課動機中“工具性”和“融合性”動機存在顯著差異,前者顯著強于后者。(3)觀看美劇是學生課外接觸英語的主要方式,不同專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對美劇的評價沒有顯著差異,但課外對美劇的接觸量存在顯著差異。(4)對學習過程的需求,學生對網絡肯定的同時,認同教師面授的重要性,同時也認同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課堂形式。
關鍵詞:美??;輸入材料;需求分析;課程設置
Needs Analysis of the American-TV-drama-based Course
Qin Xiaox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Shandong,266100)
Abstract: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needs of the American-TV-drama-based course from the three aspects:learners’needs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motivation,attitudes and studying process.The subjects were 202undergraduate from some 211University in China.The investigation shows:(1)speaking and listening skill needs improving and more notably,writing skill needs improving as well;(2)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integrative orientation”and“instructive orientation”and the latter is stronger than the former by chi square;(3)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attitudes towards American TV drama for the subjects of different gender,grade and different academic background,but in contrast,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frequency of watching American TV drama;(4)the subject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s well as online learning and what is more,classroom teacher-students and students-students interaction are their favorite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American TV drama;input;needs analysis;course design
1.引言
目前,課外觀看美劇是學習者接觸英語的主要方式。然而,教室中的英語課似乎沒有課下觀看美劇對學習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探究其中原因,很可能是課堂老師講授的并不是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因此,從學習者的“興趣”出發(fā),進行課程建設,有助于打通課堂內外學習的屏障,促進學習者的英語學習。
外語課程建設離不開對課程本身的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Richterich早在1972年就提出了外語需求分析模式(蔡金亭,2011),需求分析應用于外語教學已經四十年有余。國內通過陳冰冰(2009)對1979到2008期間發(fā)表的國內外語類主要期刊和中國博碩論文全文庫的學術論文進行檢索,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國內對外語需求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然后國內的外語需求分析呈現(xiàn)增多的態(tài)勢,有的研究者對外語需求理論做了介紹和評價(余衛(wèi)華,2002;陳冰冰,2009);有的研究者結合國外相關研究,建立了需求理論模型(倪傳斌,2006;陳冰冰,2010;鄭大湖,2012;孔繁霞,2012);更多的外語需求分析文章為實證研究。這些實證研究有的從社會需求出發(fā)(黃萍,2011;余樟亞,2012;鄧躍、陳嬪容,2012:陳宏志、王雪梅,2013)進行調查,有的實證研究調查了在校大學生的外語學習需求(王斌華、劉輝,2003;趙慶紅,2009;楊玉蘭,2010;蔡基剛,2012,)有的研究既做了社會需求調查也做了學習者調查(付紅霞、郝玫,2008)。針對外語微技能也有人了開展了需求調查(應惠蘭、徐慧芳,2001;潘之欣,2006;魯子問,2012)。以上這些研究對需求分析起到了奠基、建設的作用。然而,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需求分析理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應用到某一門具體課程上。而一門新課程的開設應該伴隨著三個階段課程分析,即開設課程前、課程進行中和課程結束后的分析(管春林,2005;鄭大湖,2011)。
本文將以學習者感興趣的語言輸入材料美劇為載體,進行美劇課程課前需求分析,希望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對學生的外語學習需求的分析,可以“幫助課程實施者選擇符合現(xiàn)有教學條件、目前學習者知識和技能水平及其學習策略和動機等現(xiàn)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估等”(陳冰冰,2009);同時,本文將把需求分析理論前人研究成果應用到某一具體課程上,這種課程的需求分析方法希望對后來課前需求分析有所啟示。
2.主要外語需求理論概述
Hutchinson & Waters(1987)認為,任何課程的設計都建立在學習者需求的基礎上。近年來針對學習者的需求理論如下:
Dudley-Evans & St John(1998)從學生作為自然人,語言的使用者,語言的學習者等角度出發(fā),從7個方面對學習者進行了需求分析,并最終得出“目標情景”和“學習環(huán)境”的相關信息(詳見圖1)。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課程設計與設施的隨意性,是迄今為止外語需求分析最新、最完善的理念(陳冰冰,2009)。
Brindley(2000)認為,需求分析涉及到教學活動開始前和教學過程中對客觀信息(如外語學習者的個人學習情況,學習目的和目前的外語學習水平)和主觀信息(如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偏愛、需求與期望)等的數據收集(余衛(wèi)華,2002)。
陳冰冰(2010)結合前人研究成果,把需求分析模型分成兩個子模型,即學生個人需求分析模型和社會需求分析模型。本文只討論學生個人需求這個子模型,所以這里只簡單介紹學生個人需求子模型。該模型分成四個維度,即“學習能力差距”(如學習者個人的信息、目前英語技能自我評價、目前英語學習中的困難)、“學習者個體愿望”(如愿望、動機)、“學習過程需求”(學習策略和興趣態(tài)度自我評價)和“學習環(huán)境需求”(對教師、學習資料、課內外環(huán)境的需求)。
以上理論幾乎都包括如下信息:一是學習者的個人信息,二是學習能力差距(學生目前欠缺和如何在目標情景中交際),三是學習的動機和態(tài)度,四是學習過程需求(學習者課程需求)。
圖1 Dudley-Evans & St John模型
3.研究設計
3.1研究問題
(1)大學生重視的技能和欠缺的技能有何差異?
(2)大學生學習英語和看美劇的動機分別是什么?
(3)大學生的學習過程有什么需求?
(4)學習者對美劇的態(tài)度是否存在個體差異?
3.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中國海洋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202名學生。被調查者按照分層抽樣的方法隨機抽取。一年級為65人(占總人數的32.2%),二年級53人(占26.2%),三年級47人(占23.3%),四年級37人(占18.3%)。其中男生105人(占52%),女生97人(占48%)。并且這些被調查者沒有參加過本校開設的美劇與美國社會文化課程的學習。
3.3研究工具和方法
該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把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問卷的編制建立在Dudley-Evans & St.John、Brindley和陳冰冰提出的學生個人需求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問卷第一部分為學習者的個人信息和專業(yè)信息,第二部分為學習能力差距(學習者重視的技能、目前英語技能評價),第三部分為學習英語的動機和態(tài)度,觀看美劇的原因、對美劇的評價、觀看輸入量,第四部分為學習過程需求(學習資料和渠道、課堂教學方法、課外學習英語方式)。
3.4數據收集與分析
問卷調查在2013年10月進行。問卷調查采用自然班隨機抽樣的方法,由任課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放問卷,當場收回的辦法,發(fā)出問卷205份,收回有效問卷202份。問卷調查后,對6名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進行了集中訪談。
問卷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重視技能與欠缺技能,學習英語的動機,和學習過程需求為多選題,多選題用多重二分法錄入(即每個選項如果勾選,用1代表,如果沒有勾選,用2代表),然后用頻次分析的方法統(tǒng)計每個選項的頻數和百分比。學習英語的動機該題的處理采用的方法是對兩種動機進行了卡方擬合度檢驗。用卡方獨立性檢驗的方法檢驗了學生對美劇的評價和美劇的輸入量是否和性別、年級、專業(yè)背景等變量相關聯(lián)。
4.調查結果與討論
4.1學習能力的差距
Hutchinson & Waters(1987)把需求細劃為“必備的知識與技能”(necessities)、“尚缺的知識與技能”(lacks)和“想學的知識與技能”(wants)。對于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常常是通過考察社會需求來決定的。本文只討論學習者的需求,所以這里只討論學習者所認識到的欠缺的技能和學習者想要提高的技能。學習者能力的差距是指學習者重視的技能和學習者需要的差距。問卷對五項英語基本技能通過百分比和在技能中的總排序,進行了對比分析。
表1 學習者最重視的技能和需要提高的技能對比表(可多選,n=202 單位:%)
表1顯示的學習者重視的技能排序與王斌華和劉輝(2003)做的“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需求調查”中學習者重視的技能排序一致。但他們的調查沒有涉及學習者需要提高的技能這一項。楊玉蘭2010年做的“大學英語選修課學生需求調查”既調查了學習者重視的技能,也調查了學習者認為需要提高技能。表1的結果與她的結果基本一致,但該調查者在調查討論中,沒有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和討論。本調查數據通過比較五種技能在“重視技能”和“需要提高的技能”中的分別排序,說明以下三點:一是多數調查者認為“說”“聽”的百分比排第一和第二,這兩項技能學習者又重視,又覺得欠缺。全國多校針對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其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這一目標說明這兩項技能教學管理機構和一線教師也是又重視又覺得學習者欠缺,為提高聽說能力提出了種種措施。以中國海洋大學為例,把口語考核納入期末總評范疇,要求學生完成在線聽音作業(yè),也記入總評。但是學習者目前仍然認為需要提高。這就意味著“聽”“說”的提高,在中國這樣一個外語資源缺乏的環(huán)境中,仍然繼續(xù)需要更多的外部(比如課堂、教師、語言資源)支持和引導;二是“讀”的技能只有9.4%的調查者認為自己需要提高,這意味著調查者總體對自己的閱讀水平滿意,同時也是這幾項技能中調查者最滿意的技能。三是“寫”的技能調查者重視的為10.9%,然而認為需要提高的占到了20.3%,這說明對寫的技能調查者最不重視(在重視技能中排序最末),但認為需要提高(在需要提高技能中排序第三)。
4.2選修英語課的動機和對美劇的態(tài)度
根據Gardner(1985)把動機分為“融合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融合性動機是指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結合高一虹(2003)針對動機的調查問卷,本問卷中把這兩種動機細化為提高綜合能力、提高文化素養(yǎng)、興趣愛好和對外交往。工具性動機是指用語言作為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在問卷中細化為學分、考試、出國和工作。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大學英語選修課選修動機(可多選,n=202 單位:%)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兩種動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我們用卡方擬合度檢驗進行了數據統(tǒng)計分析。在操作中,把每個被試的融合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分別相加(選了給1分,沒選給0分),這樣每名被試分別有兩種動機的分數(0~4),也就是兩個新的變量。把其中一個變量融合性動機各分項之和作為預期的頻次,另外工具性動機各分項之和作為觀測到的頻次。最后比較這兩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結果顯示,工具性和融合性兩種動機存在顯著差異(X2=27.579,df=4,p(0.000)<0.05)。具體來說,沒有選擇工具性動機(即學分、考試、出國、工作之和為0)的頻次為24,明顯低于沒有選擇融合性動機的人數(50),說明沒選工具性動機的人數少于沒選融合性動機的人數。不同動機分項之和為1的時候,工具性動機為82,明顯高于融合性動機55(具體數據詳見表四)。說明有82個同學選了1項工具性動機,而選擇1項融合性動機的被試只有55人。其他選項差異不大。以上數據說明,被調查者的工具性動機強于融合性動機。分析原因之一可能是目前社會競爭壓力大,同學比較關注學分和考試等。其次也可能和學生一般只能看到“即時需求”,看不到“長遠需求”有關。
表3 工具性動機和融合性動機卡方擬合度檢驗結果
此外,該項目還調查了學習者對美劇的評價和觀看美劇的頻率,并探究了喜歡美劇的原因。對美劇的評價,調查顯示:不喜歡的占4.5%,沒感覺占9.9%,比較喜歡占32.7%,喜歡占38.1%,非常喜歡占14.9%。其中,比較喜歡、喜歡、非常喜歡的累積百分比達到85.7%。對美劇的觀看頻率,不觀看的占5%,很少觀看的占28.2%,有時觀看的占30.2%,經常觀看的占30.7%,天天觀看的占5.9%。其中,有時看、經常看、天天看美劇的累計百分比達到了66.8%。這表明美劇這種語言文化載體在大學生的認可度和流行度。探究喜歡美劇的原因,首要原因是情節(jié)內容(73.8%),其次是對語言的關注(48.5%)。周圍人的影響占22.8%,方便獲得占14.9%,其他因素占6.4%。在訪談中,有的受訪者說,“美劇中的好多表達特別簡單,如果讓我中文翻譯英文的話,我肯定不那么翻譯,但一看劇就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這樣翻譯就行啊”。也有的受訪者說“因為美劇多為周播劇,每周到了那個時間,就在電腦前等著最新一集的更新,等不到,總覺得是個事,就和吃什么東西上癮了一樣”。這說明被調查者對美劇這種語言輸入材料優(yōu)點的肯定,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問卷調查顯示了被調查者的針對輸入材料本身,“有趣性”優(yōu)先,然后才是材料的有“有用性”。
4.3學習過程需求
學習過程需求調查了學習者最喜歡的外語學習方式,喜歡的課堂和網絡結合的形式,還有喜歡的外語課堂教學形式。
針對學習者喜歡的外語學習方式,調查顯示:看電影、電視劇是被調查者學習英語的主要課外方式(88.6%)。這進一步印證了在上文4.2中提到的美劇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通過訪談得知:“相比其他聽新聞,寫日記這些接觸英語的方式,看電影、電視劇更放松,更沒有壓力。”但訪談也發(fā)現(xiàn),學習者在觀看美劇時遇到的一些問題,“我看美劇的時候,尤其像Friends(老友記)等情景戲劇,劇中觀眾笑的哈哈的,我也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葱?。”“我看美劇的時候,基本都看字幕,想象不出沒有字幕我會聽懂多少。”其他的同學們喜歡的課外英語學習方式還有聽唱外語歌曲,占20.4%,看聽英語新聞占12.9%,和外國人交流占5%,寫英文日記占1.5%,其他占5%。
在針對網絡和課堂的結合形式的調查上,調查顯示:面授為主、網絡為輔這種結合方式占首位(56.9%),只有面授占到了27.7%,網絡為主、面授為輔占6.4%,排在最后一位的是網絡教學,占4%,其他占1.5%。以上數據表明:一是學生對目前普遍使用的網絡和面授相結合的方式表示了認可;二是調查結果突顯了學習者對“課堂環(huán)境”的需求,只需要網絡教學的學生只占到4%。
在對課堂教學方法的需求上,師生互動這種教學方式排在首位(60.4%),同時對以學生為主體的小組展示占到了44.6%,教師講授占到了34.7%,以上數據說明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有需求,對教師講授也有需求;同時還說明課堂開展不光要有學生的課堂參與,老師傳統(tǒng)的主導地位也不可動搖。在訪談中,有的受訪者說:“看美劇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多美國家庭有槍,而且新聞報道中也報道了美國的很多持槍案。我就不明白為什么美國政府不直接禁槍?如果有人能給講講相關的背景文化知識就好了?!?/p>
4.4學習者對美劇態(tài)度與學習者個體差異分析
被調查者都是美劇課程潛在的選課對象。如果能分析他們的性別、年級、專業(yè)背景,這樣更有利于課程設計定位和設計。本調查分別對學生對美劇的評價和他們的性別、年級、專業(yè)進行了卡方獨立性檢驗,然后又對學生對美劇的課下實際輸入量進行了卡方獨立性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對美劇的評價和性別之間沒有顯著關聯(lián)(X2=6.954,df=3,p(0.73)>0.05)(表4)。
表4 性別?。u價選擇卡方獨立性檢驗(n=202)
與此相似學生對美劇的評價和年級(Χ2=14.567,df=9,p(0.104)>0.05)、專業(yè)背景也沒有顯著關聯(lián)(X2=5.5880,df=3,p(0.118)>0.05)。
有趣的是,學生的美劇課下輸入量和性別存在顯著關聯(lián)(Χ2=14.357,df=3,p(0.016)<0.05)(表5)。男生中“從來沒有和很少”看美劇的選項中,實際觀測的百分比數(41.0%)高于預期百分比數(33.1%),與以上數據相似,男生中“有時”觀看美劇的百分比(32.4%)也是高于預期次數百分比(30.2%)。而“經?!庇^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21.9%)低于預期百分比(30.7%),“天天”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4.8%)也低于預期百分比(5.9%)。與男生的情況恰恰相反,女生在“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百分比均低于預期次數百分比,而“經?!薄疤焯臁笨疵绖〉陌俜直染哂陬A期次數百分比。以上數據表明,男生課外對美劇的投入量低于女生。在訪談中,有男生說明了原因,“我就有時看看美劇,課余時間更多的是和同學打打籃球”。還有的男生談到了“和看電影電視劇相比,我覺得還是聯(lián)機打電子游戲更好玩”。
表5 性別?。绖≥斎肓靠ǚ姜毩⑿詸z驗(n=202)
與以上對美劇輸入量和性別關系調查結果相似,學生對美劇的課下輸入量和年級(Χ2=10.353,df=6,p(0.026)<0.05)存在顯著關聯(lián)。調查結果還顯示:一年級、四年級的學生課外的美劇輸入量高于二年級、三年級學生,一年級“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52.0%低于60.4%,而“經?!薄疤焯臁庇^看美劇的百分比(48%)高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9.6%)。四年級的數據與一年級的相似,“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56.7%)低于預期百分比(60.2%),而“經?!薄疤焯臁庇^看美劇的百分比(43.2%)高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9.7%)。而二年級、三年級學生的學生的調查結果與以上結果正好相反,二年級“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62.2%)高于預期百分比(60.4%),而“經?!薄疤焯臁庇^看美劇的百分比(37.7%)低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9.6%)。三年級的數據與二年級的相似,“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74.4%高于60.4%,而“經?!薄疤焯臁庇^看美劇的百分比(25.5%)低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9.6%)。訪談中,有一年級同學談到“高中太累了,上大學后終于有了更多的業(yè)余時間,因此可以多看看電影、電視劇”。三年級來自國際貿易的同學說,“要準備考研,考六級,考BEC(注:國際商務英語考試),事情太多了。就不像原來那樣‘追劇’了,但是只要有時間,還是會看上一會兒”。據此,我們似乎可以分析出這種因年級不同而產生的課外輸入量差異的原因:大一和大四的學生,平時的時間比較充裕,有更多的時間娛樂,花更多時間觀看美劇,而大二和大三同學似乎在學習上更忙碌一些,因此看美劇的時間也相對減少。
本研究還調查了學生對美劇的課下輸入量和專業(yè)背景的關系。結果顯示美劇輸入量和專業(yè)存在顯著關聯(lián)(Χ2=12.137,df=2,p(0.02)<0.05)。調查結果還顯示,文科生課外的美劇輸入量高于理科生。具體說來,文科學生“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48.0%)低于預期百分比(66.3%),而“經?!薄疤焯臁庇^看美劇的百分比(48%)高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9.6%)。而理工科的調查結果與以上結果正好相反,“從來沒有和很少”“有時”觀看美劇的實際觀測百分比(72.4%)高于預期百分比(63.3%),而“經常”“天天”觀看美劇的百分比(27.6%)低于預期觀測百分比(36.6%)。分析原因可能和理工科和文科生的學生課業(yè)輕重有關。
4.5結論與建議
(1)開設以美劇為輸入材料課程的必要性及課程目的
本調查顯示美劇是學習者課下接觸英語的最主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同學們感興趣的材料進行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習過程的調查也顯示了學習者本身對課堂環(huán)境的需求,還有對教師引導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開設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英語課程。
至于本課程的教學目的,需要參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fā)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钡摗耙蟆睕]有說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地位。對于兩者的地位,就大學英語課程如何設置,學術界近兩年也掀起了“專門用途英語”和“通識性英語”地位的討論。本調查顯示學生的工具性動機強于融合性動機。然而,盡管工具性動機顯著,同時也不要忽視,被調查者中選擇融合性動機文化素養(yǎng)的占42.1%,選擇綜合能力的占41.1%。訪談顯示,學習者在看美劇的時候,對里面出現(xiàn)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不理解,因此課程上有介紹社會文化背景的必要。似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多數同學既重視語言的工具性,同時也重視語言的人文性,但工具性優(yōu)先。筆者同意文秋芳(2014)的觀點:不論是英語教學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兩者應該共生共容。
(2)課程設計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在選擇美劇作為語言輸入材料時,要考慮到材料本身的語言(比如難易度,口音等),但更要考慮到材料的有趣性。調查顯示,學習者喜歡美劇的原因主要是情節(jié)吸引人,然后才是關注語言。這個結果和應惠蘭,徐慧芳(2001)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相似,她們發(fā)現(xiàn)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注意話題的趣味性和知識性。雖然她們的調查研究的是閱讀材料,但是美劇和閱讀材料同時都是語言輸入材料。因而,兩個調查有可比性。只有從學習者興趣出發(fā)的課程設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上既要有實現(xiàn)語言“工具性”的內容,也要有實現(xiàn)“人文性”目標的內容。至于“工具性”內容,該調查和以往的研究都顯示課程需要突出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但對同學的“寫”的需求不容忽視。
關于課程對象,調查顯示不同性別、專業(yè)背景、年級的同學都對美劇感興趣,因此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英語課程可以對全校開設。至于具體開課時間,可以考慮到學生課業(yè)量的情況,避開大學二和三年級,在一或四年開設也可。
5.結語
本文對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大學英語拓展類課程做了學習者需求調查,反映了學習者對美劇的興趣和目前的輸入量。此外還調查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和英語學習的過程需求。其意義在于為該課的課程設計提供實證支持。學習者的需求是大綱制定、課程設置和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但絕非絕對依據(趙慶紅等,2009)。在課程設置的時候還要考慮到教師、語言學專家和教學行政管理機構觀察到的學習者需求和社會需求。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需求調查為動態(tài)調查(Hutchinson & Waters,1997;倪傳斌、劉治,2006)而本調查僅是某一時間點的靜態(tài)狀況。因此,多次的動態(tài)調查可以更全面、科學的說明問題。
參考文獻
[1]Dudley & Evans,T.& M.St John.1998.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Hutchinson,T.& A.Waters.1997.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netered Approu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Gardner,R.C.1997.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4]蔡基剛.2012.“學術英語”課程需求分析和教學方法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30-36.
[5]蔡金亭.2011.導讀[A].Long,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C].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6]陳宏志,王雪梅.2013.基于需求分析探索我國英語專業(yè)研究生培養(yǎng)[J].外語界(2):11-23.
[7]陳冰冰,王歡.2009.國內外語需求分析研究述評[J].外語與外語教學(7):18-21.
[8]陳冰冰.2010.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建構[J].外語學刊(2):120-123.
[9]鄧躍平,陳嬪容.2012.基于社會需求分析的大學英語按專業(yè)分層次教學的必要性[J].外語學刊(4):123-126.
[10]付紅霞,郝玫.2008.理工院校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的調查[J].外語界(6):25-33.
[11]高一虹,趙媛.2003.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xiàn)代外語(1):28-38.
[12]管春林.2005.試論需求分析在經貿英語專業(yè)課程設置中的意義和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學(3):37-40.
[13]黃萍,郭峰.2011.大學英語教學的趨勢:EGP還是ESP?國際物流服務話語能力的需求分析實證研究[J].外語研究(5):22-27.
[14]孔繁霞.2012.基于需求分析:軟件系統(tǒng)方法應用于學術英語課程設計研究[J].外語研究(6):59-64.
[15]魯子問,張榮干.2012.中國外語能力需求調查與戰(zhàn)略建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倪傳斌,劉治.2006.外語需求特性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21-24.
[17]潘之欣.2006.大學生英語聽力需求分析[J].外語界(3):24-31.
[18]楊玉蘭.2010.學生需求對大學英語選修課課程體系建設的啟示[J].外國語文(6):131-134.
[19]應惠蘭,徐慧芳.2001.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閱讀材料選擇[J].外語教學與研究(5):206-209.
[20]余衛(wèi)華.2002.需求分析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8):20-23.
[21]余樟亞.2012.行業(yè)英語需求狀況調查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5):88-96.
[22]王斌華,劉輝.2003.大學英語學習者需求分析調查與啟示[J].國外外語教學(3):34-38.
[23]文秋芳.2014.大學英語教學中通用英語與專用英語之爭:問題與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1):1-8.
[24]趙慶紅,雷蕾,張梅.2009.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界(4):14-22.
[25]鄭大湖.2011.大學雙語教學需求分析的模塊構建[J].外國語文(1):128-131.
【注釋】
[1]秦曉星,女,黑龍江省湯原縣人,1977年生,碩士,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言教學。
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以美劇為輸入材料的學習者內部因素研究”(J14WD69)和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201415016)的階段性成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