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資料和信息需要譯介給外國讀者,而譯者作為翻譯過程中的主要把關人,其作用發(fā)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外宣翻譯的效果,最終對我國外宣工作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呂俊教授在《翻譯學——一個建構主義的視角》一書中首次提出了翻譯倫理學(translative ethics)的建立,他認為,翻譯活動是文化間交往的社會實踐性活動,應受道德理性的制約,沒有道德理性作為基礎,這種交往活動就會失去規(guī)范,就會被歪曲或被惡意地利用(呂俊、侯向群,2006:271)。
譯者身上起碼有三副擔子:社會責任、學術責任和道德責任(呂俊,2001:235)。他們通常會引領社會輿論,擔負著傳播知識,宣傳科學的學術任務,而道德責任是伴隨社會責任和學術責任而生的。一名翻譯工作者要對社會負責,要對科學負責,就必須有高度的道德責任感。他選什么樣的書來譯,又如何譯等都直接涉及一個人的道德良知。有的譯者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譯一些思想不健康的書籍,或不負責任地胡譯亂譯,或明不知而強以為知,不懂裝懂,不考證,不查實,提筆就譯,都是缺乏道德責任感的表現(呂俊,2001:236)。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建立,一方面應體現譯者對原文的充分尊重;另一方面應對原作者的意圖準確傳承,譯者是第一讀者,也是不同于普通讀者的讀者,他肩負著傳原文之意、傳原作者之意的重任,他對原文的解讀應該更加強調客觀性和準確性。故意不譯、漏譯、胡譯、亂譯、瞎譯、隨意增刪等等都違背了起碼的職業(yè)道德。道德規(guī)范建立的目的是促成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合作和交流,促進世界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的和諧局面(楊雪蓮,2010:164)。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