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我們將“倉頡造字”考證為“商契造字”,還需要對“造字”的含義進行分析。即,商契所造之“字”,是否符合今人對漢字的定義,是否確實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從原始記事方法到文字的“變革性突破”(李葆嘉,1996)[20]?
按商契造字并非憑空而為,他一定是在原東夷刻畫符號(或原始漢字)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來,這是毫無疑義的。然而,商契的改進是否實現(xiàn)了從符號到文字的質的飛躍或突變,目前仍然缺乏可靠的文獻和考古學證據(jù),因而仍然難以確認。不僅如此,從商契到甲骨文之間,相隔大約700年時間,由于缺少可靠證據(jù)來補上這一缺失環(huán)節(jié),因而漢字在這段時間中如何發(fā)展,以及在哪個時期實現(xiàn)了這種質的飛躍,也是難以確認的。
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這種突變是在從量變到質變的漸變過程中發(fā)生的,經(jīng)歷這個突變的當事人本身未必意識到這一點,后人也無法予以判別,因而仍然將造字之功歸為商契,那位真正的造字者反而淹沒無名。換言之,即使我們能夠確認“倉頡造字”就是“商契造字”,也并不意味著確實是商契本人造了字,也許商契本人所使用的,仍然處于符號階段。
根據(jù)荀子“好書者眾”而“倉頡獨傳”的說法,說明在尋找造字之祖的人們眼里,那些非文字的符號與真正的文字之間并無本質區(qū)別,都屬于“書”或“書契”的范疇。關于這一點,我們當然無法苛責于2000多年前的古人,因為即使是在當代,不僅是普通百姓,連不少學者也常把符號與文字混為一談。對此我們上文已做了分析,此不贅述。
就文獻中的描述來看,古人似乎認為倉頡所造之字已經(jīng)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文字了。例如,我們上文提到,在許慎看來,漢字中的象形字(包括指事字、會意字)乃倉頡所作,形聲字則是后人的發(fā)展,而且倉頡造字以后,“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說文解字·序》),看來的確已經(jīng)相當成熟。不過,許慎把倉頡造字的年代推定為黃帝之時,自然是不可信的。若從“倉頡”即“商契”的角度來看,這種可能性就更大一些了。
我們認為,商人的符號實現(xiàn)突變的最為可能的時期,應結合商人發(fā)展歷程中的幾個較為重要的時期來考慮。一是在商契創(chuàng)立商族時期,這是以后人將商契之名寫作“契”,將他視為漢字的始祖為證。二是在王亥統(tǒng)治時期,根據(jù)卜辭中將他視為高祖之一的地位,結合他從事貿易的傳說,也可推測文字是在他手里實現(xiàn)了突變。三是在商湯建立商王朝以來,由于王、巫分流而導致巫師專業(yè)化,使巫師在長期的專業(yè)工作中有機會逐步改進原始文字,從而在某位巫師手里實現(xiàn)了從符號到文字的突變,而這位巫師有可能就是首任專職巫師伊尹。
從年代來看,我們已將漢字系統(tǒng)的形成推定為距今3700年前的夏代后期。若以此衡量上述三位可能的標志性人物,商契偏早,伊尹偏晚,而王亥則大致相當。而且,王亥的名字也許還能給我們一點啟發(fā)?!昂ァ迸c“契刻”之“刻”古音相同,“刻”字是在“亥”字上加上一把“刀”,也許暗示著王亥在“契刻”方面的突出貢獻。
總之,所謂“商契造字”,可能是商契親自造字,也可能是商契的后人(如王亥)造字。如果確為商契之功,那么后人“把文字的創(chuàng)造歸結為某個圣人”(蘇培成, 2001)[21],即倉頡(商契),當是實至名歸,未必“不可信”。如果確是商契后人之功,那么商契作為商人的標志性人物,為后人奠定了造字的基礎,后人歸功于他,同樣無可厚非。
[1]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A].宋鎮(zhèn)豪等.甲骨文獻集成第30冊[C].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2] 林華東.良渚文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5]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1992.
[6]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8] 丁波.商代的巫與史官[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3).
[9] 丁波.商代的巫與史官[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3).
[10]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M].長沙:岳麓書社,2010.
[12] 劉桓.殷代史官及其相關問題[J].殷都學刊,1993,(3).
[13] 王玉良.略談我國古代文字的載體及書籍的起源[J].中國圖書館學報(季刊),1993,(2).
[14] 童書業(yè).潛夫論中的五德系統(tǒng)//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 童書業(yè).潛夫論中的五德系統(tǒng)//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7]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A].歷史論叢第一輯[C].北京:中華書局,1964.
[18]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19] 曹定云.夔為殷契考——兼說少昊、太昊[J].中原文物,1997,(1).
[20] 李葆嘉.人類文字起源多元發(fā)生論(續(xù))[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1).
[21] 蘇培成.現(xiàn)代漢字學綱要(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