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善和慎言
語善和慎言
佛家的“十善”中有語善的要求,具體說就是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綺語,謂無益浮詞。是多虛少實,花言巧語,曼衍綺麗其辭,動人聽聞,靡靡之音。
兩舌,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調(diào)唆是非,即挑撥離間,唆哄兩頭,使人骨肉離散,親愛成仇。
惡口,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fā)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
佛家八正道中要講“正語言”,即按照正法宣說能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的語言,即語善、不妄語、不二舌、不綺語等。
語善又要求慎言,這方面佛家更有十分豐富的思想。
1.慎言
宋代的白云守端禪師在《禪林寶訓》中說:“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fā)言必虛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边@是講慎言、慎行之理。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有的事情是只做不說,有的事情是只說不做。前者不光明正大,“必稽其所蔽”,后者言而無信,“必虛其所終”,都不可取。
《弘一大師遺墨》中也說:“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行,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禍,由此生矣?!边@段格言講得非常辯證,人生都有種種僥幸和偶然,以偶然作為必然,而放縱自己的言行,最終必將會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的儒家也是主張慎言的,孔子《論語·子路》云:“子曰:‘剛、毅、木、訥近仁。’”這里的“訥”就是出言謹慎。
2.注意交談對象的狀態(tài)
《弘一大師遺墨》中說:“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p>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這是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的一種規(guī)范,避免刺痛他人,也避免由此而引起嫉恨,這是符合公關(guān)心理學的。而一個人總有失意和得意時,失意時而不自卑、氣餒,而得意時不忘記失意之時,才能冷靜自制。
3.禍從口出
宋代契嵩禪師在其《西湖廣記》中說:“游宴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边@是說歡快的游樂宴會中可能有人下毒,談笑風生中有暗箭傷人,大雅之堂或許有虎豹在窺視,鄰巷中有外敵潛伏。實際上這四句話都是比喻居安思危,不要貪圖享樂安逸,享樂安逸是傷人、害人的鴆毒虎豹,其中包括了禍從口出,“談笑中有戈矛”。
4.與人為善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看到他人失和,要勸他們和好,盡量宣揚他人的好事,而不去指責他人的過錯,不去渲染他人所做的錯事。聽到他人的隱私,要守口如瓶,不可傳揚出去?!?/p>
佛家的處世原則是與人為善,他人失和要勸合,他人優(yōu)點要宣揚、肯定;他人的過錯要規(guī)勸但不亂加指責,更不能渲染中傷;他人的隱私要守口如瓶。照此實行,定可大大減少人際交往中的矛盾和紛爭。
5.超脫于物議
印度法救的《法句經(jīng)》說:“沉默會受到非議,多嘴會受人指責,即使寡言也不能免于見責。所以,世上絕對不存在沒有被人非議過的人?!边@叫做人難,難做人,言多必失,而寡言也未必能免于見責,旁人或許會說此人陰沉、工于心計之類。唯一的辦法是置之度外,在精神上超脫一些,不必累于種種物議之中。
(姚南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