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點撥教育理論 指導高考語文復習
辛衛(wèi)華
高三語文復習,內容多,范圍廣,任務重,時間緊,如何才能有效地搞好考前語文復習呢?在這方面,點撥教育理論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高效復習之路。
蔡澄清先生簡明扼要地指出: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點撥教育理論的核心和宗旨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發(fā)展學生能力;而提高教學效率,正是我們高三語文復習所孜孜以求的。下面就談談我們是如何在點撥教育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備考復習的。
一、排除心理障礙,確立正確觀念
眾所周知,只有適合教學對象的心理需要的教學,才能激發(fā)其學習的興趣,才是有效的;相反,不適合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不但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會引發(fā)其抵觸情緒,自然也就談不上有什么教學效果了。因此,要想取得復習的高效,就不能不首先研究高三學生語文復習的特殊心理,并針對其具體的心理特點加以點撥,也就是說通過情意和心理點撥,排除其心理障礙,激發(fā)其學習動力,確立正確的語文復習觀。
復習階段,五科并進,互不相讓,爭分奪秒,對學生的壓力可想而知。于是有些學生覺得語文范圍太廣,不著邊際,短時間內見效不大,便產生了消極的“無為”思想,不愿再花費力氣,而抱著碰運氣、靠天收的想法。這是語文復習的大敵。不解決這一思想問題,任你語文教師有多大的本領,花多大的氣力,恐怕都難以奏效。對此,教師應予以點撥,促使學生轉變認識,堅信科學的復習是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高考成績的。
還有些學生不是不干,而是獨自蠻干。他們拋開課本,一頭扎進題海之中,盲目地做著一本本“沖刺”“指津”自行其是,對教師的系統復習訓練卻置之不理,這類學生可能本來語文成績倒不是很差,但由于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科學地復習,也是難以提高其語文成績的。對此類學生,教師當然不能不聞不問,而應以自身的學識、經驗和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學生,使之幡然醒悟,保持與集體的步伐一致。
至于有些同學在平時考試中,稍勝則驕,小敗則餒,情緒波動較大的心理問題,教師也應予以疏導,或降溫,或加油,均應具體對待,因材施教,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在高三復習階段,保持師生感情的和諧融洽是很重要的,教師還應在不同階段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反復的激勵,力爭使全體學生保持高昂的斗志,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語文復習之中,這是復習高效的前提。
二、針對考試要點,構建知識系統
語文復習的范圍雖然很廣,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無跡可求的,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便是指導我們復習的圭臬。如果說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尚嫌籠統的話,那么考試說明可謂很具體很明確了。因而,引導學生研究考試說明,使其明確考試的范圍和要求,自然就十分重要了。
對考試的內容,考試說明明確地分為5大塊19項54點,并且在有的小點中還有具體的分述,如在第一大塊語言知識運用的第6項修辭的第①點“辨析并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中,又具體分列了“常見修辭方法: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這樣,明確了考試的內容和要求,也就明確了復習的目標。
在備考復習中,對眾多知識點,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應胸懷全局,高屋建瓴地復習才會是高效的。因此,引導學生逐步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是我們著力較多的。
首先,拾遺補缺,梳理歸納,點撥基礎知識的整合,使之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例如,對現代漢語語法部分,不少同學感到紊亂、模糊,為此,我們引導學生理清語素、詞語、短語、句子和句群五個層次之間的關系及其分類的延續(xù)性,明確各知識點的實質及其相互聯系。這種點撥,立片言于居要,卻往往能達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之功效,促使學生將原本紛繁蕪雜、零零碎碎的語文知識梳理得井然有序,各歸其類,各就其位,從而構建由一個個子系統組成的完整的語文知識網絡系統。
其次,點明重點,撥開疑難,幫助學生排除知識障礙,明確具體的努力方向。從語文學習和考試的實踐考慮,我們以詞語復習為突破口,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拓寬知識面,進而突破特定語境中的語言理解和表達的難點。詞語是構成語言的基本材料,詞語有序排列而形成的語流便能起到實際的作用;因此,無論語言基礎應用,還是文章閱讀和寫作,詞語的理解和應用都是基本的前提,舍此,便談不上形成語文能力。復習詞語時,我們還應重視其中的成語,因為成語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更為豐富;我們還特別注重指導學生辨析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如“考察”與“考查”、“檢察”與“檢查”、“偵查”與“偵察”等。對一詞多義及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含義的辨析,也是詞語復習中的一大難點,需要教師多加點撥。一般說來,試題所測試的詞語含義,不是詞典中所詮釋的“常規(guī)”意義,而是非常具體的意義。因此,辨析時要根據詞語所處的語境去把握,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段,詞不離篇。如1988年高考現代文閱讀理解中的三個“文字”及1997年高考題中的三個“內容”等,便是如此。
再次,集中力量,強化薄弱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彌補知識缺陷,不輕易放過木桶中“最短的那塊木塊”。有些同學的語音、字形知識比較薄弱,一遇到試卷上的前兩題,心里就發(fā)怵,沒有把握得分。為此,我們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編了“常見的容易讀錯的字”和“常見的容易寫錯的字”兩個歸納表,把那些常用的多音多義及容易讀錯、寫錯的字整理出來,聯系其意義及用法強化記憶,并且點撥學生使用“排除法”解此類題。逐漸地,同學們對此類題也就有些“親切感”了。
對文學史知識的復習,我們也采取集中系統化的做法。我們要求學生按時代先后自己去排列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并且明確認識幾種文學樣式發(fā)展嬗變的歷史進程,還讓學生把同一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文學發(fā)展狀況加以橫向比較,從而形成嚴密的知識系統,而系統化了的知識是難以忘卻的。
三、點撥解題方法,促成能力遷移
在復習中,我們經常會發(fā)現一遇到考查能力遷移的試題,不少同學就會感嘆“無可奈何花落去”。其實,對試題中所涉及的知識,學生并不是不了解,只是未能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在解決問題時則往往表現為缺少方法,或者方法不靈活。
點撥教育理論認為,提高學習效率,重在掌握方法,發(fā)展能力;而方法的習得和能力的形成正是教師點撥的主要目的。因此,在復習進程中,掌握知識的問題解決以后,關鍵就在于如何指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促其由掌握知識轉化為形成能力了。在備考復習中,我們沒有沉浸于模擬訓練的題海中,而是遵循“知識→訓練→能力”的語文教育規(guī)律,常常這樣安排:以練導講→練中顯疑→以講補練→以練作結,精講精練,講練結合。我們常常選擇帶有一定典型性的題目,解剖“麻雀”,導以解題的思路,示以解題的方法,注重知識向能力的遷移,引導學生通過解決一個問題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例如有這么一個現代文閱讀題,材料為:“現在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或者說濫觴于模糊數學,接二連三地興起了一批新的模糊學科”,要求“根據上下文,解釋‘濫觴’在句子中的意思”?!盀E觴”是一個不常見的書面文言詞語,課本上不曾出現,學生比較陌生。在講評中,我是這樣點撥學生的:先不管其詞義,應注意從上下文所提供的信息中去推斷。上句說“以模糊數學為基礎”,接著又說“或者說濫觴于模糊數學”,兩句表義相同,而“基礎”的意義是為人所熟知的,為“事物發(fā)展的根本或起點”,且下文提到了“興起”,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答案:“濫觴”在句中即指“一些模糊科學的起源”。若將其釋為“江河發(fā)源的地方”或“事物的起源”,都不能算對,或者不能算是準確的。由此,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對語境分析的重要性,明白所謂“閱讀理解”,就是通過對所給語言材料的認真研讀得出答案,決不能不顧語言情境,機械地搬用所學過的知識,更不能憑主觀臆測去答題。
語病試題為高考必考題,然而不少同學都感到得分的把握不大,在平時的訓練中就流露出畏難情緒。為了幫助學生培養(yǎng)解決語病的能力,我們引導學生研究常見的語病例句,點撥學生去比較分析,總結歸納出一些常見的典型語病,如(1)實詞、虛詞使用不當;(2)詞序不當;(3)前言不搭后語;(4)介詞起頭,主語殘缺;(5)謂語、賓語的中心語殘缺;(6)有正反兩方面意義的詞語,前后照應不夠;(7)在反問句、否定句中表述意思顛倒;(8)句意不夠明確。這樣,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歸納、總結,使他們熟悉試題中常見的語病類型,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應試題解能力,并且在自己的文字表述中也能夠有效地避免語病的出現,增強了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再如,在語言表達訓練(閱讀理解的表達及作文)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不夠簡明扼要,不夠恰當、準確、完整,以及超出字數限制,贅語過多,甚至主觀隨意,答非所問,文不對題。該如何避免這些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的“悲劇”重演呢?我們點撥學生認真研讀題目,認真研讀所給的材料,認真研讀題目中的各項“注意”或“要求”,在內容上突出答案的針對性,在形式上保持與“要求”一致,字斟句酌,有效地增強其語言表達的針對性和規(guī)定性。
如此,點撥方法的習得和能力的遷移,往往會有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之功效。精當的點撥,能夠促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迅速地融通擴變,實現向能力的遷移。這種點撥無疑具有巨大的催生力,它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方法,將相關的知識加以綜合,并上升成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點撥課外學習,實施生活教育
閉門讀書、埋頭訓練式的語文復習,曠日持久,長達數月,難免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產生厭倦的情緒,于提高教學質量甚為不利。如何才能避免類似情況出現呢?我們的做法是不時地引導學生將學習語文的眼光向課外一瞥,去關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并通過一些饒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將這“一瞥”與備考復習緊密地結合起來。
1.詩歌鑒賞。為了加強學生的語文修養(yǎng),我們組織全班同學開展了“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歌鑒賞活動,利用晨讀課的前幾分鐘,由學生按學號順序輪流賞析自己最喜愛的課外詩歌。此舉深受同學們歡迎,大家紛紛提前選好了自己喜愛的詩詞,找資料,作了充分的準備,又擔心還未輪到自己,所選的詩篇就被別人賞析過了。每個同學都不甘示弱,都想講得精彩些,為此,準備時努力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聽者對各具特色的賞析也始終饒有興趣,邊聽邊記在專用的本子上。教師則根據情況予以點撥;或指出其優(yōu)點與不足,或強調有關內容以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并對賞析者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如此一來,講的人努力,聽的人認真,一學期下來大約能講六十人次;記錄下來,每人都積累了一本“絕妙好辭”,不時地吟誦,則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文學品味能力,久而久之,對高考試題中的詩歌鑒賞也就不再心存畏懼了。這樣,不需教師費時費力,就能有效地加大詩歌教學的力度。
2.時文薦評。課本所選的文章不可避免地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距離,而高三會考后的復習又往往脫離了課本,一味地針對考點做文章,這是在目前高考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弊端。如此“考什么練什么”的復習模式,不能不說有一定的“速效”,但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如此“惡補”,反倒會令學生感到厭倦,以至喪失那點原本就不大的學語文的興趣。
為了活躍復習的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去關注那些富于時代生活氣息的精短時文,我們組織學生開展了時文薦評活動。薦評分為口頭和書面兩種形式??陬^薦評安排在語文課的前幾分鐘,由學生按學號輪流介紹自己所推薦的文章,并對其思想內容、藝術特色作出一定的評價,教師酌情予以點撥;有爭議的話,也可由集體討論解決。書面薦評,則是從口頭薦評中選取高水平或富于特色的,讓其加工成文,修改潤色后發(fā)表在墻報上,并擇優(yōu)推薦給有關報刊。青年學生本來就有較強的表現欲,再加上有評優(yōu)推優(yōu)的措施,大家更是認真對待,慎重地挑選文章,深入地研讀,反復地修改,以期博得好評。在選文方面,我們要求學生選取思想性較強、藝術特色鮮明且對備考作文有一定補益的精短時文,而不能以獵奇求異嘩眾取寵。在薦評方面,要求學生重在分析和評價,而不能一讀了之。此舉大大增加了文章教學在復習課中的比重,既有助于學生了解現實生活,又有助于學生提高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3.語文巡哨。近年來隨著出版業(yè)的繁榮,也魚龍混雜地出現了不少問題,有些作者、編校不負責任,致使語言錯誤不時見諸書刊報端,甚至無錯不成書。為了捍衛(wèi)祖國語言文字的純潔,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我們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設立了“語文巡哨”專欄,要求同學們從報刊、書籍、廣告、播音乃至教師自身的教學用語中找出語言錯誤,包括錯別字、病句及標點符號的誤用等,并刊登在“語文巡哨”上。同時,由語文科代表負責統計各人找錯誤的情況,看誰做得最好,定期予以表彰。此舉既生動活潑,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錯誤的診斷和改正能力。
通過開展上述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將語文學習的觸角伸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學生從原本枯燥機械的語文復習中解脫出來,生動活潑地進行語文復習,從而大大增強了語文復習的凝聚力和趣味性,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語文復習的效率。多年來,我校的語文高考成績一直穩(wěn)居全省重點中學前列的事實雄辯地證明:先進的科學理論對我們的教育實踐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原載《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8年第4期。作者原為蕪湖一中語文教師,系安徽省教壇新星,現任蕪湖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學語文教研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