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撥法在排除學生閱讀心理障礙中的作用
馬鞍山二中 郭惠宇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中學生知識水平、經(jīng)歷儲備等限制,難以產(chǎn)生豐富活躍的聯(lián)想,因而在學習中常常出現(xiàn)種種心理障礙,直接影響閱讀的深入,也影響教學的效果。其中主要的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
1.滿足心理。不少學生在課文內(nèi)容熟悉后,容易產(chǎn)生“全懂了”的內(nèi)心體驗,因而產(chǎn)生滿足感,不愿意進一步深入鉆研課文。加之那種“照本宣科”或停留在文字表層意義的分析的教學,又無疑強化了學生的滿足心理,造成課堂凝固的氛圍,阻礙了學生智力的發(fā)展。
2.冷漠心理。產(chǎn)生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閱讀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距離太遠,難以引起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二是教學流程千篇一律,從正音正字繼而介紹作者、背景,然后逐段分析概括中心,再歸納寫作特點,把動態(tài)的認識過程變成了靜態(tài)的程式圖解。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對閱讀索然無味,產(chǎn)生冷漠厭倦心理。三是在應試升學壓力下,教師把凝聚作者激情心血的作品肢解為若干語言文字訓練題目,學生也難有激情。
3.焦慮心理?!敖箲]”是學生對當前或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情境所產(chǎn)生的一種憂慮的心理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焦慮水平中等才能取得閱讀的最佳效果,可以對學習起促進作用,而焦慮過強與過弱都會產(chǎn)生學習心理障礙,對學習知識產(chǎn)生抵制作用。焦慮過強的表現(xiàn)是學生唯恐教師向他發(fā)問,擔心回答不出或答錯丟面子,緊張和畏懼抵制其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焦慮過弱則表現(xiàn)為學生對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一切不感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不積極思考,不參與討論發(fā)言,似乎教室里的活動與他無關。
4.懷疑心理。本來,敢懷疑,不迷信是思維發(fā)展中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但有些學生不能辯證地看問題,鉆牛角尖,走彎路,懷疑心理使之逐漸筑起一道厚障壁,產(chǎn)生“知識抗體”,影響師生交流,阻障教學進展。
這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出現(xiàn)的心理障礙,往往正是造成語文教學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較為深層的原因,應當引起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這里,我以為實施語文點撥教學法時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蔡澄清先生有言:“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和心理障礙,運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fā)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并發(fā)展能力的目的?!鳖I會了點撥教學法的要義,我們完全可以對上述閱讀心理障礙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第一,要解決滿足心理的障礙,首先要求教師在點撥內(nèi)容的定位上要出自課文又高出課文,要“點”出新意,“點”出創(chuàng)意,點出學生讀課文所看不到的內(nèi)容,講出課文背后及字里行間潛藏的意蘊。一篇《綠》表面寫仙巖的山水,梅雨潭的絕色,僅此而已。善于點撥的老師就能引導學生一起在文中尋“綠”———看“綠”———品“綠”———思“綠”,從綠意盎然之景中,點出文中充溢的對生命世界的熱愛,點出作者充滿希望,進取振奮的激情,啟發(fā)學生去體味生命的意義。其次,要求教師在講課中不斷設疑問難,使學生產(chǎn)生“并沒有弄懂”的內(nèi)心體驗,在看似無疑之處發(fā)現(xiàn)疑難,誘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也就是要“點”出深度,“點”出智慧。比如,在講《祝?!窌r,教師這樣提問:作者在寫祥林嫂“她分明已經(jīng)純乎是個乞丐了”,為什么不寫“她是個乞丐了”,而在前面要加上三個副詞“分明”、“已經(jīng)”、“純乎”作狀語形容“乞丐”呢?在講《荷塘月色》時,教師這樣提問:《荷塘月色》中沒有一句話寫作者在走路,最后猛一抬頭,已經(jīng)到了家門,作者用什么技巧表現(xiàn)他的“動”呢?等等,無疑處見疑,自然會引起學生思考、爭論。進而把閱讀活動向縱深推進。
第二,冷漠心理的產(chǎn)生,很大的原因源于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而點撥教學法最大的特點就是“點撥有‘法’而無‘模式’”(蔡澄清語),它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從巨細無遺、面面俱到的教學程式轉變?yōu)楫旤c則點,當撥則撥的靈活方法,試圖讓課堂充滿活力,充滿生機。至于因教材內(nèi)容與今天學生生活之間所產(chǎn)生的距離感而造成的冷漠心理,則可以通過點撥法中“相機誘導”、“適時點撥”的原則,去尋找到動情點和興奮點。寫自辛亥革命前夜的《與妻書》,今天的學生讀來總覺隔一層,講背景,談歷史,是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要排除其中冷漠心態(tài),不妨引導學生與作品人物作“心理位置互換”,假定你就是身處在生死關頭、訣別之時的林覺民,此情此景,心境會怎樣?為渲染出氣氛,教師可以從當今學生情緒興奮點的流行音樂中,選擇一則音樂語言與課文情境相近的曲子,讓學生在讀文章、聽音樂、換位置、細思索中去把握人物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啟發(fā)學生對此作一段心理描寫片斷。冷漠的情緒在這樣的情境點撥中也許早化為烏有。
第三,點撥法強調(diào)雙向反饋、雙向交流,針對不同的學生適時適量地進行點撥,這一點正是解決焦慮心理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師可以通過多層面、多樣化的點撥,使焦慮過弱或過強的學生都能有獲取知識后的愉快。對焦慮過強的學生,教師要注意點撥的梯度,適時進行調(diào)控,設法緩解其畏懼心理,及時表揚那些戰(zhàn)勝畏懼勇敢發(fā)言的學生,使之嘗到成功的喜悅。而針對焦慮過弱的學生,要設法使他們對輸入信息加工的方式,由依賴權威、依賴集體、簡單刻板轉變?yōu)椴皇芩擞绊懀羞x擇有思考的方面上來。教師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外,還應當通過研究性點撥、鑒賞性點撥等多樣化的方式,強化點撥交流的質量,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獨立思索,以增強他們的內(nèi)心激勵和成就感。
第四,對懷疑心理,教師一方面鼓勵學生善于打開思維的閘門,去懷疑、去探索、去追求真知。另一方面還要對這種懷疑心理進行正確引導,防止看問題的片面性和絕對化。在運用點撥方法時,可以采用“反問激發(fā)”,使學生從事物的反面辨識中加深對正面結論的印象,啟迪學生對問題有深一層的思索,提高他們能力的發(fā)展量,以糾正懷疑一切的毛病。教《項鏈》可以端出這樣幾個反面問題:《項鏈》是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可是,也有些讀者發(fā)現(xiàn)它里面似乎有幾個“漏洞”,比如,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為赴盛宴而借用首飾,為什么在當時竟沒有發(fā)現(xiàn)那串鉆石項鏈是假的?佛來思節(jié)太太既是路瓦栽夫人的好友,為什么在借出項鏈時居然也不說明那是假的?既然是借的項鏈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是那樣昂貴,為什么會在參加舞會時丟失?如果這些漏洞中的任何一個確實存在于課文之中,那么,這部作品便談不上是一篇好小說,更稱不起是什么世界名著了。當這些問題在教學雙邊的活動中一一釋然時,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也就為學生所理解。教《故都的秋》可以提出兩個看似游離實則妙筆的疑點:一是為何要寫北國之外的南國之秋?二是第12自然段的大段議論有無必要?借點出的這兩個問題,撥動學生體會以賓陪主的藝術辯證法。所以我們在培養(yǎng)學生善疑敢疑的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因疑而思,去疑排難、全面辯證看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所暴露出的各種心理障礙,積極運用點撥教學法努力撥其迷障,撥疑為悟,因為“這種點撥,是根據(j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其活動規(guī)律,適應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實際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需要,因勢利導,啟發(fā)思維,排除疑難,教給方法,發(fā)展能力。它是運用啟發(fā)式引導學生自學的一種方法”(蔡澄清語。見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教學思想錄·中學語文卷》)。
(載《點撥教學理論與實踐》(第二集)。作者系安徽省語文特級教師,馬鞍山二中副校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