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心同的難度
羅小鳳在詩歌理論上還有一項貢獻,看起來雖不引人注目而實際上頗為重要,即是她對詩歌技巧的細致探討。中國文化歷來重道輕技,言及“道”則滔滔不絕,而涉及“技”卻不屑一顧。殊不知,“道”玄之又玄,可漫無邊際暢談,而技藝細致直觀,故落筆難言。
羅小鳳對具體作品的批評,從不止步于學理探討,而是進一步細致梳理其中的問題:“許多詩雖采取了分行形式,卻完全是日常語言的復制,淪為口水詩、廢話詩,用詞簡易、直白、隨意,毫無詩性自律,純屬文字游戲、語言垃圾。許多詩人筆下大量運用口語、大白話、方言、土語甚至俗語,解構(gòu)了詩的審美特性,使詩成為了失去靈魂的粗鄙化、濫俗化語言?!?/p>
寫作是一種心靈的舒展,屬于靈魂的思維工作,但寫作更是一項極為精細的技術(shù)活,并非徒有激情即能完成的。特別是詩歌寫作,其具有高度技巧性。
有的人,有的事,能讓你情緒奔涌如海濤,續(xù)續(xù)不可遏止。然而當你向別人講述此情此境時,別人卻對你的情態(tài)無動于衷、茫然無措,甚至莫名其妙。因此,如何傳導你的情思,如水中漣漪一樣引發(fā)其他人的同感共鳴,是每一個寫作者難以跨越的坎。小說尚可以大段環(huán)境描寫作為鋪墊,而詩歌沒有那么寬的余地,寥寥數(shù)行,必須如同攝影一樣,寓萬千意于一瞬,讓讀者一觸即覺。于是這就對詩歌寫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藝要求。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喪子之痛讓她止不住要向他人傾訴。然而她有限的敘述能力,導致她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吐露出來只能成為別人無聊時的談資?,F(xiàn)在許多作者就好像祥林嫂一般,啰啰嗦嗦,下筆千言,把自己倒是感動得一塌糊涂,可是于讀者只覺得煩瑣。沉甸甸的情思,被敘述得輕飄飄、油膩膩、玄乎乎。
在羅小鳳看來:“詩既為詩,必然有其詩歌語言的特質(zhì),如跳躍性、非邏輯性、寫意性,以及含蓄、凝練、雅致等;詩語是生活語言的淘洗、提煉、升華,需要在不斷的錘煉、鍛造和打磨中形成。只有建構(gòu)出這種‘詩化’的詩歌語言,方能勝任靈魂話語的載體之職,傳達人類靈魂與世界的對話。”
可以說,“詩性”語言,乃是詩歌自我界定,以及區(qū)分于其他文體語言的關(guān)鍵。羅小鳳對此有詳細的提及:“詩的隱喻、象征、通感、夸張等藝術(shù)手法顯然是詩與其他文體的重要區(qū)別。詩是各種藝術(shù)因子聚合爆發(fā)的結(jié)果,優(yōu)秀的詩作如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斷章》、顧城的《夜》、舒婷的《神女峰》、海子的《九月》等之所以令人反復咀嚼而不厭,原因在于它們?nèi)嬲{(diào)動了系列意象的組合和象征、隱喻、通感、夸張等手法,極力拓展詩的語言空間與語意空間,盡意馳騁想象與感覺,從而展開靈魂話語的廣度、深度、厚度與高度,達到詩歌的立體審美效應?!?/p>
筆者深有同感。優(yōu)秀的詩人,必然努力窮盡表達的每一種可能性,嘗試文辭組合每一種表現(xiàn)的形式,最終選擇其中最能表現(xiàn)的形式加以彰顯。比如以“矛盾并蓄”一項為例,詩歌中冷熱分明是容易的,但“冷中蘊熱”“熱中藏冷”,則需要相當?shù)墓αΑ?/p>
以《死水》為例?!八浪币磺慌鹬?,包含的不是絕望、消極和放棄,而是對徹底改造中國的熱情期盼。這幾千年的積重難返、盤根錯節(jié)、犬牙交錯,已經(jīng)窒息了一次次新芽初萌的生機。如何在這樣一種慘淡的死水之中掀起波瀾,這就是聞一多在此詩中的深切追問。我們還有救嗎?路在何方?蒼茫之中雖不見路,然而仍愿篳路藍縷,意堅而行。
再以《贈汪倫》為例?!安患巴魝愃臀仪椤北韺诱f的是某次送別之熱,實則包含一種遠超此別的深層之涼意。民間情感樸素而熾熱,官場交情喧嘩而冷淡,然而士人還是為了前程辭別鄉(xiāng)土情誼,到官場趨炎附勢,仰人鼻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鹆液涡苄?,飛蛾終撲去?!袄畎壮酥蹖⒂小薄靶小蓖翁幦??為什么李白要在詩中直接署名,而不替之以“老夫”之類代詞,其實里面包含著一種冷冷的自嘲,我李白道理都懂,然而并沒有什么用,還是常常忍不住去赴火。
這種“矛盾并蓄”的手法,考驗的即為寫作技藝的純熟度。這就是為何有作家要特別提到:“對文字小心精微的侍弄是作家的本領,他要諳熟文字的每一個細小的差別,尋找它的縫隙,擴大它的邊界和張力,激活它的美艷,掂量它的輕重的原因?!?sup>[12]
字面辭藻受字數(shù)所限,其所能承載的情感內(nèi)容是有限的,然而“言有盡而意無窮”,意象具有超越文字局限的潛能。因此,如何借助有限的詞匯,構(gòu)筑出能通往無限世界的意境,最終成為考驗詩歌創(chuàng)作者的關(guān)鍵問題。而這,也就是羅小鳳對詩歌寫作技藝深切關(guān)注的現(xiàn)實意義之所在。
羅小鳳的論著多能立足于豐富具體的史料考證,其間的艱辛,從其論著涉及范圍之廣和洞察之深,可見一斑。她扎實的功底往往不經(jīng)意間即彰顯于其論點的展開過程中,具有很強的歷史帶入感。且總能從那些被學界忽略的史料中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以獨特的角度切入,闡述出別具一格的見解。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她的問題也往往在于此。學術(shù)問題帶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常需要通過不同角度,以多種理論視野加以多維度的分析。有的問題是如此復雜,以至于我們只能初步闡述,然后如剝洋蔥一樣一點點深入解決,有的無法解決的地方還需要擱置懸疑,留待日后觀察。
需要指出的是,我認為羅小鳳整理勾勒出的“再發(fā)現(xiàn)”和詩言“感覺”說,下一步可與當下詩歌狀況結(jié)合起來,在已有理論框架內(nèi)建立起更堅實的闡釋話語體系,回應當下詩歌所遭遇的困境和挑戰(zhàn)。從學理的角度梳理當下詩歌演化的脈絡,這將對于當下詩壇會更有現(xiàn)實和建設性的意義。
【注釋】
[1][德]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67.
[2]羅小鳳.古典詩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1930年代新詩的一種傾向[J].文學評論,2012(5):113.
[3][蘇]巴赫金著,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第1卷[M].曉河,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21.
[4]羅小鳳.“他塑”與“自塑”的互文性建構(gòu)——新世紀初詩歌中“廣西形象”的建構(gòu)方式[J].南方文壇,2014(3):116.
[5]羅小鳳.新世紀廣西詩歌觀察[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4.
[6]羅小鳳.詩言“感覺”——1930年代新詩對古典詩傳統(tǒng)的再發(fā)現(xiàn)[J].文學評論,2013(6):41.
[7]②
[8]羅小鳳.靈魂話語缺失的迷途——當下詩歌病癥之淺窺[J].藝術(shù)廣角,2013(6):92.
[9]羅小鳳.被遮蔽的承傳——“五四”時期新詩與傳統(tǒng)的關(guān)系探察[J].江漢大學學報,2010(5):17.
[10]陳應松.寫作是一種搏斗:陳應松文學演講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1.
[11]羅小鳳.代際命名視野下“80后”與中生代詩人的比較[J].藝術(shù)廣角,2013(6):68.
[12]陳應松.寫作是一種搏斗:陳應松文學演講集[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11.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