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悟性,保持一顆清凈心,是悟道之本。怕只怕,人不肯邁上覺悟之路。只要上了正道,一切就都是好的了。因為,得到徹悟的一剎那,舊的自我不復存在,新的自我倏然誕生,以后的一切就全是新的了。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里,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到佛殿送花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么虔誠地來以鮮花供佛,依經(jīng)典的記載,常以鮮花供佛者,來世當?shù)们f嚴相貌的福報?!毙磐椒浅g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是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呢?”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xiàn)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于經(jīng)常澆水,并且于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爛,腐爛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像瓶里的水,我們就是花,惟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變化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營養(yǎng)。”信徒聽后,歡喜作禮說道:“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后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鐘暮鼓,菩提梵唱的清凈。”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清凈,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清凈,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里不可清凈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亦涼”,即此之謂也。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原是一個砍柴的樵夫,他不認識字。他一部經(jīng)也沒有學過。有一天他賣掉柴之后,出來的時候偶然聽到有一個人在念《金剛經(jīng)》。他在窗外聽,聽了一段之后,他就開悟了。經(jīng)的意思,念的人還不明白,在旁邊聽的人卻聽明白了,這是怎么一回事?佛法里面講,這是因為他上世宿根深厚,這一生心地清凈,所以只要一聽,一接觸,他就明了。
我們讀東西,聽東西,為什么不能夠了解它的意思?因為我們的心是混濁的,心是亂的。惠能心地清凈,宿根深厚,所以一聽就開悟,他開悟后就到黃梅去求法??刹辉胍娒鎲柫藬?shù)句之后,五祖就打發(fā)他到碓房去舂米。那個時候黃梅弟子有3 000多人,每天吃飯,燒的柴要人去劈,米要人去舂,這個工作很辛苦!他在黃梅8個月沒有聽過一次經(jīng),也就是進山門時跟五祖見過一次面。老和尚就要傳法了。神秀做了一首偈子,他聽后稍作了一些改動。就這么一個因緣,五祖便把衣缽傳給了他。老和尚半夜給他講《金剛經(jīng)》,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開悟。至此,老和尚就沒有往下講。這就是說,他一切都通達了。六祖惠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他心地清凈、一塵不染!由此可見,只要你的心性完全恢復到光明潔凈、一塵不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你就能完全見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明了,沒有一樣不知道!可見,心地清凈太重要了。
覺悟從哪里來?佛告訴我們,從清凈心來。所以要想開悟,一定要修定,定就是把心里面的妄念、分別、執(zhí)著統(tǒng)統(tǒng)舍掉,恢復到心地清凈,智慧就能夠現(xiàn)前。修定的方法、門徑很多,可原理、原則只有一個,就是達到心地清凈、智慧現(xiàn)前。所以要開智慧一定要修清凈心。清凈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嗔、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無系無縛的空靈自在、湛寂明澈、圓融無住的純凈妙心,也就是離煩惱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凈,止暗昧之沉淪,登菩提之逍遙。
有了清凈心,則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平,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wěn)。
古人舉大事之前往往要有一個儀式,就是沐浴更衣,焚香獨守。這無非是使自己處于一個相對超然的空間和一種清靜的狀態(tài),以擺脫世俗之擾,求得一種沉潛和獲取一種內在的力量。
有了清凈心,就能做到不驚、不怖、不畏。不驚,是指不因外界的突然變化而內心受到巨大的影響,仍能保持鎮(zhèn)定自若的心態(tài)。任爾山崩地裂,我自巋然不動。是無故加之而不怒,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怖,是指精神狀態(tài)上的安定,是積德行善后的坦然。問心無愧,何懼鬼神?不畏,是指品德層面上的正直,但不畏不是不知敬畏??鬃釉唬骸笆ト擞腥?,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庇兴罚兴晃?,才是正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